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达斡尔族;哈库麦勒;典型性舞畴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58-02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在清朝就有详尽的文献记载:“孛伦、达斡尔为东北最远之部……自国初天命、天聪年间,即相率内服。”(《清朝文献通考》第二十一卷)天命和天聪分别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即汗位之后的年号和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继后金汗位的年号,时间大约在十七世纪初期。
达斡尔族人民最早聚居在黑龙江流域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后由于沙俄的侵略,进而流散到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族自治区一带,以及被散落到黑龙江省的多个地区。达斡尔族拥有自己的口头语言,但没能够产生文字,且这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族,族源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大多认为与蒙古族同源,或为契丹的后裔。
达斡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其中民间歌舞形式主要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欢愉为目的的节日庆贺舞蹈或自娱舞蹈;另一种则以萨满祭祀为目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哈库麦勒则是达斡尔族以自娱为目的的民间歌舞最主要的表现性舞目。
“哈库麦勒”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对其的称谓,在布特哈地区以及内蒙古地区则被称作“鲁日格勒”,在海拉尔地区则被成为“阿罕伯勒”。在称谓上虽然不同,但其表现形式和表演程式基本相同。尤其是舞蹈的典型性动作,能够展现出相同的动作形态、表现风格、音乐节奏和结构形式。本文以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哈库麦勒”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典型性舞畴及探源其文化内涵,借以探求深入的社会文化价值。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得出如下图表:
一、手部舞动探源
在哈库麦勒中,显要的动作形态为手部动作,双臂同时运动,即单手平伸于体侧,另一只手屈臂于胸前,手心向下,手腕做上下往复运动。被人们形象地称作为“鹰飞”,是模仿鹰在展翅翱翔时的动作形态。
达斡尔族人民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先祖崇拜之大成的远古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其中自然崇拜为鸟兽等自然生物,图腾崇拜中的一个重要生物为“鹰”。达斡尔族的妇女在旧社会中地位普遍较低,婚姻没有自由,常因为诸多因素而远嫁他乡,且没有机会回家探亲。而鹰为幸福和自由的象征。达斡尔族妇女则期望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一方面能够为心里的那份自由形成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则希望终有一日能够像鹰一样回家探望。
还有一种说法源于庆贺狩猎。达斡尔族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经济生产形式,牧猎为辅。而作为蒙古族的同源民族,猎户状的经济形式又是达斡尔族业已生存的重要经济形式。在狩猎完成之后,捕杀到猎物回到族群中庆贺时,猎户要讲述捕猎中所发生的故事。因此在捕到鹰时,常会一人扮演猎人,一人扮演受伤的鹰。作为蒙古族的同源民族,达斡尔族哈库麦勒也展现出与蒙族舞蹈相同的动作形态。鹰,同样也是蒙古族众多图腾崇拜之一。在舞蹈动作中,达斡尔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都采用了鹰的主要动作形态,即手臂平举,上下做往复运动。以模仿鹰的飞翔动作。其中,手腕的动作形态极为相似,都形成了压腕的动作形态。
二、脚部舞动探源
在哈库麦勒中,次显要的动作形态为脚部动作,即单脚由前向外画半圆,重心于前脚掌。被称作为“滑拖步”,是舞蹈的主要步伐。滑拖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前腿滑步,另一部分为后腿拖步。
滑步时重心随动作腿划出,可以推测是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人们经常在雪地和冰面上行走,进而需要注意脚下的防滑,以及试探性的向前迈步以防陷入雪坑和冰窟窿。同时,厚厚的毛靴也使得人们在走路时十分不便,不能够像南方温暖地区的人们抬腿走路,只能够贴近地面,以达到身体的平衡。在众多关于“滑拖步”的说法中,有一种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同时也有一定的根据。
三、“哈库麦勒”典型性舞畴之讨论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身体语言符号,拥有其庞大的意义指向和深刻内涵。从对“哈库麦勒”典型性舞畴的分析可以看出,该舞目的舞蹈动作能够较为深刻地反映达斡尔族人民自然生活状态和社会生活关系,基本上能够反映出达斡尔族人民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社会性。
从人类学来讲,当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介入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此时对于舞蹈的研究就要深入到这个层次来完成。而作为一个仅有13万人的少数民族来说,研究的目的在于保护其民族性的根源,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而“鹰飞”动作的出现就展现出达斡尔族人民对鹰的崇拜以及对妇女性格的描述。“滑拖步”动作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该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
从舞蹈生态学角度讲,典型性舞畴概念的提出,为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舞蹈生态学对于舞蹈动作的研究剖析全面,从显要动作的角度归纳舞蹈动作组,进而将舞动化为舞畴,避免不相干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舞蹈生态学能够为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奠定基础。在对“哈库麦勒”的研究中,运用舞蹈生态学的方法能够较为有针对性的了解该舞动的生态学意义,分析其社会结构。
舞蹈的动作形态上,兼顾了游牧民族对天(以及天上飞禽)的崇拜和对农耕民族对大地的崇拜。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要尊重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范式,进而得到原汁原味的学习、继承和发展。研究和整理达斡尔族“哈库麦勒”的舞蹈动作的意义就在于保护民族民间珍贵的舞蹈素材和其背后庞大的社会文化。只有将这些非物质文化保存好,才能够将该民族的文化保存起来,实现其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1).
[2]满都尔图.达斡尔族百科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7).
《唱天谣》是一支充满浓郁壮族文化气息的舞蹈。“当时,全国有一千多人参加了这次比赛,我们竟然拿到了金奖,真是太兴奋了。”说起获奖时的情景,该校参演学生农虹阳激动不已。
近年来,新兴民族学校以民族舞蹈为载体,深入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形成了以广西民族文化为基调的特色校园文化。
融合教学,让舞蹈教育课程化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舞蹈是脚步的诗歌。”这是新兴民族学校校园里的一句标语。在此标语之下的一间现代化多功能舞蹈室里,该校舞蹈队的学生们正随着悠扬的音乐翩跹起舞。
“我可喜欢参加学校的舞蹈队了!”该校学生雷达翰告诉记者。在课上,老师会播放优美的音乐,带领他们练习民族舞蹈,“在这里,我不仅能学到舞蹈技巧,还能学到很多民族文化知识。”虽然是男生,但他已深深喜欢上了民族舞蹈。
将民族舞蹈与音乐教学融合起来教学,是新兴民族学校开展民族舞蹈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学中,该校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前环节,要求学生通过网站、书籍等途径搜集相关民族知识,并进行分类,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初步了解;课中环节,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运用情境法、示范法等进行舞蹈动作教学,并解析每个动作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理解;课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动作进行组合、创编、配乐,再利用课后活动时间进行巩固、强化。
通过这样的融合教育,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模仿力、创造力,润养学生的情操与品性。
为了加强民族舞蹈教育,新兴民族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于2012年申报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子课题“广西民族舞蹈校园传承教育研究”,重点对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铜鼓舞、瑶族长鼓舞、侗族多耶舞等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此外,该校还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知识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以民族文化知识通识教育为主的校本教材《菁菁校园》,每周安排一节民族教育课,每月进行一次课程研讨,有效地推动了民族舞蹈教育的开展。
外引内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张伟文不仅是广西艺术学院东盟艺术系舞蹈专业的副教授,还是新兴民族学校的民族舞蹈教育指导专家,长期从事本土文化艺术研究的他,曾通过舞蹈来表现老南宁的“邕州骑楼文化”。2015年,张伟文和新兴民族学校的教师一起,在深入研究壮族铜鼓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创编了壮族舞蹈《铜鼓的呼唤》。该舞蹈在全国校园非遗优秀作品专场展演中荣获金奖,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总导演雨霖称赞其“难度高,很有民族特色”。
引进校外专家资源,是新兴民族学校深化民族舞蹈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该校与广西舞蹈家协会建立友好关系,聘请协会舞蹈教师到校指导,还聘请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的教师为指导顾问。此外,该校还组织音乐教师和部分学生到广西德保、东兰、马山、都安等地采风,拜访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人,如到东兰拜访跳铜鼓舞的壮族老前辈覃松山、覃天鹏。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人通过言传身教,为该校开展民族舞蹈教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
“校外专家的指导,让我们老师更好地掌握了舞蹈创编的技巧,进一步提升了我们舞蹈艺术创作的能力。”新兴民族学校音乐教师罗智芳说。近年来,该校教师和校外专家以传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为基础,研究民族文化、舞蹈动作及表现形式,从服饰、动作、音乐等方面进行融合,创编出了一个个精品舞蹈,对民族舞蹈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新兴民族学校还采取多项措施引领本校专业教师成长,如引导教师研究广西十二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组织教师向高校舞蹈专家学习、观看各地民族舞蹈专场演出,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地走访、采风等。
“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丰富了我的舞蹈创编经验。”新兴民族学校专职舞蹈教师韦t说。目前,该校已培养了4名专业音乐舞蹈教师,他们长期从事音乐、舞蹈教学,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开展活动,点燃学生参与热情
“我从各种活动中学到了很多民族知识,比如铜鼓的历史、天琴的传说,还学会了一些壮语。”新兴民族学校学生潘昊告诉记者。从一年级起,他就加入了学校的舞蹈社团,在那里不仅学会了舞蹈,还了解了壮族文化。
舞蹈社团是新兴民族学校开展民族舞蹈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团里学生年龄在8―12岁之间,对民族舞蹈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周他们都会抽出课余时间苦练基本功。此外,该校各年级都组建了年级舞蹈队,各班级则相应地成立了班级舞蹈队,每周安排4个小时的舞蹈训练,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跳一支民族舞蹈。
“舞蹈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民族舞蹈,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生生不息。”新兴民族学校校长吴鸿丽说。为此,该校在排练壮族舞蹈《唱天谣》时,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舞蹈动作,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民族文化,让学生领悟民族舞蹈所表达的内涵。“只有让学生真正将民族文化内化成自己的精神气质,跳出来的舞蹈才有精、气、神,展现出来的舞台效果才会与众不同。”吴鸿丽校长表示。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热情,新兴民族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抓住广西十二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特有节日,结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等地参观,接受专家、艺术工作者的指导和点拨;有计划、有选择地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高质量舞蹈比赛,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也让更多人了解广西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教师;启发与帮助;原生态;基本途径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它是人们表达情感、描摹生活、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地重要工具和自发行为之一。中国彝族、藏族等的民间舞蹈文化,往往还蕴涵着本民族的历史与传说,有着舞蹈艺术之外的,更加广阔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而把民间舞作为课程搬到课堂,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舞蹈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出现的。所以,丰富驳杂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既是民间舞教师最直接的教材,也是需要民间舞教师进行不断研究、揣摩的素材。其丰富性决定了民间舞教师在处理方法上的多样性、选择性和研究性。但首先可以断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民间舞教师,科学地了解和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广大民间舞教师的必备环节之一.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子文化系统中存在的独立的舞蹈亚文化系统的总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可以最简明地分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和“剧场民间舞蹈文化”.
1.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所谓“原生态”舞蹈,是古代各民族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自然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是剧场民间舞蹈文化的母体.
2.剧场民间舞蹈文化剧场民间舞蹈文化,是以当今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体创作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为核心的民间舞蹈文化内容。它蕴涵的是舞蹈工作者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的审美情趣、专业修改方法等等操作层面的文化元素。它是民间舞蹈教师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初始的素材和层面.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表象与内核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可以从表象到内核地分割为外在的民间舞蹈的动态呈现和民间舞艺术的民族文化内核.
1.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是风格化的,在各民族、各地域群众在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民风民俗等文化实体中进行“舞蹈艺术的抽象”后逐渐形成,且较为稳定,并在民族文化和民族识别上都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有的表现形态和动作.
民间舞教师在动态呈现的民间舞中包括其基本动作以及道具运用的熟练程度与艺术造诣,一则决定了民间舞教师个人在民间舞艺术上的水平,再者也是考验民间舞教师是否能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课上正确、有效、创新性地想学生传授民间舞风格,胜任民间舞专业教育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2.民族民间文化内核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内核就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民族民间文化在舞蹈艺术领域内的一对一投射。舞蹈艺术将民族文化融于肢体动作、舞蹈组合套路之中,进行集中的艺术化的体现。那么,反过来从文化的高度考察民族民间舞这一子系统,对真正掌握民族民间舞风格,具有提高精确性和灵活性的效用,这也是民间舞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基础.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的启示与帮助民间舞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家。除了对民间舞蹈文化有理论上的认识之外,还要具有将民间舞蹈文化有效运用于教学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因材(教材与人才)施教、在民间舞蹈文化上不断创新的科研能力。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的启示与帮助,在上述能力的塑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风格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性和鲜明的风格特性,是民间舞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最丰富的源泉。民间舞教学,是以风格教学为最核心、最根本方式的舞蹈艺术教育。风格,是民间舞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本民族艺术家之所以能担任该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教学,是因为他们对该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文化具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掌握。而想从一个单纯教授技法与现成剧目的民间舞教师,成长为能给予学生更丰富内容与风格塑造的大师,研究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是重要的一环.
(二)剧场民间舞蹈文化带来的艺术门径剧场民间舞蹈文化,是民间舞教师从学生阶段到教师阶段一直没有脱离,接触最为频繁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样式。它带来的严整的舞蹈艺术套路、规范的舞蹈动作技法、更加典雅的审美情趣,都是民间舞教师不可缺少的专业素质.
(三)民族民间文化内核是民间舞教师的“提高”教材优秀的民间舞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教育者。而只停留在民间舞艺术一隅和一个层面的民间舞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开拓型教师。对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民族历史、民族风俗、民族文学、民族美术、民族哲学、民族生活状态等多方面的了解与学习,可以帮助民间舞教师对民间舞艺术形成多角度、高层面的考察心得与研究体系,进而指导民间舞教师的教学实际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三、民间舞教师掌握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基本途径(一)实地采风:到“原生态”中去实地采风,是直接获取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养分与艺术元素的最根本途径。民间舞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民族、地域间的实地采风,并把原生态的范围从舞蹈艺术这一领域,扩充到民族文化这个更宽泛的领域中去。建立最本真的第一手资料库。夯实自己的教学基础,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内容体系提供可供提炼的大量民间舞蹈文化素材.
(二)经典研究:把经典内化为能力所谓经典研究,就是指对民间舞艺术走进剧场以来的经典剧目进行充分的、以舞蹈艺术学和艺术教育学相结合的角度的学习与剖析。民间舞教师对经典剧目的研究,应该在如下两个层面进行:1.熟悉经典剧目的外显艺术元素对剧目的动作编排、结构设计、组合和串联、角色设置等可以直观于舞蹈作品的艺术元素,进行完整扎实的掌握。这些剧目内容以及从中“扒”下来的组合、动作等舞蹈元素,可以直接用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以鲜活完整的剧目来代替孤立的、纯肢体训练上的动作组合,在帮助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悟性的作用,达到既重“技术”更重“艺术”的教学目的.
2.揣摩经典剧目的艺术内涵和民族、地域文化底蕴民间舞教学的核心是各民族、地域民间舞蹈的风格教学。而经典剧目又是精准把握了风格的典范。民间舞教师,在对经典进行熟悉时,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加以文化上、艺术上的理解与剖析,并把所获心得,在进行剧目、组合训练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更灵活有效的学习经典剧目,提高民间舞艺术造诣.
(三)理论学习:把知识运用成教材理论学习,针对民间舞教师来说,一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门论著的学习与研究,另外是对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如民族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等方面的广泛的阅读与涉猎。把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理论教学纳入到民间舞教学课程中,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四、结语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内部联系紧密并不断发展的舞蹈艺术体系。在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和剧场民间舞文化的二元结构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对民间舞教师存在着风格教学、技术技法教学、民族文化理论与知识自修与教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启示与帮助的作用。而具体到民族民间舞教师,也需要通过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仔细揣摩与钻研,通
过采风、剧目学习与分析、理论学习与修养等方法,不断提供自身在民族民间舞文化上的理论修养与实际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1]蒋勋.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07.
[2]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东方出版社,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