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同时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过几天,全省统考(乡试),给他说中了——解元。当时是全省应考的人一起考,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可以超过省内其余人,说明这个人强到邪乎。
次年,他去考进士(会试,全国统考,即总决赛)。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我必是今科会元!”完了,由于宴会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结果被他们告了黑状。后果是——贬为小史,不得为官。
由于当时进士录取率极低,本来你即使很聪明也不敢保证考得上——结果你竟然打包票说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谁作弊?口出狂言,毁掉了他的一生:终身不得为官——学优登仕,当官就是古代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官当不了,寒窗十年有什么意义!他绝望了,从此堕落。
无论何时、何地,祸从口出!管好你的嘴!还有,无论情况多么恶劣,都不要放弃希望,尤其是不能绝望。比如像许三多他爸,“没了想”,结果酗酒把胃给喝坏了。
虽然你可以找到一些东西来麻醉你自己,但是终究你还是要面对现实的。有些事情你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还不如解决掉它。
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是暴君。何谓暴君?滥杀无辜者,是为暴君。著名的暴君有夏桀、商纣等。然而,我不这么认为。
朱元璋,1328年生。当时正是元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一年有好几次农民起义。1344年起当了8年和尚(前三年去讨饭),随后的16年造反,1368年宣布即皇帝位。
小时候,朱元璋如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住在冬凉夏暖、采光良好、四面通风的'破茅屋里。1344年四个家人陆续饿死,家中只剩他和二哥。结果,连块埋葬亲人的地都没有。同年去寺庙里当和尚,五十余天后去讨饭(化缘)。在讨饭的三年中,对于当时的朱元璋说,每敲一扇门,可能意味着冷嘲热讽,或侮辱,但不敲就会饿死。当年明月认为他那三年已经变成了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但是我想当时朱元璋可能早就心灵麻木了:不论怎么样,都不所谓。只要有饭吃就够了。
童年的遭遇,扭曲了朱元璋的心理:当官的不是好东西。而连年的烽火连天、刀光剑影,一次次从尸山血海中走出,让他的心变得如磐石般坚硬。这也是他在当上皇帝后做出一系列行为的理由之一:废除宰相制度、降低官职、贪污者斩等等。
“如果把君臣关系比作拔河比赛的双方的话,朱元璋大力发扬劳模精神,把大臣们拔得东倒西歪,然后拿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
《明朝那些事儿》用白话文娓娓道来明朝历史的点点滴滴,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细细读来,卷卷有收益。作者能把晦涩难懂的正史写得这么生动有趣,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文采、毅力和恒心。
第一卷的主人公就是朱元璋,从他身上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是:每个人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心,但殊不知,每个人最最坚强的地方也是心,重要的是看我们是否有能力让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让我们心的力量变得强大。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朱元璋正是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没有被痛苦失败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成功的将自己最脆弱的地方变成了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而陈友谅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他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武器是最强大的.,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先进的武器,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把生命中的磨难视作宝贵的财富,正是它们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坚强了我们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面对困难和失败,我们要勇于调整心态,让自己的内心更坚强,永不言弃,一路走来,你会发现收获很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读后感
说说《明朝那些事儿》精选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