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方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哼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
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地努力得出自我的见解。
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很多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能够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仅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并且能够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名人读书的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的读书方法
第一,善于总结和回顾自我的读书经历,并加以归纳。
1891年,六十余岁的托尔斯泰曾在给一位友人的一封信中开了一份书单,题为《对我产生了影响的书籍》。在这份书单中他把过去各个年龄阶段所阅读的书籍分成影响深影响很深影响极深这样三个层次,这说明他还是很善于总结和回顾自我的读书经历的,这能够视为托尔斯泰第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www.xuexiting.Com
第二,托尔斯泰认为读文学作品,必须要注意作者的性格。
他在1853年的日记中写道:读书,尤其读纯文学的书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该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上。既关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关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这能够视为托尔斯泰第二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第三,托尔斯泰喜欢朗读文学作品,并在诵读中感受或评判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坏。
托尔斯泰在休息、闲暇或与友人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动情地朗读起他所喜欢的一些文学作品,并经常因朗读而感动地掉下眼泪。有时候,他在朗读之后,还会加以评说。像托尔斯泰这样喜欢朗读别人的作品,然后再加以评说的情景,在其他著名作家的身上并不多见,但这对于加深一篇文学作品情愫和内涵的理解,却有极大的好处,这不妨可视为托尔斯泰第三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
李敖的跳看、两到和同步法
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这个方法能够加强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明白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并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李敖读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眼到、手到。他说: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
这样貌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若能眼到,手到,在书本上勾勾划划,写写眉批,作些简单笔记,必有助于记忆。其实慢读比泛泛而读有效。第三个特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貌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可是这个方法确实能够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名人读书的方法(4):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可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激不尽。
名人读书的方法(5 ):
钱锺书的读书方法
钱锺书的治学之道,能够概括为八个字:博闻强志,深思慎取。
钱锺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能够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锺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构成自我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名人读书的方法( 6 ):
卢梭的读书方法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着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我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明白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名人读书的方法( 7 ):
李白读书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研究一下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不无启发。李白家庭条件较好,藏书颇丰。自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在自我的诗文中,十分熟练地引用古人古事,可见他扎下何等深厚的根基。
李白读书,胸怀壮志,博古通今,意在实用。他说:白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送戴十五归衡岳序》)上下相接,一气贯通,这需要多大的魄力!他又说:怀经济之才,抚巢由之节,文能够变风俗,学能够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观其一生所为,此言并非虚构。大概诗人的桂冠,不像如今这祥值钱。李白虽在少年时代,便已写得一手好诗,但并不标榜自我将来想做个什么诗人,而是口口声声,要探讨社会,要研究人生,要有经济之才,然后凭借自我的本事,去辅佐明主,改变世俗,振兴社谡。李白这种恩想,深受前贤先哲的影响。如屈原十分憎恨当时污浊的世道,苦心焦思,期望改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作《史书》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李白踵武圣迹,继承他们的高风亮节。
读书是件苦事,也是件乐事。李白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中写道: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从这些诗句中间,能够看出,李白是如何认真钻研,具有一种不达妙境绝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作者与读者的思想能交流,能给你新知,道你之所未道,能令你惊喜;难怪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掩卷而笑也罢,欣然忘食也罢,都是读书的欢乐。读书的方法很重要,必须讲究,但这点因人而异,又不拘于一途。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送孟赞府兄还都序》)这是李白对诸葛氏的赞语。观其大意,并非草草,而是分清轻重、主次,求其精义,得其神蕴,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然后融会贯通,结合实情,再加创造。李白说自我:尝览千载百家之书,想亦是效仿诸葛氏之法。也有饱学之士,兀兀穷年,苦吟不缀,咬文嚼字,背诵如流,但毫无创造,顶多是个书篇而已。何足道哉提起李白,人们便想到天才。诚然,他生性聪敏,异于常人。但天才是不能够模仿,而他的勤奋刻苦,讲究方法,讲究实效的学习精神,则是能够学习的。
名人读书的方法( 8 ):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当着力寻找高于自我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我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理解好书对自我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一样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能够俯视、平视的书,而应当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名人读书的方法( 9 ):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必须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我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坚持不变的心境,并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名人读书的方法(1 0):
朱光潜:读书不打消耗战
据《朱光潜谈读书》记载,朱光潜识字早,他的父亲在家里开办了私塾。他8岁时,科举考试制度已被废除了。他有着天生的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满足于父亲要求读的那些策论,趁父亲有事外出时,他打开父亲的书箱,在众多古籍中,他翻出《史记》《战国策》《国语》等,只看了几篇,就觉得趣味无穷。《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等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文章极具气势,他饶有兴趣地反复读,读到烂熟以至成诵。另外一些杂书如《楹联丛话》《广治平略》《历代名臣言行录》等,他也通读一遍。
朱光潜处在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家里能供给给他开阔眼界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好在不远处的集市有来来往往的省城书商,半公开地贩卖当时的禁书禁报,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以及《新民丛报》《民报》《新小说报》之类的书刊。朱光潜年纪还小,家里不让他去,但他的族兄喜欢买书,并且很慷慨地让朱光潜随意借。朱光潜当时借读了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九年印行的梁启超《饮冰室文集》,读罢使他眼前一亮,感受了和我国传统学术不一样的西学,读了一遍又一遍,他被那些理论的新奇、广博和说服力所倾倒。梁启超的文章提及欲新人格,必新小说,获知小说这么重要,他开始背着父亲看了很多经典的小说戏曲,如《水浒传》《红楼梦》《琵琶记》《西厢记》等,这大大扩展了他的眼界,使他更真切地了解了人生和人性。
朱光潜读书不打消耗战,不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脚,而是读一部是一部,口诵心记,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名人读书的方法(1 1):
巴金的读书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景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样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一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完美的东西。
原先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以往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忙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我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我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必须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景下都能够读书。
(2)温故而知新。经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此刻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向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名人读书的方法( 12 ):
列宁读书法:
列宁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能够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名人读书的方法(1 3):
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所以,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名人读书的方法( 14 ):
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终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明白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名人读书的方法(1 5):
恩格斯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我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很多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能够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仅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并且能够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