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例(12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3-11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篇1

γ刀即伽马刀,是根据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原理,利用精确的立体定位系统和放射性钴释放出的高能r(伽马)射线束,对病变靶区进行多角度、大剂量的照射,使靶区内病变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γ刀也可治疗多种功能性、良性疾病,如顽固性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精神病、癫痫、震颤性麻痹、扭转痉挛、手足徐动症、痉挛性斜颈等。

χ刀又称光子刀、光刀。它是在头部r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直线加速器上进行类似于γ刀治疗的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头部χ刀简称头刀,体部χ刀简称体刀。头、体χ刀用于治疗头、体部肿瘤。

质子刀它是利用质子线特有的Bragg峰治疗肿瘤的新技术。Bragg峰反映电离粒子速度即将下降前的电离强度的锐增,通过调整Bragg峰的位置,使肿瘤位于高剂量区受到大剂量照射而被杀灭,而正常组织在高剂量区外受量减少而损伤极小。

此外,还有中子刀、强子刀、介子刀、重离子刀等,均是利用放射线的原理来治疗肿瘤。

粒子刀在肿瘤内种植放射性125碘“粒子”,利用这种“粒子”产生的r射线近距离杀死肿瘤的技术称为“粒子刀”。这种新疗法适用于手术残留肿瘤组织、转移瘤、重要脏器肿瘤,尤其是不能手术的晚期肺癌、肝癌。

超声聚焦刀亦称超声刀、隐形超声刀。它是利用超声波声束具有汇聚性、穿透性的特点,将高强度的超声波在体内肿瘤病灶区汇聚成焦点,使聚焦点的瞬间温度达到70℃~120℃,导致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性凝固变性、萎缩、坏死,同时空化效应使肿瘤细胞破碎,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经过治疗后的肿块逐渐软化、液化,最终被正常组织吸收而恢复正常。此“刀”广泛用于肝癌、肾癌、膀胱癌、胰腺癌、直肠癌、子宫颈癌等腹腔、盆腔的实体肿瘤。

细胞刀亦称微电极定位脑立体定向手术,它是将微电极插入病变组织内直接毁损细胞的治疗技术。细胞刀最成熟的临床应用是治疗帕金森病。通过CT和磁共振扫描寻找患者颅内病变区域,初步定位后,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将1根直径0.2毫米的钨丝微电极送入大脑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外侧核区进行探测、定位,然后用温控射频对病灶定点摧毁,干净利落。患者无痛苦,而肢体震颤等症状会立刻消失,立竿见影。

氩氦刀这是在B超、CT的导引下,将经皮穿刺导管插入肿瘤内,通过导管注入氩、氦两种惰性气体,使之产生交替的高温和低温来杀死肿瘤的一种技术。它能在1分钟内将肿瘤冷冻至零下140℃,使之结成一个致密而坚硬的冰球。15分钟后,再将温度迅速升至20℃-40℃。这样,使肿瘤在“低温一高温”的交替“折腾”中被摧毁成碎片状,在几周内被身体吸收,并使病人产生癌细胞抗体,减少复发。氩氦刀广泛用于肝癌、胰腺癌等一切可以穿刺到达肿瘤部位的肿瘤。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篇2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围术期老年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elderlypatientswithheadandneckcancerPerioperativeapproachtoimproveandenhancetheoldheadandneckcancerpatientsthetreatmentofperioperativereference.Methods:HospitalfromJune2007toJune2009,68elderlypatientsadmittedtoheadandneckcancerpatientswithpreoperative,intra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clinicaldataandsurgicaldatawerereviewedtosummarizeitsperioperativeprocessingisofNotes.Results:Theanalysisfoundthatfortheentireperioperativemanagementofpatientswasrelativelygood,thesurvivalrate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Conclusion:Thedifferentheadandneckcancerinelderlypatientsshouldchoosetheappropriateway,goodpreoperative,intra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treatment,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survivalrateandreducethesufferingofpatients.

KeyWordsHeadandneckcancer;Perioperative;Elderly

头颈部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老年较多见。由于患者颈部大血管多、血管丰富、神经多,其手术特点为剖伤性大、操作复杂,若有不慎,很容易导致大血管及神经的损伤。现将围术期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均为老年头颈部肿瘤患者68例,年龄64~81岁。其中舌癌行半舌或全舌切除、舌再造13例,喉癌行半喉或全喉切除、喉再造7例,口腔癌9例,筛窦纤维血管瘤、筛窦癌、上颌窦筛窦纤维肉瘤各2例,蝶窦黏液囊肿、筛窦黏液囊肿、上颌窦筛窦癌、鼻咽癌放疔后鼻腔及筛窦复发各1例;侵犯侧颅底10例,其中颈静脉球体瘤、腮腺癌、咽旁纤维血管瘤、鼻咽部脊索瘤、下颌骨造釉细胞瘤术后复发各1例,上颌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上颌窦癌4例。

术前处理:28例进行活检明确病理性质,9例应用MRA检查以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对3例筛窦纤维血管瘤患者术前行放疗,以减少术中出血;有8例肿瘤侵犯咽旁、鼻咽腔,术前行气管切开;68例术前均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预防颅内感染。

术中处理:术中处理主要是包括对手术方法与手术注意事项的严密研究,争取做出最合理的手术方案,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由于头颈部,尤其是头部的复杂生理结构,手术方案中,手术路径的确定就是一个难点[1]。采取的基本手术路径为:鼻内镜下鼻腔入路,耳后颈联合入路,上颌骨切除入路,颅面联合入路,颈侧下颌骨切开入路,口腔硬腭入路。除此之外,经文献调研和总结研究,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恶性肿瘤,应尽可能整块切除,切缘组织宜作冷冻切片,以防残留。②前颅底手术操作应注意避免损伤视神经和筛动脉。③面神经行程长、分支多,较易受侵犯,应尽可能分离保护或行神经移植。④迷走、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应注意识别保护。⑤侧颅底神经血管区舌Ⅱ区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⑥颅底肿瘤切除后对缺损的颅底骨质、硬脑膜和巨大的残余术腔的修复,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2]。⑦颅底肿瘤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证视野清晰,正确识别颅底鸡冠、翼突、颈内动脉等重要解剖标志。

术后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关注并发症,及时抢救患者[3]。重点对术后休克、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观察:主要可分为失血性休克和失液性休克和低蛋白血症及恶变的观察。

讨论

颈部肿瘤在综合性医院属于普通外科,比较常见的就是甲状腺肿瘤;耳鼻喉科肿瘤常见的有喉癌、副鼻窦癌等;口腔颌面部肿瘤常见的为各种口腔癌。因此,头颈部所发生的肿瘤,其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之多,居全身肿瘤之首。超过90%的头颈部肿瘤为鳞状细胞癌。最近10年全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在女性中。头颈部重要器官比较集中,解剖关系复杂,治疗方法各异。它同时涉及头颈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学、放射治疗、营养语言治疗、社会工作、护理和康复等多学科的医学领域。

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问题,一直是肿瘤界在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头颈部非常复杂的生理结构,使在这一区域进行手术的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老年头颈部肿瘤患者,因为其生理和心里等各方面因素都明显的比青壮年患者差,更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做为肿瘤患者的主治医生(医师),应当把整个手术看做一个整体,从围术期去思考和探讨问题,做好围术期的每一个细节工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只是对见于本院的病例做过调查研究,所得出的技术方法和思维方法难免有些偏颇。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和技术还有待同行或者其他领域学者专家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双乐.侵犯颅底的头颈部肿瘤的手术治疗[J].临床耳鼻喉外科杂志,2007,21(15):703.

2林海.咽旁间隙肿瘤手术路径探讨[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20(1):72.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对各种肿瘤的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分类包括未能行肿瘤切除或活检的患者根据临床特点、CT与MRI表现及诊断性治疗,进行临床诊断。结果根据特点处理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能够在尽可能的保留神经系统功能的条件下综合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10年间在医院神经科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共163例。

1.2方法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主。其中包括75例依据CT和MRI所进行的诊断性治疗的患者,但除外非肿瘤性囊肿,血管病等病例。根据病理学诊断标准,对各种肿瘤的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分类。

2结果

2.1肿瘤类型163例患者中,根据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以颅咽管瘤最多,占12.8%,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占12.3%,髓母细胞瘤占9.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7.0%,生殖细胞瘤占5.4%。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在患者中也较常见,占1.3%。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有着神经解剖的好发部位。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细胞肿瘤,神经元和神经元性混合性肿瘤可同时见于幕上及幕下。星形细胞肿瘤以大脑半球最多见,占33.2%,其次为小脑(27.7%)、三脑室(11.7%)、脑干(9.2%)及脊髓髓内(5.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有重要比例,占29.1%,主要位于鞍区一三脑室前部一下丘脑(25.9%),小脑半球(29.6%),与小脑绷部(24.1%)。在室管膜细胞肿瘤中,患者好发于四脑室,脊髓与大脑半球。生殖细胞肿瘤是常见肿瘤,好发于松果体区(35.5%)、鞍区(33.8%)、三脑室(8.2%)及丘脑基底节区(12.9%)。本组生殖细胞肿瘤中,生殖细胞瘤占56.5%。,其余为畸胎瘤(16.1%)、未成熟型畸胎瘤(14.5%),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9.7%)与胚胎癌(3.2%)。在生殖细胞瘤中11.3%呈多发性。神经元与神经元一神经胶质肿瘤在本组中共17例,主要位于大脑半球64.7%与脑干17.6%。本组血管母细胞瘤9例,以脊髓(55.6%),小脑(33.3%)与脑干(11.1%)为多见,其中11.1%为多发性。脉络丛乳头状瘤9例,位于侧脑室7例,四脑室与桥小脑角各1例。本组错构瘤共6例,主要位于下丘脑(2例)与脊髓(2例),其余为大脑半球与小脑半球各1例。

2.2特定神经解剖部位的好发肿瘤本组位于大脑半球的肿瘤主要见于星形细胞肿瘤(45.1%)、少枝胶质细胞肿瘤(17.6%)、室管膜细胞肿瘤(6.9%)、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6.9%)与神经元和神经元一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8%)。神经元一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中节细胞胶质瘤占63.6%,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36.3%。在星形细胞肿瘤中,主要以星形细胞瘤(69.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5%),与胶母细胞瘤(28.8%)为主。在丘脑基底节区好发的肿瘤中,主要为星形细胞肿瘤与生殖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中以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为主。本组鞍区一鞍上三脑室前部一下丘脑肿瘤中,主要以颅咽管瘤最为多见,占51.1%。其次为垂体瘤(28.7%),生殖细胞肿瘤(12.4%)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7.9%)。在鞍区的生殖细胞肿瘤中,以生殖细胞瘤最常见,占95.5%。在颅内多发的生殖细胞瘤中,本组中只有1例未累及鞍区。松果体区肿瘤中除幕镰型脑膜瘤多见于成人外,其余类型均多见于儿童,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最多见,其次以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为主。本组松果体区肿瘤共28例,生殖细胞肿瘤有22例,其余为松果体细胞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和少枝胶质瘤1例。在幕下肿瘤中,小脑纠部与四脑室肿瘤占48.9%,以髓母细胞瘤为最多,占50.9%,其次为星形细胞肿瘤(21.0%),其中主要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4.1%)。室管膜肿瘤占11.1%。在四脑室肿瘤中尚可见脉络丛乳头状瘤与生殖细胞肿瘤,本组各2例。小脑半球肿瘤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绝大多数,本组占75.7%。

2.3临床诊断的肿瘤类型及分布情况在这些患者中,幕上肿瘤50例(66.6%),幕下肿瘤24例(32.0%),脊髓肿瘤1例(1.3%)。在幕上肿瘤中,以鞍区-下丘脑-三脑室前部肿瘤居多,占38.0%,其次为松果体区肿瘤,占18.0%。在幕下肿瘤中,脑干肿瘤最多,占45.8%,占全部脑干肿瘤的1/3。其次四脑室、小脑绷部肿瘤未获病理诊断者有8例,占33.3%,但仅占该部为全部肿瘤的7.0%。根据病史特点、CT及MR影像学特征,诊断为颅咽管瘤10例,生殖细胞瘤12例,垂体瘤4例,脑干胶质瘤10例,髓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脑膜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其余肿瘤诊断均较难以明确。

3讨论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的飞速发展,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技术亦不断提高。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由于对神经系统诊治水平的提高,许多以前认为疗效很差的肿瘤,目前通过综合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活检者手术致残率及手术死亡率均为0。因此,手术切除或活检后获得宝贵的病理学诊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安全的。不同病理学类型的肿瘤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不同的手术方法及放化疗方案。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卵巢肿瘤;二维超声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046

由于女性卵巢组织较为复杂,可能发生多种肿瘤,此部位相比全身脏器具有最多的肿瘤类型,而作为死亡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肿瘤,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均位于盆腔深部,相比子宫、阴道等,不易于查诊,待患者发现后就医,恶性肿瘤大多已经过了早期[1]。此类癌症若在早期发现,即可有效争取手术时间,获得良好预后。目前主要采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对卵巢恶性肿瘤进行诊断。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本院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进行超声检查,且通过病理与诊断证实为卵巢肿瘤的9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77岁。其中65例卵巢良性肿瘤,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6.5±9.6)岁;33例为恶性肿瘤,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8.2±9.7)岁。

1.2方法本院采用GE-E8VOlUSiOn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其探头频率3.5MHz。在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后进行检查,

进行二维超声观察,对检查结果的附件肿物的特征、大小进行准确记载,并记录肿物是否存在包膜以及内部结构是否存在腹水,对内部结构的肿物呈囊性、实性、半囊半实性进行区分和详细记载[2],再对病灶周边情况和内部血流分布与特征进行记载,再对病灶周边情况和内部血流分布与特征进行记载,最终均与病理结果对比。观察分别单用CDUS、RI与CDUS联合RI诊断妇科肿瘤的效果。

1.3评分标准每个肿瘤建立6项CDUS指标,分别是瘤表及瘤内分隔、瘤内回声、瘤厚度、血流分布、血流特点,经实际检测后对此6项进行评分,以6项指标的总得分作为每个肿瘤的最后综合分数,参照病理和手术情况,将肿瘤的良恶性进行区分。对综合分数值≥4分的患者确诊为卵巢肿瘤[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1良、恶性肿瘤二维超声检测结果卵巢良性肿瘤6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于卵巢肿瘤具有多种类型,加之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基础上,CDUS与RI联合应用能够为诊断恶性肿瘤提供有力与发展部位十分深入,一般情况下妇科检查极难发现,所以的参照依据。

卵巢癌在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中具有最高的死亡率。现阶段,超声诊断技术具有快捷、有效的特征,已经成为诊断卵巢肿参考文献

瘤的主要临床诊断方法。由于生长在不同的部位,且具有不[1]吕涛,吕晓玉,尹科,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妇科肿瘤诊同的生长方式,各种肿瘤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正是由断中的准确性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0):3871?于各异的形态结构,才有了诊断肿瘤有效依据[4]。3873.

本次研究中,在卵巢良恶性组织中,囊实混合性和半囊[2]李天刚,王艺璇,车岩,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肿瘤术后半实性肿瘤的比例较为接近,但恶性肿瘤的实性部分检测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呈现强弱不均的回声,且回声较为杂乱,相比恶性肿瘤实性2012,38(3):69-72.成分为主,囊性成份为主的呈现出较多假阴性,对此部分的[3]凌斌,乔乃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价

检查要引起重视。对于卵巢肿瘤伴发腹水的原因,从本次研值.现代妇产科进展,1997(4):78-80.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腹水大多是恶性肿瘤伴发。本次研究[4]马可心,罗辉.彩色多普勒在妇科诊断中应用.中国民康医学,

中共有13例患者的肿瘤呈现部分增生活跃,但超声检查并2011,23(24):3107.

[5]金婷.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妇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当代不显示腹水,因此若在超声中显示腹水,即要首先考虑恶性医学,2014,21(13):96.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篇5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28-02

恶性肿瘤的致死率在临床统计中是非常高的,目前是我国也是当今世界的多发病及常见病,由于恶性肿瘤的致死率相当高,所以对于恶性肿瘤的防治仍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题。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分析死亡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以及疾病的主要构成,为我县今后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系统中,选取沛县地区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1233例恶性肿瘤死亡病例,选择的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均为真实数据,人口资料由沛县公安局提供,保证了本次研究的可靠性。

1.1研究方法

对本次研究的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ICD-10进行编码分类,利用Excel表,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因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2检验,对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2结果

2012年沛县总人口数为1271210人,当年恶性肿瘤累计死亡人数为:1233例,死亡率96.99(1/10万)。在导致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中,居于前五位恶性肿瘤死亡疾病分别是肺部恶性肿瘤、肝部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及淋巴血液系统肿瘤,这前五位的恶性肿瘤死亡患者共计950例,占77.05%,其中肺部恶性肿瘤死亡患者436例,占35.36%,肝部恶性肿瘤死亡患者为253例,占20.52%,这两种恶性肿瘤死亡患者合计为689例,占55.88%,从这项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恶性肿瘤主要是肺部恶性肿瘤和肝部恶性肿瘤,位于这两者之后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及淋巴血液系统肿瘤。

在死亡患者的年龄分布方面,主要的年龄分布为60―80岁,共计690例,占55.96%,年龄区间在40-59岁的死亡患者为280例,占22.71%,年龄区间在39岁及以下的死亡患者为44例。

在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842例,女性患者为391例,男女比例分布为2.15:1。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1233例恶性肿瘤病人死亡原因分析数据统计

肿瘤构成男性

患者女性

患者年龄区间81岁及以上年龄区间(60―80)岁年龄区间(40―59)岁年龄区间

39岁及以下

肺恶性肿瘤31711982295545

肝恶性肿瘤20647261081118

胃恶性肿瘤96493290212

食管恶性肿瘤58202440131

淋巴血液系统肿瘤191981866

小计69625417255120522

讨论

目前恶性肿瘤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恶性肿瘤的致死率在临床上是非常高的,我国的恶性肿瘤患者就占世界的五分之一。造成高致死率的原因有很多种,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恶性肿瘤的疾病构成,研究恶性肿瘤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从而为防治恶性肿瘤提供科学依据。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恶性肿瘤死亡的1233例患者中,肺部恶性肿瘤死亡患者436例,占35.36%。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造成的,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空气污染程度的日益加重,导致肺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同时致死率也在逐渐上升,所以我们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还需提倡戒烟,以减少肺部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率。

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年龄,我们发现患者主要的年龄分布为60―80岁,共计690例,占55.96%,这个年龄区间的患者主要为离退休的员工,并且40岁以后患者出现死亡的机率在加大。在恶性肿瘤的死亡患者中,有超过55%的患者年龄在60-80岁之间,年龄区间在40-59岁的患者为280例,占22.71%,年龄区间在39岁及以下的患者为44例。

根据这个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恶性肿瘤疾病中,对老年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这些数据都在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提高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关怀。

在本次研究的1233例恶性肿瘤死亡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42例,女性患者391例,男女比例为2.15:1,这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恶性肿瘤疾病,从这个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男性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承担的社会压力也比较大,非常容易造成男性患者的身体机能出现损伤,这一点也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同时这个分析结果也是与国内的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

恶性肿瘤在前期的临床表现比较隐蔽,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非常容易被人们忽略,或者采用类似的常见疾病进行治疗,这对保证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非常不利的,患者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而延误病情。所以对高危人群要定期的进行体检,做到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降低恶性肿瘤的临床致死率。

参考文献: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1篇6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1.9岁。临床症状:8例中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经B型超声发现肿物。其余6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有4例,有胃肠压迫症状及伴气促者2例。全组患者无1例有明显腹痛,病程15天~16年。

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8例腹部都可以触及肿块,肿块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肿块长径8~10cm2例,11~20cm4例,21cm以上2例。肿瘤最大的1例大小为58cm×40cm×30cm,重21kg。肿块固定不动5例,活动度差3例。

影像检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肿块相应部位见不规则密度影。胃肠钡餐、钡灌肠3例,胃肠道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2例,有1例显示输尿管受压移位。B型超声检查7例,均探及肿块。CT扫描6例,均发现肿块,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肿块影。

治疗与结果

本组中1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治疗。3例为妇科手术中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普外科,共6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5例,手术切除率为83.3%。探查取病理检查1例。

手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检1例。

病理组织学诊断:良性4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

近期结果6例手术,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术中切除肿瘤后创面出血较多,经处理后血止,与次日心衰死亡。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中生长发展,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多数病例是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适才被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肿块,还有胃肠道压迫症状及气促,全组无明显腹痛。

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仍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具有经济、方便、无损伤,可探及肿瘤的范围、大小、囊性或实性等优点。

CT检查CT检查较B型超声分辨率高,本组有6例作了CT扫描,经手术验证,CT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性质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优于B型超声。

腹部平片:对于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肿块意义较大。本组6例腹部平片检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见不规则组织阴影,1例见到钙化影。

胃肠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由于外界肿瘤压迫而致其受压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肠道本身的病变。本组3例中,2例可见消化道移位及受压,为术前肠道准备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脏和输尿管受压变形移位、排泄障碍及肾盂积水等。本组2例作静脉肾盂造影,其中1例输尿管受压移位。我地区为泌尿系结石高发区,该项检查为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更具有意义。

此外,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盆腔腹膜后肿块与妇科肿瘤的鉴别。本组3例是行妇科手术中发现腹膜后肿瘤而切除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由于腹膜后肿瘤罕见,又无特殊临床表现,早期发现较困难。一旦患者就诊,肿瘤多半体积已较大,并累积临近器官、血管,临床上很难准确判断肿瘤的确切部位、大小和性质。本组病例来看,术中实际探查所见往往大于术前检查。目前公认外科手术切除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凡怀疑腹膜后肿瘤,不论是良性、恶性,不论体积大小,均应手术探查。本组均采取腹部切口进路。因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且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密切,切口一定要足够长,显露要充分,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腹膜后肿瘤能否全切除,不在于肿瘤的大小,而在于肿瘤的良恶行程度。本组5例均一次性切除,其中1例神经纤维瘤为58cm×40cm×30cm,重达21kg,充满全腹,但因其包膜完整,选择T型大切口,直视下沿包膜分离,完整切除。而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为15cm×10cm×10cm,由于累及髂总血管及周围组织,仅作活检。对于良性肿瘤,若实施全切手术过大而患者体质虚弱难以耐受,可行部分切除术,必要时可行囊内摘除。而对恶性肿瘤则应力争一次性彻底切除。对于手术中不能确定肿瘤良、恶性时应取瘤体组织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手术范围。对于复发性肿瘤,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就应尽快再手术以缓解其临床症状,延长生命。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篇7

关键词栓塞;骨盆肿瘤;手术

骨肿瘤特别是骨盆肿瘤由于血供丰富,其外科手术治疗中失血过多,手术视野不清,往往难以全部切除,或失血过多导致术中休克、甚至死亡,而成为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骨盆肿瘤的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为骨科医师解决了这一问题。1998年以来我院利用术前栓塞治疗骨盆肿瘤9例,初步结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材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14~59岁。术前照骨盆平片、CT或MRI并作活检病理证实。其中脊索瘤、软骨肉瘤、神经鞘瘤各2例,骨母细胞性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巨细胞瘤各1例。发生部位:骶骨5例、骶骨及髂骨2例、髂骨2例。

l.2方法:在局麻下,应用Seld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插入腹主动脉下端,或髂总动脉先做造影,明确肿瘤部位及供血动脉,后将导管选择性插入供血动脉,并用明胶海绵碎粒栓塞。栓塞后复查血管造影见肿瘤血管完全闭塞,手术一般在栓塞后3d内进行。

2结果

术前血管造影均表现相应区域内的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增租。本组9例均进行一次性栓塞,共栓塞21条动脉。栓塞后造影示肿瘤供血动脉中断,肿瘤染色明显减少,6例患者疼痛立即缓解。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失血量为730~3000ml,平均失血量为1640ml,而且使肿瘤部分坏死,肿块完全切除,手术过程顺利。

3讨论

自从Feldman于1975年首次报告应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肿瘤以来,骨肿瘤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特别是骨盆肿瘤因其血供丰富,肿瘤的术前栓塞则更加受到骨科的重视与采用。

骨盆肿瘤术前栓塞包括血管造影和肿瘤栓塞两部分。血管造影的目的是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和肿瘤供应血管。骨盆肿瘤的供血比较复杂,既可单支血管供血,亦可多支血管供血;可一侧髂内动脉供血,亦可双侧髂内动脉供血,甚至髂内外动脉同时供血,腰动脉、骶正中动脉亦可参与供血。因此栓塞前的血管造影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显示所有肿瘤血管、以及肿瘤的大致范围,为随后的肿瘤血管栓塞,防止漏栓、误栓提供依据。本组9例中,肿瘤由一侧髂内动脉供血3例、两侧髂内动脉供血3例、一侧髂内外动脉供血2例、一侧髂外动脉供血1例。

骨肿瘤病人特别是恶性骨肿瘤病人,其主要症状为严重的顽固性疼痛,影响患者休息,从而影响手术。而动脉栓塞后能够使疼痛缓解或减轻,使病人能够休息好为手术成功提供条件。Soo利用动脉栓塞治疗13例恶性骨肿瘤,结果12例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本组5例恶性骨肿瘤疼痛均得到缓解。动脉栓塞术减轻疼痛的机理尚未明了。O’Reilly认为栓塞后使肿瘤中静脉池缩小,降低了肿瘤扩展所致的压力,使脊髓压迫缓解或骨膜上神经纤维引起的疼痛缓解。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1篇8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卵巢肿瘤;扭转

卵巢肿瘤扭转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急腹症。本文通过2年来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卵巢肿瘤蒂扭转的声像图和血流特点及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增强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10年10月15例在我院经超声诊断均手术病理证实15例卵巢肿瘤蒂扭转中,年龄29~57岁,平均36岁。妊娠期2例,产褥期1例。主要症状为突发下腹部疼痛,部分可触及包块,腹疼时间最短1h,最长7d。

1.2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CELOgiq7,探头频率分别为3.5~5MHZ,5~7MHZ。除1例未婚腹部扫查外,其他采用腹部及阴道常规检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肿物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有无盆腔积液,仔细观察肿块与肿块周围血流情况寻找到蒂扭转形成的团块,以彩色多普勒观察到其内的血流信号并记录血流频谱及血流阻力指数(RZ)。

二、结果

15例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超声诊断12例,3例分别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2例、异位妊娠破裂1例诊断符合率为80%。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畸胎瘤10例中7例为囊性畸胎瘤,卵巢囊肿3例,浆液性囊腺瘤1例,粘液性囊腺瘤1例。

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二维声像图表现肿块位于子宫前上方9例占60%。

肿块直径4.5~5.5cm者1例,5.5~8.5cm者12例,8.5~14.5cm者2例。肿块多呈类圆形、囊性或以囊性为主的混合包块。边界清晰,有包膜,囊壁较厚,囊内底部见少量点状低回声。9例盆腔少量积液,肿块一例或子宫之间可见扭曲或螺旋管状低回声,探头加压疼痛明显。肿块蒂扭转程度1300~5400,8例蒂扭转1300~2800,在扭转蒂内均能测出动脉和微小静脉血流信号及频谱,5例蒂扭转2800~5400,3例扭转的蒂测到小动脉,2例测到伴行的微静脉,2例肿块蒂扭转>5400经彩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检查见肿块蒂管状低回声无动、静脉血流信号显示,经病理证实卵巢坏死。

三、讨论

卵巢肿瘤蒂扭转可发生任何年龄的妇女,尤其年轻妇女多见其扭转的蒂由卵巢韧带、输卵管及系膜组成。多发生于中等大小囊肿,其病因是因为蒂长活动度大,常与体力劳动和活动剧烈或改变即较长的瘤蒂发生扭转。

卵巢肿瘤的蒂扭转程度不同,可导致附件肿瘤高度充血或细小血管破出血。使瘤体急剧增大。最后循环完全受阻,则发生坏死。蒂扭转>2800一般情况下蒂内静脉回流受阻而且动脉血供常存在。本组5例患者扭转2800~5400中有3例在扭转的蒂内测出小动脉频谱。仅有2例同时测出静脉血流。彩色及脉冲多普勒均不能测静脉血流信号者,推测其蒂静脉完全受阻。这些患者囊性暗区内见弥散的点状回声及絮状团块,术后病理证实为囊肿内出血。蒂扭转实块内的动静脉血流均消失可提示局部障碍严重。附件肿瘤可能导致坏死的一个佐证。

引起妇产科急腹症的病因较多,症状较为相似,需要与阑尾周围脓肿及异位妊娠破裂相鉴别阑尾周围脓肿位于右下腹阑尾区,为一边界模糊的非均质性肿块图像,异位妊娠破裂后常在附件区形成较大血肿,多呈混合性肿块图像,且在子宫直肠凹内亦可见到积血无回声区。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肿瘤蒂扭转实用有效,是诊断该病首先检查方法,特别是利用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测瘤蒂部动静脉血流为临床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重视并应用。

参考文献: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篇9

关键词腮腺区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37

资料与方法

腮腺区肿块患者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12~75岁,平均45.5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使用仪器:采用飞利浦HDl4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MHz。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颈部、肩部垫枕,头转向健侧使颈伸展.充分暴露腮腺区,先用二维超声常规做纵、横多切面扫查,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包膜、内部钙化、周边腺体及颈部淋巴结,然后进一步探查肿物内部和周边的彩色血流情况,记录并对比分析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及阻力指数(RI)。血流信号强度分级按燕山报道分级[1]:①0级:无血流信号;②Ⅰ级:见局灶性彩色血流信号;③Ⅱ级:见广泛性的彩色血流信号。

结果

本组53例腮腺肿块、良性肿块36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3例,腺淋巴瘤4例,淋巴管瘤2例,炎性肿块4例,囊肿3例,恶性肿瘤18例。其中黏液表皮癌6例,腺泡细胞癌5例。腺样囊性癌2例,恶性混合瘤4例,转移癌1例。二维超声对腮腺块的显示率100%。肿块的物理性质(囊实性)符合率78%,良性肿瘤的符合率94%.恶性肿瘤符合率78%,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80%。HCDU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见表1。

讨论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腺体,涎腺肿瘤80%发生于此[2],且腮腺区肿块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病变,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应用超声检查腮腺发现有无肿块,肿块大小及物理特性已被临床所公认。本组结果证实高频超声可100%发现腮腺的占位病变,可区分囊性或实性占位性病变,能清楚的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观察其与毗邻组织及血管的关系及有无别处转移等,并可判断瘤体内及周围有无大血管通过。

本组检查出4例炎性肿块。腮腺区急性炎症的临床症状结合超声检查可迅速确诊.慢性炎症形成的肿块与肿瘤则不易区别。典型慢性炎性肿块表现:肿块边界不清,回声增强,回声增强又以周边明显,血流信号强度以0级和Ⅰ级为主,血流信号的参数RI值一般<0.6。临床表现在诊断中极为重要,包括曾经有发热、局部疼痛以及白细胞增高的病史。而恶性肿瘤病灶形态较炎性肿块更加怪异不规则。血流信号强度往往Ⅱ级为多见,RI值>0.6。

53例腮腺肿块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进行彩色多普勒扫查。准确检查良性肿物34例,恶性物14例,符合率分别为94%、78%。良性肿瘤的诊断:形态规则.为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光滑.内部回声为均匀的低回声呈“网格状”分布或混合型低回声,混合型中有以囊性成份为主和以实性成分为主型。偶见较大且边缘光滑的钙化灶,后方回声多增强无衰减。CDFI表现:良性肿瘤内血流稀少,一般0或Ⅰ级(即无血流或少量血流)(见图1)。本组Ⅰ级59%(20/34)。恶性肿瘤的诊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规整,无完整包膜,边缘呈放射状或毛刺状.内部回声强弱不均或为较低回声中伴有“簇状”或“砂粒状”钙化灶,后回声可有衰减。CDFI表现:恶性肿瘤血流信号丰富(见图2),一般Ⅱ级。本组显示恶性肿瘤只有1例(7.1%)未显示明显血流10例(71.4%)显示为Ⅱ级血流.这是由于恶性肿瘤血供相对较多,血管密度大,血流速度较高。

本组有10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相符,总结原因:①肿瘤较小时,声像图可呈良性肿瘤超声表现;②一些恶性肿瘤是在良性肿瘤的基础上恶变而来的,进展初期尚未形成组织形态的改变,声像图类似良性肿瘤;③一些低度恶性的腮腺肿瘤可有被膜包绕,在声像图上表现为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类似良性肿瘤的声像图;④超声医师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对肿瘤的识别能力也是一个影响因素[3]。

高频多普勒超声对腮腺肿块具有无创、无放射、操作方便等优点.能明确鉴定腮腺肿块的囊性、实性或混合性,能够为判别肿物的良、恶性提供重要参考.高频多普勒超声对腮腺区肿块的诊断极有价值,可作为腮腺区肿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篇10

【关键词】子宫肿瘤;腺瘤样瘤;免疫组织化学

腺瘤样瘤是生殖系统所特有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对其组织来源曾有争论,现经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已认同为间皮来源,发生在子宫的腺瘤样瘤则来源其浆膜间皮细胞[1,2]。由于该瘤临床表现和术前检查无特征性,极易发生临床和病理上的误诊和漏诊[2,3]。笔者对15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其组织发生、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因子宫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行子宫切除术或肿瘤剜出术患者1087例,年龄34~57岁,平均45.6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者8例,痛经或伴月经异常者4例,3例无自觉症状,但经体检或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或子宫肌瘤。经病理诊断为子宫腺瘤样瘤15例,占本院同期子宫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1.38%(15/1087)。术前均因发现盆腔包块、月经不调、或(和)伴下腹胀痛而诊断子宫肌瘤或(和)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13例,单纯肿瘤剜出术2例。

1.2方法标本均采用4%甲醛固定,取材、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染色,所用抗体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pan)、间皮细胞(MC)、内皮细胞标记(CD34)和S100蛋白(S100)均购自长岛试剂公司。

2结果

2.1巨检15例中见肿块8例或瘤样增生区3例,直径最大4.0cm,最小0.8cm。大部分肿块边界清楚,而瘤样增生区边界欠清,无论肿瘤边界清楚与否均不易剥离;肿块或瘤样增生区位于肌层8例,宫角部5例,宫底浆膜下2例。肿瘤均为单个结节,无包膜,切面实质性,灰白灰红色。

2.2镜检①光镜: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小管状及腔隙样结构组成(图1),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有的如淋巴管瘤样结构,腔内可见淡蓝色物质及脱落细胞。肿瘤中还散在大小不等空泡细胞,空泡大时整个细胞呈印戒细胞或脂肪细胞样。瘤细胞边界欠清,胞浆丰富嗜酸性或淡染,核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仁。无细胞异型性及核分裂相。肿瘤间质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及不等量的致密或疏松的纤维组织,与周围平滑肌组织不形成假包膜样明显界限;②电镜: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微绒毛、桥粒和张力丝,细胞间隙扩张;③阿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肿瘤细胞胞质和腔内内容物AB阳性表达,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呈阴性表达;④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Vim、Ckpan和MC呈阳性表达(图2~4);CD34和S100呈阴性表达。

图1肿瘤由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腔隙组成

图2免疫组化Vim染色阳性

图3免疫组化Ckpan染色阳性

图4免疫组化MC染色阳性

3讨论

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男女生殖道的特有的良性肿瘤,男性好发于附睾、精索,女性好发于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率统计不一,1982年Tiltman报告[4]占同期子宫良性肿瘤12%,1993年张霸泽等报告[5]为3.1%,云径平等[3]报告为5.8%,本组资料统计为1.38%。发生率不同可能是由于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伴有子宫多发性肌瘤和腺肌病,巨检时如不是剖开每个瘤体仔细观

DOI:10.3760/cma.j.issn16738799.2010.05.155

作者单位:277102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病理科(张亚),妇产科(孙强)

察,易被忽略或无报告。为了避免漏诊,区别三者很重要,主要是巨检取材时,子宫腺瘤样瘤切面略呈灰黄色,见裂隙状结构,无肌瘤的编织状结构和假包膜样结构,与肌层边界欠清,手触之滑腻感,肿块往往靠近浆膜下尤其宫角处浆膜下。此外,有文献提出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以输卵管最常见[6],而本组子宫腺瘤样瘤发生率为1.38%,输卵管却未见发生,故作者认为子宫为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最常见部位。巨检取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剖面检查,对每个瘤体都作取材报告,就易造成漏诊。笔者认为在巨检取材时的大体观察也非常重要,子宫腺瘤样瘤切面呈灰黄色,不如肌瘤时呈灰白色;可见裂隙样结构,质地较平滑肌瘤软,编织状结构不如平滑肌瘤明显;与周围平滑肌组织分界欠清,无包膜。尤其在多发性子宫肿瘤时,注意与平滑肌瘤鉴别并多取材可以提高检出率。

关于子宫腺瘤样瘤的起源一直有所争论,有中肾管、苗勒管、血管、淋巴管、间皮起源等各种学说[78]。本研究支持肿瘤系间皮来源的观点,肿瘤多位于浆膜下,部分区域见肿瘤与间皮相连;免疫组化染色示Vim和CKpan阳性表达,间皮细胞标记MC阳性表达,AB染色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呈阴性表达(分泌透明质酸)。

本瘤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因其形态学多样性,对其病变特点不熟悉,易误诊为子宫的其他良恶性病变,如平滑肌瘤、脉管瘤或肌瘤变性等,甚至误诊为血管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腺肌瘤等[3,9]。由于肿瘤无包膜,与周边肌层分界不清,加上管腔内黏液或瘤细胞胞质空泡,易误诊为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等[3]。肿瘤有3种类型:①丛状型:由索状或巢状的立方形细胞组成,胞质嗜酸性,在部分胞质内见有空泡;②腺管型:可见大小不一的腔隙,被覆立方细胞,有时可见刷状缘;③脉管型:管腔被覆扁平细胞[9]。对照上述标准,本组大部分表现为脉管样形态。

总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肿瘤体积较小,病理组织形态多样性,并且易伴发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等病变,伴同病变可干扰子宫腺瘤样瘤的正确发现。提示对子宫多发性肿块应进行全面取材,尤其应重视对酷似小肌瘤样肿块的取检,有利于提高子宫腺瘤样瘤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TavassoliFA,DevileeP.WHOclassificationoftumours,pathologyandgeneticsoftumoursofthebreastandfemalegenitalorgans.Lyon:IARCPress,2003:243244.

[2]赵学军,王忠英,刘伯宁.子宫腺瘤样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2):9899.

[3]云径平,吴秋良,梁小曼,等.应用组化及免疫组化方法诊断子宫腺瘤样瘤.癌症,1998,17(2):102104.

[4]TiltmanAJ.Adenomatoidtumorsofuterus.Hisiopathology,1980,4:437.

[5]张霸泽,王三锡.10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肿瘤,1993,13(4):190.

[6]WheelerJE.Disseasesofthefallopiantube.In:KurmanRJ.Blaustein’spathologyofthefemalgentialtract.4thed.NewYork:SpringVerlag,1994:546547.

[7]年,杜心谷,刘伯宁.妇产科病理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59180.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

恶性肿瘤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报道,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城市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1],但通过我中心对2006年-2010年北京市城市487125例健康人群恶性肿瘤检出率的分析,发现前五位恶性肿瘤检出率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排序存在明显差异。现就健康体检中如何提高恶性肿瘤检出率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北京市体检中心2006年至2010年五年的健康体检人员,总人数为487125例,其中,男293249例,占60.2%;女193876例,占39.8%。

1.2方法恶性肿瘤筛查主要包括以下各临床科室:外科、妇科。影像学检查:超声、乳腺红外线扫描、DR胸片。肿瘤标志物检测。对筛查出的全部可疑恶性肿瘤及时提醒受检者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并由指定医师认真做好随访工作。五年来,共确诊恶性肿瘤365例。

2结果

2.1一般资料2006年至2010年体检人群分布情况,见表1。

3讨论

一般而言,大多数常见的恶性肿瘤位置浅表,通过物理检查就能发现异常(譬如甲状腺癌、乳腺癌、直肠癌、宫颈癌等);还有一些恶性肿瘤,通过一些常规设备如胸部x线、超声等也能发现异常(譬如肺癌、上腹部实性脏器恶性肿瘤、盆腔恶性肿瘤等)。但体检中发现的前五位恶性肿瘤检出率与恶性肿瘤发病率情况存在不同,现分析如下。

3.1普通的健康体检在检出某些恶性肿瘤的筛查方面还存在盲区,譬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大肠癌、胃癌,都是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但由于健康体检一般不做内镜等创伤性检查,所以对盲区范围内的恶性肿瘤是无法检出的。

3.2近几年来,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情况有所改变。譬如,有关资料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且因甲状腺位置浅表,通过触诊或甲状腺超声检查很容易,特别是单发实行结节,应高度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性;此外,肾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统计2001年的发病率比1950年上升126%,我国尚无完整的统计资料,但从各地区的报道来看,发病率亦呈逐步上升趋势[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排除体检盲区内的恶性肿瘤的前提下,本组前五位恶性肿瘤检出率情况基本符合现实。第一,本文中肺癌检出率也相应的排在首位,我中心筛查肺癌主要依靠DR胸片,可以发现直径5mm的微小结节,第二,筛查肝癌主要依靠腹部超声和甲胎蛋白,事实证明,该方法简单有效,适合于肝癌筛查。第三,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生率中排在第一位,甲状腺癌也以女性多见,在排除性别因素外,这两种癌分别排在前五位恶性肿瘤检出率的第四、第五位,与相关资料相符。最后,本文中肾癌检出率之所以能够位居第三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肾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发病率高的消化道肿瘤因属体检盲区,从而促使肾癌检出率排序上升。

通过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建议,对发病率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应采取简便、经济、快速、安全的筛查方法,有关资料显示,隐血珠试验作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的方法,易被受检者接受,可作为上消化道肿瘤的初筛手段[4]。意大利《外科年鉴杂志》在报道隐血珠时写道“此方法简便、有效,适合于发展中国家上消化道癌高发人群普查”,建议在今后的体检项目中广泛开展,以尽可能提高其检查率。

参考文献

[1]周总光,赵玉沛.外科学(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2.

[2]熊瑞.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2007,(9):88.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篇12

血液流变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近十几年来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处于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血液高粘滞度是导致恶性肿瘤常伴严重的出血或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原因之一。而由于社会老龄化及环境、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晚期肿瘤患者在社区的随访及姑息治疗过程中,有必要进行肿瘤的转移及时发现。为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肿瘤转移的关系,笔者通过对本中心自2003年9月~2006年9月的82例住院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对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肺癌22例,胃癌14例,恶性淋巴瘤8例,肝癌6例,乳腺癌16例,肠癌8例,胰腺癌4例,其他肿瘤(软组织肉瘤、肾癌等)4例。男48例,女34例,年龄36~80岁,平均62.4岁。对照组80例,选择本地区健康人群,其中男36例,女性46例,年龄42~78岁,平均66.2岁。

1.2检测方法全部受试者2周内未服用任何影响血液流变和微循环的药物。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4ml肝素抗凝,在恒温条件下采用SA-6000血液粘度计检测(北京赛科希德科技有限生产)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记数;血沉检测采用魏氏血沉法(nNF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北京赛科希德科技有限生产)。

1.3统计学处理结果以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记数、血沉等显著增高(P

3讨论

3.1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凝血、纤溶、血小板及血管异常导致的出血及血栓形成,1/4的患者表现为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以高粘、高凝血症与恶性肿瘤组织分泌或释放促凝物质及其他物质有关。肿瘤促凝物质是肿瘤组织产生的一种蛋白酶,能激活凝血因子导致血管内凝血,使小血管微血栓形成,即形成了肿瘤转移的早期阶段。由于肿瘤细胞可以改变红细胞的表面电荷。使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血沉增快,从而使血粘度增高,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栓形成等因素导致血液产生涡流,从而导致肿瘤细胞从血管轴流处向管壁移动(趋边效应)。使得肿瘤细胞易于在血管壁凹陷处停留并陷入内皮细胞或附着于血栓上面或被包裹,从而逃避了机体免疫系统及化疗药物的攻击,进而穿透血管侵入组织形成肿瘤的转移。另外,正常的血液流变学可以对肿瘤细胞产生剪切力作用而破坏肿瘤细胞。当血液粘滞度增高时,最终导致血液中的肿瘤细胞不能被有效破坏灭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