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片枯叶飘到我的窗前,我就知道,秋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秋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果园里。瞧!秋天的果园是五彩缤纷的:灯笼似的红苹果挂满枝头;黄澄澄的鸭梨挤在一起,活像胖嘟嘟的小娃娃;葡萄叶下有玛瑙般的葡萄,一个个晶莹剔透,好像在说:“你们是不是很想吃我?”石榴也过来凑热闹,它们把一个个“小房子”挤到了地上。粉红色的石榴嫉妒地说:“总有一天,我也会长成你这样!”小山枣也成熟了,在果园里大声叫喊:“这个果园里,我是最红的!”香蕉兄则安静的“站”在一旁,劝说道:“你们不要吵了,其他的水果还要生长哩!”
秋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田野里。看!那一颗颗饱满的稻穗充满着成熟的喜悦,弯着腰,低着头,它好像是成功者谦虚的楷模。他们颗粒饱满,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希望。它们还不停地摆动着,好像已经乐得跳起优美的舞蹈。远远望去,整个田野像铺上了一张金光闪闪的地毯。玉米,那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它们带着人们的喜悦,吸吮着那甘甜的雨露,在绿皮的包裹下,丰收啦!他们笑啊笑,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还咧开了俏丽的嘴巴,这是有多开心呀。风一吹,它就向我们招手,好像在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
秋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大街上。再望!那满树的桂花,不以妖娆的身姿迷人,也不以艳丽的色彩取胜。那淡淡的黄,巧巧的小,粒粒的点,星星似的点缀于绿叶之中。微风拂过,整条街都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香气似有似无,飘浮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让人沉醉其中。一阵秋风萧瑟拂过,火红的枫叶触碰到我的鼻尖,它像一只蝴蝶,缓慢地飞舞着,盘旋着。但带着一丝凉意,感觉到它对枫树是多么的不舍。
秋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登山处。大人带着小孩在爬山,虽然有些劳累,但能在这么惬意的天气中,谁能不心情舒畅呢?不经意间,我看见有几个环卫工人一手拿着垃圾袋,一边在捡垃圾。这小小的动作是那么普通,但在这,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也学着他们,捡了一个牛奶盒,跑到环卫工人面前,说:“叔叔,给。”叔叔笑了,黑黝的脸上笑容如枫叶般灿烂。
秋天不仅风景美,人美,就连我的心情也变得舒畅愉快。
是谁在吹动人的思绪,是谁在抚摸着河水和人们的脸庞,是谁卷起金色的沙子?是秋,金色波动的季节到了。
金秋,那么美。树叶被披上一件金黄的纱衣,落在泥土中,祭奠了大地。它们随风飘去,融入空气,悄然无息地消失了。田野被换上麦黄,农民伯伯们到田野里收获他们辛勤耕种的果实。地上洒落一地的果实,藏在绿色的草丛中,一个个嬉皮笑脸,谈论着秋的快乐。那是什么?香气扑鼻,丹桂飘香。桂花米粒大的花瓣洒得满地都是,每一个花瓣都汇集了自己的香气,形成了一个清香的花坛,沁人心脾。菊花开了,五彩缤纷,红的像火,白的如雪,橙的似桔。菊花,高矮而不拘小节。她宛如贞洁烈女,高洁而不失风度。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力量,橙色象征活力……秋雨,丝丝凉凉,一丝丝打在人的脸上,树上,大地上,万物……秋雨含着秋风,砸向水塘。水塘中慢慢泛起涟漪,一层一层往外递增。人们说,秋雨滋润万物。我说,秋雨奉献自己,滋润万物。浓浓的秋意,向我袭来。平铺的金黄的毯子,和大地融合在了一起。漫步雨中,有一丝哀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秋雨,就这样结束了。
初秋,那么淡漠。有人认为,秋天充满活力,有人认为,秋天没有生气,而我认为,秋的美,体现了它的淡雅和静默。秋它不言语,它用行动来表现它的到来,然而万物也配合它,这才使得秋的内涵丰富地展现出来。秋天仿佛被泼上一层水,把它的黄色染成了淡黄,这才是初秋的色彩。刚步入秋天的人们,对秋天又是喜爱,又是欣喜。秋天的山水,仍是不变的。山还是那么高,树还是那么绿,耸立在村庄边,把它们围成一个圈儿。山是深绿,因为山有了树的衬托,所以才会如此令人赏心悦目。山上的树木依旧如此青翠。几片绿叶从山上滑落,山的周围,像被套上了草圈,围成一圈。倏然,一阵风刮来,把叶片全都卷走了。山围绕水,可谓青山绿水,就是这般美妙境界。水上被笼上一层秋雾,像仙女的纱衣,荡漾在水面上空。碧绿的河水在眼光的映照下更加闪烁,反射出一道道刺眼的光。山里的鸟儿不知何处去了,如此幽静的山没有了鸟鸣的点缀,却有了湖波闪耀的金光,更加绚丽多姿。初秋,就这么一直发展下去。
秋,它既然来了,就会给世界带来它的色彩。
秋,淡漠风殇。
低头沉吟拂袖,邀清风浅唱,丹桂十里飘香,一地落花悠扬,秋意阑珊。
独坐在花园赏景,往日常结伴出门的好友蜷缩着趴在桌上补充上课精力,我的衣裳略有些单薄,时而来一阵冷风,落在额前的发际微扬,有人正在校园大道上值日,看他用扫帚拾起一地落叶,身后又飘飘摇摇落下几许,他回过头,便开始抱怨起这个季节带给他的“繁重”压力,我看到也只好掩着嘴偷笑。早上出来的人好像少了许多,身后鱼池里锦鲤偶尔出现吐几口水泡,低头去看它,又不见踪迹,也许它是宣泄着对这天气的某种不满,也许只是觉得无聊想玩捉迷藏。听见不远处有几个同学在嬉戏打闹的声音,看他们玩得热乎一些后,便脱了外套,结果没过几时,却落得感冒的下场,之后便悻悻离场了,看来啊,这秋天是闹着脾气来的。
有人说秋天是离别的季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意浓时,宛若离人心上愁,秋叶瑟瑟,落花三千,新旧更替,殇别离,秋天显得越发得孤寂。
所谓情由心生,情愁不了了心忧,他人怎知你愁苦,唯把情感寄于秋。前路茫茫,仿佛置于大漠黄沙中,落日孤烟,一片清冷,秋风起,黄叶地,幽幽流水无情,彻寒心。
回至班中,倚窗而望,点点黄花布满枝头,桂花香十里,沁人心脾,已有几个好事的同学,偷偷跑出去偷摘一些,高一点的枝丫一扯,带动下部,散落一地黄点点,“肇事者”早已溜之大吉,经过的每个角落都,芬香扑鼻。
心情犹如云开得月般让人愉悦,校园里的四季更替其实并不明显,四季树常青,偶尔头顶的电线还会略过几只松鼠。来回路上踩着的落叶发出清脆的响声,一低头,已有新的叶子覆了上去,有的倚在树根的角落,生死都不分离,正应了“落叶归根”这个词。
秋雨来的让人猝不及防,刚刚还是艳阳高照,下一秒就下起了雨,站在道上的我好不容易想出来透透阳光,却被雨水湿了衣裳,头发发捎湿了,我跑到八角亭下,能看到鱼池上出现了许多泡泡,看来那锦鲤闹得很是欢腾。
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八脚亭上的边叶被雨水冲刷得焕然一新,来不及欣赏,我正要离开时,看到母亲在门口叫住了我,母亲奔波了一个多小时,面色有些苍白,我朝她走去。
“妈,你怎么来了?”
“这孩子,天气转凉了,也不知道添置几件厚衣服。”……
我的家乡烟台是个美丽的城市,在不同的季节中,这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而最令我情有独钟的就是秋天,一切都是金灿灿的,秋高气爽,令人有意无意的沉浸在这梦幻而又美丽的秋季!
烟台的秋意,就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是故都那样猛烈的秋,也不是南方难以察觉的秋,而是蜗牛一般速度的,缓慢而又明显的秋意。
不必说那格外湛蓝的海水,漫山黄叶的凤凰山,单是在市里,在大街两旁慢慢地走着,你也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
校园中,银杏的叶子变黄了,阳光照射下,叶子的纹路一览无余,由停在树上的暗黄色立即变成了玉米的金色,熠熠生辉。若是正好向着阳光,又忽然起风,这一树黄叶就好像一树黄花,像极了过年的鞭炮。叶子旁边就是果实。晶莹剔透的果实头上弯出一个小柄,圆圆的身子上刻着许多纹路。但千万不能踩碎它,不然一股难闻的气味便会夺门而逃,久久才消散。从远处一看,叶子和果实铺成的地毯到处都是,就像晒陈皮的大晒场。若是正好盖在小土丘上,蹲下一看,叶子错落有致,这里伸出一块叶柄,那里是果实戴着叶帽。要是再空出一条小径,那就真可媲美那漫山黄叶的凤凰山呢!
走出校园,映入眼帘的便是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在一轮又一轮秋风的打击下,它的色彩好像渐渐暗淡发黄,依然保持着茂盛,有几片叶子已掉下,叶脉因失水而突出,边缘卷曲,形状好像一个完整剥开的已经晒制几年的陈皮。还有几片叶子已完全变黄,但还因没干透顽强地停在树上,随风摇摆,靠着旁边尚完好的兄弟们才得以幸存;更多的则虽是还绿,但已笼上了一层黄色,变成饿了似的无精打采,混日子般的待在树上。整体看来,全树上下仿佛已到了穷途末路,只剩朔风的临门一脚;但根基尚存,还可撑过寒冬。须朔风到来,叶子们才会全部变黄而掉下,街道上就变成了褐色的海洋,就像极薄的薯片,踏上去脆脆的,立即分裂成许多碎块,让人忍不住去踩。
抬头望断南飞雁,一只只南飞雁在那宽阔无际的蓝天结队翱翔。几抹残阳落在它们孤寂的身影上,的确成了最美的意象。
这就是我眼中的烟台的秋天。虽然没有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也没有享誉四方的著名秋景。但它是成熟的、梦幻的、美丽的,蕴含着浓浓的秋意,令人流连忘返,仍是我最爱的。望着这秋天特有的蓝天白云,我大声地说到:“我爱你,秋天!”
傍窗而坐,眼见树木仍葳蕤如春,殊不知,秋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行走在这个季节,置身于秋之中,伴着飒飒秋风,我的心深深为之所动。
清晨,我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几声稀疏的蝉鸣透过两旁树丛传来,孤寂凄凉。我听过夏季的蝉鸣,成百上千只蝉此起彼伏叫个不停。虽说那声音激烈高昂,却浮躁张扬了些,而秋的蝉鸣与夏的不同,一文一武,一静一噪,一凄一欢。秋蝉凄凄地哭诉,颇有几分别离这世界的不舍与留恋。它们如同一名名被冷落的音乐家,无助的将苦楚与落魄向世界宣泄。
就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终有一天,最后几名音乐家也不安分的在地底长眠,再也听不到半点蝉声。待到来年,新的音乐家才能破土而出,静默的歌喉才能一展风采。而现在,它们只能孤凄地站在枝头,望着同伴孤独的背影,倾诉。
秋蝉这种意象在古代,便是伤感、惆怅的寄托,触动无数文人墨客悲秋的情怀。行走在这个季节里,口中不住吟咏“哀蝉无留响”。而在常人的世界里,秋,又别有一番韵意。
八月底,学校开学,秋风阵阵,我坐在教室里,清明的阳光缓缓挪移,与徐徐秋风应和着,营造一片温馨祥和的世界,我的心也不由自主的平静下来。捧起心仪的书,借着晨曦,感受着秋风拂过面颊的丝丝凉意,一个个小小墨色方块流进我的心田。窗外树叶簌簌作响。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课间,正下雨,我在操场漫步。雨丝顽皮地在我身上跳舞,一切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层薄纱。秋雨没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耐心烦儿,又远不如夏雨那般来势凶凶,它时而温柔细腻,时而凶猛如虎。身处雨中,万物都变得朦朦胧胧,这种意境又怎么不令人陶醉?
秋,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不知不觉的来,不留一丝痕迹的去,直到一天,人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蝉鸣已随风飘散,树叶已化作春泥,方才惊觉秋确已离我们而去了。
站在窗前,享受那略带凉意的风,望着最后几片树叶被秋风赶离树梢,我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光阴似箭,眼见秋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除几片落叶外,还留下什么呢?我曾那样期盼冬的到来,期盼那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心里却还不自觉的留一个念想——希望距离秋的远去久一点,再久一点。时间不等人,该去的还是去了,该来的总会到来,还不如做好当下珍惜每一份时光。
秋没有春的朝气蓬勃,更没有夏的热情洋溢。她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不知不觉的,带来一片肃穆与凄凉……
风微微拂过,拂净了人的心墙,拂断了他人的相思,终究,将那四角的天空,点上灯,燃成明黄。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世,是那棵世外仙株,今生,化作那个名为黛玉的女子,那样孤冷,那样惹人怜惜,只是,不得善终罢了。
常听人说,黛玉不如宝钗,宝钗为人处世圆滑,老练,又岂是黛玉可企及的,黛玉的性子那般自命清高,笑里藏刀。截然不同的性格,却是一样的凄凉。两人皆是站在文学界的顶端,世上可有几人能与之攀比?可是正因她们的文采过人,她们的家境无人能比,上天才要收回她们的自由选择权吧!无可奈何,不能与相爱之人白头到老;无可奈何,不能自由选择余生伴侣。不过,匆匆一生。
那是怎样的女子啊!如雪般纯洁无暇,如玉般透明,将喜怒哀乐缀于眉间,从不深埋心间。千年之前,有个叫陶渊明的男人,将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上,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少有人把女子比作菊花,也是,菊花那样孤标傲世,又有几人能及?恰恰,世上当真有那一奇女子,同样,世外仙株之气质,无人能与其一较高下。
林黛玉的一首《葬花词》将她的梅霜傲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透过清冷的天空,仿佛看到了林黛玉坐在林间的石桌上,浅声吟道:“花落人亡两不知!”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天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吟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尔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一定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枝秋菊俯视早已化作春泥的落红,那一刻清香,逍遥了这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想,潇湘馆的竹篱是否日日被林黛玉喃喃自语所敲打?黛玉是否又常坐在那石凳上,细细敲击,口中喃道:“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还是如后人所说,潇湘妃,枉凝眉,千古红楼梦一回。或不悲不喜,或不愠不怒;轻陇水袖,漫展柔黄。庭院深深,无人回音。
九月秋风,秋意渐浓,微凉细风,吹进我的心房,建立起一座心灵的'花园,垒出一支红蜡,仔细点上,看它燃尽,悄悄喃语。
天冷了,因为她来了;叶落了,因为她来了,果熟了,因为她来了。
九月,秋意渐浓,白昼不长了,让人有一点适应不过来。毕竟两季的日长,也让刚转到北回归线的太阳,微微有点运转不过来了。
走在街道上,阵阵清风迎面吹来,很冷,比起春风,秋风凉了,也严厉了许多。没有了春风的轻柔,是让人挺恼火,不过,风中隐隐飘来的瓜果的香甜,又让人不好意思向那风抱怨。
秋意浓,浓的是那落叶。风吹过,树枝微一招手,那些小蝴蝶,小精灵似的叶子,也就慢慢地,一摇一摆地飘了下来。虽然现在还不多有金叶,但那些早落的,越发的可爱,好似那些赶早上学的孩子们。可爱的它们,在半空中飘着,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秋意浓,浓的是那百果。园子里,果树上。结满了的,是果实。丰美,沉甸甸的,压弯了树枝。苹果、梨和杏子,不暇地,都由以前那娇贵的花儿,脱胎换骨,变成了有色、有味的美食。更好的,是那山中的野果子,使劲咧开了嘴,又小又紫,像那羞涩的少女正在燃烧的双颊。它们可不比人工种植的果子差,相反,我倒是觉得,人家长在深山里,吸收天地灵气,哪像那些生长在园院里的果子,虽然大,干净,但肯定不如野的好……
秋意浓,浓的是那草黄。那春天里跟翠玉一样,绿一大片的草儿,如今已换上了枯黄的外套,这也许是秋天唯一让人感到少许悲伤的景色吧。大地没了生机,一片死气。踩一脚,拌随着清脆的声响,那草,便折了腰。但倘若从高处俯视,那草,便若地毯,赠给了大地一片迷彩的新色。
秋意浓,浓的是那雨洒。九月初那会儿,天天下雨,而且还是大雨,只要那南山头一起雾,天马上就拉下了脸。几分钟后“哗”,大雨便泼了下来,那干燥的地,几秒就润湿了。雨洒着洒着,成了屋檐水掉串儿,一串一串地落在那檐下的盆中,与雨声、雷声融为一体,也好似有了节奏感。一整天的雨过去了,树叶,小草,麦地却全被染黄了,好似魔法,也有可能是那雨中带着黄色的颜料吧,挺美。
秋意浓,浓的是那农田。看吧,田野里,一位位埋在作物里的农人,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喜悦面孔,哪里看不出丰收的喜悦?它印证了这一年人们的劳作,也是啊,谁见了这景,都会高兴吧!
秋意浓,浓醉了一人心,风凉的,叶落的,果熟的。这一切似画、似乐、似情,那变化的一切,也许,就是秋吧!
落入水中的月,就在荡漾中渐渐圆满,用了洋洋清辉圆满了一场场遥远的相聚。
都道每逢佳节情意浓,望古今,文人墨客在中秋佳节纷纷借一张素纸以表达思亲之情。若是把这些诗文洒入江河,则江河干涸;若是把这些诗文抛上苍穹,则免去了女娲炼石补天之忧。流传千古的除了押韵的语句与温婉的词藻,更有他们有感而发、从笔端汩汩流淌的情义。
中秋前,老师刚刚讲过大名鼎鼎的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令我注目的并非他巧妙精准的用词,而是交代背景时的寥寥四字――“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兄弟共处一地,却因事不能在这佳节相见,何其孤凄与哀痛。苏轼豪放的风格在中秋雪亮的圆月下也变得极其细腻和婉约,他在昏昏欲睡的醉意中,定也是相信每逢佳节情意浓吧。正因为这浓情,抒发了他汹涌的牵挂;正因为这浓情,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掰开甜香的月饼,仿佛总是能看见曾经的中秋佳节。中秋永远盼着假期、盼着月饼、盼着能拍上几张金黄的月亮。大多数的中秋,我们会回乡下,在空旷的田野望花好月圆。月饼大大小小不知吃了多少块,随手拿起一个,将它吃进一点,留下一个缺口、一排牙印,将自己当做威武狂吠的天狗。每每仰头望月,会觉得此物是个翩然欲仙、皎洁无暇的存在,它悄无声息地,就把所有人的聚到了一起。它把南边的人引回北方;它又把广厦里的心抛向旷野。
又是佳节,情浓于夜色。
今夜中秋,无眠。我趴在窗前,夜空漆黑如水,飘渺的云间便是那一轮月――一如往昔澄澈的玉盘,没有星子,它在这团圆的日子里接受了万千人祈愿的目光,无需陪衬。我看不见嫦娥抱玉兔的倩影;看不见世界各地的人有几个在观月;却看得见家人坐在灯光下互享月饼;却听得见电视机里中秋晚会上悠扬清新的歌声,无不倾诉相思。
团圆自然是喜不自胜,但望月思亲也未尝不好。因为月亮就是有如此魔力,它在歌声里、眼里、心里,皆可以传递出千万的情丝,徜徉在银河里。看着月饼中流出的甜馅,恰如浓情深意。
靠在月影上,能看见穿越了时光的欢聚一堂。银白的月上隐有斑斑驳驳的阴影,但它不足以淡漠彼此相系的情。
玉兔东升,惟愿中秋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