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转贴于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儿童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构成课文的血肉的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呢?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形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精彩的马戏”,光凭文字,学生很难理解动物的表演如何精彩。教学时,我应用多媒体手段,将猴子、黑熊、山羊的表演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感染。我抓住学生入情入境的好时机,让学生扮演马戏团的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各种动物的精彩表演。学生不但能结合课文内容介绍动物的精彩表演,而且还恰如其分地想象动物的内心世界。在讲解黑熊踩木球时,有位同学是这样讲解的:“笨重的黑熊在木球上,你看他小心地移动着双脚,生怕自己从球上掉下来,快过中心点了,黑熊嘴巴微微张开,好像在提醒自己:‘别紧张,别紧张,慢慢过终点,我一定行的!’全场观众都安静地看着这惊险的一幕。结果黑熊终于安全过了终点,他松了一口气,好像在说:‘太好了,太好了,我成功了!’”正是因为生动的情境,才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展开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二、品词赏句,展开想象
品词赏句,发展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课文内容,紧扣语言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品词赏句,能够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在教“司马光”一课时,第四自然段讲述有一位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我抓住这段中的“慌了”一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我问:“小朋友为什么慌了?”同学们很快想到水缸太深,小朋友掉进去会淹死的。接着我又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乱出什么样子来?”于是同学们凭着想象,将当时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有的喊着跑,有的去找大人的情景生动地表演出来。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在愉快的心境中理解了“慌了”的意思。又如,“春风吹”一文中“春风吹,……吹醒了青蛙”这句话把春天拟人化了。为展开学生的想象,伴着播放的轻轻流水声和小鸟的鸣叫声,我将一张画有春姑娘从花香鸟语中走来唤醒万物的图画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此时此景,同学们都陶醉了。我问:“同学们,春姑娘是怎样叫醒青蛙的?”学生有的说:“青蛙,青蛙,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快醒醒吧!”有的说:“青蛙,青蛙,你看柳树、桃树都穿上新衣裳了,小燕子们在开会,你快睁开眼睛看看吧!”……学生把想象中的情境尽情地在语言描述中展现出来。
三、应用插图,引导想象
插图具有直观性,可以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丰富儿童的表象。在中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色彩美丽、形象新颖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利于以图学文,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想象。如,“小八路”一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着一位小八路坐在石头上,眼睛盯着摊在膝盖上的小本子,好像在想什么似的。我问同学们:“小八路在想什么呢?”有的同学说:“小八路在想故事书。”有的说:“小八路利用战斗空隙在认真读书。”还有的说:“小八路在看一本介绍兵器的书,想用新型武器打败日本鬼子。”又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喜庆场面。我巧妙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衣着、动作、表情,引导学生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再用语言表达插图意思,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补叙课文,发展想象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5【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45-0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