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 、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经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我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当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经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www.xuexiting.Com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我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能够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能够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并且中国的古代礼貌,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礼貌,农业礼貌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礼貌,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礼貌,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并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礼貌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不一样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一样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一样地域、不一样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一样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一样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本事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必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必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此刻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当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明白,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本事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礼貌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我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并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所以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我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仅否定了自我,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此刻:(1)自我为自我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我的本事,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忙他人,可是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忙别人或理解别人帮忙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理解帮忙只能证明自我无能,而主动帮忙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所以,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我,不允许别人侵犯自我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我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我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明白,只要自我努力,是必须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供给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本事,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忙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忙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靠,互相帮忙,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本事。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厌恶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日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多谢)以表理解。中国人用多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十分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多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立刻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
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细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供给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包含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此刻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能够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可是,不一样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构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我的传统文化。所以,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提高。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代表必须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无疑是个很让人关注的问题,东方包括很多国家,那里我想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拥有5000年礼貌历史的中华文化,即使是相隔很近的日本文化虽与中国有着不一样之处,但作为亚洲这个整体,他们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就是它们的共性。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本世纪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相融整合的过程,应当说东方文化在和西方文化频频碰撞的过程中各自都产生了一些新的东西。隔绝的历史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亚洲礼貌根植于中国和印度,欧洲礼貌则发源于希腊和希伯莱。古希腊的传统爱智,诞生了形式逻辑、平面几何和科学试验;东方的文化重悟,所以有道家的道和佛教的空。西方人多有上帝情怀,相信神爱世人;东方人颇重世俗伦理,信守仁者爱人。
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导致了审美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如中国的传统国画和日本的浮士绘都不注重生理结构的解剖关系,而是注重一种修身养性自我情感的表达,西方传统绘画主要是注重对自然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对自然及科学的深入研究和把握,再比如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构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一样。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能够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能够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能够牺牲自我的义。
2、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此刻交往中。西方人强调个性,所以他们的艺术形式大多都很自由,色彩热烈。
3、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比如中国受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讲究的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必须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
4、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
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比较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仅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二、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文化具有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是东西方社会各自的发展道路不一样,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我们大陆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的情谊。我们不是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这在西方国度必须很淡漠,他们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不会很激动,而我们的华侨,在外面有很多同乡会,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我们经常讲本土本乡,甚至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等。这些跟我们的长期农业社会都很有关系。还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这都带有很浓厚的情,这种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
另一个是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就分别构成了侧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不一样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构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我的传统文化。所以,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提高,我们这一代(出生于七十年代)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怎样看待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怎样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我们这代人无法避免的一种职责,我们不能漠视差异也不能夸大差异,我觉得差异往往是变化的动因,看看外面的文化将有助于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对传统文化持变革、而不是僵化的态度;对外来文化持接纳、而不是排斥的态度,是有助于文化走向繁荣的。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中西方文化差异(4):
文化差异源于民族(或族群)性格
西方人:
1、普遍性格独立、外向、强悍、富于进取性。
2、文化就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无论亲疏)都作为个人应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他们期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欢,认为那是一种征服。
3、突出个人、不那么重视利益友情、尊重真理而非权威等等表现,都是这种民族性造成的。
东方人:
1、性格依群、内向、温和、趋向平稳安定,
2、文化就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组成的群体)都作为个人应当融入的对象,所谓天人合一。相对于让他人尊敬或喜欢,他们更关注是否被理解(包括表面的不管真心与否的尊敬),那是融入的体现。对权威表示尊敬,重视互相帮忙的友谊(只在抒情时颂扬君子之交淡如水),易于服从团体或代表团体的集权等等,其深层的原因是都民族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5 ):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构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经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构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那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期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所以,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所以,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异常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之后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构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此刻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构成也与其构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构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期望经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所以,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期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此刻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所以,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我,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5、 文化差异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一样。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构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构成与发展时期,所以,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经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所以,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构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也就构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文化是必须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构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所以,文化既然已经构成,就没有优劣之分。
中西方文化差异( 6 ):
1。对于文化含义的界定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能够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广义方面来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的总和。物质礼貌方面如同考古人员对历史不一样时期遗留下来的器物进行的发掘,不一样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创造的生产工具等都能够认为是物质文化;而不一样时期的人们产生的不一样意识,如天文历法,不一样的法律文献,如前一段时光预测世界末日的玛雅礼貌等等。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或者说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有知识性特征。今日我所探究的文化能够说是狭义的文化。经过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帮忙我们很好的去认识中西文化的不一样。
2。中西文化的差异及表现
在不一样历史时期不一样阶级不一样民族有着不一样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由于在各自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生长,加上交通阻隔,在经过几千年基本相互隔绝状态下的发展和积累之后,构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所以,无论从历史的哪个时期来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两个不一样质的文化。
2。1从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国文化是一元文化,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
从双方的社会结构上看。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的都是大一统的王权制,即便是分裂时期,也不是政权结构的分立,而是一个统一王权分开成若干个统一的王权。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思想的根基,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扬,由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无不体现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中国文化的严格控制。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夫道,一而已矣。相反,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实行分立的城邦制。整体来看,希腊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许多多相对独立的城邦组成。希腊也以往有过帝国,如雅典帝国、斯巴达帝国等,但这种帝国实际上不是一种统一的王权,而是以雅典、斯巴达为盟主的联盟而已,没有构成如中国的周天子那样的君权神授的最高王权。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没有想成一个强大的具有持久统治力的大国,始终是各个诸侯国战事不断。
2。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西方文化突出天人相分
中国文化历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学说,异常强调天人合一。那里的天并非仅指天地意义上的天,而是泛指相对于人而言的客体世界。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儒家的人文梦想就是使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最终实现天人同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源头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尊重天意,顺从自然。儒家和道家都反对不顾自然法则,急功近利,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人类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当然也要对自然加以改造,努力做到既调整自然,使其贴合人类的需要,同时又不破坏自然,从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反,西方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向主张天人相分,天人相分成为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战胜自然,认为人与自然的对立是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当人们的生存仅有靠征服自然来获得的时候,这种征服自然的观念便深入人心。
2。3在人所扮演的主角方面,中国文化体现含蓄,西方文化注重张扬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碌碌无为,讲究逆来顺受,枪打出头鸟,而西方主张发扬自我个性,做一个与众不一样的我。从古自今在中国做官的想法始终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于社会的看法,对于生活的态度不会有过大区别,只求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过一生,所以缺乏创新是中国过去乃至当今发展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而西方文化正好相反,他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主张扩张自我,扩大自我生存空间,张扬自我的个性。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宗教改革时期一向在强调真善美,要做到不一样的我。要发扬个性,彰显自我。这些观点与我国传统文化构成鲜明比较。
2。4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庭本位,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农业经济是一种最稳定的经济,农民生活相对较为安定,聚族而居,守土重迁,它要求社会结构也应具有稳定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具有稳定性,所以,中国文化重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稳定关系。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探讨人与人的关系时,提出了仁的概念,其本质就是人和人的关系问题,并提出用礼来规范这种关系。西方文化建立在工商业经济基础之上,工商业讲究自由竞争,并且必需有物质和人员的流通,所以,其人民多懋迁服贾,不畏迁徙。其家庭也不像中国那么稳定和复杂,以夫妇为中心,子女结婚就另立门户,父子夫妇能够各有私财,权界分明,其财产均为个人所有,非家庭所共有,家庭成员去世以后,其财产或由子女继承,或捐赠他人或社会,完全由死者生前遗言决定。所以,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仅有这样,才能确保竞争的公正有序。西方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内部,西方人习惯于依靠一己力量去独立奋斗,求生存,谋发展,所以,西方的家庭相对来说比中国民主、平等得多 。个人本位有利于个体潜力的充分发挥,但也容易导致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义务的淡漠。
2。5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文化重义讲礼,西方文化重利重法
中西文化由于其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在价值观念上也必然产生较大的歧异。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其特点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建立了伦理价值观念体系,如三纲五常,讲的是臣以君为纲,妇以夫为纲,子以父为纲。其核心是仁和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当然,中国文化也并不否认求利,但义在利先,要见利思义。 中国文化的这一价值观念,培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舍利求义、甚至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给人们以正面的价值引导,其不利影响是使中国文化构成一种只讲人情世故、忽略法制精神的错误观念。在缺乏法制精神的中国,人们的行为不是依法律来规范,而是靠礼制来约束,用人治代替法治,用道德的主动修为代替法律的强制规范。
在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个人本位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人们认为追求最大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与此相对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主要靠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来维系,而不是靠道德修养来维系。为了避免因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必须要有一种公正、持中的权威来保障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游戏秩序,这就是法律。法制观念在西方早已深入人心,西方人崇拜金钱和法制就好像崇拜上帝一样,拥有法制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私有财产、才能让自我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侵害。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各自不一样文化都有适合于本地区的重要因素,对于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我们应当进取的去借鉴,做到西学东用,同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辨别,做到弃其糟粕、留其精华。这一点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讲的中西文化合璧,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的今日,仅有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 [科]
【参考文献】
[1]李丹。浅析中西方教育之差异[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08)。
[2]敖登。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中西方文化差异( 7 ):
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共性东西,但不可否认,不一样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的不一样之处,尤其是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了必须的困难。有时对同一词汇、同一称呼、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西方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字内涵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能够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我;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我,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英民族重理性和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到达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
三、色彩喜好的差异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它直接反映价值观的差异。比如,对某些有褒贬色彩的单词,中西方就有不一样看法。例如:每个人都有自我喜欢的颜色,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一样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汉语中,红色代表热情、喜庆、吉祥,一向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而西方人则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还有愤怒、敌意、亏空等含义。如be red with anger(愤怒),red hands(沾满鲜血的手),red card(红牌警告),be in the red(亏空、负债)。再比如,在中国,白色是丧服的主要颜色,而在西式婚礼上,西方人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了纯洁与神圣。
四、日常交流的差异
1。 称呼及问候
在西方,人们见面打招呼最常用的就是Hi。Hello! Good morning afternoonevening,MissMr Li! 而在中国,学生见到教师,常常会说Good morning afternoonevening,Teacher Li! 这是一种纯粹中国式英语, 是不贴合西方人的语言习惯的。在中国,相识的人见了面,最常说的话就是你吃饭了吗?或是你上哪儿去呀? 如果按中国的方式来问候西方国家的人,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对方必须会以为你在询问并干涉他她的私事。显然,这种问候是要不得的。和西方人打招呼,只要说声Hello Hi 就能够了。
2。称赞致谢
中国人习惯于自贬,把自谦当成一种美德,如果谁直截了当地理解赞扬,会被认为是骄傲自满或是缺乏教养。当西方人夸你的物品漂亮时,若你同样用It just so so等来以示谦逊的话,对方会感到你认为他她的赞赏或恭维不是诚心的,或是不值得的。对别人善意的称赞,你完全应当微笑着理解并回答Thank you! 表示理解对方的称赞。在中国,亲戚、熟人之间一般不说多谢,你要这样讲,对方会觉得被当作了外人。而西方人则从早到晚谢不离口。
五、风俗习惯的差异
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 一词,能够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英语中的称谓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常用外, 其他的几乎不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不礼貌,没教养。其次,英语中的敬语谦辞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you,I 就是I,不用像汉语那样用您、局长、工程师 等敬语。另外,中、西方人们理解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很不一样。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些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 you。又如学术刊物上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资料外,多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试论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多是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如Science and Linguistics (《科学与语言》)。再次,多数西方人对初次见面或不熟悉的人从不问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有关保密方面的问题,西方人寒暄最多的话题是天气状况。
当然,英语中涉及有关中西方文化中的跨文化现象,远不止以上这几方面。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多角度地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使我们在对不一样文化的了解中,更好地提高自我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经过上网、报刊,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西方的社会风俗习惯及人际关系,培养和提高自我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我们在英语学习中才能到达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交际的最终目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十五):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网络信息的全面发展慢慢将世界联成一体, 该趋势必然会导致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彼此碰撞与融合下构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跨国界、跨文化交际, 已不仅仅是一些涉外部门人员的专属。各国各族人民均陆续加入到和异域文化交流的行列中, 体会着其中的新奇和乐趣。可是, 在跨文化交际机会增加的同时, 不一样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增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也更突出, 这对跨文化交际有效性带来不一样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五个方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与阐述, 并简单论述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提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语言; 观念; 思维;
引言
跨文化交际特指针对不一样文化与语言背景, 依靠一种通用语言开展的交往行为, 其本质与内涵为强化整合语言与文化间的差异, 目的在于进一步增进交际双方间深入交流和协作[1]。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协作日益深入, 跨文化交际变成社会大众关注与讨论的热门话题。所以, 务必要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里的具体表现给予探究, 站在科学合理的视角与立场, 吸纳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独特优势, 摒弃和更正不足, 到达取长补短, 自我完善, 以更好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下头就主要对此展开论述。
一、语言文化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宏观表现主要就是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语言表述与交流方面的差异, 是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关键因素。例如, 早期燕窝蜜炼枇杷膏的英语说明书里, 陈皮的译文是Chen’s Skin, 干姜的译文是Fuck The Ginger[2]。俗语翻译里也不时出现中国式英语, 较典型的有: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 翻译成汉语则为要钱没有, 要命一条。语言习惯方面, 中西方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在英语国家里, 时常都直呼他人名字, 除了年龄相近的人士这样, 即便是年龄差异大也照样用名字来相互称呼, 可是这要是在中国, 直呼长辈或教师或领导的名字, 则会被视为缺乏礼貌与修养的行为。语用含义方面也存在极大差异, 如狗在汉语中, 一般是被用以表达贬义的词语, 如狼心狗肺、走狗等, 但西方国家则正好相反, 主要是用狗来表述善意的褒义词, 如You are really a lucky dog。即你真是一个幸运的人。若依照中国式英语的方式来理解该句子, 则会闹出不少笑话。所以,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里, 语言是无法孤立存在的, 若脱离其文化内涵, 则变得面目全非。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所谓价值观念, 即基于某种世界观念之上, 对各种事物和行为以及可能的选择等实施评价的标准, 包括以此为基础采取的某种行为态度或是倾向。价值观念包含很多资料, 本文仅以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为例展开分析。中国人通常都有很强的家庭观念, 亲情伦理、血缘关系、尊重长辈等观念在脑海里根深蒂固, 父母和子女始终都是一家人, 即便子女成家立业后仍然要承担起侍奉父母和赡养父母的义务, 这也是作为子女应尽的职责。但在西方就不一样, 如在美国子女成年后就会离巢而飞, 父母不会再抚养他们, 同样的, 子女独立后也不会再管父母家里的事, 不存在赡养父母一说, 更难以看到如中国几代同堂的画面。又如, 中国人在购物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一大家人一齐购物的现象, 并且大人给小孩买东西是很正常的, 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是理所应当的, 常常还会有成年子女和父母抢着付钱的。但在西方却不一样, 父母和成年子女的经济是独立开来的, 购物时都是各自付账, 甚至有的家庭里小孩子买东西也要自我付钱, 用自我帮父母做家务赚来的钱支付。由此就可看出, 中西方在对待家庭方面几乎是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观念, 故在交际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对方的价值观念。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国人比较委婉含蓄, 在思维过程中注重意会性;西方人思维则比较直接, 有什么就直接说什么。就以写信来说, 在通信不发达的过去, 很多信息都是依靠写信的方式传达, 中国人在写信的时候前半段资料基本上都是比较委婉含蓄的客套话, 通常在信的末尾才会道明真正意图;而西方人表达意思就很直接, 通常在写信的开端就直接阐明意图, 之后再寒暄一些客套话。经过写信的方式就能反衬出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又如, 中国人通常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等情景, 以示对对方的关心。但在西方人看来, 这些问题都属于个人保密, 其他人是没有权利过问的, 第一次见面就问显得很不礼貌, 会让被询问者产生反感。若问西方女士How old are you?, 对方很可能会回答说It is a secret!西方人期望自我在别人眼里永远都是充满朝气的, 以此警示自我要时刻坚持一颗年轻的心态, 故不喜欢提到年龄。在中国人的日常交流中也常常会问对方你在哪里?你去哪里?你在做什么?等, 但在西方人眼里这就有刺探别人保密的嫌疑, 是很不受欢迎的。可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避免询问上述问题, 以天气、心境等为话题开端会收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
四、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悠长历史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之一, 主要指该国家或是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包括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所以风俗习惯是一个综合了各个方面的较为全面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集合体。中西方在风俗习惯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此以颜色为例加以分析。在中国人眼中, 红色, 一种如同鲜血的颜色, 代表着喜庆、成功、平安、顺利等, 传达着一种吉祥。但在英语中, red往往代表着愤怒、危险、犯罪、极端等, 如red alert表示红色警报, red flag表示危险的信号灯等。以往中方某品牌的榨菜在包装上印制了红旗, 其销售就受到了阻碍。中国著名戏剧《红灯记》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The Red Lantern, 那么西方人就会很疑惑, 因为在西方上述翻译则表示妓院。又如, 中国人乃龙的传人, 很尊敬龙, 认为龙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古时候, 仅有皇帝这种至高无上的人才能穿龙袍。但在西方则刚好相反, 西方有打龙节的习俗, 认为龙就是恶魔, 被传说中的保护神杀掉, 借此节日感激保护神, 避免了恶魔侵害人间的灾难。所以, 当要表示一个人生龙活虎的时候, 不能翻译成HeShe is as lively as a dragon and tiger。, 而应翻译成HeShe is full of vim an
d vigor。再如lion, 狮子。在中国人思想意识中对狮子没有异常含义和好感, 相应的词汇中也大多以贬义出现, 如狮子大开口;但在西方人眼里狮子就是百兽之王, 代表着威严和勇敢, 其中英国就将狮子作为了国家的象征[3]。
五、时光取向的差异
中国人认为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昼夜更迭、季节交替属于环形运动状态, 整体而言时光感充足, 做事也不用很着急, 故常常向后看, 回顾历史, 以历史为鉴。表此刻语言方面就如慢用、慢走、慢慢品尝、慢慢欣赏等习惯说法。并且中国人往往认为过去的老朋友是自我的历史人脉, 故会倾向于长期与过去老朋友坚持联系。中国人奕相信轮回, 认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善事者逝后可入天堂、做恶事者逝后应下地狱, 认为长辈行善可为后辈积福。但在西方, 认为时光会吞噬掉所有事物, 属于线性单项持续运动, 就如犹太基督教的传说:认为任何事件都是有始有终的, 并不是在做周而复始的运动。这种线性单项持续运动的观念让西方人认为时光流逝了就不会再回来了, 故西方人紧缺意识很强。受紧缺意识的影响, 西方人对任何事情都是向前看, 放眼未来、展望未来, 并不一味执着于对过去所做或是此刻所做的不断争执、争论, 在他们看来, 这样的人生就不会有未来了。综合来看, 在时光取向上中方更注重过去, 做事情也注重以史为鉴、追溯根源, 强调过去的经验教训是当前的重要参考;西方人更注重向前看, 强调对未来的规划, 用自我的努力去驾驭未来、改变命运, 过去的
已然成为过去, 没必要用过去的事情束缚当下和未来。
六、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上文主要对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展开了论述, 在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时光取向等方面均各有不一样, 这些已然成为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 同时这种融合正在以更广泛更深入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实现。故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找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缩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有效提高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与本事。
本文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不断探索各种差异文化的契合点, 尤其应注重培养非语言交际本事。因为很多时候在交际过程中眼神、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交流方式更能传达意愿, 也更需要借助这些方式传达意愿。如在交流过程中西方人就比较注重用眼神传递信息, 有眼神交流法之称[4];但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 很少长时光直视对方, 自然也就无法用眼神传递信息了。若能培养中国人对眼神交流的重视和运用, 也就能在必须程度上提升交际效果了。二是强化语言综合本事的培养力度。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不能说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本事就一味地去迎合对方的文化, 而应当在坚持自我国家文化的同时, 不断学习、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 在语言方面就表现为基础知识和口语本事的结合训练。仅有这样, 才能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尊重对方的国家文化和个人保密, 而不是冒昧的用自我国家的文化去评价或衡量对方国家的文化。
七、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推动了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融合日益频繁和深化, 跨文化交际备受关注和重视, 各个领域的跨文化交际也越发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要提高跨文化交际成效, 并不是去影响或同化对方, 而应当认清双方国家的文化差异, 不断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 在交际过程中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交际过程中的突兀和尴尬。本文从语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时光取向五个方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展开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对中西方文化加以融合的提议。由以上也看出, 对待交际过程中所涉及文化的两种极端作风:源于外部的强加和主动从内部的叛离, 均对双方正常交往和各自的文化传承不利。跨文化交际双方需共同维护各自文化的安全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彼此促进, 相互学习, 唯有如此, 人类文化历程才可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宗媛。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 (10) :185-185。
[2]陈星伊。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04) :169-171。
[3]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92-95。
[4]孙东锐。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分析[J]。北方文学, 2017, (06) :170-170。
[5]王宁, 原源, 原一川。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6]吴为善, 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7]宋朋。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