《阅微草堂笔记·济南火灾》“乾隆甲辰,济南多火灾”原文与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济南火灾》乾隆甲辰,济南多火灾;原文与翻译

乾隆甲辰,济南多火灾。乾隆四十九年,济南屡次发生火灾。

四月杪,南门内西横街又火,自东而西,巷狭风猛,夹路皆烈焰。四月末,南门内西横街又失火,从东向西烧,巷道狭窄,风势又猛,街道两边都烈焰冲天。

有张某者,草屋三楹在路北,火未及时,原可挈妻孥出;有个张某,有三间草屋,位于路北边。大火还没烧到时,他原本可以带着妻子儿女逃出;

以有母柩,筹所以移避,既势不可出,夫妇与子女四人,抱棺悲号,誓以身殉。只因他母亲的灵柩停在家里,他为了筹划转移灵柩的办法耽误了时间,结果全家人被困在大火中出不来了。夫妇及四个子女抱着棺材大声哭叫,发誓要与棺材同化为灰烬。

时抚标参将方督军扑救,隐隐闻哭声,令标军升后巷屋寻声至所居,垂绠使缒出。当时巡抚手下的参将正督促士兵扑救火灾,隐隐听到哭叫声,他于是命令士兵爬上后巷的屋顶,看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发现了张某一家。士兵们扔下绳子准备吊他们出来。

张夫妇并呼曰:母柩在此,安可弃也?;张某夫妇一齐叫道:母亲的灵柩在这里,怎可抛弃不管?;

其子女亦呼曰:父母殉父母,我不当殉父母乎?;亦不肯上。他们的几个子女也叫道:父母为他们的父母殉死,我们不应该为我们的父母殉死吗?;也不肯上去。

俄火及,标军越屋避去,仅以身免。不久大火烧到,士兵们跳过屋顶避开了,差一点被烧着。

以为阖门并煨烬,遥望太息而已。他们都以为张家几口人肯定全部被烧成灰烬了,远远望着,为之长长叹息。

乃火熄巡视,其屋岿然独存。等到火熄后,士兵们巡视火灾现场,竟发现张家的房子孤零零地保存完好。

盖回飙忽作,火转而北,绕其屋后,焚邻居一质库,始复西也。原来当时突然刮过一股回风,火头转折向北,从他家屋后绕过,烧掉邻居家一间典当库,然后重新转回西面。

非鬼神呵护,何以能然!要是没有鬼神呵护,怎会出现这种情况?

此事在癸丑七月,德州山长张君庆源录以寄余,与余《滦阳消夏录》载孀妇事相类。这事是在癸丑年七月间,德州书院山长张庆源先生记载下来寄给我的。它与我在《滦阳消夏录》中记载的寡妇一事很类似。

而夫妇子女,齐心同愿,则尤难之难。而张某夫妇子女能够齐心同愿尽孝,尤为难得。

夫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况六人乎!两人同心,力量可以折断金属,何况是六人呢?

庶女一呼,雷霆下击,况六人并纯孝乎!贫民女子一声呼叫,雷霆可以为之下击,何况六人都一片纯孝呢?

精诚之至,哀感三灵,虽有命数,亦不能不为之挽回。精诚之至,可以感动天地鬼神,虽有命运注定,也不能不为之挽回。

人定胜天,此亦其一。事虽异闻,即谓之常理可也。人通过主观努力一定可以胜过天命,这也算是例证之一了。这事情虽听起来觉得很奇特,但要说它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的。

余于张君不相信,而张君间关邮致,务使有传,则张君之志趣可知矣。我与张庆源先生不相识,而张先生辗转托人寄告我,务使这件事情得到传扬,则张先生的志趣如何,人们也不难想见了。

因为点定字句,录之此编。我因此对他的记载稍加修改,把它收录在这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