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物在高中理科教学当中是一个重要课程,由于它具备生物研究的鲜明特色,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掌握,深深影响着学生在高考当中的成绩和未来命运。本文立足对当前生物教学方式的研究,对目前生物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其在高中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创新生物教学方式提供对策。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教学模式;问题;对策
一、当前物理教学方式的现状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门重要课程,它深深影响着高中生理科成绩。通常,生物教学方式一般都是教师课堂上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听老师的讲解。在学生遇到生物学问题时,教师通过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讲解,以达到消除学生困惑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一直是生物教学所采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为生物教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当前生物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生物教学模式,促进生物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的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物题目解答方式单一,学生没有形成深刻印象。当前,我们生物教学解答题目的方式都是采取以往传统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负责对难题进行讲解,利用课本当中的知识和内容,帮助学生去理解这道生物题目考查的是哪些生物问题。这种生物题目解答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只能通过教学的讲解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模型,但是这种模型没有深刻印在学生的心中,造成以后再翻到这道题目时还会遇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生物题目解答方式,利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讲解手段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
2.学生遇到生物问题不能形成系统架构,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问题。生物课程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学生对一些知识能够深刻地掌握清楚,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在遇到生物问题时,学会综合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因为生物题目考查的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对生物知识是否有一个系统完善的考查掌握。只有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够将他们串成一条线,这样学生在遇到生物问题时才能够迎刃而解,知道这些知识考查的是哪部分内容,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物问题。这就需要在生物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系统架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
3.生物题目讲解学生与教师没有形成良好互动,不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教师在传授生物专业知识和解答问题时,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只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没有形成主动运用自己手段去解决生物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不高,班级学习生物知识的动力不足,影响班级的生物学整体成绩。这就需要生物知识和解答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参与到生物问题解答和教学当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学习生物知识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生物解题技巧的对策
1.学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解决生物问题。教师在讲解生物知识时,尽量将一些专业生物知识进行转化,让学生能够轻松的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和知识。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对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通过计算机手段来实现形象化。建立一些生物模型和生物代谢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视频和生物教学课程能够清晰掌握这些生物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生物知识。
2.培养学生自我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班级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性。在遇到生物问题时首先要自己想法去解决,通过查阅资料和课本知识解决生物问题。在自己不能够解决时,借助小组力量一起来探讨生物知识,利用大家的知识储备,让有问题的学生能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于此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很好地将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更有动力去学习生物知识,学会自己做自己的老师,通过自我的学习和同学互动学习,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生物教学是一个重要过程,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到教学当中,真正了解到当前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程度和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促进学生的生物成绩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创新,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李玢玥单位:河北生乐亭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教学;兴趣
在不断深入的新课程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力推崇,而这些教学方法都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断探索,主动学习原理、知识、规律和原理等。在中考当中,生物学所占的比例很小,和语数外学科相比,很多学生较为忽视生物学科。所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对生活情境的模拟可以增强生物课堂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例如,在教学《人体内物质的传输———血管》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充当手臂受伤流血的病人,选择一名学生则扮演医生。学生在为教师进行包扎的时候,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这样做的原因讲述出来,并以学生的叙述内容为基础,提出疑问:“血管的种类有哪些?止血的部位和血管的种类是否有关系?”以此将课题引出。又如学习“生态系统”一课,学生分组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体验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创设和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境,既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又使他们的思维受到了启发。
二、借助问题设计,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物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通过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若是没有问题情境,那么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就不可能得到激发。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借助问题使学生的探索欲得到激发,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培养,同时还能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提高。例如,在教学《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授本节知识前,向学生提问:“一对夫妇的眼睛都是双眼皮,但是他们的儿子却是单眼皮,这是为什么?”“怎样解释近亲结婚生出的孩子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通过设疑,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得到激发。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分析和比较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情境中,主动积极的进行思考,对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进行培养。同时,还可以在教学结尾处设置问题情境,以此对课程进行总结、延伸知识并为下一节内容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传粉的作用是什么?植物将开花和传粉完成之后是否就能结出果实?”以此为下一节课中的“受精”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较为直观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例如,在教学和“血液循环”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和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有关的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以颜色的变化、连续或片断的动画、静态图像等手段,将血液循环过程中对层次和多侧面的连续变化形象的模拟出来。又如:在学习“保护碧水蓝天”一课的内容时,利用网络资源,播放我国现代风能、水能、潮汐的发展状况,通过视野的冲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到相关知识,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四、通过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生物学科中实验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都是立足于实验获得的。因此,生物实验是生物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和学生的求异、求动和求新的心理相符合,可以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以此有机联系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而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例如,在教学“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纸盒中对其进行饲养,同时在饲养的过程中对各个发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将其记录下来;在对“蝗虫”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水中将一只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另一只将尾部浸入水中,观察哪只先死亡,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可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探究欲得以调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就容易得多了。
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十分有利,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初中生物的课堂效率。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以此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相顺应,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君.初中生物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7,(03):221-222.
[2]张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4,(2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