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又是一声铃响,开始了语文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文言文。”老师在讲台上神采奕奕地讲道……啊??又是一个哈欠,该死!从铃响到现在不过才两分钟,我却已接二连三地打了七八个哈欠了??睡眠开始向我宣战了!说来也是,昨晚看电视看到11点钟。今天全神贯注地上了5节课,刚刚还与作业“奋战”了一中午,何况恰是“春眠不觉晓”之时,哪能不困?
老师开始考查重点字词了,还好,是全班一起回答。我的睡意更浓了,根本没法驱走。思绪开始漫游,神智开始恍惚。忐忑不安抬头环视一周,发现老师还没注意到我,我长舒了一口气。哪知那瞌睡却缠住我不放,害我马上就回到半梦半醒的状态。
就这样昏昏沉沉着,不知过了多久,我抬起沉沉的脑袋,听见老师还在孜孜不倦地讲着课。
啊呀!我睡着了!真是不得了,这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睡着了!我居然会在语文老师的课上睡着了。据同桌精确的计算,我睡了9分47秒!唉呀!真是不应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课堂睡觉。
冬至作文(汇编篇)
四季歌作文(实用篇)
先进事迹篇
篇读后感
高一作文十五篇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通过案例诠释了学科的教学理念,诠释了学科教学实践中展示出的教学智慧,诠释了学科已经融会的有效教学技能。书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要重视识字教学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于错别字问题,调查数据显示,35%的大学生经常写错字,70%的学生对外界错字不敏感。由此表明,识字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一连串的数据敲响了识字教学的警钟,更让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感到识字教学的任重而道远。
二、一切要以学生为本
从儿童生理发展的角度看,低年级是儿童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要求他们“认识”汉字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手部肌肉和神经发育不够完善,写起字来比较费劲儿。所谓“多认少写”,就是将识字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要求认识,第二阶段要求会写,认识的字的数量可以超过会写的字数量。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学过的知识,人脑首先会将其存入短时记忆,这时候的记忆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发生遗忘。如果仅仅将识字教学理解为某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学过之后就不闻不问了,这样的识字教学是没有保障的。只有在每节课中都渗透识字教学,才能保证识字教学的效果。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儿童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能力。他们通过口头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语汇和简单的生活用语,为汉字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教学第一册中的《识字(一)口耳目》一课,共有12个生字。这些字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在生活用字中经常见到,教学时,打破以往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的惯例,而是利用课件把12个字全展示出来。然后提问: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想一想这里面有你认识的朋友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自己认识的一些字。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而是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识字教学初始阶段的对象是6~7岁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记忆力较强,但学得快,忘得也快。再比如:呈现一个汉字,儿童对其形状的辨认经历的认知过程是:(1)先整体后局部,即识字总是先感知字的整体,然后辨认个别笔画;(2)先轮廓后内涵,即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字形的轮廓容易掌握,对内部细节难以牢记;(3)先上部后下部;(4)先左后右;(5)先熟悉后生疏。了解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来考虑,为儿童探求新知识提供可能。内容上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有浅到深;教学形式上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记忆,从而促使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
鉴于孩子的遗忘规律,巩固识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因此,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也十分重视生字的复现。第二天是学生遗忘得最快的阶段,我会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复现,用专门的时间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本学期第一单元检测反馈情况看,生字掌握情况较以往就好!
2、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
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象形、指事)与合体字(会意、形声)两种。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椐进行汉字教学。这是我国传统的识字方法。从东汉徐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学蒙求》等诸多识字教本,都是依据字理来解析和识记汉字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也是根据字理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恰当利用汉字的字理特点,讲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使学生容易记住“形”,而且还能因“形”加深对“义”的理解。书中举了“器”字教学例子,例子中的老师忽略了“器”字构字原理编顺口溜,结果是越想强调越是错。因此,我在教“冒”字时,注意渗透字理知识。在书写“冒”字时,学生容易把右上部分写成“曰”字。鉴于此,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冒”本义同“帽”。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所以写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帽子总是戴在眼睛上面,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所以“冒”字右上的中间两短横左右两边不封,以此表示帽子戴在头顶上。帽子总是戴在最高点,很显眼,所以后来引申出升高、突出等意思,如冒烟、冒火。根据孩子的反馈情况看,掌握情况良好。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只有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生字,提高学生识记效果,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一间教室,一方黑板,一尺讲台,便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所熟悉的课堂。其实,课堂不仅止于学校,同样也播散在大自然中。
春天,我便会驻足观看蚂蚁的脚步。当渺小的蚂蚁们出来觅食时,永远是走着相同的步子,永远是排着整齐的队伍。被大火围困的它们,从来没有自私的想法,而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围成了一个球,并同心协力一起快速地滚过火海。蚁团的外围响起“噼里啪啦”的歌声,是无数蚂蚁牺牲后的绝唱,虽然外层的蚂蚁失去了生命,但蚁团最终安全到达了成功的彼岸。我在蚂蚁身上学到了团结。
秋天,我会信步走进黄灿灿的树林中。树枝上身披金黄大衣的树叶,就如金黄的蝴蝶栖息在树干上。慢慢地、觉得无趣,便轻点树干,看树叶随着风在天空中伸展妖娆的身躯,美不胜收。经过大树父亲多天的哺育,叶子已经长大,离开大树的怀抱了,但它并没有因为一己私欲而远走高飞,而是散落大地,融入大地,给大树母亲以养分,用来哺育自己的弟弟妹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在落叶身上学到了知恩图报。
冬天,我会停留在纷飞的大雪中,隔着窗户眺望户外的银装素裹,那个美丽的世界便是由一朵朵独特的雪花拼凑而成。凝视天空,你就会看到身穿不同白色棉衣的雪花们,如同一位位仙子,用属于自己的舞步漫天飞舞着。它们不羡慕于其它雪花的造型,也不自卑于自已舞步的不足,而是在天空中自信地展现自己与众不同地,婀娜的身姿。它们或大或小,或薄或厚,但一定不会有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它们都知道自己是最独特的,便会用舞蹈来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在雪花身上学到了自信。
“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可以说成是“活到哪,学到哪”。让我们融入到大自然中,寻找那些自然的课堂吧!
俗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这个课堂更令我们学到很多很多,例如:牛顿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无意间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牛顿之所以能发现这个定律,就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的课堂在于自己的好问。所以万有定律就“出世”了,还有齐白石,他之所以能画出那幅被后人称赞视之的为掌上明珠栩栩如生的虾的这幅画。这都是由于他在生活中的大课堂的仔细观察才画出这栩栩如生的画……这都说明生活中的课堂更奇妙,因为生活课堂使人有创新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的大课堂更是五彩缤纷。因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一切也许在书本中是没有的。例如:当一个人面临着困难的折磨时,她是如何度过,亲友离她而去、置之不理还是对她无微不至呢?要是朋友在她困难时帮助她陪伴她,她一定会深切感受到友谊的伟大的力量,她才会感受到书中讲的“人的力量在友谊,鸟的力量在翅膀。”以及“友谊能使快乐倍增,友谊能使痛苦倍感。”的人生真谛。因此生活中的课堂能使人发现人间的真善美以及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因此,生活中的课堂更美妙。
不仅如此,生活中的课堂也使每个人都能以犯罪事例的人为鉴,以后有所作为贡献的人为榜样,也作为自己的目标。从而使人生更充满意义。因为自己有负着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你看到辛苦劳动的父母的背影、兢兢业业的老师、周围关心自己的朋友,自己也充满了生存的动力,有着一种要为“别人幸福”而生活为目标的动力。所以,这对自己的人生是充满积极性,奋发性的,可见,生活中的课堂更奇妙。
生活中的课堂更奇妙是在实际课堂的进一步深化,在掌握课本知识中,才能深切感悟生活课堂的活力。
要想自己人生富有意义,伸开你双手拥抱大自然,踏开你双脚走进大自然,当你收拢时,你将发现生活中的课堂无限的奇妙、无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