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慢性腹泻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95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3-02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因治疗不及时而导致。慢性腹泻是一种功能性腹泻,是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其包括消化不良、结肠过敏等引起的腹泻。慢性腹泻具体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高于平时的排便次数,且粪质状态不好,常表现为粪质稀薄或者有脓血、腹痛胀气、排气排便后疼痛等。导致慢性腹泻的病因有很多,很多人会认为是肠道疾病所致,但事实上致使慢性腹泻的病因有很多,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就有可能是诱发慢性腹泻的源头。而且慢性腹泻这种疾病危害很大,是肝癌、尿毒症、肝硬化等疾病的预警。本文将从我院于2008年8月-2013年8月间接收的180例慢性腹泻患者治疗的对比试验来分析治疗慢性腹泻的最佳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抽取我院于2008年8月-2013年8月间的慢性腹泻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84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为(46±2)岁,西医治疗组患者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1.2试验方法。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18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使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跟踪记录。
1.2.1西医治疗法。对于西医治疗组就给予西医治疗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医护人员对其使用止泻剂等西药进行治疗。
1.2.2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在进行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健脾、温肾等中医治疗方式。
1.3效果评定标准。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分为以下3种:有效、显效、无效[1]。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表现症状,消失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临床表现症状仍然存在。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没有变化,症状没有缓解。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P
2结果
经过15天的临床治疗,患者的恢复情况如下表:
表1患者临床疗效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痊愈患者68例,好转患者18例,治疗无效的患者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体显效率为95.56%。而西医治疗组痊愈患者23例,情况好转患者35例,无效患者32例,西医治疗组总体显效率为64.44%。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体显效率严重高于西医治疗组,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腹泻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一般表现为粪质稀薄、粪便中伴有脓血等症状。慢性腹泻在发病过程中表现腹部隐隐作痛。其病因有很多种,不仅仅是肠道中的炎症引起的,可能是胃、脾等出现问题导致,也很可能是由于食物的不洁等引起的,很有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慢性腹泻在患病期间常常会引起食欲布阵、乏力等症状。,慢性腹泻患者由于营养不良等原因会导致体内营养不均衡,无法维持人体自身水平衡,因此粪质稀薄。
3.1中医上观点。中医中认为慢性腹泻是由于脾虚、湿重等引起的,因此中医上的治疗主要是健脾、去湿、养胃。因此,中医上的治疗就是从以上三方面来进行的。中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人体自身营养进行补充,为人体补充微量元素,可以修复损伤的肠道。但是众所周知,中医虽然疗效好,但是显效慢,中医是从人身体的根本上进行调理,难以迅速使慢性腹泻的症状消失[3]。
3.2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症状的迅速减缓,用了西药过后,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减缓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可以说西药是治标不治本,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患者减轻痛苦,但是不能根本解决患者的病症。但是西医治疗法简单、方便,不论是对患者还是医护人员来说,西医治疗相对中医治疗来说,效果更加明显。
3.3中西医结合治疗。因为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正好可以互补,因此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二者的优势,对慢性腹泻进行治疗,如此便可以有效提高慢性腹泻的显效率。既可以迅速减缓患者的痛苦,又可以从肯本上避免慢性腹泻复发的可能性。
3.4慢性腹泻的相关病因。饮食过于寒冷、服食生冷瓜果、吃了不洁净的食物、饮食过于油腻、营养不良等。
3.5有可能诱发的疾病。尿毒症、肝癌、肝硬化等。
从上述分析讨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慢性腹泻这种病情的严重性,这种病很容易诱发其他病症,如尿毒症等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细心观察我们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有慢性腹泻的症状出现时,及时到医院就医,以防治疗不及时诱发其他病症。生活中的饮食很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禁吃太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及寒冷的食物。除了上述所说之外,医护人员当接收到慢性腹泻的患者时尽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医治,这样可以为更好的成功的治愈患者加快时间和效率。而且在治疗中,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为患者养好了身体,对患者的脾、胃等都进行了保养,减少了慢性腹泻复发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沈耀东.慢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2012,10(9):42
【关键词】椎管狭窄症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non-surgicaltreatmentofsenilepeoplewithdegenerativelumbarspinalcanalstenosis.[Method]Totally176casesofdegenerativelumbarspinalcanalstenosisfromNovember2000toOctober2005wererandomlypidedi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roup(53cases),westernmedicinegroup(57case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sternmedicinegroup(66cases).AndthetreatingeffectswereevaluatdbyusingJOA29gradingsystern,andimprovingratewasanalysedstatistically.[Result]Totally157casesacquiredafollow-upof2~7years.TheJOAscoreofcasesinthreegroupshadnoobviousdifferencebeforetreatment(P>0.05),thesymptomsandactivitiesofdailylivingwereimprovedsignificantlyinthreegroupsaftertreatment(P<0.05),therewasnoobviousdifferencebetwe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group(P>0.05),buttheclinicaleffecthadobviousdifferencebetwe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roup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sternmedicinegrouporwesternmedicinegroup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sternmedicinegroup(P<0.05).[Conclusion]Inconditionofcontrollingconcomitantinternaldisease,degenerativelumbarcanalstenosiscasesweresatisfiedwithnonoperationoutcomes,comparingwithothertwogroups,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sternmedicinegroupguarrenteedbettertherapeuticeffect.
Keywords:lumbarvertebrae;spinalcanalstenosis;degenerative;senilepeople;non-surgical/conservation/Chinese-westerncombination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osis,DLSS)是老年人下腰痛和腿痛最常见的原因。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DLSS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而老年患者常伴内科疾患,对手术耐受性较差,加上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惧怕手术,故选择非手术治疗者居多。笔者2000年11月~2005年10月收治6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176例,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分别采用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进行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中医组53例,男23例,女30例,年龄60~80岁,平均72.1±3.0岁,病史2~8年,平均5.8±1.0年,合并1种内科疾病23例、2种或以上的内科疾病18例;西医组57例,男25例,女32例;年龄61~78岁,平均71.9±2.8岁,病史1~9年,平均5.9±0.6年,合并1种内科疾病19例、2种或以上的内科疾病25例;中西医结合组66例,男27例,女39例,年龄60~83岁,平均72.6±2.0岁,病史3~10年,平均6.0±0.4年,合并1种内科疾病25例,2种或以上的内科疾病28例。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患者入院时主要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站立位不适、下肢疼痛、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肌肉萎缩、下肢皮肤感觉异常、腰部活动受限、下肢肌力减弱、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分组检查结果见表1。表1176例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表现比较项目中医组
1.3影像学检查[1]176例均拍摄X线腰椎前后位、侧位、过伸过屈侧位片以评价腰椎的整体序列、骨质疏松、侧凸或后凸畸形、失稳等,并行CT检查了解骨性狭窄程度;176例行腰椎MRI扫描观测椎管狭窄的节段、程度及椎间盘退变等情况;61例进行了MRI椎管水成像(磁共振脊髓造影,MRmyelography,MRM)检查,结果见表2。表2176例患者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医组
1.4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4.1病例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年龄≥60岁;(3)能连续步行距离≥150m或虽连续步行距离<150m但拒绝接受手术治疗者;(4)自愿接受治疗方案;(5)无马尾神经源性大小便功能障碍;(6)影像检查无严重节段失稳、滑脱及明显神经根骨性卡压。
1.4.2病例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进行性根性损害表现;(3)拒绝接受既定治疗方案;(4)马尾神经损伤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5)影像检查示腰椎椎弓根狭部裂及明确的神经根骨性卡压;(6)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糖尿病或精神病患者;(7)合并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8)过敏体质或对中药过敏者。
1.4.3病例剔出标准(1)治疗过程出现明显药物反应影响疗效评定;(2)既定疗程未满但因伴发疾病转他科治疗者;(3)相关临床资料不完整。
2治疗方法[2]
2.1中医组治疗方案
(1)推拿手法,1日1次;(2)中药痛区烫疗,1日2次;(3)辩证中药内服,1日1付,早晚分2次口服;(4)静脉注射活血化瘀通络中药针剂。
2.2西医组治疗方案(1)西药针剂静脉注射缓慢脱水、改善微循环;(2)使用神经营养药;(3)对症口服消炎止痛药,必要时短程运用适量激素;(4)经骶管或腰椎管硬膜外封闭2~3次,每次间隔7~10d。
2.3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方案(1)中药痛区烫疗,1日2次;(2)辩证中药内服,1日1付,早晚分2次口服;(3)中药加西药针剂静脉注射活血化瘀通络及缓慢脱水、改善微循环;(4)使用神经营养药;(5)必要时对症口服消炎止痛药或短程运用适量激素;(6)经骶管或腰椎管硬膜外封闭2~3次,每次间隔7~10d。
三组疗程均为1个月,住院期间适当卧床休息,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配合热疗及电刺激等治疗,对症处理并发症,并予健康教育指导,必要时予心理疏导。出院后按健康教育指导方案继续进行适当功能锻炼、调整生活及饮食习惯。
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构成比较用x2检验,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
4疗效评定及结果
4.1疗效评定标准[3、4]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疗效,包括自觉症状9分,临床检查6分,日常生活动作14分,同时计算功能改善率(recoverrate,RR),RR=(治疗后JOA评分-治疗前JOA评分)/(29-治疗前JOA评分)×100%,显效:RR>60%;有效:RR25%~60%;无效:RR<25%。
4.2治疗结果治疗期间9例患者被剔出,其中2例(中医组及中西医组各1例)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反应,3例(中医组、西医组及中西医组各1例)转内科治疗,4例临床相关资料不完整(中医组及中西医组各1例、西医组2例)。另失访10例,包括中医组3例、西医组3例及中西医组4例。157例获2~7年随访,平均随访3.5年。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分值比较结果见表3,最后随访时JOA分值比较结果见表4,出院及最后随访时总疗效比较结果见表5。表3157例患者治疗前后JOA分值比较(x-±SD)组别治疗前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治疗后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1)中医组(n=47)3.19±0.213.01±1.016.99±1.025.61±0.733.65±0.719.62±0.73(2)西医组(n=51)3.03±0.893.22±0.727.01±0.895.88±0.953.77±0.839.71±0.68(3)中西医组(n=59)3.15±0.993.41±0.816.92±0.677.95±0.823.98±0.9713.21±0.59
注:治疗前,三组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P均>0.05;治疗后,自觉症状:(1)与(2)比较,P>0.05,(1)与(3)比较,P<0.05,(2)与(3)比较,P<0.05;临床检查:P均>0.05;日常生活动作:(1)与(2)比较,P>0.05,(1)与(3)比较,P<0.05,(2)与(3)比较,P<0.05。
表4157例患者随访时JOA分值比较(x-±SD)组别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1)中医组(n=47)5.11±0.613.25±0.528.19±0.62(2)西医组(n=51)4.85±0.863.11±1.027.98±0.95(3)中西医组(n=59)6.87±0.723.32±0.5112.23±0.66
注:自觉症状:(1)与(2)比较,P>0.05,(1)与(3)比较,P<0.05,(2)与(3)比较,P<0.05;临床检查P均>0.05;日常生活动作:(1)与(2)比较,P>0.05,(1)与(3)比较,P<0.05,(2)与(3)比较,P<0.05。
表5157例患者出院及最后随访时疗效比较组别出院时RR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最后随访时RR例数(%)显效有效无效(1)中医组(n=47)17(36.2)24(51.0)6(12.8)15(31.9)20(42.6)12(25.5)(2)西医组(n=51)19(37.3)26(50.9)6(11.8)13(25.5)23(45.1)15(29.4)(3)中西医组(n=59)33(55.9)25(42.4)1(1.7)30(50.8)21(35.6)8(13.6)
注:出院时:(1)与(2)比较,P>0.05,(1)与(3)比较,P<0.05,(2)与(3)比较,P<0.05;最后随访时:(1)与(2)比较,P>0.05,(1)与(3)比较,P<0.05,(2)与(3)比较,P<0.05。
4.3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因腰腿痛反复发作3.6年,加重并间歇性跛行1年入院。查体示L3、4及L4、5椎旁压痛,无明显放射痛,双小腿肌萎缩并外侧皮肤感觉迟钝,腰后伸受限,母背伸肌力及腱反射减弱,CT及MRI扫描示L3、4、L4、5节段狭窄,MRM示L3、4、L4、5及L5S1节段呈缩窄样改变(见图1、3、5),JOA评分13分。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出院时JOA评分27分,随访5年症状无反复,最后随访时腰腿部轻微不适但对生活无影响。复查CT及MRI示L3、4、L4、5及L5S1节段狭窄程度较入院时明显但椎管容积尚可,MRM示L2、3、L3、4、L4、5及L5S1节段呈串珠样改变(见图2、4、6),JOA评分25分。
5讨论
5.1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腰椎管退变性狭窄的病因主要是黄韧带肥厚、椎间盘膨出、小关节增生所致。60岁以上的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发病多呈隐匿性及渐进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5]。患者慢性腰腿痛病期较长,多伴退变性腰椎侧凸、后凸或失稳等[6、7]。不少患者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本文176例临床表现为腰背痛占73.9%(130/176),下肢放射痛占26.1%(46/176),间歇性跛行占87.5%(154/176);影像检查显示64例患者(占36.4%)腰椎呈侧凸畸形,退变性腰椎失稳39例(占22.2%)、骨质疏松105例(占59.7%)、多节段狭窄占65.3%(115/176);有40.3%(71/176)的患者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内科疾病。
5.2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的选择国内外有关本病手术及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的选择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方法疗效报道相差较大。有学者[8]根据腰椎管狭窄症状演变的规律将其分为长期稳定型、症状反复型、症状进行性加重型及合并马尾综合征等4型,其中马尾综合征患者需尽快手术减压以降低致残率及改善二便情况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长期稳定型患者神经根损伤程度较轻,可长期随访。国外研究显示非手术治疗可使15%~43%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获得长期稳定效果[9、10]。对于症状反复型及进行性加重型患者的疗法选择及疗效结果,文献报道不一。有学者认为进行性加重型患者腰腿痛症状进行性加重,或伴退变性脊柱滑脱和侧凸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可能性较大,保守治疗效果差,常需早期手术减压,但手术治疗也经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术后约10%~15%的患者症状甚至继续恶化。国外学者报道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症状的快速恶化并不常见,大多数患者都表现为临床症状的逐渐缓解或自限,部分患者病情可长期稳定而不需手术干预,且适当延迟手术时间并不影响手术疗效,故临床症状轻者可先行保守治疗,症状较重但无急诊手术指征者在考虑手术干预之前应该进行一段时间的系统保守治疗[11、12]。在176例患者中,有156例(占88.6%)入院时主动选择非手术治疗,因内科疾病不接受麻醉方案或因经济等原因拒绝手术者20例,均接受了非手术治疗。图1L4、5节段狭窄图2L4、5黄韧带肥厚、节段狭窄、明显骨退变图3L3、4、L4、5节段狭窄图4L3、4~L5S1节段狭窄图5L3、4~L5S1呈缩窄改变图6L2、3~L5S1节段呈串珠样改变5.3不同非手术疗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物理疗法、消炎镇痛、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以及中药、针灸、手法等中医药疗法。本研究显示,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腰痛、下肢痛和(或)麻木及步行能力等自觉症状分值,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及随访时西医治疗组与中医治疗组间自觉症状JOA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西医组或中医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推拿手法配合中药辩证施治对减轻患者腰腿痛及改善步行能力方面接近西医消炎镇痛、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疗法的效果,但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的效果均不如中西医结合疗法。三组患者出院及随访时包括直腿抬高试验、感觉及肌力等在内的临床检查JOA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日常生活动作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与非手术治疗病例纳入标准中已经排除以根性损害表现为主患者以及在此前提下直腿抬高试验已经不是敏感的评价指标有关,也说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主要不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某个临床指标来体现,而主要表现在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方面。患者出院及随访时西医治疗组与中医治疗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西医组或中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较持久及稳定。本研究还提示,运用GESigna1.5T超导型MR机进行MRM检查能清楚显示脊髓圆锥、马尾、终丝、神经根及神经根鞘等椎管内组织,且不需注射造影剂,属于无创检查,尤其适合惧怕通过腰穿造影、思想顾虑较多的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对非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建文,钟远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诊治与影像学检查相关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48-51.
[2]许建文,钟远鸣,黄有荣,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135-1137.
[3]YoneK,SakouT,KawauchiY,etal.Indicationoffusionforlumbarspinalstenosisinelderlypatientsanditssignificance[J].Spine,1996,21:242-248.
[4]并上骏一.腰痛疾患治疗成绩制定基准[J].日整会志,1994,58:925.
[5]隋清汉,张树检.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生理学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59-60.
[6]SimmonsED.Surgicalmanagementofcomplicatedspinalstenosis[J].OperTechOrthop,1997,7:48-59.
[7]张庆明,沈惠良,吕原.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415-1416.
[8]刘伟,贾连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预后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03-206.
[9]BotwinKP,GouberRD,BouchlasCG,etal.Fluroscopicallyguidedlumbartransforaminalepiduralsteroidinjectionsindegenerativelumbarstenosis:anoutcomestudy[J].AmJPhysMedRehabil,2002,81:898-905.
[10]SimotasAC.Nonoperativetreatmentforlumbarspinalstenosis[J].ClinOrthop,2001,384:153-16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带状疱疹;临床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49-02
带状疱疹(HZ),是由水痘-HZ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主要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中医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1]。从西医角度,主要采用抗病毒、止痛等,并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适当给予抗感染、激素抗炎等治疗;从中医学角度,带状疱疹因湿热内蕴、肝火妄动导致,通常给予疏肝清热、除湿健脾等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较为普遍,且效果令人满意。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中西药合用
蒲威典[2]采用内服中药,肌注干扰素,局部涂敷阿昔洛韦软膏。中药疗法为柴胡梢、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梢、龙胆草、大黄[后下]、黄苓、板蓝根、元胡、生地、白芷。西药疗法为干扰素100个单位肌注。维B12100μg肌注。总有效率为96.6%。李冬梅[3]对临床44例带状疱疹病人进行治疗。中药方剂:龙胆草、连翘、生地、泽泻、车前子(包)、黄芩、栀子、丹皮、木通、生甘草。西医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外用阿昔洛韦药膏;同时服用VitB1片、VitB12片。张俊辉[4]采用中西药联合使用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无环鸟苷口服,;VitB1、VitB12、聚肌胞肌注;止痛药物戴芬(双氯芬酸钠)口服;皮疹流水用2%龙胆紫溶液外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治分别予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养阴清热法治疗。总有效率94.4%。李朝辉[5]观察了127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中药用龙胆草,黄芩,赤芍,茜草,川楝子,柴胡,当归,木通,车前子,大黄,延胡索,乳香,没药,大青叶,板蓝根,紫草,蝉蜕,甘草,全蝎(研末冲服),蜈蚣。西药口服万乃洛韦或阿昔洛韦静脉注射;口服维生素C、B1、B12,强的松。另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抹患处。总有效率96.06%。刘元生[6]对临床45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给予泻肝利湿汤(龙胆草,黄芩,连翘,金银花,泽泻,延胡索,车前子,生甘草,生地黄,大青叶,木通)口服,同时给予利巴韦林静脉注射,聚肌胞肌肉注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李武军[7]等采用口服中药(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炒牛蒡子,炒栀子,地肤子,牡丹皮,茵陈,生甘草),联合皮内注射维生素B1-B12针,并配合口服阿昔洛韦片。皮内注射维生素B1、B12等量混合液,口服阿昔洛韦片。结果14例全部治愈。刘庆友[8]等观察口服自拟活血解毒方配合六神丸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解毒活血方口服:当归,赤芍,生地黄,金银花,连翘,虎杖,苦参,蝉蜕。外敷方为六神丸,活血解毒方配六神丸外敷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傅国华[9]对临床15例带状疱疹病例进行治疗,治疗组口服阿昔洛韦片、呋喃硫胺;自制疱疹散混匀外用,每日早中晚3次,直至疱疹结痂为止。阿昔洛韦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呋喃硫胺营养神经,毛竹粪缸结的圈子掺有腐烂的粪便,经雨打日晒产生一种酶,经锻炭后具有燥湿祛风、杀虫解毒之功效;调麻油便利外用。此法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经济实惠,解决神经样疼痛之后遗症,值得临床探讨应用。刘祖荣[10]等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生地,沙参,当归,枸杞,麦冬,炒川楝子,八角枫,白菊,生甘草,蜈蚣)和云南白药加六神丸适量外敷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2内服药物联合外治
曹峰昊[11]应用内服和灯火灸法治疗,内服用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西药用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H2受体拮抗剂等,结合灯火灸法治疗后,患者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疱疹逐渐干瘪至结痂、脱落,未再出现新疱疹。裴贤淑[12]等对临床38例带状疱疹病人进行治疗,在抗病毒、止痛的基础上结合拔火罐等。抗病毒治疗应用阿昔洛韦,病程早期、疱疹刚发未出现破溃糜烂的患者,可局部给予拔火罐治疗,促进疱疹萎缩结痂。同时给予干扰素或维生素B1或B12注射。任秋荣[13]对临床76例带状疱疹病例进行观察,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连续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龙胆泻肝丸。脾经湿热型,予人参健脾丸;湿毒清胶囊。三棱针点刺疱疹周围,加拔罐放血。治疗后,外敷牛黄解毒丸用马齿苋汁或绿豆芽汁调成糊状涂擦患处。林仁杰[14]采用中药、拔火罐、穴位注射及西药抗病毒、镇痛、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黄芩,山栀子,生地,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甘草。总有效率为98.25%。有效缩短HZ病程,减轻后遗神经痛。崔存柱[15]等对62例带状疱疹进行治疗。用三棱针在疱疹处点刺放血,选用火罐在点刺处拔罐。同时口服阿昔洛韦片,外用阿昔洛韦软膏。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能迅速起到清热排毒,活血止痛的作用。万静[16]等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口服(龙胆草,黄芩,黄柏,柴胡,苍术,厚朴,黄芪,丹皮,紫草,板兰根,生地,当归,甘草,石菖蒲,玄胡,全蝎,蜈蚣,血竭,地龙),同时配合电脑微波多功能治疗仪,总有效率97.77%。临床观察患者具有消肿止痛快,疱疹吸入明显作用。
3外部治疗
刘军[17]采用观察He-Ne激光、中药湿敷配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湿敷、He-Ne激光配合治疗带状疱疹。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7%。此法具有减轻病变局部炎症、肿胀、促进水疱吸收,减少疼痛,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张照亭[18]采用空针挑刺TDP(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拔罐治疗带状疱疹82例。用空针针头,在疱疹出现部位,挑刺疱疹,使疱疹内溶物流出。挑刺结束后,无疱疹处涂阿昔洛韦软膏,用TDP照射,结痂后,用拔罐加速修复,总有效率100%。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在临床中方法较多,且治愈率比其它方法疗效显著。能缩短疾病的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后遗症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带状疱疹临床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8-139
[2]蒲威典.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J].医学信息,2011,2:756
[3]李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4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153-1154
[4]张俊辉,匡先琼.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观察与护理[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62
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四十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二、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11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足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三、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西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可增强四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中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
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五、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025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336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维持在高于正常水平的心血管疾病,常有心脑等靶器官的损伤和糖脂代谢紊乱等并发症[1],它的进程缓慢,病程较长,而且早期的症状不明显而容易忽略,延误治疗的最佳时间。现在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西药治疗,虽然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但是毒副作用较大,长期使用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急需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具有毒副作用小,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的优势。现在我院探索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做了记录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9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临床资料见表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疾病的分期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对症服用常规西药,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中医药的治疗。中医药治疗:采用中医辩证疗法。①肝阳上亢型:通过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来治疗。②阴虚阳亢型:通过滋养肝肾来治疗。③阴阳两虚型:采用滋阴温肾的方法治疗。④痰湿壅盛:治疗方法为化痰降浊。其中肝阳上亢常用处方[2]为钩藤30g,山栀10g,天麻15g,决明30g,白芍10g,杜仲25g,夜交藤30g,但是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并发症进行药物的加减治疗。中药服用1个月,1剂/d,分2次水煎服。
1.3观察标准关于血压[3]:显效:舒张压下降值超过10mmHg并且恢复正常,或者下降20mmHg但没有恢复正常;有效:舒张压下降值低于10mmHg并且恢复正常,或者下降10~19mmHg但没有恢复正常;无效:未能达到上述治疗水平。
关于临床症状:采用积分的评定方法[4-5]。显效:症状积分减少量大于70%。有效:症状积分减少量在30%~70%。无效:症状积分减少量低于30%。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两组的数据结果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和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而且就血压而言,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0%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P
3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发病较慢,病程较长的心血管疾病。其实该病最可怕的是由其引起的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一系列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死亡。西医治疗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而传统中药在治疗该病方面虽然起效慢但具有独特的优势,现在我院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期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现代临床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多直接服用西药,西药治疗机制明确起效快,目前常用的西药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等。但是随着西药的使用量的增加也增强了机体的耐药性,许多降压药物的作用减弱;而且西药的毒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会导致肝肾等脏器功能受损。中医药治疗将就辨证治疗,根据发病原因将其分为四类,即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处方。中药的作用机制较复杂,但旨在使节机体从不平衡调为平衡,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小。所以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中药的作用靶点较多,从多方面去发挥作用,要比单一的作用于某个靶点效果要好很多;再者中药的多靶点治疗方法也使得机体耐药性不易形成,从而也增强了西药的治疗效果,综合两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常规西医治疗。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能够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小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3(10):1507-1508.
[2]姚丽娜.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896-897.
[3]胡庆,黄群.上颌窦提升术在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及长期疗效评估[J].广东牙病防治,2010,18(10):5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