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乳腺肿瘤(6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4-16

乳腺肿瘤篇1

【关键词】环乳晕切口;乳腺良性肿瘤切除;瘢痕;美容

乳腺良性肿瘤是乳腺的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时常选择在肿瘤表面的放射状切口,术后疤痕明显,不但影响外形美观,还给给患者增添新的痛苦。我们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23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及保持良好外观的美容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38例,均为住院病人,225例女性,13例男性。年龄最小14岁,最大55岁,平均33.5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彩超检查和/或乳腺钼靶摄片,排除恶性可能。肿块直径最小0.5cm,最大5.0cm,平均3.25cm。肿块至乳晕边缘距离最短0.5cm,最长5.0cm,平均3.0cm。所有病例均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乳腺纤维腺瘤155例,乳腺腺病42例,乳腺腺病伴纤维瘤形成趋势18,男性增生乳腺13例例,乳腺囊肿10例。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定位及切口的选择所有患者均在术行彩超下定位,用中性油笔作好标记。常用切口有2种,一种是针对单发性肿块或靠近乳晕以及乳晕较大患者而选用的乳晕内切口,另一种是用于多发性肿块或者肿块远离乳晕以及乳晕较患者的乳晕边缘切口。切口选定后,标记号切口线,切口线长短视肿块大小及远近距离而定,一般不超过乳晕外缘的2/3。同时测定肿块离乳晕缘的距离。

1.2.2操作常规消毒铺巾,0.5%利多卡因局部逐层浸润麻醉,选定切口,逐层切开直至腺体表面,并由腺体表面向肿块方向游离皮瓣,直至到达肿块上方。如肿块距乳晕较远,可将肿块向切口方向推挤,将肿块引至切口下方后再放射状切开腺体组织,这样既能切除包块,又能避免损伤乳腺导管[1]。术中视肿块性质选择适当的切除方式:如为纤维腺瘤,则完整剥离肿块;如为囊肿,则完整剥离并切除囊肿;如为乳腺腺病,区段切除乳腺组织;而对男性发育症引起的腺体肥大,则根据增生腺体的范围,前方则保留基底1~2cm的皮下组织,充分游离皮瓣,后方游离至胸大肌筋膜,将其完整切除。所有手术在肿块切除后彻底止血,分层缝合创面及皮下组织,创面较大者可留置皮片引流,以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皮肤,敷料覆盖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48h,术后24小时拔除皮片。一般不使用抗生素,必要时术前或术中使用一次抗生素。

2结果

术后随访6月。其中,有2例术后出现皮下积血积液;5例患者因行腺体切除创面较大引起皮瓣血循欠佳,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5例早期感觉较正常略有减退,3-5个月后自诉与术前感觉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在对其中25例切口瘢痕明显患者的观察随访中,10例瘢痕增生或瘢痕退化后变宽,15例患者瘢痕色泽和乳晕肤色相仿或稍浅,这样就达到了既切除病变组织,又将瘢痕局限于乳晕旁的美容目的[2]。

3讨论

乳腺良性肿瘤常需要手术治疗,而手术又不可避免的使许多患者失去了女性应有的形体特征美感及永不消失的瘢痕,可以引起自我认知和情绪的改变,术后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女性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3],丽美观的更有利于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4]。所以,对于女性来说乳腺手术是意义重大的生活事件。正因如此,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患者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今天,常规的放射状切口已经不能适应患者的愿望,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美学要求。以往通常采用的放射状切口虽然操作方便,乳管损伤小,但切口不够隐蔽,且易遗留明显的手术瘢痕,很难被广大爱美人士所接受,所以我们从美学角度出发,设计并实施经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在保证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的美观形态并使切口隐蔽,达到了可观的美容效果。

亓发芝等研究表明,乳晕边缘是的轮廓线,而轮廓线是手术最优先选择的切口[5]。乳晕部位有较深色素、皱纹和结节状乳晕皮脂腺的掩盖,所以手术切口选择在乳晕、或乳晕外缘皮肤色差交界处的弧线上时,由于色素沉着和结节状皮脂腺修饰作用,易造成视觉错误,使瘢痕较难发现,起到了隐蔽切口的效果。另外再加上乳晕区皮肤薄,弹性和韧性好,易于伸展,所以伤口愈合后遗留的瘢痕,因皮肤皱缩而很难被发现。

采用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随访6月,切口处无明显瘢痕,乳晕血运良好,外形保持圆润丰满。既达到了去除病灶治疗的目的,又符合当代美学要求。此种手术方法比较适合且直径在4cm以内、肿瘤至乳晕5cm以内的良性肿瘤。所以,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经查体、彩超、钼靶甚至病理学检查等除外恶性肿瘤。而乳晕外缘周径小于3cm,而肿块直径大于2cm者;或肿块活动度欠佳,不能推至乳晕外缘下方者按本法操作则十分困难。对于及下垂型的边缘肿瘤,实施难度大,剥离范围广,手术创伤大,也不宜采用本法[6-10]。

对于术中的操作,对于切口大小的选择,一般依据肿瘤大小决定,尽量不要超过乳晕周径2/3。且要避免、乳晕基底部广泛剥离,以减少、乳晕皮肤的坏死。术中应止血彻底,逐层缝合,减少残腔死腔,恰当引流,加压包扎可以防止术后血肿和感染。对于术后积血积液,用注射器抽除或延迟拔除皮片,伤口持续加压包扎一般均可痊愈。尤其对于男性乳腺发育症手术,因基底仅保留l-2cm皮下组织,所以切口长度最好不要超过乳晕周径的一半,以保证血供防止术后及乳晕皮肤的坏死[11];周围游离皮瓣应保留皮下lcm厚度,防止局部凹陷明显;同时置皮片或负压引充分引流24~48h,持续加压包扎,预防出血和血肿形成。

总之,经环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瘤切除,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瘢痕隐蔽,无损外形,治疗效果好,符合美学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亓发芝主编.整形再造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28.

[2]陶小风,赵达安,秦剑中.乳晕切口行肿块切除术858例临床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319.

[3]杨红健.早期乳腺癌行切除患者的心理凋查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5):463.

[4]喻晓芬,王琛琛.Mammotone微创与单纯手术治疗肿块对患者心身影响调查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7,9(8):1066.

[5]亓发芝,顾建英.手术切口的美学选择[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2,8(I):35.

[6]魏奉才,公茂来,DarinaCrastinova.美容整型外科[M].山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9.

[7]朱大江,王剑峰,李焕,等.乳腺不同方向切口的美容效果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5,(S1):123-124.

[8]陶小凤,赵达安.经乳晕微创切口分块切除乳腺治疗男性肥大[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5):557-558.

[9]田福年.经乳晕旁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技术改进及远期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3-165.

[10]邬江华,刘宙,王得胜,等.乳晕缘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15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6):5421-5422.

[11]段文晶,青竹玛.经乳晕切口行肿块切除术649例的临床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4):109-111.

作者简介:

沈胡刚,男,江苏昆山人,本科,中医师,研究方向:甲状腺、乳腺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乳腺肿瘤篇2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40-02

乳腺良性肿瘤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对患者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均造成严重的影响。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0月对2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列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19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良性肿瘤。实验组:男3例,女197例;年龄22-68岁,平均(32.47±3.12)岁;左侧112例,右侧88例。其中乳腺纤维腺瘤114例,乳腺腺病(囊性增生症)80例,不典型增生3例,乳腺导管内状瘤3例。对照组:男1例,女197例;年龄21-65岁,平均(33.13±3.60)岁;左侧111例,右侧87例。其中乳腺纤维腺瘤98例,乳腺腺病(囊性增生症)90例,不典型增生2例,乳腺导管内状瘤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实验组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其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通过B超探头找准患者的病灶位置,同时需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实施穿刺。对患者给予局麻处理后,对病灶加以固定,于原定的进针点位置处,做0.5cm皮肤切口,应用旋切刀头,当其顺利穿过皮肤切口后,需将其放置于乳腺病灶的深面位置处。同时,需对旋切刀头进行适当的调整,针对具体的病灶,选择控制面板对其实施反复旋切与抽吸,通过超声影像检查,显示未存在残留病灶后,方可结束手术。术后立即局部压迫10―15分钟,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48h以防止血肿形成。解除绷带包扎后予刨可贴覆盖穿刺口,5日后可愈合出院。

对照组给予开放手术治疗。术前给予常规消毒处理,选择1%利多卡因实施局麻处理,选择肿物表面作为切口,切口长度根据肿块大小而定。若肿物表面与距离较近,则可选择乳晕切口,术后给予加压包扎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缝合。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需密切观察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愈合时间、术后瘢痕大小、术后并发症等。术后进行3-5年的随访,并对两组患者的肿瘤转移率、肿瘤复况、生存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实验组术后1例存在皮下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50%;对照组术后3例存在皮下血肿,8例发生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3肿瘤转移率、复发率、生存率对比

乳腺良性肿瘤常见于青年女性患者,对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术后易产生瘢痕,影响美观,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乳腺良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为开放手术,但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瘢痕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微创手术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可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微创手术可通过高频彩超实施引导,准确定位患者具体的病灶位置,对血管及微小的病灶可进行定位,在准备定位作用下,可防止穿刺时刺到患者血管,因此可避免大出血的产生[2]。同时由于微创手术的切口较小,创伤少,因此瘢痕较小,具有较好的美观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比较低,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3]。

本研究实验组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放手术治疗,其中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瘢痕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年肿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顾晓文,张超杰,范培芝,等.B超配合在乳腺良性肿块麦默通手术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5(12):563.

乳腺肿瘤篇3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X线摄影术;放射摄影术

EvaluationtheMammographicdiagnosisofphyllodestumor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ammographicandclinicalfindingsofphyllodestumors.MethodsThemammographicfeatureofphyllodestumorswereretrospectivelyreviewedin9casesofinformationbySurgery.ResultsHistopathologicslideswerereviewed,tumorswasclassifiedasbenign(n=5),borderline(n=2)andmalignant(n=2).Thetumorsdiametervaried2~12cm,theupperouterquadrantwasthemostcommonlyinvolvedsite.Alltumorswerehighuniformitydensity,nocalcifications,theirshapeincludingovaland-Shaped,andsurfacedepressedin2enormousmass.Aclearhalowasseenaroundthemassin5cases.Theaxillarieswereabsent.ConclusionItissignificantforthediagnosisbeforeoperationsofphyllodestorecognizeitstumorpathologicaltypesandmammographicfindings.

【Keywords】BreastTumors;Mammography;Radiology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少见疾病,发生率占乳腺肿瘤的0.3%~1.0%[1],因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目前尚无特异性高的诊断方法,常被诊断为乳腺纤维瘤,而延误诊治[2]。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至2007年资料完整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和X线摄影资料,以提高认识,为该病的术前诊断提供帮助。

1材料和方法

收集9例我院2004年至2007年收治的病例,全部资料完整,经过手术,病理证实5例良性,2例交界性,2例恶性。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乳腺钼靶摄片,常规轴位和侧斜位,设备为意大利GiottoModelN6750-01型X线乳腺机。

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61岁,平均为46岁,症状为无痛性肿块,病程1周~1年,迅速长大1例,突然发现较大肿块1例,以前均无纤维瘤切除史,触诊结果,右乳5例,左乳4例,皮肤均无异常发现,腋窝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2结果

9例触诊均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较大的结节状;在钼靶摄影片上显示,分别位于右乳外上象限3例,右乳外下象限1例,左乳外上象限2例,左乳晕下方1例,巨大肿块2例,肿块直径2~12cm,边界均较清晰,形态分别为类圆形,椭圆形,分叶形,巨大肿块的2例可见表面凹陷,9例均呈实质性肿块,密度均匀,无钙化,5例边界可见透明晕环绕,腋窝均未见肿大淋巴结。(见图1)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块呈类圆形,椭圆形,分叶形或巨大分叶形,边界清,切面灰白、灰黄或鱼肉状,有的可见裂隙,呈分叶状结构,伴有黏液变性的切面可呈半透明状。5例在显微镜下见间质细胞增生和细胞异形性少量,核分裂相0~4/10高倍视野为良性;2例间质细胞增生和细胞异形性轻度,核分裂相5~9/10高倍视野为交界性;2例间质细胞增生和细胞异形性明显,核分裂相≥10/10高倍视野为恶性[3]。

3讨论

乳腺分叶状肿瘤为多组织源性肿瘤,来自乳腺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占乳腺肿瘤的0.3%~0.9%,占乳腺纤维上皮肿瘤的20%[4,5]。该病于1838年Muller首次描述命名为乳腺叶状囊肉瘤,认为是良性肿瘤,1931年Lee和pack发现分叶肿瘤6%~22%有转移,20%由于切除范围不完全而局部复发,病理结果与原发肿瘤相似[6],2003年WHO统一称之为分叶状肿瘤,按组织学特点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类[3],国内称之为乳腺分叶状肿瘤,多数病理学家将良性者称为分叶型纤维腺瘤,恶性者称为分叶状囊肉瘤。这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分叶状肿瘤尤其是良性分叶状肿瘤在组织学上与乳腺纤维腺瘤相似,故有的学者认为该肿瘤可能是由纤维腺瘤发展而来[7]。

分叶状肿瘤发病原因不明,多认为与纤维腺瘤有相似的发病因素,主要是雌激素分泌与代谢紊乱失衡有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文献报道以中年为多,中位年龄44岁[3],本组年龄46岁。该病病史一般较长,肿瘤生长缓慢,但常有短期内迅速增大史,本组突然发现较大肿块1例,迅速增大1例;本组临床中为无痛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触诊质地中等,边界清,肿块表面结节感,活动度可,无压痛,局部皮肤表面无异象。发展较快的1例,体积较大,活动度差,早期极易与乳腺纤维腺瘤相混淆,乳腺纤维腺瘤和分叶状肿瘤的病史均可以很长,但前者发病年龄在30岁以前,后者好发于40~50岁,而且常有短期内明显增大的表现,临床上如遇到乳腺肿块较大或原有肿块突然增大,或行乳腺纤维瘤切除术后复发者要考虑本病的可能[1]。

乳腺分叶状肿瘤由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组成,其上皮成分少,分化良好,间质成分丰富,有明显异型性,呈双向分化的特点,肿瘤有部分或完整的包膜,切面呈灰白,部分呈半透明状,或呈裂隙状分叶[8],所以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活检,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常因取材少,较难作出准确诊断,确诊需肿瘤切除后全面的组织学检查[3]。

乳腺X摄影片上分叶状肿瘤多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呈实性肿块,边缘完整,部分由于邻近乳腺基质受压形成透明晕环绕,钙化少见,本组中,巨大肿块的2例,表面有凹陷,肿块小的周边无毛刺及结构紊乱等乳腺恶性肿瘤的征象。Liberman等人[1]研究示,肿块直径3cm以上的肿瘤更可能是恶性,而我认为肿块直径的大小在分叶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不具有特征性,但仍是一个较有诊断意义的因素。本组研究中9例均未见钙化影,双侧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而纤维腺瘤相对年龄较轻,少数有轻微疼痛,中等硬度,可移动,X线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一般2~3cm,钙化多见,也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

总之,在X线摄影片上表现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实性肿块,边缘完整,部分有透明晕环绕,无钙化,无肿大淋巴结显示,与乳腺纤维腺瘤有时难以鉴别,结合年龄较大,乳腺突然发现较大肿瘤以及短期内迅速增大的肿瘤,要考虑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可能。

参考文献

[1]LibermanL,BonaccioE,Hamele-BenaD,etal.BenignandMalignantPhyllodesTumors:MammographicandSonographicFindings.Radiology,1996,198(1):121-124.

[2]巴明臣,崔书中,唐云强,等.乳腺叶状囊肉瘤24例分析.临床外科杂志,2007,15(3):167-168.

[3]王洪江,王忠裕.国外医学(外科分册),2005,32(4):291-293.

[4]ReinfussM,MitusJ,DudaK,etal.Thetreatmentandprognosisofpatientswithphyllodestumorofthebreast.Cancer,1996,77:910-916.

[5]KessingerA,FoleyJF,LemonHM,etal.Metastaticcystosarcomaphyllodes:a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SurgOncol,1972,4:131-147.

[6]MallebreB,EbertA,PerezCA,etal.Cystosarcomaphyllodesofthebreast.GeburshifeGrauenheikd,1996,56(1):35-40.

乳腺肿瘤篇4

关键词:乳晕环切口术乳腺良性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92-02

乳腺良性肿瘤当属女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且对女性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这些年其发病率呈现出了一种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主要采用乳晕放射切口术治疗此病,这种手术会严重影响的形成,破坏美观,尤其是对于多发性肿瘤病患而言。在切除后会留下很多癖痕,导致两侧不对称,多数患者对该手术切口的恢复情况都不满意。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乳晕环切口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本院2013年2月到2014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年龄48岁,平均年龄34.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5年,平均病程为8.1月。这些患者中,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的患者有11例,肿瘤直径在2~3厘米之间的患者46例,肿瘤直径大于3厘米的患者有23例。本院对所有患者中的肿瘤进行了检查,肿瘤均呈卵圆形或圆形,与周围的组织分界清晰,无粘连,瘤体活动度良好,患者上的皮肤均无异常,未发生淋巴结肿大。经过B超检查、乳腺钼靶检查和肿瘤穿刺活检后发现,这80例患者中有13例患有乳腺脂肪瘤,51例患有乳腺纤维瘤,16例患有乳腺囊性增生。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乳腺肿瘤类型等一般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乳晕环切口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乳晕放射切口术进行治疗。进行乳晕环切口手术之前,要先通过彩色B超检查确定患者乳腺肿瘤的大小、深度、位置和肿瘤与乳晕的距离,并做好标记,然后根据肿瘤的位置确定手术切口的位置。在手术进行过程中,患者应当采取仰卧位,还要进行常规消毒,并用2%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对患者实施麻醉之后,要根据患者乳腺肿瘤的大小,在肿瘤靠近乳晕的一侧做环形切口,切口的大小在2~4厘米之间,并依次切开患者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然后用电切法对乳腺体进行放射状分离,找到肿瘤,使用组织钳对肿瘤周围的腺体组织进行分离,使肿瘤充分暴露并予以完全切除。如果肿瘤比较小,寻找困难,则应当根据彩色B超检查的结果及术前的标记对肿瘤所在区域进行放射状切开,仔细寻找肿瘤,予以切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患者乳腺导管的破坏。手术结束之后,要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没有明显的出血点后再使用5.0号可吸收线对皮下组织和切口进行逐层缝合和皮内缝合。如果手术过程中患者皮肤潜行游离较多或渗血较多,应当放置引流条,最后用棉垫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手术结束之后,患者要连续口服抗生素1-2天,切口要勤换药,以免发生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平方差)表示,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

1.4观察指标

进行手术之后,要观察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切口处有无疤痕、有无明显的增生和隆起、皮瓣是否发生坏死或发黑、乳晕处是否发生了色素沉积、乳晕及的血运情况、切口的隐藏性是否良好等指标。患者对术切口恢复情况的认可度分为感觉满意、感觉一般和感觉不满意三个级别,其中,患者的总满意率为感觉满意率和感觉一般率之和。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对两组患者切除的肿块进行病理检

查发现,检查结果与术前的诊断相一致。观察组和对照组的80例患者都没有发生病情复发的情况,手术之后的1年内,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发生增生、隆起、皮瓣坏死或皮肤变黑等情况,没有出现明显疤痕,乳晕也未见色素沉积,及乳晕血运情况良好,这36例患者对自己手术切口的恢复情况感到满意,其余的4例患者对手术切口的恢复情况感到一般,观察组中没有对自己手术切口恢复情况感到不满意的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对自己手术切口的恢复情况感到满意,有16例患者感到一般,有10例患者感到不满意。因此,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0%,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只有35%,观察组患者对自己手术切口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乳腺肿瘤篇5

关键词:彩超;乳腺肿瘤;应用价值

乳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彩超诊断因其简便、直观、无创、修复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诊断乳腺肿瘤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当前临床辅助诊断的首要方法[1]。本文分析了于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的42例怀疑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超声特征,以总结提高诊断水平的方法,为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的42例怀疑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65岁,平均42.7±6.2岁,20~29岁2例,30~39岁21例,40~49岁11例,50~59岁6例,60~65岁2例。良性肿块35例,恶性肿块7例,肿块直径为7.4~51mm,平均22.6±7.3mm。

1.2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和侧卧位,采用HDI5000与VIV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讨频率7.5~12.0MHz。采用二维超声多切面观察乳腺各层的结构:观察乳腺肿块边缘是否整齐、清晰,内部回声是否均匀,是否有微钙化点,管擦肿块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依据Adler法进行血流分级,分析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检查同侧腋窝淋巴结。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差异以P

2结果

2.1彩超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42例乳腺肿块,术前超声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超声诊断恶性肿瘤7例,术后证实7例,符合率100.0%,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例,髓样癌1例,腺癌1例,导管内癌1例,纤维囊性增生1例。超声诊断良性肿瘤35例,术后证实34例,符合率97.1%,1例浸润性导管癌误诊为纤维瘤。

2.2乳腺肿块彩超诊断二维声像表现35例良性乳腺肿瘤边界清晰、整齐,形态规整,呈棱、圆、蛋形,内部回声极弱或均质,周围血管极少,纵横比值为0.43~0.82;7例恶性乳腺肿瘤边界不清晰、不整齐,形态不规整,呈突刺状或伪足状,内部回声不均质,可见微小钙化点,钙化点呈弧形或颗粒状,均呈浸润性增长,无包膜,纵横比值为0.65~1.28。具网状血管或穿刺血管的有23例,肿块后方衰减的有12例。在7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中,4例有转移淋巴结,彩超检查出4例。见表1

表1两组乳腺肿块二维声像图特征比较(n)

2.3乳腺肿块彩超诊断多普勒血流参数35例良性肿瘤,血流信号为0~1级,0级21例,1级14例,呈单条血管供血,血流流速平均12.5m/s,阻力指数平均为0.35,血流检出率为42.8%;7例恶性肿瘤,血流信号为1~3级,均有1~2条以上的供应血管向肿物聚集,血流流速平均33.5m/s,阻力指数平均为0.72,血流检出率100.0%。两组血流收缩期峰速、血流信号、阻力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乳腺肿块参数比较(n)

3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二维彩超多切面观察乳腺肿块声像图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主要体现在形态、回声、钙化点上[2]。恶性肿瘤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滑,呈八爪鱼样向周围延伸[3];边界不光滑内部回声多呈低回声,内部可见细小或粗大的砂粒样钙化点。良性肿瘤的特征主要为:多呈椭圆形,边界光滑,回声均匀,极少有钙化点。

其次,良性乳腺癌肿块血流丰富,多表现为高速高阻力血流。良性、恶性中路的临界流速值为24~27cm/s,RI≤0.42~0.49是诊断肿瘤性质的重要阀值。单一微血管密度和血流分级程度也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肿瘤血管密度与血流分型越小,则是良性肿瘤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则是恶性肿瘤的概率越大[4]。恶性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导致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丰富,在声像图上呈现出紊乱的改变。此外,当小肿块的二维声像图表现为难以确定的中间型时,血流难以显示,良恶性的诊断也存在一定困难,如本次研究将1例浸润性导管癌误诊为纤维瘤。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采用彩超检测乳腺肿瘤,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特征有利于检出患者是否患有肿瘤及肿瘤良性、恶性的鉴别,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艾先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瘤112例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06):84-85.

[2]张红卫,焦北鱼,陈涛涛.25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色及能量多普勒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0):4471-4472.

乳腺肿瘤篇6

【关键词】二维声像图持征及彩色多普勒;乳腺良恶性肿瘤

作者单位:463300河南省汝南县人民医院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2007年来我院检查的乳腺患者,146例,年龄32~67岁,良性肿瘤(112/146)占78.1%乳腺恶性肿瘤34例(34/146)占23.2%,误诊乳腺增生症4例,纤维瘤5例,直径在≤1.0cm。

1.2方法采用GE公司,VOLUSON730PROV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对146例乳腺肿瘤患者行二维超声横切面,纵切面,放射状,反放射状扫查,彩色多普勒行血流检查。

2结果

从彩色超声多普勒图像分析,其中肿瘤内部的血管数目不低于3条。血流信号为中心型,周围型,混合型,信号的形状分为:短线行,分支行,点状不规则形。阻力系数,收缩期最高流速常被用为分辨恶性或良性肿瘤的数据,恶性肿瘤阻力系数不低于0.7。收缩期最高流速不低于20cm/s。如果肿瘤有较高值的血管数目,阻力系数及收缩最高流速,诊断肿瘤为恶性的敏感率可达86%,以二维图像为基础,同时结合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性情况及阴力系数进行全面综合分晰,达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讨论

乳腺良恶性肿瘤是好发于女性的常见疾病,超声具有无创性,实时性,简便易性,定位准确特点,因此超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高频线阵探头乳腺检查,提供了高分辩力,高清晰度对二维图像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发现肿瘤内血流信号,测量其RI,PI等参考数值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解读。

乳腺腺病是较常见的增生疾病,可发生于青春期至绝经期任何年龄的女性,以32~67岁者最常见,乳腺增生不等于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是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孕激素水平降低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正常情况下,生育期女性在月经中期卵巢排卵,此时的要相应的准备工作,出现乳腺导管分泌液积聚,导管周围的乳腺组织出现水肿,月经来朝后,的上述改变逐渐消失,这种现象并非疾病,如果有分泌失调,复原就不完全,久之,就会形成乳腺增生症,单纯乳腺腺病为末端输乳管乳腺小叶单位中的乳腺泡扩大增生,并有乳腺小叶内结缔组织,上皮的增生,在超声检查时,腺病不会以单独的病灶表现,而是在含有腺病的组织中,表现为低回声的影象,在超声波上可以表现为边缘平滑清楚的椭圆形,低回声性肿瘤,硬化厉害时,硬化腺病乳腺小叶内腺管增生且向小叶周边延伸,同时小叶间纤维组织增生,向小叶内伸展,使小叶境界消失,形成由大小不等的腺体组成的假浸现象,易误诊为浸润性癌。

乳腺囊肿是很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X线摄影不易诊断囊肿,而超声波对囊肿的正常诊断率可达96%~100%,乳腺囊肿分为单纯性囊肿与复合性囊肿,单纯性囊肿在超声二维图像是边缘清楚,囊肿壁较薄,囊肿内呈无回声,并且有明显后方回声增强,囊肿形态多为椭圆形,圆形,或大分叶状,单纯囊肿会伴有较细的侧方声影,许多囊肿没有单纯囊肿的超声特征,这些囊肿为复合囊肿,复合囊肿可能具有肿瘤内声波回声性,表面有较薄的强回声囊壁或囊壁较厚不规则,模糊的边缘或没有后方回声增强,一些囊肿内除了液体之外,尚有细粒样回声,发现复合囊肿时,应该认真对它仔细检查其内有否实性肿瘤回声,囊肿内肿瘤大部分为输乳管内状肿瘤,少部分的囊肿内肿瘤因恶性肿瘤发生出血变性或侵犯邻近囊肿,有些囊肿内有隔,应区分隔膜的厚薄,隔膜较薄时可视为良性病灶,隔膜较厚时可疑有恶性可能,乳维纤维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瘤,超声表现多为圆形,椭圆形,或轻微分叶,边缘清楚,有些纤维瘤周围有很薄高回声包膜,内部回声均匀,而且有较细的双侧边影,具有压迫性,乳腺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锯齿状,蟹足状,微小叶,内部回声不均,乳腺癌回声的增强,减弱及不均与所含纤维组织及腺体成分多少决定,如硬癌所含纤维成分较多,肿瘤虽小而质地坚硬,声衰减明显,如髓样癌,所含腺体细胞成分多,后方回声增强,乳腺癌内彩色血流信号增多,阴力系数大多在0.7或以上,但也少部分良性肿瘤阻力系也在0.7以上,应当综合分晰,当恶性肿瘤小于1.0cm时,因恶性肿瘤较小,尚未向周围浸润或发膨胀性生长为主时,内部结构较多,声像图不具备典型乳腺恶性肿瘤声像图特征,易被无诊,需超声医生更加警惕和细心,单凭血流信号丰富与否,不是判断良恶性肿瘤的绝对指标,肿瘤内微小钙化是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可能是恶性肿瘤的组织变性坏死和钙盐沉着所致,在可疑乳腺恶性肿瘤时,同时应扫查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特别是淋巴结形态失常,皮髓质分布不均或髓质消失,即使乳腺肿块超声图像表现不典型也要高度警提乳腺恶性肿瘤的可能。总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从彩色超声多普勒图像分析,其中肿瘤内部的血管数目不低于3.血流信号为中心型,周围型,混合型,信号的形状分为:短线行,分支行,点状不规则形。将从外至病变内部的连续血流信号视为穿通血流阻力系数不低于0.7作为诊断肿瘤恶性的一句共诊断的灵敏度可达82%。收缩期最高流速是另一项被用来分析恶性与良性肿瘤的血流数据。收缩期最高流速不低于20cm/s。肿瘤的恶性概率可达86%;大部分的恶性肿瘤的血管数,阻力系数及收缩期最高流速分别大于良性肿瘤的血管数目,阻力系数,及收缩期最高流速,以二维图像为基础,同时结合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性情况及阴力系数进行全面综合分晰,达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子杰.实用乳腺超声波.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3]吕珂,张缙熙,傅先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