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
仁者无敌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明白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我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我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期望大王不要犹豫。
孟子的故事:
专心致志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教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齐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教师,每一天一齐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之后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故事(4):
幼年受教
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孟激,在孟子年幼时就去世了。孟子在母亲含辛茹苦地培养下长大成人。之后成为亚圣,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能够说他的功成名就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在日常生活中,孟母不仅仅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是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当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最终才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房子虽然破旧,可是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他们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使附近居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大为高兴,于是孟母带着儿子安心地定居下来,在历史上留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道理,可见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
在孟子的成长历程中,还有一段母亲断织督学的小故事。有一天,孟子逃学到外面玩儿了半天。当儿子回到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他明白了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应不为外界所干扰。从此,孟子养成了孜孜不倦地学习的习惯。
一言心语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克勤克俭、坚守志节地抚育儿子,既成就了孟子,也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更给今日的母亲们带来诸多启示。
孟子的故事(5 ):
孟子少时诵
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明白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孟子的故事( 6 ):
缘木求鱼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能够明白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可是,)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孟子的故事( 7 ):
天吏无敌
尊崇贤达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任职;市场上的货不收税,滞销的货物依法予以征购,那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市场做买卖;关卡只进行稽查而不征收税金银,那天下的行旅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耕种者只须助耕公田而不必交纳租税,那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田地上耕种;居民不必交纳苛捐和服徭役,那天下的民众都会高兴,愿意迁到这样的地方来居住。如果谁真的能实行这五项,那么邻国的民众就像父母那尊重他,要人们带领子女去攻击他们的父母,这样事情自有民人以来还没有成功过。要是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天吏,如此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孟子的故事( 8 ):
拔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弄得很疲倦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日累坏了,我帮忙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普天之下不帮忙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帮忙没有益处而放弃不干的人,就是那不锄草的;用外力帮忙它生长的,就是那拔高禾苗的人。这样作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会伤害它。
孟子的故事( 9 ):
何谓大勇
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我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我怎能够必须战胜呢可是是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为简要。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以往听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凌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
孟子的故事(1 0):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期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貌,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那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貌。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明白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当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之后,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当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证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所以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孟子的故事(1 1):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沉溺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群众意见很大,可是他以为自我的狩猎场地还没有周文王的大,对于群众的抱怨很不理解。孟子告诉他:周文王的狩猎场是向群众开放的;而谁进你的狩猎场地是要杀头的。虽然场地比周文王的小,群众还嫌你的苑囿大呢!
孟子的故事( 12 ):
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说齐国有个丈夫死要面子,说天天与有钱人在一齐,并经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来,之后他的妻妾发现他原先天天是在外面当乞丐,还是给他面子,他仍然能够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还在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孟子的故事(1 3):
以羊换牛《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看到用杀一头牛去祭祀,不忍心,以羊来换子。其实失去了祭祀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