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二十年前,还是一个五年级小学生的我,如今已是三十多岁的大人了。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一天,我翻看相册,看到了一张小学毕业照。母校广济中心小学瞬间在我眼前闪动:校门上广济中心小学几个斑驳的字体刻录的是学校的悠久,门正对面是红色大理石切成的升旗台,每周一早上,我们在国旗前行队礼,呼队号。右边是五层教学楼,那里有我读书的教室……这一切都让我按捺不住对母校的思念!于是,我驱车直奔广济。
想到即将要回到我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我的心情就无比激动。
母校到了,印入眼帘的是一片金灿灿的场面:20年前的小花坛如今已变成大花园。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亮丽。一阵微风吹来,向日葵摇摇晃晃,仿佛在向我打招呼。向日葵旁是一个用汉白玉砌成的小池塘,池里的水清澈见底,有些许小鱼正在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不由让我想到曾经给我们带来知识和快乐的小池塘。只是那时的池塘四周用水泥砌成。
教学楼还是原来的教学楼。我来到四楼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教室。那是20年前我们501班的教室啊!走进里面,我仿佛看到同学们在这里学习,看书,打闹。这里有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走到楼梯的拐角处,脑海突然呈现这样的场景:
那天,我和蒋宇晨,华杰,王弘磊在一起玩游戏。突然,吕欣跑了过来,因为速度太快,一头撞向了蒋宇晨。蒋宇晨“重重”地摔倒了,我们几个顿时愣住了。这一切来得太快了……还是华杰反应灵敏,冲上去扶起蒋宇晨,我和王弘磊也跑上去帮忙。我们把蒋宇晨扶进教室,三个小伙伴围在他的身旁,一边查看他的伤势,一边关心地询问:“痛不痛啊?你还好吗?要不要去医院啊?”蒋宇晨忍着痛,冲着我们笑:“有你们在,我一点都不痛啦!”
多么纯真的友谊,简单又纯洁。
……
徘徊在母校四周,脑海里呈现的是20年前的一幕一幕。
母校,哪怕再过20年,我也不会忘记你的。我对你的爱永远不会改变。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三十一岁了。我现在是一名动物学家,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又来到了这让我悲欢离合的杭州滨江。
今天是星期六,我决定去看看我的母校----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
站立在“双虹卧波”桥上,看着已经焕然一新的校门,我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走进校门,望着道路两旁不再熟悉的风景,不知不觉就走到小山坡了,这时,一股浓浓的'熟悉味道扑面而来。小山坡没有变,小草依旧葱翠,小花依旧娇艳,那座木桥还是那样静默地横卧在山坡上,静静地等待下课后的小朋友们欢快奔腾的脚步。我想起我曾经坐在假山上慵懒地晒着太阳,在坡道上打滚奔跑,在廊桥上惬意地散步……一切都那么亲近,那么熟悉,仿佛就在昨天。
来到操场上,球门也换上了“新装”。我还记得“菜鸟队”和“精英队”的比赛,你争我夺,非常激烈。虽然我们“菜鸟队”在经验上技术上略逊一筹,但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更有拼劲,踢起球来也是毫不客气的。也还记得五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跑一千五百米时,大杜是如何夺冠的,我们是如何喊破嗓子呐喊助威的。
最后我来到教室,抚摸着每张桌子,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我们坐得端正笔直的样子。我又向门那望去,我的身体不禁一抖,想起了那个可怕的场面:凌云大喊一声“一百级大地震!”我和我的椅子一起瞬间塌方了!至今回忆起来,我还心有余悸。突然我的眼睛一亮,我发现了一个角落里有我做的星形符号!望着黑板,我呆住了,这曾经教过我们无数知识的黑板已经不再是那块黑板了。站在讲台上,我眼前出现了二十年前,我们的语文陈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她的温柔又不乏严厉、清脆又略带沙哑的声音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回荡……
刚走出教室,我看见一个个子不高有些清瘦的人迎面走来。这不是张正源吗?我惊讶地叫道:“你就是张张正正圆圆吧!”他也认出了我,彼此都为这次的巧遇而感到分外惊喜。在谈话中,我得知他现在从事植物研究。我不禁想起读书时,他就特别喜欢科学,我们还封他为“科学小王子”呢!
走出学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又回到了这记录着我们成长脚步的、装载着我们无数欢笑泪水的、让我日思梦想的母校!
亲爱的母校:
光阴似箭,转眼间过去了20年。今天,是我小学毕业的纪念日。当我坐着飞机从巴黎来到无锡,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我又可以重返母校,再次拥抱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感受校园里温暖的阳光,徜徉在校园里熟悉的跑道上……
来到校园里,依然是那熟悉的场景:悦耳的上下课铃声,唧唧喳喳的打闹声,草木的芬芳……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银杏叶,悄悄珍藏起来,犹记得当年我们收集树叶做标本。看,六(6)班的教室依然有我们的身影,操场的角落依然有我们的聊天声,升旗台上依然有我们走过的`痕迹……
这时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响起,霎时间,所有的吵闹声一下子消失了。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当下课时同学们都会抛开一切烦恼,疯狂地玩耍起来,但一到上课,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也听得见。一个个抬头挺胸,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小手举得那么高,没轮到自己发言,小脸儿急得通红……我漫步在这静默的校园里,怀念起自己的校园生活,可时光却无法倒流,我再也回不到20年前的小学生活了!
在校园漫步着,不一会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食堂“进发”。现在食堂里的设备也更齐全了,似乎是在吃自助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但是不能浪费。你点了多少饭菜必须全部吃掉,不然走不脱。一些同学在耍小聪明,把吃不掉的东西悄悄带走。但是进出食堂的门口却要刷卡,而这张卡记录了你在食堂的一举一动,从而同学们都养成了不浪费的好习惯。
校园的操场上也多了很多跑步机,体育测试50米、400米、800米……这些跑步项目再也不要满操场地跑了。只要在跑步机上调好米数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也就减少了同学之间的相撞,也更加安全了……
今天刚好也是这一届六年级学生毕业的日子。他们的脸上和20年前的我们一样流露出万分不舍,但我要以一个学长的身份告诉你们:当鸟儿长出丰满的羽毛,他们终将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去迎接更大更广阔的天空。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责任!
亲爱的母校,尽管过了20年,但你依然青春无限,充满活力,正在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卞蓉
二十年后回母校作文
20年后回母校作文10篇
二十年后回母校作文11篇
20年后回母校作文15篇
20年后回母校作文(集锦15篇)
时间如流水般的快,30年过去了,我已成为一名绘画师,去湖北省十堰市参加一个绘画大赛。比赛期间,接到几个小学同学的电话,约定一起回母校走一趟,并看望教过我们的老师。比赛一结束,我马上乘坐公共飞机直接飞回了我的母校-东风东路小学。我想学校应该还是30年前的老样子吧:一座教学楼,和一个大操场。可当我走下飞机,一下子惊呆了,看到母校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教学楼足足有50多层高,外部贴满了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的变温墙纸,这种墙纸既坚硬又厚实,而且在阳光的照耀下变着五彩缤纷的颜色。刚到了校门口,我的三个小学时候的同窗好友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而黄老师和卜老师也早早到了,我想:连同学聚会都迟到,唉,太羞愧了!
三个同学和我迫不及待的`走到大门口,可是砰地一声,我们三人的头同时撞到了门上,黄老师说:“我还来不及说,小心别撞到门上了,可你们走得太快了,直接就撞上了!”原来进入校园需要密码和指纹才可以。黄老师输入一组密码,并在机器上按下手指,一瞬间脚下传送带直接把我们送进了校园。我们来到课室,教室和以前不一样了!在教学楼的每一间课室里竟然没有空调,但这么冷的天,课室却暖洋洋的,原来就是那些变温墙纸在起作用啊。黄老师说:“夏天的时候这里又会变得很凉爽哟!”每一间课室都是多功能的课室,一到下课,按一次按钮就会变成电脑室,按二次就变成音乐室,按三次就变成美术室。黑板已经被手写液晶屏代替,写起字来很干净,老师们再也不受粉笔灰之苦了。通过点击,发声装置还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或者英语朗读。课桌是全自动智能化的,它可以自动收拾学习用品和书本,还可以帮助学生清洁桌面和座椅。如果你的东西忘带了,它会将备用文具给你,保证不影响学习。
我们来到了操场,昔日的操场也变得更大了,铺着可随温度变色的防滑地砖。说是地砖,其实是用人体防护性材料制成的,人摔在上面一点也不疼。而且通过按不同的按钮,会出现游泳池、体操馆,竟然还有溜冰馆,没想到母校变得如此现代化。老师们还穿着一件百用教师衣,衣服上可以存放各种教学用具,小口袋里的播放器还可以投放电影呢,真是太棒了!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20年过去了,今天,我要回到我心爱的母校去看一看那里有什么变化。
刚进校门,我就被它震撼住了。一块硕大的全息玻璃墙板出现在我的眼前,校长告诉我,这块玻璃板不仅可以知道学校的出入信息,还可以给孩子们做一次简短的体检,可以大概的看一下孩子缺什么,好让孩子们用智能书包里面的东西补充。
什么,智能书包?我不禁疑惑起来。现在校长一和我详细地介绍起来:“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这种书包不仅可以装书本,还可以装一些粮食和水,课间的时候,学生便可以拿出一些粮食和水充饥,要上课的时候,这些粮食又会被压缩起来,非常方便。整个书包还配带上外骨骼系统,即使非常重也能被轻松地背起来。里面还会配置一个立体投影仪,描写动物外形的时候便可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的它的样子,这样趣味性便大大增加,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现在的教室也变多了,让学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前空间不够的问题也解决了,楼层变成了七层,还有特殊的电梯,可以实现多人快速运输。每周还会有一节机器人教师上的课,以便增加课堂趣味性。如果孩子受伤了,也可以用简易的仪器检查伤口的情况,来涂抹药膏。
诶,怎么毕业多年的老同学都聚在这里了,我抑制不住我的心情,大声喊道:“喂,你们好吗,老同学们。”我看看他们,他们看看我。我狂奔过去,竟发现以前的同学已大变样。我是企业家。我的'同学陈午阳成了一位汽车研究专家。而当时的“学霸”李沐阳成为了一个科幻小说作家。而当时调皮的裴天阳,这时也是一位游戏设计专家。我们在一起拍了许多照片,在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学校,留下了无数纪念。我们也发誓,我们会为建设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年后重回母校,我领会到了现在科技的发达,还感受到了多年的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