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护士长转换型领导领导效能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644-02
引言
护士长是护理系统的基层领导干部,是科室护理工作的具体领导者和指挥者。如何提高护士长领导效能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提高护士长管理效能的各因素大多与转换型领导行为的子行为有很高的契合度。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把影响护士长领导效能较高的各因素归纳整合在一个系统里面来思考,构建了转换型领导行为下护士长领导效能的三维模型结构。本模型便于直观地分析领导效能,加入目标函数也可进行量化的数值分析。
1基本构念的内涵、特征
1.1转换型领导理论
转换型领导理论源自Dowmton(1973)的研究,领导者对部属的影响方式是基于交易或部属承诺等不同层次上,二者分别是交易型和转换型领导理论的源头。Burns认为交易型领导者是以交换权利换取部属的服从;而转换型领导者是以自身魅力,给部属愿景并给以激励、人本关怀,让部属自愿跟随,建立相互信任的氛围促使部属完成目标。Bass[16](1985)在Burns的基础上,提出了转换型领导理论,认为转换型领导包括四个重要成分:魅力领导、精神激励、个体化关怀、智力激发。
1.2领导效能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领导效能的定义,因研究者所关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邱胜滨(2000)侧重于组织目标完成的程度及成员的满意程度,郑智文(2002)指出领导效能是指客观的评量组织的表现、组织成员对领导者的知觉与态度,以及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认同及满足感为评估的层面。夏明(2001)认为领导效能就是一个群体执行其基本分配任务所取得成功的程度。因此,研究领导效能就是研究寻求一种有效的领导。[10]秦梦群(2000)指出领导效能是领导行为最终的结果,应包含组织气候、生产成果、目标达成率与部属满意度。台湾学者苏国祯(2000)定义领导效能为在其责任范围内,透过其领导行为,影响部属和组织所有活动,达成目标的程度。也有学者仅以领导结果或成效为领导效能的标准。Reddin(1970)就将领导效能界定为完成任务的成功程度。[11]但归结起来其最终目的还是在评估其组织目标完成的程度与成员的满意程度。
本文选择这个定义,即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实施领导的行为能力、工作成绩及其工作与投入所取得的整体效率,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12]
2护士长转换型领导行为下领导效能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根据对转换型领导理论和领导效能两个构念的界定和阐述,回顾目前对护士长管理研究,发现研究者所涉及的范围多从属于领导效能的范畴,而综述结果也显示,护士长的有效管理中的领导行为和转换型领导行为有很高的契合度。笔者在此基础上建立护士长转换型领导行为下领导效能的三维模型(见下图),包含三个维度:护士长综合素质维、转换型领导行为维、领导效能评价维。下文将结合相关研究,详述各维度构念的内容及对护士长管理方面的意义。
护士长转换型领导行为下领导效能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1护士长综合素质维
护士长的角色在过去20年里随医疗保健体制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系统中的管理者,具有信息沟通及协调科室内外关系的桥梁作用,担负着科室以及所属病房管理和专科护理业务技术的直接导任务。[1]因此,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娴熟的业务知识技能、优秀的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护士长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必备的综合素质。
1、思想政治素养
第42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文珍强调护士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与细腻的爱心,而二者对思想政治觉悟都有较高的要求,较高的政治素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护士长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热爱生命的情感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工作态度。[2]
2、职业素养
护士长职业素质是指护士长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护士长职业素质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荣誉和职业良心等因素构成。职业素养注重强调护士长的专业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
3、人际关系
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是护士长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护理学者提出《面向2022年:未来护理管理者培训计划》,认为人际关系是护理管理者成功的关键。[13]李秋洁(2010)运用Delphi法分析护士长管理技能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对护士长很重要,专家对此意见一致性也很高。而人际关系的处理多需要有效沟通。
4、管理技能
李秋洁(2010)选取在哈尔滨、沈阳、武汉等地的三级甲等医院或护理学事护理管理工作5年及以上的护理管理专家,运用Delphi法总结分析了护士长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其中专家意见较一致的条目为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时间管理和安排工作重点、指导与监督、创建高效率工作团队和激励部属。[1]
2.2转换型领导行为维
涂海霞(2007)等调查表明,护士长采取交易型领导方式的频率高于采取转换型领导方式,转换型领导方式下魅力领导、精神激励、个体化关怀、智力激发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护士对护士长的满意度增加,对病房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满意度增加。护理管理者的转换型领导方式是一种优秀的领导方式,不仅可增强护士的组织承诺、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降低护士的离职率,而且可预测护士的工作业绩。[4]护士长管理中,其转换型领导行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子元素:魅力领导、精神激励、个体化关怀、智力激发。
1、魅力领导
Bass于1990年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的概念,魅力型领导行为主要体现在领导和追随者有共同的愿景,最近的一些研究中达成共识,认为魅力型领导和转换型领导间没有主要区别,将魅力型领导归于转换型领导中,作为转换型领导行为里面的一个维度。[6]转换型领导在领导部属时,会提出较高的伦理和道德标准来影响部属,与部属共同分担风险,更多地考虑部属的需求而不是个人需求。通过这些行为,转换型领导获得下属的钦佩、尊重与信任。[5]
2、精神激励
转换型领导善于鼓舞部属的工作动机,透过赋予有意义、挑战性的工作给某些下属团体,充分激起部属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使小组的团队精神、工作热情、乐观工作的心态得以展现。胡雁等(1999)的调查研究表明,护士长主要领导方式是“榜样作用”和“焕发民心”,护士长的“激励作用”是提高护士的组织凝聚力、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领导方式,护士长是否能够“挑战工作过程”是影响护士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3]
3、个体化关怀
护士长应该扮演老师的角色、重视部属的个别需求,接受并且尊重部属个别差异,发挥各自的优势。如今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更强调护理中的人本理念、个体化关怀。徐文扬[14]实证研究表明,护士长对部属进行个体化的关怀,利于提高部属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4、智力激发
转换型领导认为部属能力的发挥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护士长应该鼓励部属以创造性或者革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对犯错的部属提出公开批评,重视部属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倡一个有助于学习的组织气候与环境让部属学习、使之能力提升。
2.3领导效能评价维
1、转换型领导的测量
主要测量工具有MLQ和LPI。MLQ(MultifactorsLeadershipQuestionnaire)于1992年由Bass和B.J.Avolio编制,是一种根据转换型领导理论测量领导行为的问卷测量工具,对转换型领导行为的4个维度,即魅力领导、精神激励、个体化关怀、智力激发得分按行为发生的频率,从未有过等于0,总是等于4,MLQ已被应用于多个领域的领导测量。LPI(TheLeadershipPracticesInventory)是JamesM.Kouzes和BarryZ.Posner(1987)编制的领导行为量表,LPI量表在国外已成为研究转换型领导行为的有效工具,以Likert尺度(等距法的尺度)5点计分法。量表共有五个维度,即挑战陈规、达成共识、调动成员、模范表率、激发热情,每个维度包括6个项目,共30个项目。LPI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4]
2、领导效能评价维度与指标
领导效能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因此领导效能的评价维度十分复杂,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有组织的工作绩效与成长、组织应付挑战或对危机的处理应变能力、部属对领导者的满意度、部属对组织目标的承诺、部属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领导者在团体中高层职位上的任期以及领导者在组织中的晋升等。
3研究结果和意义。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把影响护士长领导效能较高的各因素归纳整合在一个系统里面来思考,构建了转换型领导行为下护士长领导效能的三维模型结构。本模型便于直观地分析领导效能,给护士长管理实践者参考思路,给护士长管理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对于护士长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有指导作用。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对护士长转换型领导行为下的领导效能的研究中,缺少较多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秋洁,护士长应具备的管理技能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J],2010年3月10卷3期.
[2]阚秀芬.浅谈护士长素质及护理管理技巧.中外医疗[J],2011NO.13.
[3]胡雁,杨英华,马敏芝,吕探云,王蓓玲,DonnaMcNeese.Smith.关于护士长领导方式与护士工作效率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J],1999年第8期第34卷护理研究.
[4]涂海霞.病房护士长领导方式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8.
[5]侯堂柱.转换型、交易型领导行为与领导效能关系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孟慧,赵娟,俞文钊.转换型领导、员工自我效能感私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人类工效学[J],2002年12月第8卷第4期.
[7]Bass,B.M.(1985),LeadershipandperformancebeyondExpectations[M].NewYork:FreePress.
[8]Bass,B.M.(1990).Fromtransactionaltotransformationalleadership:Learningtosharethevision.OrganizationalDynamics,Winter.
[9]涂海霞,王艳梅.护理领域转换型领导方式的研究进展.护理管理杂志[J],2007年10期.
[10]夏明.领导效能理论.探讨理论学刊[J],1998年第4期.
[11]田佳.高校中层管理者的领导行为与领导效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硕士论文.2007.
[12]王忠武,李兆春.领导目标与领导效能.护理管理杂志[J],2010年3月第10卷3期
【关键词】PICC导管;维护知识;低年资护士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6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75-02
PICC导管是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长导管,主要用于7天以上中期或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或用于静脉输注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导管在血管内长期置入,并发症在所难免。其并发症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操作相关和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1],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很大程度上与护理质量有关,这些都关系到导管的安全留置时间[2]。因此,拥有正确科学的PICC理论知识是实现规范化PICC维护的最基本和必要的前提。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护理服务范围延伸,护理工作量大大增加,每年都有大批的新人加入到护理队伍,使年轻护士数量激增[3]。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护士,因其工作时间短、积累的经验相对不足,被称为低年资护士[4]。随着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低年资护士成为独当一面的护理工作者,承担了大量临床护理工作,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低年资护士对PICC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薄弱之处,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化的PICC维护质量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对PICC专科护理的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回收55份,回收率100%;有效答卷5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护士学历大专46名,本科9名。所有接受调查的护士均为女性。其中工作一年内护士占10%,2至3年护士占50%,4至5年占40%。
1.2调查对象2012年12月,调查人员对我院肿瘤中心十个病区55名1-5年低年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现场不记名问卷调查,当场回收问卷。问卷自行设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用文献检索、综合分析,以2011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为蓝本,设计低年资护士PICC导管使用与维护能力调查问卷,经我院静疗小组成员多次讨论形成初稿,通过江苏省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培训基地5位静疗专家咨询修改问卷,修改后邀请专家再次给予评议,并由接受过医院PICC培训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24名护士进行问卷题目测试,根据应答状况再次修改问卷,修改后的试题发给医院分院的接触过PICC维护的低年资护士20人先行预测试,根据测试情况修改,最终定稿。问卷主要分为2部分:①―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工作科室、学历、有无PICC培训经历,临床工作年限等。PICC知识自评状况:包括PICC维护知识主要来源、导管相关并发症处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掌握情况等。②对PICC导管维护情况:冲封管,敷贴更换,肝素帽更换,冲管液体等,并发症判断处理,案例分析,宣教等知识问卷。测试题共五十题,均为单选题,回答正确2分,回答错误0分,总分100分。
1.3统计学方法按照要求填写完整者视为有效问卷,漏项者视为无效问卷。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在接受PICC维护相关知识的情况55名护士所学PICC相关知识均来自医院培训。24名护士认为对PICC维护知识掌握的不满意,占43%,40%的护士认为自己掌握的很好,16%的护士认为知识掌握的很少。100%的护士认为PICC维护知识还需要培训。对培训需求方面,98%的护士认为最需要在导管并发症处理,病人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培训。
2.2低年资护士PICC维护掌握情况护士对PICC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见表1、表2、表3、表4。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低年资护士在PICC维护实际操作中对于首次更换敷料时间,皮肤消毒面积,消毒顺序及方向,导管冲洗时机,冲洗导管选择什么型号注射器,正压封管手法等掌握较好。PICC导管纱布敷贴更换频率大部分护士认为每7天更换一次,而不是每48小时更换。PICC管在输液前是否要抽回血:仅有40%的护士认为需要抽回血,可见在培训中应重点告知抽回血的目的及意义。对于静疗相关基础知识例如上腔静脉流速,关于哪些是发泡性药物,大部分护士不能很好掌握。对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方面,许多护士对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判断及处理方面知识缺乏。在健康教育方面74.54%的低年资护士认为能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但是只能进行部分宣教,对于置管手臂可以提多少公斤物品许多护士回答错误,通过调查发现在低年资护士培训方面,更注重于操作层面,理论知识讲解不全面透彻,导致低年资护士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全,一知半解,所以加强低年资护士PICC理论知识及并发症等方面培训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林林,朱林贞.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并发症及其干预的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2008,6(4):6-8.
[2]曾永军,陈志清,张秀红.护理干预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置管时间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9):104-105.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差异;中西方;护理差异
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现象和学科。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从而逐步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护理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现探讨比较如下。
1护理教育的异同
1.1培养目标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包括护理理念和护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持续发展和合作等综合性能力及应对未来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及职业价值观念,以人本主义思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秉承人本关怀对待每1例患者;中国的护理教育则注重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教育及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教育理念西方国家护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关爱,注重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护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形式。明显可见的是,西方多以学科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综合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短程化、小型化的趋势,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很容易调动起来;中国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多数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及课程中,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未知,敢于理论实践创新的精神不足[2]。
2护士职业态度的异同
2.1中国护士职业态度在中国,护士由于其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加之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护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损于健康、影响家庭生活等,而且护理工作要求精细化、严谨化、科学化和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与解决,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投入更多的体力和精力,这些现存和潜在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职业倦怠,因职业态度的缘故常常觉得很压抑,不能轻松应付工作上的冲突,不能正视自我职业价值,常有辞职不干的想法[3]。
2.2西方护士职业态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护士的职业态度倾向于较高水平,护士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认可度。护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护士)的调查显示,10个毕业生中有9个相信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应该是非常轻松或者是有些轻松,大学毕业生都是怀着同样的理想加入护理行业的,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职业,他们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临床实践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同样积极,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职业前景的展望非常乐观。
3护理现实应用的异同
3.1伦理道德医学护理伦理道德研究在许多问题上所体现的纷争,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异来解释。中西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主义、强调和谐共同的责任;而西方的生命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原则之上,强调个人权利。如在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与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张由家庭或者单位决定,而西方国家多认为应该由个人决定,即生命的支配权在于本人;又如,在对待身患绝症的患者知情权上,在我国一般不将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属、单位[5],而大部分西方国家则主张告知身患绝症的患者实情。
3.2护理管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主体意识,以重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其特点,在护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重均同、轻个性的偏向,主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会出现不同职称、年资、学历的护士承担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责任等现象,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讲究科学、民主,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管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管理的弹性化和护理工作安排的层次化,不同职称、级别的护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责任。
4护理科研中的思维差异
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非理性思维或顿悟)两种基本类型,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6]。由此,护理科研(论文)的设计上,中国人习惯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提出论据再作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一般则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看法、点明主题,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条件、原因、论据或分析。体现在护理研究中:国内的护理科研以把握整体性、方向性的研究为主,学术文章范围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则更注重细节,科研立足于实践、以实用为基础,多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5讨论
通过上述中西护理差异比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护理有较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长短,可取长补短。因此,我国的现代护理事业,在护理教育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具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临床护理方面,在发扬优势的前提下,应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科研上,要转变思维,及时了解国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向纵深化、前瞻性发展;在护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经验,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
[2]张凤,耿桂灵.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当代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5):85-86.
[3]张浩,郭燕.护士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2,29(9):38-40.
[4]BreimaierHelgaE,HalfensRuudJG,LohrmannChrista.Nurses'wishes,knowledge,attitudesandperceivedbarriersonimplementingresearchfindingsintopracticeamonggraduatenursesinAustria[J].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11,20(11-12):1744-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