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知识 > 学习资料

刘承先简介_刘承先的个人资料

时间: 2022-09-08栏目:学习资料
 

刘承先是我国著名的公路工程专家,曾经主持国内多条公路的建设和规划,对我国现代化公路的建设有着重大的贡献,并且也是我国公路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今天就和本地屋小编一起看看这位著名的公路工程专家刘承先吧!

刘承先

我国公路工程专家。曾主持多条干线公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及全国公路技术管理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公路现代化建设,多次主持公路技术标准的修订和部分规范的制订,审批重要干线公路和大桥的设计文件,为我国公路建设及其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1932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山东省建设厅任水利专员兼该厅所设工程学校任(大专)主任教员,曾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利学、桥梁结构学和公路建筑学等课程,自行编译了有关课程的讲义,培育了一批学员,多人成为公路建设的技术骨干。

1934年开始到公路部门工作,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转战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历任西汉、甘新、宝汉、汉渝、乐西、川滇西及青藏公路的段长、总段长、测量队长及副总工程司等职。

1945年,他通过考试,被选派赴美国进修。回国后,又到西北公路局,后改为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七区公路工程管理局,任主任督察工程司及川陕公路宝鸡渭河桥工程处处长兼主任工程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工程处、计划处处长,西北行政委员会交通局总工程师等职。

1954年调北京,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工程处副处长。

1956年提升为副总工程师,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公路总局机构多次改变,他均担任副总工程师,30多年来,一直没有总工程师。

从1980年开始,兼任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编,并任《中国公路史》第一册的主编,以较大的精力投入编史工作。

1990年退休。

主要贡献

主持多项干线公路测设施工

刘承先自1934年至1945年间,一直在大后方公路建设第一线负责测设及施工工作。他所承担的路段,大多是工程比较艰巨困难的路段。如西汉公路褒城鸡头关路段、甘新公路河口至红古城路段、汉渝公路第四总段(万沅至清华溪)及青藏公路等。

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5年,赴美进修的主题就是“公路勘测设计与施工”,由美国联邦公路总局安排,实地考察了美国30多个州。回国后,将考察的收获与其实践经验相结合,编写了《山地定线及改线问题之研究》一篇论文,代表了我国老一代选线工程师的呕心沥血的经验总结,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用价值之作。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刘承先在数十年工作中,一贯积极采用和支持先进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多年来,我国公路建设一直处于手工操作状态,群众戏称公路施工队伍为0179部队。为改变这种落后状态,1955年,他任公路总局工程处副处长时,在京周公路施工中,在我国首次组织实施正规的机械化施工与大规模的沥青路面铺筑,开创了我国公路工程全面机械化施工的新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技术效益,使我国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1956年,在我国缺乏大规模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经验的情况下,他又组织力量,负责对京津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改造和扩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次大规模的刚性路面的实践,并首次采用了蒸汽养生预制块,是一次规范性的路面建设,为刚性路面的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57年,他还根据有关同志的建议,亲自主持,组织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为之跑设备,落实工地,在京周公路上,卢沟桥西侧,引用苏联经验,修建了我国公路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试验桥。为我国公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的建设取得了初步经验。

1970年交通部组织编制的“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为实现现代化,提出以京津塘为样板,兴建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时,他积极支持。

1972年亲自参加,两次沿线调查,提出修建方案及概算。后又与负责测设的有关同志商定一些主要技术指标和重要技术问题。

中间由于对我国是否应修高速公路争论不休,几经反复,历时10余载,但他坚决支持,特别是在前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高速公路终获实现。

1979年,他率团参加国际道路会议,发表了《中国公路简介》,介绍了我国公路建设技术发展的概况,引起各国代表的重视。通过会议交流,还将旧沥青路面再生、设临时中间墩的桥梁顶推法、乳化沥青等技术带回推广,效果很好。

主持管理并编写中国公路交通史

他负责主持了《简易公路设计准则》的制订

959年《公路设计准则》技术指标的修改

1967年公路桥涵荷载与净空标准暂行规定的编制

1972年及1981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编制与修改。

组织编写审定了《公路基本建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试行)》、《公路工程技术监理办法(草案)》、《公路工程验收办法(细则)》等技术管理文件。

主编完成了《中国公路史》第一册外,对各省、市、区的第一册史稿,亦均亲自审阅,历时十载,呕心沥血,为这套丛书的编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