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例(12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3-27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篇1

自从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Helpman&Krugman,1985[1][2](950-959))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而这一局面在2003年终于被打破,哈佛大学梅里兹(Melitz)根据对国际贸易的现实观察,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梅里兹,2003[3](1695-1725)),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理论,这一理论也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New"TradeThoery)(Baldwin&Nicoud,2004[4])。

一、贸易理论的局限和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古典贸易、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视角是从国家和产业层面上来解释贸易的发生,贸易结构,以及贸易对社会福利的增进和影响。以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在方法和理论假定上有新的突破,放弃了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报酬递减的假设,引入了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从而解释了二战之后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的现象,从而将贸易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当代贸易理论的主要局限是,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的,其模型中的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更为微观层面上的许多现象,比如,我们观察到的,为什么同一产业内为什么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

现实中,企业有差异的,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组织结构、产品质量、员工技能以及生产率等,都发现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一特征被称之为企业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同时,贸易对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配置和行业的生产率的变动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伯纳德和詹森(Bernard&Jensen,1995,1999[5](1-25))研究了美国出口企业的情况,伯纳德和瓦格纳(Bernard&Wagner,1996[6](134-157))研究了德国企业,伊顿、科图穆和克拉马兹(Eaton,Kortum&Kramarz2004[7])对法国企业进行了分析,克莱里德斯,拉赫和泰鲍特(Clerides,Lach&Tybout,1998[8](903-947))研究了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三国的出口企业,以及Aw等(Awetal,2000[9](65-90))研究的中国台湾出口企业,这些研究都表明,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国际业务,出口企业较非出口企业表现出更高的生产率,更大的规模等特征,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存在必然的关系。因此,传统贸易理论中同质企业的假定并不符合现实,需要放弃企业同质性的假定,从而解释现实中的企业差异化,以及解释贸易对企业的影响等问题,特别是回答为什么生产率高,优质的企业做国际贸易,而生产率较低、实力较弱的企业做国内市场这一问题。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逻辑思路

梅里兹(2003)[3]首次将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从而开启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梅里兹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基于异质企业的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它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形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在最初的异质企业模型中,还假定了对称性国家,单一要素投入,但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这些假定被逐渐放松。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思路为:由于企业异质性的存在,贸易会导致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配置,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最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一)基本框架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上面已经说明,企业生产率差异是企业异质性的主要表现,并与其他异质性来源紧密联系,从而可以用生产率差异来反映企业异质性对贸易的影响。新新贸易理论正是通过内生企业生产率来解释为什么参与贸易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为了讨论开放经济中贸易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异质企业模型首先在封闭经济模型中内生了生产率变量。

与垄断竞争模型相比,异质企业贸易模型采用的需求函数与垄断竞争模型相同,供给函数也基本一致。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不同之处也是模型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考虑企业生产率(φ)的总成本函数TC。企业生产率不同,且面临着不同的边际成本1/φ,那么企业的总成本就为:

TC(φ)=f+q(φ)φ(1)

上式中,f是固定成本,q是产出。异质企业理论认为,在行业中的企业和新进入企业面临着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约束。对于原有企业来说,他们有一个企业关门生产率(或零利润生产率,ZeroCutoffProfitProductivity,简称ZCP),这个约束被称为关门条件,或零利润条件,使得企业的利润刚好为零。如果生产率高于关门生产率,企业就可以获得利润,如果低于这个水平,企业就会退出市场。关门条件为:

π(φ)=0=fk(φ)①(2)

对于新进入企业来说,成功进入的企业面临着同样的关门条件,所不同的是,新进入企业需要承担一个沉没成本,因此在做出是否进入的决策时,他们需要用未来利润流来决定是否值得进入。新进入企业的企业价值(ValueofEntry)必须至少等于零,这就是新进入企业的约束条件(FE,FreeEntry),

ve=0=δfe1-G(φ)②(3)

梅里兹(2003)通过数学证明发现,关门条件(ZCP)中平均利润是关门生产率的减函数,而新进入企业约束条件(FE)中,平均利润是关门生产率的增函数(从式(3)可以直接看出这一特征),在两条曲线的交点上,就确定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和行业关门生产率,这就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点,是行业中两类企业对关门生产率不同反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行业中原有企业,关门生产率越高,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润水平会越低,例如,如果关门生产率由2:1提高到3:1,对于生产率为5:1的企业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关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企业利润,从而降低行业平均利润。对于新进入企业来说,关门生产率越高,能够成功进入的企业越少,一旦成功进入,他们将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提高行业平均利润。关门条件实际上可以视为退出条件,在退出与进入双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行业的均衡状态。

在均衡条件下,确定了企业关门生产率,从而也确定了行业平均生产率、平均利润水平。在仅有劳动要素投入这一假定下,封闭经济中劳动投入水平一定(它也说明国家规模和市场规模一定),并且收入水平和利润水平独立于国家规模。关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行业中企业的数量,一旦关门生产率一定,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就不会变化。所以,在封闭经济中,行业的平均生产率由关门生产率决定,而在一定市场规模下,行业生产率不会提高,也就是说,行业生产率只能通过单个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企业生产率提高通常依靠技术水平的变化来改变),而不能通过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分配来改变。

(二)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行业生产率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中,行业生产率的变化有了另一条路径,即贸易可以通过市场份额的重新配置来提高行业的生产率。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一部分企业能够进入国际市场,而另一部分企业只能从事国内业务,这是因为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着与国内不一样的进入成本。异质企业模型用贸易的“流冰成本”来概括从事出口面临的额外边际成本,同时参与贸易的企业也面临着一个固定进入成本。

对于一个行业,开放经济下被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部分,由于贸易成本和进入国际市场沉没成本的影响,关门生产率体现出三部分:封闭经济关门生产率、开放经济关门生产率和国际市场关门生产率。理论模型和现实状况都可以说明,封闭经济关门生产率最低,而国际市场关门生产率最高,开放经济的关门生产率介于两者之间。

那些生产率低于封闭经济关门生产率的企业会退出所在行业,生产率高于封闭经济关门生产率但低于开放经济关门生产率的企业,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他们因为生产率超过了封闭经济关门生产率水平而得以生存,但在开放经济中,关门生产率被提高,这部分企业也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高于开放经济关门生产率但低于国际关门生产率的企业只能从事国内业务(这里也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如果企业国际市场损失能够得到国内市场利润的弥补,在考虑其他动机下,这部分企业也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这会降低它们的综合利润水平,如果企业进入国际业务带来的损失不能得到国内市场利润的弥补,就会出现总体亏损,这部分企业是绝不会从事国际业务的)。对于那些生产率高于国际市场关门生产率的企业来说,他们将获得国际市场份额,从而大大提高利润水平。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部分企业只能从事国内业务,而一部分企业可以从事出口业务,从而产生了市场份额在产业内的重新配置效应。

所以,贸易提高行业生产率的逻辑可表述为,贸易提高了行业关门生产率,使得那些在封闭经济中本可以继续生产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市场份额向更高生产率企业转移,关门生产率的提高和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使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提高,这也是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观点。新新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拓宽了提高行业生产率的途径,即使如企业技术水平等其他因素不变(单个企业生产率不变),通过自由贸易也可以提高产业生产率水平,自由贸易通过市场份额重新配置和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社会福利。但是,自由贸易同样会引起国内企业数量的降低,但这并不会降低国内消费者福利,因为国外企业可以提供价格更低且种类更丰富的产品。

(三)梅里兹模型的政策含义

根据梅里兹模型,新新贸易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政策含义:

第一,开放未开放的行业,或者增加已经开放的行业的贸易伙伴,这都会直接导致关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份额(收入和利润)向高生产率企业的转移,从而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

第二,是降低贸易成本,包括进入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与第一类政策的影响不同,这类政策除了提高行业关门生产率进而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以外,还产生额外的效应,因为进入成本的降低会降低国际市场关门生产率,使更多的企业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原来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说,新进入的企业会分享它们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降低国际市场的利润水平,但由于国内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这些国际企业同样可以增加国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的利润降低可以从国内市场份额的提高来弥补,总体利润水平同样可以增加。总之,新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或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它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企业从事国际业务,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不提高单个企业生产率的情况下,贸易也能提高总体生产率和福利水平。

三、新新贸易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梅里兹模型是用生产率差异引入企业的异质性,进而说明贸易是如何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的,但这一假定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方面只用生产率差异来反映企业异质性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仍然忽略了诸如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FDI和出口)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早期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不但假定对称性国家,还假定市场规模一定(由劳动投入水平决定),同时也没有考虑政策因素带来的影响。所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提出以后,大量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扩展。

哈佛大学的安特拉斯(Antràs,2003)最早利用不完全合约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形成,特别是跨国公司问题,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BoundaryModelofThe

Firm),用来解释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选择的方式。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提出后,安特拉斯和赫尔普曼(Antràs&Helpman,2004)结合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企业组织结构差异分析企业在国际业务中的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10](552-580)安特拉斯和赫尔普曼(Antràs&Helpman,2006)还进一步放松了假定,将合约摩擦(ContractualFrictions)引入到模型当中,认为企业生产率水平差异会影响企业在组织形式上的战略选择。[11]总的来看,以安特拉斯为代表的研究主要解释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行为,以及贸易中企业选择的方式,而没有解释企业为什么进入国际市场和贸易带来的利得,这也是最初的企业内生边际模型融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并在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框架下发展的原因。因此,基于企业组织结构差异的研究是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

除了安特拉斯和赫尔普曼的进展外,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还从新变量的引入和实证检验方面得到了发展。赫尔普曼、梅里兹和耶普尔(Helpman、Melitz&Yeaple,2004)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差异,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拓展了梅里兹模型。[12](300-312)伯纳德、雷丁和肖特(2007)考虑了一个两要素、两部门和两个国家的世界经济模型来研究企业异质性的影响,发现自由贸易增加了所有国家和部门的关门生产率,这种效应在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表现得更加突出。[13](31-66)梅里兹和奥特威诺

(Melitz&Ottaviano,2007)放松了异质企业模型中的CES函数假定,考虑了一个线性产品需求函数,并内生化了最初模型没有讨论的市场规模和利润加成(markups),结论显示,产业内重新配置效应仍然存在,贸易利得不仅来源于更多的产品种类和更高的平均生产率,还来源于更低的加成和产品价格。[14](295-316)赫尔普曼、梅里兹和鲁宾斯坦(Helpman,Melitz&

Rubinstein2007)通过假定非对称国家并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异质企业模型进行了扩展,结论发现,企业异质性导致的选择偏差比“赫克曼选择偏误”(HeckmanSelectionBias)带来的影响大得多,从而更好的解释了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15]马诺瓦(Manova,2008)将信贷约束融入到梅里兹(2003)模型中,利用同样的均衡分析方法发现,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在获得出口信贷支持方面更有优势,金融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易进入出口市场且出口的产品数量更多,这一效应在依赖外部融资的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16]

四、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以梅里兹模型为核心的新新贸易理论开启了国际贸易研究新领域,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尤其是对新贸易理论的补充;新新贸易理论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了企业同质的假定,从异质企业角度提出了贸易的新观点,从而在方法上取得了突破。

第二,新新贸易理论确立了新的研究视角。传统贸易理论从国家和产业层面研究贸易的产生及其影响,而新新贸易理论是从企业这个微观层面来研究贸易的基本问题,使得国际贸易理论获得了新的微观基础和新的视角。

第三,新新贸易理论有可能为其他的经济学科,特别是空间经济学带来新的影响。空间经济学的基础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通过引入区位因素,从而产生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所以,我们可以大胆预计,如果在新新贸易理论引入空间因素,将会产生“新新”经济地理理论。

当然,尽管新新贸易理论的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其较为严格的假设前提仍然导致了解释力的局限性。首先,该理论没有充分考虑产品差异性,产品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功用上,还体现在技术含量、功能多样性、质量、档次等方面,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细分,将市场分为高端和低端,一些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高端市场,而一些企业产品销往低端市场,新新贸易理论还不能解释如技术含量等差异带来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其次,新新贸易理论还有待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其他内涵,企业异质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率、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等方面,还体现在跨国经营方式(出口、FDI、独资、合资等)、企业战略、市场定位等方面。第三,没有考虑家庭和企业的动态最优化决策,新新贸易理论的均衡是一般均衡分析法下得到的结果,没有考虑家庭和厂商的动态最优化均衡。

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的异质性入手说明了贸易的好处,蕴涵着丰富的政策含义:(1)对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应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有利于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充分发挥优胜劣汰效应。因此,无论是作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推动出口导向和对外开放政策都非常重要,将有利于本地的经济发展。(2)新新贸易理论找到了一条提高生产率的新路径,在不提高单个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情况下,一国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和开放来提高一个产业甚至全国的生产率水平。

但是,新新贸易理论也表明,自由贸易可能给落后地区带来负面的冲击和影响:(1)市场开放可能对落后地区某些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一些技术含量高但对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却颇为关键的产业,可能由于外部高效率企业的进入而衰退,所以在引进外部企业的同时,还应考虑这些企业对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2)自由贸易导致了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利润和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这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垄断而造成整体市场效率的损失。(3)如果贸易仅发生在部分地区,这可能会拉大地区内部的差距,固化地区分工。如我国的沿海和内地,由于受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企业更易获得贸易带来的好处,而内地企业则更倾向于满足国内市场,这也是地区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k(φ*)是关门点生产率的函数表达式,k(φ)=[(φ)/φ]σ-1,是行业平均生产率,由各企业的φ决定。

②G(φ*)是累积分布函数,φ*越高,G越大,1-G(φ*)是企业成功进入行业的概率。参数δ表示原有企业面临任何冲击的概率,如自然灾害等对企业造成的冲击。

主要参考文献:

[1]Helpman,E.andKrugman,P.R.MarketStructureandForeignTrade[M],MITPress,Cambridge,1985.

[2]Krugman,P.R.ScaleEconomies,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hePatternof

Trad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70(5).

[3]Melitz,M.J.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

[4]Baldwin,R.E.andRobert-Nicoud,F.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AComment[EB/OL].NBERWorkingPaper,2004,No.10718,省略/papers/w10718.

[5]Bernard,A.B.andJensen,J.B.ExceptionalExporterPerformance:Cause,Effect,orBoth?[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7(1).

[6]Bernard,A.B.andWagner,J.ExportsandsuccessinGermanmanufacturing

[J].ReviewofWorldEconomics,1997,133(1).

[7]Eaton,J.,Kortum,S.andKramarz,F.DissectingTrade:Firms,Industries,

andExportDestinations[EB/OL].NBERWorkingPaper,2004,No.10344,www.省略/papers/w10344.

[8]Clerides,S.Lach,S.andTybout,J.IsLearningbyExportingImportant?Micro-DynamicEvidencefromColombia,Mexico,andMorocco[J].QuarterlyJournal

ofEconomics,1998,113(3).

[9]Aw,BeeYan,Chung,Sukkyun,andRoberts,M.J.ProductivityandTurnoverin

theExportMarket:MicroEvidencefromTaiwanandSouthKorea[J].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00,14(1).

[10]Antràs,P.andHelpman,E.GlobalSourcing[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4,112(3).

[11]Antràs,P.InternationalEconomicsI:IntraindustrialHeterogeneityinTradeModels[EB/OL].Harvard&MITLectures,2007,ocw.mit.edu/NR/rdonlyres/Economics/14-581Spring-2007/6C1B924E-8512-4A4F-86CC-5637A434CBEC/0/lecture_12.pdf.

[12]Helpman,E.,Melitz,M.J.andYeaple,S.R.Exportsvs.FDIwithHeterogeneousFir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4,94(1).

[13]Bernard,A.B.,Redding,S.andSchot,P.K.ComparativeAdvantageandHeterogeneousFirms[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7,74(1).

[14]Melitz,M.J.andOttviano,G.I.P.MarketSize,TradeandProductivity[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8,No.75.

[15]Helpman,E.,Melitz,M.J.andRubinstein,Y.EstimatingTradeFlows:TradingPartnersandTradingVolumes[EB/OL].NBERWorkingPaper,2007,No.12927,http://省略/papers/w12927.

[16]Manova,K.CreditConstraints,HeterogeneousFirms,andInternationalTrade[EB/OL].NBERWorkingPaper,2008,No.14531,省略/papers/w14531.

TheLogicandDevelopmentof“NewNew”TradeTheoryDengXiang1LuZhen2Abstract:“NewNew”TradeTheoryintroducedadynamicindustry

modelwithheterogeneousfirmstoexplaintheoccurrenceandeffectoftradeinmicro-levelandexploredanewfieldofinternationaltradetheory.Thetheoryexplainswhysome

moreproductivefirmscanexportbuttheotherscannot;italsoshowsthatfree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篇2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转贴于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Sik,FredEidlin,WilliamGraf:ForaHumaneEconomicDemocrac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M]Vol,24,No,3(Sep,1986),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篇3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外贸人才培养中山学院

一、中山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中山市经济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国际贸易在促进中山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山外贸依存度一度超过150%,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山市外贸依存度一直在100%上下波动,净出口占GDP比重超过40%,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当前,中山市外贸发展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4年进出口增幅仅为2.7%,其中出口增长4.2%,进口下降1.7%,外贸依存度下降至80%,与此同时中山GDP增速放缓,2014年GDP增长率仅为8%,为25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

改革开放至今,中山外向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为中山市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从1995年到2014年的20年间,进出口规模扩大了十倍以上。2014年,中山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69.6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出口278.8亿美元,同比增长5.3%。虽然在1995―2014年的绝大部部分年度,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但增速却开始下降,抛除2010年因2009年的过度低迷带来的反弹,从2006年起,中山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基本上是持续下降,同期中山经济总量增速进入持续下降轨道。

与进出口和出口增速下降相对应,中山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下降。造成进出口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因为出口对象地区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需求低迷,随着本地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抢走了我们的部分市场;主观上,中山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不能跟上市场的需要,而制约中山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因素则是人才无法满足外向型企业需求。

二、中山市外贸人才现状与问题分析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外贸人才指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及其他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活动和相关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的人才。就中山市而言,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具备能够促进商品国际贸易相关技能的人才。相比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因其跨国特性使得相关人才的能力要求更高。优秀的外贸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元化的丰富知识、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熟练操作计算机等。

适用的外贸人才需要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了解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环境因素,掌握国际贸易的经营方法、业务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计量、统计、会计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具有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熟练阅读英文资料,能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从事涉外经济活动。

利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林桂军教授博导的成熟的国际经贸人才的能力与技能识别体系,结合中山外贸产业现状,遴选25种重要的外贸从业能力,向中山市外贸企业发送电子调查问卷,把握中山市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需求及外贸人才现状。

1、调查企业构成

调查从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能力需求、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能力现状评估、企业获取外贸人才途径及获取外贸人才的难易程度等三个角度展开,中山市外经贸局(现商务局)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向本市外贸企业发放,收回有效问卷354份。调查的企业构成,生产性占79.67%,贸易型占20.33%,这基本反映了中山市外贸企业的结构现状,以生产型为主。

自从2004年7月中国放开外贸经营权,原来通过专业外贸企业出口的企业纷纷组建自己的外贸队伍,以提高出口利润,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外贸行业活力,同时伴随着对外贸人才需求的大幅增加,对外贸人才能力要求也由单纯的跟国外客户交流能力和发现寻找国外客户能力向综合能力包括生产经营相关的能力升级。中山外贸行业企业在原来的强势发展基础上,抓住机遇,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但从数据上看,中山进出口在2003年达到峰值以后,增速开始放缓,其他地区竞争力增强是一个主要因素,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山外贸人才数量质量无法跟上外贸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按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分别是英语应用、理解国内出口政策、职业道德、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文字表达、信用证制作和处理、了解产品竞争优势、了解贸易规则和反倾销、搜集和获取买方信用信息、国际商务谈判,这些能力是外贸人才能否获得外贸订单的关键能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贸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订单的人才,而跟订单处理相关的一些专业能力则被置于这些能力之后。

就中山市的外贸企业而言,多数企业没有知名的国际品牌,国际知名度低,产品本身的硬实力不够,同质化程度严重,产品本身不足以给企业带来充足的订单,获取订单更多地依赖外贸人员的综合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获取订单的能力成为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拥有足够数量市场开发能力较强的外贸人才成为外贸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3、中山市外贸企业外贸人才能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市外贸企业外贸人才能力满意度不高,除了职业道德外,对所有能力非常满意的企业比例都在20%以下,其中影响外贸人才市场开发的关键能力,满意程度排名较前的有英语应用、国际商务谈判,而企业认为比较重要影响外贸人才市场开发的关键能力如理解国内出口政策、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产品竞争优势、了解贸易规则和反倾销、搜集和获取买方信用信息等能力的满意度都不高。

中山市外贸人才能力现状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总体而言,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各项能力满意度不高,非常满意的比例明显偏低,企业最看重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更低,对比重要程度最高的前十项能力和满意程度最高的前十项能力,重合度非常低,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素质和能力中仅有英语应用、职业道德和国际商务谈判能力的满意度排名前十。

对比不满意程度,重要程度排名前十的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理解国内经济形势、理解国内出口政策、了解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的能力不满意度偏高,全部排名前十。中山市外贸人才能力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外贸企业要求。

三、适应中山地方经济发展的外贸人才培养策略建议

做为珠三角经济发展城市之一的中山市,周边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占总体经济比重较大,相比于这些城市,中山市对外贸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利用本地高校培养适合本地外贸经济发展的人才是解决外贸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中山市的最高学府,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担任理事长。中山学院是中山市唯一能够提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承载着中山市外贸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基于中山市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的需求,适应中山地方经济发展。

1、建立机制让外贸企业实质融入外贸人才培养过程

借鉴“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共同主办的“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模式,策划举办校内的“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以竞赛带动教学。竞赛内容包括“拟定国际贸易参展商业计划书、国际贸易产品会和布置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要求各参赛队自行寻找合作厂商,参展商品以由合作企业提供的实际商品样品为原则,以此为契机让外贸企业深度参与,通过竞赛过程让学生掌握分析出口产品特点的技巧能力,对主要中山出口产品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竞赛准备过程中与企业的深度沟通,加强学生对外贸企业经营特点的认识,了解真实外贸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外贸企业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提前谋划人才遴选,将企业经营理念提前传递给潜在的未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影响,实现合作共赢,促进竞赛的良性开展。

2、加强教学过程与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联系

优秀人才的培养不只是高等教育学校的任务,支持帮助本地高校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同样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体现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的职能。外贸政策随着经济形势变化不断变化,地方政府外贸管理部门熟悉外贸政策,及时掌握本地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

中山市外经贸局(现商务局)对外贸管理有着丰富且卓有成效的经验,熟悉国内外及地方外贸相关政策,深度了解中山市外贸经济结构,通过加强中山学院与中山市外经贸局的联系,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及时把握中山现实外贸发展,另一方面直接邀请相关人员到校为学生开展外贸形势发展讲座,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外贸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外贸政策把握能力,及时了解中山外贸发展现状。

3、适应中山外贸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加强传统外贸实务专业职业知识传授的同时,适应外贸发展新形势,及时补充最新内容。例如,当前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补充甚至替代已是不可能逆转的历史潮流。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对专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将出现显著的变化,跨境电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订单获取和货物交付模式,在要求相关人才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和国际商务谈判及政策把握能力的基础上,要求专业人才能够把握海外网络用户的消费特征,合理有效规划物流方案,降低跨境配送成本,能够深度把握目标市场的经济结构、经济政策、文化因素等影响个人客户购买习惯的重要因素。

教学内容的调整尤其注重适应中山市外贸发展新形势,挖掘把握外贸新趋势在中山的发展情况,发现其中经验和问题,将之引入课堂讨论,在讨论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密切中山市外贸发展,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融入外贸业务实践,促进中山市地方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市外贸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413S4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基于服务中山经济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JY2015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明娟: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1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产品数字产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

0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A,B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国出口量等于B国进口量,A国进口量等于A国出口量。A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A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A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B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A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A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A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B国付出的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只生产物质能量产品,或者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会使一个国家成为别的国家的免费劳动力,所以应该尽快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和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ThomasA.Pugel(美)托马斯·A·普格尔著。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篇6

国际贸易环境包括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重含义。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是指国际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其态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贸易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状态的总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有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社会环境的构成比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具体;二是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变迁比自然环境更具有爆发性和跳跃性;三是社会环境的作用比自然环境更隐蔽、更直接、更难以捉摸。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分系统、子系统和各个不同的因素、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样处于人类社会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到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所谓国际贸易环境,是指国际贸易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具置及其状况。国际贸易所处的具置及其状况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可称为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概括说,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中,对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和具体阶段产生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主要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体。

二、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构成

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按系统内各因素的性质及其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方式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外部环境系统;二是内部环境系统。所谓外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外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所谓内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内部因素

的有机组合。值得指出的是,外部因素不等于次要因素,外部作用不等于间接作用;内部因素不等于主要因素,内部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们的具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因素的实际作用程度。

国际贸易外部环境系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它决定着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平的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的国际安全机制,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只要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也将随之产生重大调整。它既可能改变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也可能摧毁国际贸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技术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贸易领域的应用,不仅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引导国际贸易方式、手段、工具,从而整个国际贸易质量的提高。三是世界经济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世界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约为1:15。因此,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四是国际文化因素。它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文化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特定社会、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决定着特定人群的观念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规定了和其他人群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制约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观念、方式和过程。

国别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别政治局势。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局稳定是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大前提。二是国别科技发展水平。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一国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差不多规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基本的国际地位。三是国别经济发展因素。它包括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也提供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同时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框架。

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发展格局是指国际贸易发展赖以进行的框架体系,基本上规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都有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因素。所谓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是指规范国际贸易发展基本方式和手段,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人类真正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或规范的历史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表明,不同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因素。所谓国际贸易政策取向是指一定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过程的基本政策意图和政策动向,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政策取向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不同作用,但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四是国际贸易关系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关系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国际贸易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开展,国际贸易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日趋敏感。

国别系统是指国际贸易内部环境中具有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贸易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它从总体上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如果一国实行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其对外贸易就不可能充分发展。二是外贸发展战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一国外贸展战略无非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或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亦或是实行平衡发展战略,但在不同的外贸战略下,一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外发展政策。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一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不外乎保护主义、自由主义和管理贸易三种。不同的政策取向适合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目标,也会带来不同经济后果和贸易后果。四是外贸发展体制。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秩序。外贸发展体制大致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即所谓封闭型体制与开放型体制。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内管理体制与国际贸易规范体制的融合度上。

至此,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和构成作总体上的归纳。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看,第一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并从国际贸易的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第二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来传递,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①。第三层次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对国际贸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于国际贸易。同时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

三、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范式分析的特征

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分析和探索影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思维范式上的重要转换②。国际环境分析的系统范式和传统分析范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非还原论。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同时要素还可由其他事物替换;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又会重新得到事物的整体。因此,对整体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对构成事物的具体要素的考察来替换,并由此直接推论出整体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可以还原为对国际贸易环境中各具体要素的考察,并进而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总体影响。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一贯方法。

系统范式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构成的系统,但系统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要素。整体产生其要素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的本质特征,因此事物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据此,系统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具体要素的考察,更不能因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事物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因此还原论是不可取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应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这种考察不能被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单一考察所替代,更不能把单一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看成是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的基本性质。系统范式的非还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直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贸易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简单相加之和,也不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机械配合,而是由这些不同层次的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能由某一层次的要素影响来推导,也不能看成是各种要素影响之和。从现阶段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看,明显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要回答一个问题时,首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推出对整个问题的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非线性分析。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要素及事物服从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因此,要素之间、事物之间也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据此,分析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割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研究要素替换。按照这样的分析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不仅可以还原为对各具体要素的考察,而且还可以排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服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由此决定了系统整体结构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同时,也正是系统内外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系统自组织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认识整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体事物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各具体要素的考察上,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相互联系中进一步考察其对国际贸易更深刻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因素或国别因素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之间,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整个国际贸易环境之间,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机械因果关系,国际因素与国别因素之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构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来看,不少研究都过于强调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忽视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甚至仅仅从某一因素出发,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判断。显然,这种分析往往过于简单化。

(三)进化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事物及要素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不存在进化发展。据此,传统分析范式认定,事物的要素构成是固定不变的,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尽管它们也存在内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变得非常简单。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的系统,是进化的,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时间性,因而是不逆的。据此,系统范式认定,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总是处于特定的变动过程中,,理对系统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不能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系统,不能忽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变动和调整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将这种变动和调整与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自然环境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步上升,并最终取代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内部环境直接制约国际贸易,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内部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贸易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开始加强。与此同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国际因素的地位都在快速上升。这一切都说明,对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分析,以及环境系统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必须把握进化的方向,在进化发展的基础上动态地探索国际贸易环境及其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四)整体价值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由于整体可以分解或还原成要素,因此,要素的性质也就直接决定整体的性质。从这种观点出发,分析范式认定,对整体的判断可以通过对要素的判断推导,构成整体的要素是优先的,整体就一定是优秀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就是有利的,国际贸易就能够发展。很显然,这种价值观忽视了各具体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其对整体的最终影响。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它同时也是评价要素及其运行方式与组合方式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系统范式认定,要素的运行与组合不仅影响要素功能的发挥,更影响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对要素的判断并不能得出对整体的判断。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但国际贸易环境未必有利,国际贸易也就未必能够发展。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环境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系统中具体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之间不是同等的。例如,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有利决不意味着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优化;相反,整个环境系统功能的优化倒可以证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演绎方法都是值得重新推敲的。例如,如果对外贸易既有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有利的内部条件,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或条件必然有利?答案难以肯定。这是因为整体环境或条件是否有利,除了要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性质,还要看这两种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如何配合。

四、几点结论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国际贸易环境是系统范式逐步取代分析范式的必然要求。从人类认识史看,分析范式统治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种思维范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升华,分析范式开始受到来自相对论、量子力学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挑战。系统范式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

一、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论的提出

国际贸易环境包括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重含义。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是指国际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其态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贸易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状态的总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有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社会环境的构成比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具体;二是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变迁比自然环境更具有爆发性和跳跃性;三是社会环境的作用比自然环境更隐蔽、更直接、更难以捉摸。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分系统、子系统和各个不同的因素、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样处于人类社会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到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Www.133229.cOM因此,所谓国际贸易环境,是指国际贸易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国际贸易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可称为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概括说,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中,对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和具体阶段产生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主要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体。

二、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构成

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按系统内各因素的性质及其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方式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外部环境系统;二是内部环境系统。所谓外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外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所谓内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内部因素

的有机组合。值得指出的是,外部因素不等于次要因素,外部作用不等于间接作用;内部因素不等于主要因素,内部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们的具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因素的实际作用程度。

国际贸易外部环境系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它决定着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平的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的国际安全机制,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只要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也将随之产生重大调整。它既可能改变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也可能摧毁国际贸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技术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贸易领域的应用,不仅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引导国际贸易方式、手段、工具,从而整个国际贸易质量的提高。三是世界经济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世界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约为1:15。因此,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四是国际文化因素。它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文化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特定社会、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决定着特定人群的观念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规定了和其他人群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制约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观念、方式和过程。

国别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别政治局势。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局稳定是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大前提。二是国别科技发展水平。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一国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差不多规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基本的国际地位。三是国别经济发展因素。它包括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也提供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同时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框架。

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发展格局是指国际贸易发展赖以进行的框架体系,基本上规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都有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因素。所谓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是指规范国际贸易发展基本方式和手段,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人类真正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或规范的历史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表明,不同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因素。所谓国际贸易政策取向是指一定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过程的基本政策意图和政策动向,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政策取向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不同作用,但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四是国际贸易关系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关系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国际贸易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开展,国际贸易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日趋敏感。

国别系统是指国际贸易内部环境中具有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贸易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它从总体上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如果一国实行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其对外贸易就不可能充分发展。二是外贸发展战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一国外贸展战略无非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或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亦或是实行平衡发展战略,但在不同的外贸战略下,一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外发展政策。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一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不外乎保护主义、自由主义和管理贸易三种。不同的政策取向适合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目标,也会带来不同经济后果和贸易后果。四是外贸发展体制。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秩序。外贸发展体制大致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即所谓封闭型体制与开放型体制。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内管理体制与国际贸易规范体制的融合度上。

至此,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和构成作总体上的归纳。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看,第一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并从国际贸易的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第二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来传递,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①。第三层次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对国际贸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于国际贸易。同时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

三、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范式分析的特征

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分析和探索影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思维范式上的重要转换②。国际环境分析的系统范式和传统分析范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非还原论。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同时要素还可由其他事物替换;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又会重新得到事物的整体。因此,对整体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对构成事物的具体要素的考察来替换,并由此直接推论出整体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可以还原为对国际贸易环境中各具体要素的考察,并进而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总体影响。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一贯方法。

系统范式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构成的系统,但系统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要素。整体产生其要素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的本质特征,因此事物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据此,系统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具体要素的考察,更不能因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事物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因此还原论是不可取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应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这种考察不能被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单一考察所替代,更不能把单一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看成是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的基本性质。系统范式的非还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直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贸易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简单相加之和,也不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机械配合,而是由这些不同层次的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能由某一层次的要素影响来推导,也不能看成是各种要素影响之和。从现阶段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看,明显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要回答一个问题时,首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推出对整个问题的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非线性分析。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要素及事物服从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因此,要素之间、事物之间也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据此,分析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割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研究要素替换。按照这样的分析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不仅可以还原为对各具体要素的考察,而且还可以排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服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由此决定了系统整体结构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同时,也正是系统内外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系统自组织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认识整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体事物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各具体要素的考察上,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相互联系中进一步考察其对国际贸易更深刻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因素或国别因素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之间,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整个国际贸易环境之间,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机械因果关系,国际因素与国别因素之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构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来看,不少研究都过于强调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忽视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甚至仅仅从某一因素出发,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判断。显然,这种分析往往过于简单化。

(三)进化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事物及要素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不存在进化发展。据此,传统分析范式认定,事物的要素构成是固定不变的,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尽管它们也存在内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变得非常简单。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的系统,是进化的,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时间性,因而是不逆的。据此,系统范式认定,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总是处于特定的变动过程中,,理对系统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不能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系统,不能忽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变动和调整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将这种变动和调整与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自然环境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步上升,并最终取代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内部环境直接制约国际贸易,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内部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贸易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开始加强。与此同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国际因素的地位都在快速上升。这一切都说明,对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分析,以及环境系统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必须把握进化的方向,在进化发展的基础上动态地探索国际贸易环境及其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四)整体价值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由于整体可以分解或还原成要素,因此,要素的性质也就直接决定整体的性质。从这种观点出发,分析范式认定,对整体的判断可以通过对要素的判断推导,构成整体的要素是优先的,整体就一定是优秀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就是有利的,国际贸易就能够发展。很显然,这种价值观忽视了各具体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其对整体的最终影响。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它同时也是评价要素及其运行方式与组合方式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系统范式认定,要素的运行与组合不仅影响要素功能的发挥,更影响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对要素的判断并不能得出对整体的判断。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但国际贸易环境未必有利,国际贸易也就未必能够发展。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环境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系统中具体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之间不是同等的。例如,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有利决不意味着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优化;相反,整个环境系统功能的优化倒可以证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演绎方法都是值得重新推敲的。例如,如果对外贸易既有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有利的内部条件,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或条件必然有利?答案难以肯定。这是因为整体环境或条件是否有利,除了要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性质,还要看这两种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如何配合。

四、几点结论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国际贸易环境是系统范式逐步取代分析范式的必然要求。从人类认识史看,分析范式统治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种思维范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升华,分析范式开始受到来自相对论、量子力学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挑战。系统范式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篇8

关键词:引力模型多边阻力项新贸易理论贸易壁垒

引力模型最早是由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的实证经验模型,两国间的贸易与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形式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近似,因此被称为传统引力模型。他们认为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反映了其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则反映了其潜在的需求能力,国家间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吸引带动了国际化分工下专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流动,而两国的空间距离则代表了双边贸易最主要的阻力因素。

在该模型中,两国间的距离即为模型中双边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Tinbergen(1962)中选取了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两国的贸易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额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以解释75%的名义双边贸易额。Poyhonen(1963)对1958年的欧洲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截面数据和投入产出矩阵的结构模型,双边贸易空间距离采用国家间货物贸易运输距离这一观测值,同时引进运输成本因素。

Linnemann(1966)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了重要扩展,引入了内生变量国家人口和虚拟变量贸易协定这两个解释变量,其中实证检验得到人口与双边贸易额的负相关关系。而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拓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包括人均收入、运输成本因子、非关税覆盖率指数、双边汇率、人口资本密集度、语言文化、消费者价格指数、领土接壤等等,同时引力模型的研究对象也从货物贸易流动增加到移民流动、净资产流动以及FDI流动等。

一直到70年代末,引力模型的发展仍为跳出传统经验模型的框架,虽然不断增多的解释变量更好的完善了该经验模型,但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仍是该模型的一大软肋。到80年代,较为完善的引力理论模型逐渐形成,目前主要分为三种方向:

1、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Models,CGE),代表有Anderson(1979)、Bergstrand(1985)、Anderson和vanWincoop(2003,2004)等;

2、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其中有要素禀赋理论模型(FactorEndowmentsModels),即赫克歇尔-俄林及其拓展模型,代表有Bergstrand(1989,1990)、Deardorff(1998)等,有李嘉图贸易模型(RicardianTradeModel),代表有Eaton和Kortum(2002),有规模报酬递增模型(IncreasingReturnstoScale,IRS),代表有Helpman和Krugman(1985)、Evenett和Keller(2002);

3、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HeterogeneousFirmsModels),代表有Chaney(2008)、Melitz和Ottaviano(2008)等。

一、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Anderson(1979)提出了引力模型的一种理论解释,该理论根据贸易品及非贸易品的支出方程推导出简易的引力模型,其中支出方程中使用常数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来得到贸易与产出的关系,且假设各地区的需求函数都一致,且各地区生产一种完全分工的产品,也就是阿明顿假设(ArmingtonAssumption),文中还将该模型推广到多国多贸易品以及存在关税和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并且提出了双边贸易受到两个地区与他们所有的贸易伙伴平均贸易壁垒的影响。

而后的Bergstrand(1985)认为“价格仅仅是为了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这一观点在贸易流量分析中是不合理的,其实在Anderson(1979)中就已经发现价格在多边贸易函数中的重要性。Bergstrand(1985)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静态一般均衡国际贸易模型来推导引力模型,该模型将贸易商品价格作为重要的要素分析,沿用了Anderson(1979)中的CES效用函数并提出了常数转换弹性(CET)生产函数来构造局部均衡模型,得出的一般化引力模型形式较为复杂,经过几个假设得到简约的引力模型。

但是,Bergstrand(1985)将贸易成本包含的进出口商品价格之中,并没有对贸易成本作进一步的分析,而Anderson和vanWincoop(2003,2004)将贸易成本因子从商品价格中分离出来,并分析贸易成本因子的主要构成,包括两国距离、自由贸易协定等,加以合理的假设得到了最为接近实证引力模型的结果。模型推导中仍然采用阿明顿假设和CES效用函数,分析了一般均衡中存在贸易成本的情况,以及各种贸易成本对双边以及多变贸易的影响。文中还提出了非理论项“遥远度(Remoteness)”,以及“多边阻力项(MultilateralResistance)”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革新,就是在两国贸易模型推广到多国贸易时,考虑的应该是各国两两间的比较贸易壁垒且是两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

二、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在Bergstrand(1985)提出了单一要素的进出口供需方程组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基础之后,引力模型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主要是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中增加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将新贸易理论纳入到引力模型的框架之中,给出了更多的贸易分工以及对差异化产品需求的原因。

最早是Bergstrand(1989)将引力模型纳入到了国际贸易要素分配理论中,放弃了一般均衡模型中单一要素假设、阿明顿假设以及相似偏好假设,而是基于两种要素、两个产业及N个国家的赫克歇尔-俄林-张伯伦-林德模型(Heckscher-Ohlin-Chamberlin-LinderModel)进行分析,其中出口国的总收入及人均收入可以分别看作为国内资本总量的产出以及国内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禀赋比率)的产出,而进口国的总收入及人均收入的差异可以看作进口国的总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的差异。

在该模型下可以看到引力模型与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新贸易理论推导结果是一致的,在计量分析中,发现引力模型可以解释SITC一分位跨国贸易流量变化中的40%到80%。我们可以看出Bergstrand(1989)成功地引入了贸易要素分配国际贸易理论,运用要素禀赋理论阐述引力模型一般均衡分析中部分假设的合理性,也就是国际贸易中各产业的全球化分工,同时还检验了决定双边贸易中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因素,为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Deardorff(1998)认为引力模型可以直接基于国际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推导,也就是说就算没有非完全竞争市场或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贸易也会因为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增加。根据有相似偏好假设的无贸易阻力模型得到了无阻力简单引力模型,考虑在该模型世界经济中,每一个国家产品k的产量占该国总产量的比值可能与该产品总产量占世界产量比值不同(pkxik/Yi=αik≶αk=pkxkW/YW),而且某国产品k的相对需求也可能与该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不同(pkcjk/Yj=βjk≶βk=pkckW/YW),Deardorff认为如果αik和βjk是正相关(负相关),那么i和j两国的贸易就就高于(低于)无贸易阻力简单引力模型中的两国贸易。那么对于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倾向于消费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且由HO定理可知,该国为资本密集型国家并倾向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根据Deardorff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两国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相似时会相对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也就是资本密集型国家倾向于与同类型国家贸易,那如果我们认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更高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贸易额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合理的正相关关系。

同样地,Eaton和Kortum(2003)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下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并且从贸易品供给的角度分析,模型中任意两国间的贸易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技术上的差异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一步形成国际分工加深两国贸易,另一个是两国间的贸易阻力,包括运输成本,关税配额等。

三、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

PaulKrugman(1980)年提出,在同质性企业的模型中,产品的替代弹性越高则贸易流动受到贸易阻力的影响就越大,但Chaney(2008)基于异质性企业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替代弹性能够削减贸易流动受到贸易阻力的影响,而不是增加。Chaney在一般的国际贸易模型中引入了企业的异质性以及商品出口的固定成本,且异质性企业的生产力分布为帕累托分布(ParetoDistribution),那么当运输成本发生变化时,变化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出口商出口的商品数目,还有出口商自身数目,前者称为密集型边际(IntensiveMargin),后者称为外放型边际(ExtensiveMargin),可以发现替代弹性对于以上两种边际的影响效应是相反的,更高的替代弹性会使密集型边际对贸易阻力的变化更敏感,但同样会使外放型边际则对贸易阻力的变化变得不太敏感。Melitz(2003)中首先引入了异质性企业一般均衡贸易模型,Chaney(2008)对Melitz模型进行了扩展,考虑了非对称国家以及非对称贸易阻力,以及贸易阻力对贸易带来的密集型和外放型边际综合效应,从微观企业层次的数据给出了贸易阻力对两国贸易的实际作用。

Melitz和Ottaviano(2008)同样采用了异质性企业模型,与Chaney(2008)不同的是,新生企业在进入市场时会面临一个固定的进入成本,也就是沉没成本,但新生企业进入市场后出口时只会有变动贸易成本,而没有固定的出口成本,这也和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假设类似。Melitz和Ottaviano(2008)模型是基于非CES效用函数,其中将差价利润内生化,该差价利润受到市场竞争强度的影响,越大的市场以及越多的竞争者则该差价利润越低。那么已经进入市场中的企业可以根据出口的竞争强度随意选择出口还是不出口,从企业层面给出了国际贸易所受的贸易阻力对企业的微观选择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引力模型的理论框架,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型中的假设不断放松的过程,从开始的阿明顿假设、相似效用和生产函数、同质性企业,国内外产品的完全替代性等假设不断的放宽,到完全竞争以及非完全竞争市场、非相似偏好、异质性企业、差异化产品、差异化禀赋和技术等,该模型的进步以及理论的更新其实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如出一辙,也将贸易实证分析从宏观贸易数据细化到微观企业层次数据,为研究区域以及国际贸易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Anderson,JamesE.,1979.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thegravityequ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69(no.1)

[2]Anderson,JamesE.,vanWincoop,Eric,2003.Gravitywithgravitas:asolutiontotheborderpuzzle.AmericanEconomicReview93(no.1)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篇9

下面是求学网小编收集的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欢迎阅读!

关键词:信息产品数字产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

0、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A,B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国出口量等于B国进口量,A国进口量等于A国出口量。A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A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A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B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A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A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1篇10

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些贸易争端,就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例如,把源于道儒两家思想的“和谐”观念引入国际贸易领域。把和谐理念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可能给贸易理论和实践及教学都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具体可能发生的变化如下:

一、充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这种认识不仅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而且要求我们必须把追求本国快速发展转变为追求与贸易伙伴和整个世界共同发展。

二、让贸易平衡论代替贸易顺差论作为指导中国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把追求贸易顺差转变为追求进出口同时增长,与贸易伙伴国共同发展。

三、和谐理念要求我们追求国际贸易的广义贸易平衡。即可以商品赚取顺差,但要以包括战略投资的多种形式回馈世界,达到广义平衡。

四、和谐理念要求我们追求中国国际贸易的多元结构平衡。中国国际贸易现在主要依靠出口产品赚取顺差,但这种单一形式由于没有更好的抵抗贸易争端的能力,不利于长久发展。必须优化贸易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尤其是增加金融贸易比重,借以提高抵抗国际经济灾难和贸易争端的能力。

五、对外贸易要追求总体平衡,局部扶危济困,劫富济贫。即以对发达国家保持适当顺差获得的资金,转而大量进行战略投资或购买落后国家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取得国际贸易的总体基本平衡。

六、对发达国家保持适当顺差,但在此基础上要同时发展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达到对发达国家保持一定顺差但基本不再增长顺差的目的。避免持续增长顺差,引发各种贸易争端和报复措施,保持与贸易伙伴国的稳定关系及整个世界的和谐。

七、争取实现与贸易伙伴国共同的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追求本国的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也要同时帮助贸易伙伴国追求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八、保持国际贸易总体平衡但须略有顺差。保持国际贸易总体平衡但略有顺差就是保证掌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提升中国左右国际贸易局势的能力。

九、要尽快甩下世界工厂这顶帽子,走向高技术国家和金融大国。应该明确“世界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除尖端工业外)按照国际分工理论一定会逐步转移到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充裕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被称为“世界工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国家,但不可能永远是“世界工厂”。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贸易壁垒对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2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特点

贸易自由化体现了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的市场目的,因此它与生产全球化相伴而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已经出现了几大特点。

2.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变化

二战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贸易发展速度,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至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相当于当年商品出口贸易额的25%,这一比例数还在逐年提高,使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新的增长点,工业制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绿色环保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2.2产业内部贸易比重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2.3区域内贸易扩大,全球贸易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由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各地区的相继建立,使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将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体化区域内部贸易量将迅速增加,同时将减少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使贸易更多地在区域内部进行。在多边贸易体制另一侧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区域贸易自由化正成为全球现象。

2.4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大国摩擦此起彼伏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世界市场上,为了发展经济,都要扩大出口,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各贸易大国竞相扩大海外市场,必定会加剧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随着国际贸易体制的改变,发达国家往往打着合法的旗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

2.5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

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改变了只生产和出口原材料的情况,发展了自己的多种制造业,且制成品出口日渐增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有较大进展的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大力发展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的改变。

2.6各国外贸额相当于GDP比重大幅升高

1950年国际贸易占全球生产的比重为7%,现已接近20%。到1997年,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GDP的比例都是1995年的两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995年的三倍。这些特点将会导致全球贸易额和贸易量的增长。国际贸易额增加使各国外贸依存度加大,国际贸易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据预测,到2022年,贸易将占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3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贸易的垄断,长期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使得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加大工业制成品的全球份额的同时,又不断提高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在其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推动世界贸易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大多实力弱小,竞争力不高,容易受到跨国企业的冲击,一些民族名牌产品消失而代之以跨国公司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名牌。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更为不利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

二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其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使得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有所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地位仍然是从属的、次要的。例如,1996年全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0%,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5%左右,显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如果从国别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份额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本国GNP的比重却很高,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加之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存在着严重的依赖,这使得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市场,但又无力支配国际市场。

三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各国逐步降低关税,大大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各国都希望实现本国顺差,纷纷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工业稚嫩,工业化时间短,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扩大对外开放,逐步下调关税,减少贸易障碍。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嫌其步伐太慢,要求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新自由主义”,大力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由于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率先发起并积极倡导的,他们的动机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因此建立在以这些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决定性影响建立起来的世贸规则为基础上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比如发达多家对夕阳工业的保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合法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一些双边合地区贸易协议更是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强加了苛刻的条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额贸易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有利可图的市场出口;为维护既得的利益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却采取了更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等。这说明贸易自由化实际上只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脱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四是世界贸易在20世纪下半叶增长了19倍,发展中国家在近十年中,以每年平均5.6%的经济增长率向前发展。这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的向各种世界性的贸易组织或者区域性的贸易组织靠拢,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发展是分不开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多边贸易体制中,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战以后,阻碍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是这些国家贸易体制的不稳定和不透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迫使他们建立起稳定透明的贸易体制,这也就自然而然的为他们的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好处。并且,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新的市场准入机会以及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中受到多边规则的保护。

4新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策

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国际贸易的本质范文篇12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文献

[1]OtaSik,FredEidlin,WilliamGraf:ForaHumaneEconomicDemocrac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M]Vol,24,No,3(Sep,1986),pp,1233-1234

[2][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