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知识 > 学习资料

剪纸的由来

时间: 2021-07-25栏目:学习资料
 

  剪纸的由来详解:

  剪纸的由来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装饰图案,故称为剪纸。剪纸起源于汉。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之后,在节日期间用彩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等,贴在窗上的称为窗花,贴在门上的称为门签,用于喜庆的称为喜花。唐诗人李商隐《人日即事》诗中,有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也记载了剪纸的历史。

  剪纸的发展历史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能够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构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经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构成奠定了必须的基础。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中国的剪纸构成供给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当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我还能够再剪。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梦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把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构成十分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供给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把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经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到达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把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中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手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经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我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

  ,以至最终到达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剪纸的由来详解:

  剪纸的由来

  据考古研究发现,剪纸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公园六世纪,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史还更早。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齐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中国的剪纸工艺有它独特的构成和发展过程,据说最早的剪纸艺术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经过雕、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流行剪纸招魂的风俗,这就促使剪纸艺术开始进入大发展。从出土文物可看成,那时的剪纸技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剪纸画面构图完整,细腻精致。此外,唐代时期,人们还利用剪纸做印花板,将厚纸雕刻制作漏版印花板,然后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丽的图案。

  明清时期,剪纸技艺走向成熟,并到达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工艺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民间彩灯的花饰,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经过加工而成的。而那时,民间更多的人是将剪纸作为一种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

  关于剪纸的由来历史小编就介绍到那里,相信大家对于剪纸的发展都有所了解了吧。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独特,极具代表性,小编期望各位都能够多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有条件的话还能够学习一下,不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随时间而流逝了哦。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

  汉朝时期,那个时候刚刚发明了纸不久,一位书生(当时的我),十分的落魄,家里有一位身体不好的妻子--似玉,还有一个6--7岁的男孩:碧玉。

  这位书生真的很有才,可是就是没有人赏识,无人问津。并且手脚比较笨,干点别的还是不是很行,幸好有时妻子给别人帮点忙,帮人做点衣服赚点钱,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度日!使我欣慰的是,我的碧玉十分的懂事和听话,别看年纪很小却帮忙母亲烧饭洗碗,从来不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吃的玩的。

  这年冬天异常的寒冷,在接近年关的时候,似玉身体又有些感觉不舒服,有好几日下不了地了,眼看家里的米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我很着急,于是到一些大户人家央求,是否需要写字,因为我为人很刚直,不愿意向别人讨要什么。可是那些大户人家对此都不感兴趣。

  无奈我只好饿着肚子回往家里走。

  走到半路,天下起了大雪,呼呼的北风冻得我异常的冷。我急急的往家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发现一位老太太倒在了那里,老人家穿的很是破烂,左手拄着一个棍子,右手拿着一只破碗。我看到那里心生怜悯,赶忙把老人家扶起,搀着她走到了屋内。

  进到屋内,我向似玉告知原委,碧玉主动去烧水,似玉强撑着病弱的身体,把家里仅剩下的一点点的米拿了出来,熬了一大碗稀粥。这时老人家慢慢的缓醒过来,我赶紧把稀粥弄得不烫嘴的程度,慢慢的让老人喝下。时值天色已晚,老人好像明白过来什么,问:是你们救了我你们也一齐吃饭吧!似玉说,我们不饿,老人家您先吃吧!唉!那我就先吃了!老人家无奈的说。

  我此刻心里为了晚饭发愁,可是又不便说什么,于是索性拿出笔来在一张拣来的纸上写一个福字。

  当喝完这碗稀粥,老人的身体似乎恢复了很多。于是站起身来四处打量这间屋子,一看是穷的可怜,几乎什么都没有。看了看似玉,说,孩子你身体不舒服吧!似玉说,每年到冬天这会儿都是这样,身体总是不舒服。老人从怀里摸出一种像草药一样的东西,说,烧点水,把它放在里面,熬水喝了之后,你的病就会好了!

  又回身看看我写的福字,拿起来似乎要看的真切,可哪明白,她用手三下五下给撕了!我当时就急了,这张纸是我好不容易拣到了,我们一家救了您,要过年了,我们家想贴个福字,以求明年的好运,可您为何要把它撕掉呢老人家不紧不慢的说到:把我撕的福字展开来看看是什么样貌

  碧玉好奇跑过来慢慢的把它展开,呀,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福字被一条大鱼围着,并且经过这番撕之后,福字更有立体感了!把小碧玉乐得小嘴都合不上了,把这张纸抱在胸前让他妈妈看,还说这样好不好看!

  老人家不等我们说什么,又从怀里掏出一些钱来说,我看的出,你们能把最终一碗饭给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就说明你们一家是一个德善之家。你们目前所遭受的一切,其实也算是劫数吧!此刻也算应当过去了。我那里有一点钱,你们拿去买点米,让你的妻子和孩子过一个好年,你的妻子从此以后也不会得病,你的孩子以后也会有很好的前程,并且我一会儿告诉你的妻子,怎样才能把一般的字变成这种东西,你把这种纸拿到集市和那些富贵人家那里,肯定会卖一个好价钱!说着就把怎样做好这门手艺的办法告诉了似玉。

  此时我们才明白今日我们遇到了神仙,于是我带着似玉和碧玉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说,敢问是哪位神仙老人家似乎有些意外,连连说,我嘛,算不上什么神仙,我只是受一位神仙之托,来到人间,察访看看有无德善之人,然后把这种技能传给他。来的时候,那位神仙叮嘱我,要我找到你,试试看你行不行,行,就传给你这种技能,不行我们只好另找别人。这下好了,你们在两千年之后,再相互遇到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此事呀!

  剪纸的由来详解(五):

  剪纸的史籍记载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之后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1.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那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此刻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2.唐朝的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3.唐朝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4.南宋的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5.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之后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的象征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齐,并产生出梦想中的完美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我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所以鹿与鹤在一齐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景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梦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剪纸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纸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期望,剪纸正是他们创造完美生活梦想的外在呈现。民间剪纸把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民间剪纸中人们能够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经过剪纸,人们虚构了完美的形象;来慰藉自我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建立自我的梦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剪纸的分类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四、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窗花

  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头张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总之适应不一样形状的窗格作成不一样的布置。有一种布置较异常,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东民间称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贴在梳妆镜上。喜花图案题材多是强调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的寓意。色彩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种吉祥的纹样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构图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门笺

  又称挂笺吊钱红笺喜笺门彩斋牒。一般用于门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样式多为锦旗形,天头大、两边宽,下作流苏。多以红纸刻成,也有其它颜色的或套色的。图案多作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庆国泰民安连年有余风调雨顺金玉满堂喜鹊登梅福、禄、寿、喜、财五业兴旺等。张贴时或一张一字、或一张一个资料,成套悬挂,一般以贴五张为多。贴门笺除有印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福驱邪之意。

  礼花

  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剪纸。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糕饼花果花,浙江平阳一带称作圈盆花。礼花题材多取吉祥喜气的图案。在山东为庆贺生子的喜蛋上贴剪纸,或将蛋染红露出白色花纹。在福建农村互相馈赠寿礼用乌龟图案以象征长寿。有龟形糕饼,也有龟形剪纸。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面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斗香花

  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汉族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剪纸的题材多选用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人物等吉祥图案。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橘黄、淡黄、黑等蜡光纸组成,颜色丰富、效果十分强烈。剪纸时需用7层蜡光纸和一层皱纹金纸叠在一齐,按照统一的样式刻花,完成刻花之后,再根据剪纸艺人的灵感将每张刻花的不一样部分拼凑起来,重新贴在一张白纸上,最终将白纸也刻成图案完全相同的样式。所以,一套斗香花能够做出8张花样相同、颜色各异的剪纸。

  剪纸的特色

  剪纸的资料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资料。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能够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

  剪纸旗幡

  用于民俗活动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纸。如民间重阳节时,以色纸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阳糕上,十分好看。宋代浙江旧俗,如有病人,巫者执剪纸龙虎旗驱邪消灾。在丧礼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纸剪成。剪纸花幡与佛教中引路菩萨所持幡状物相关;另在纪念逝者过周年时的斋事中也有剪纸而成的招魂纸幡,以及悬挂经堂梁上的疏(其形也类似于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