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 拼音,意思解释
简体
声名狼藉繁体
聲名狼藉拼音
shēng míng láng jí近义词
臭名昭着、臭名远扬反义词
地望高华【声名狼藉】的意思和解释
【声名狼藉】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声名狼藉」之「狼藉」,亦作「狼籍」。传说狼群常在草地上卧息,离去时常将睡过的草地弄得一片凌乱以灭迹。「声名狼藉」引申来比喻名声非常恶劣。语本《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身败名裂」典源《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籍,布于诸国。而刘氏曰「诸侯皆记其恶于史籍」,非也。典故说明「声名狼藉」原作「恶声狼籍」。比喻名声非常恶劣。在《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中,记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他们都是秦国的功臣,为秦始皇兼并六国,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受到秦始皇的宠信;但秦始皇驾崩后,胡亥继位,听信赵高的谗言,命令蒙毅自杀。蒙毅对传命的使者说:「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缪』的諡号(諡法:「伤人蔽贤曰『缪』」。后通作「穆」。);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犯了错杀重臣的过错,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议,被视为昏君,因此『籍于诸侯』。请好好考虑,千万别滥杀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所以还是把蒙毅杀了。司马贞看了《史记》,对「籍于诸侯」作了注解:「恶声狼籍,布于诸国。」就是说那些昏君滥杀忠臣的恶名,遍布各国。后来「声名狼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名声非常恶劣。主于「狼藉」一词,见于《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淳于髡》:「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通俗编、兽畜》引唐、苏鹗《苏氏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书证01.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丁巳五十八岁》:「明绪脾气甚大,每无理之来,余更下气柔声,不与计较,而相见倍加亲切。外间声名狼藉,来告者甚多。」02.《二十载繁华梦、第三三回》:「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03.《清史稿、卷三二二、尹壮图列传》:「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词典附录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名声非常恶劣。清史稿˙卷三二二˙尹壮图传: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声名狼藉】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比喻名声非常恶劣。《清史稿、卷三二二、尹壮图传》:「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