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