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训家规还只是在电视剧中那种封建大家庭里听说过,自己家到还从来不清楚,问了爷爷这才明白一切。
先说说家训,爷爷告诉我,那是我爸曾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这就明白原来家训就是长辈一代接一代告诫子孙的一句话。最后我把目标锁定在了两句话,一是“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二是“你要记得多孝顺长辈,尊重兄长。”第一句话我一直遵守,从来没撒过谎,所以我的朋友很多,“仇人”当然也不少,但我没有因此后悔过!第二句话是说要孝顺,尊重他人,我虽不怎么孝顺过长辈,但也从来没有和他们吵架。尊重他人我也做了,比如当别人对我说出他的'理想时,有不对的我会去与他一起纠正,对的理想我则会支持他,从来不会做出嘲讽他人的行为。
再谈谈家规。家规是指长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后代必须遵守的准则。另外我爷爷十分看重家规,要求家庭中每一个人都要做到。我家的家规大多都是关于“孝”、“诚”、“德”。孝不用说自然是孝顺,诚就是讲诚信,而德则很重要,家规中写了要帮助别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伸出援手,不打架闹事,作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有礼貌等等。我爸还为我料普了一下餐桌上的礼仪,吃饭时不可以用筷子敲碗,吃饭时只能夹面前的菜,不能“越山”,还不可以“抬轿”就是把筷子伸到菜底下,往上捞,餐桌上长辈没有动筷,小辈也不能先动,其实还有很多礼仪需要我去学习,自然也学到了不少。
最后是家风,家风是指门风。其实我们一家的家风和家规、家训差不多,我家是和睦的。
这便是我家的家风、家训、家规,如果我都可以做到,那我就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知我,人要和善的活着。慢慢地长大了,也就把和善当成了我们的家风。等到我有了家有了孩子,当听到儿子第一次叫我妈妈的时候,我就自己在心里说,孩子妈妈不盼望你多优秀,但是肯定要做个真善美的人。也就从那时候开头,潜移默化的我就把真善美当成了我家庭的家风。
记得教孩子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手语《感恩的心》。粉嫩粉嫩的'小手,站不稳的脚步,唱不清的歌词,却让孩子成了我的教师。我爱孩子的仔细,但我更想让孩子懂得:感恩,真的不是唱的,而是用一颗心用行动去实现的。而从那一天开头,感恩的种子已经在孩子的心里发芽。
孩子四岁,我就开头领着他参与全部的公益活动。在敬老院,说话并不清晰的他却能大方的为爷爷奶奶唱《小燕子》,义工宣传现场,他是跑得最快发名片最多的一位,在募捐衣物的现场,而他会在众多大人的眼皮下,拖着大大的衣服,向对面捡垃圾的老爷爷走去。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有了一颗向善的心。
言传身教。参与活动越多,孩子的熟悉也越剧烈。有一次在市场买菜,一转瞬看不到孩子了。焦急的查找,才发觉他在不远处一位卖菜的老大爷摊前。他把一张义工的联系卡给了老大爷,并告知爷爷假如需要衣服和钱就找临淄义工帮助。
我拉着他离开后问为什么这么做,儿子的答复让我很感动。妈妈,你没看到爷爷脚上穿的鞋都破了个洞,衣服破破烂烂的吗?他家里肯定很穷,义工不就是帮忙穷人的吗?我是小义工,固然得帮他们了。一刹那感觉儿子真的长大了。三天后,我和儿子再次见到老爷爷,给老人买了一双棉鞋,那位大爷感动的恨不得把全部的白菜都给我才能表达他的谢意。
无论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家风家训是什么呢?今天我就谈一谈我家的家风家训吧。
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家里的风气好不好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
我们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团结向上,孝敬父母。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勤劳节俭,懂得持家,邻居之间和睦共处。
自小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把勤劳、节俭的作风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和价值观。
我会努力去做,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做到。
我现在还能主动向长辈们问好,同学之间搞好团结,有时和同学闹点小矛盾,是我的错一定主动向同学道歉,不是我的错也不追究,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能有娱乐时间。
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要运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好的家风家训能让我更加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长大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我家的家风家训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家风家训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弘扬民族精神。
打开时间的窗,在回忆中寻找昔日的过往。
生活,如花般绚丽多姿,只要你用心采撷,总会采摘到最美的那朵。
生活如斯,花团锦簇,无限美好。幸福如斯,心湖荡漾,芳香四溢。
——阳阳心语
追溯过往,记忆里的爷爷是位慈眉善目、勤劳的人,每天都是乐呵呵的,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抱起我们,用他的胡子扎我们的脸,然后趁我们不注意在我们脸上啃上一口,最后不忘给我们手上放上一块糖。
记忆里他似乎没和别人红过脸,左邻右舍的人都夸爷爷脾气好,人和气。后来,从爸爸嘴里,我才知道爷爷当过兵,还是老红军呢。说起爷爷的光荣历史,爸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爷爷十四五岁就参军打仗,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著名的狼牙山战役,他们跟着大部队保护老百姓下山,途中凶险自不必说,后来,在一次战役中,爷爷腿受伤了,就退役回家了。
爷爷因为吃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他对爸爸伯父他们说:“砸锅卖铁我也要供你们上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从没向部队张过嘴,自己埋头苦干,就靠微薄的几亩地供四个孩子上完高中。他总是告诫孩子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们一定要好好上学,好好干,将来为国家出一份力啊!”
受爷爷的熏陶,爸爸伯父他们从小就懂得做人要勤快,人勤地不懒。从小就明白,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从小就知道,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记忆里,最高兴的事是过节了,伯父伯母,姑姑姑父,哥哥姐姐我们一大家子人齐聚在爷爷家,屋子里灯火通明,饭桌上美味佳肴,我们热热闹闹地围着桌子吃年夜饭,到处是欢声笑语,一派温馨幸福的画面。
时光飞逝,转眼爷爷离开我们十几个年头了,现在思之,他的音容相貌依然历历在目,他的做人原则,持家准则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
记得那次到家,母亲已把饭菜端上饭桌,只等我们回来。
我问到:“爸爸还没回来吗?”
母亲说:“是呀,四点就走了,咋还不回啊?”话语里有着焦虑。
我说:“没事的,也许是耽误了。”
果不其然,一会儿,爸爸就回来了,我高兴的迎上去,却只见父亲满腿的泥巴,满脸的倦意,心里忽然酸酸的,已经60多岁的人了,还这样拼命地干。
我赶紧对爸说,以后别干了,家里不缺这点钱。
爸爸憨憨的说:“不是钱的事,主要是帮别人的忙啊。”
爸爸历来是个热心肠,别人有事都爱找他帮忙,今天也是帮别人修井。
爸爸上学时学习挺好,高中时正好赶上文革,所以就没机会考大学,这是他最大的遗憾。所以,他经常对我们说:“一定要好好学,将来上大学啊。”
所以,他就靠种草莓,供我们四个上学。我和妹妹终不负他厚望,靠上了大学,但是,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大学费用太高,他和母亲就埋头苦干着,种草莓、种菜来供我们学费。
现在,我们四个都成家立业了,都有了不错的工作,他们也该歇歇了。可是,爸爸就是闲不住,还是忙碌着。我们劝他,他也不听,总是说:“闲着也是闲着啊。”
每次回家时,爸爸总不忘叮嘱我们去看看伯父伯母;每次回家时,爸爸也总嘱咐我们一定要听婆婆公公的'话,不要去顶撞他们。
自从嫁到夫家后,更是感同身受。公公也是个苦孩子出身,因为出身不好,上完初中就辍学了,从此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他是把干活的好手,只要他管理的庄稼从来都是村里最好的,他也是做买卖的能手,他曾一度换过大米,卖过西瓜,因为他诚实讲信用,嘴又甜,所以永远是最畅销的那个。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奶奶已经八十多了,有次出门被摩托撞倒骨折了,公公着急的把她送到医院,包扎上药,自是忙碌一番。回家后,白天公公要去卖菜,晚上还要彻夜的陪伴在奶奶身边,几乎整夜不能合眼,就这样几天下来,他愈发憔悴了,我们看了都觉得过意不去,想要替换他,他却说:“你们还要上班,挺辛苦的,再说我自己照顾才放心。”
想想父辈,他们的辛苦,他们的付出,心里暖暖的,又酸酸的,心感动着,又震撼着。
因为父辈的勤劳才有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因为父辈的无私的付出才让我们体会到世界充满爱,人与人之间只要真诚,就能收获快乐。
当我们的父辈把这些优良传统交到我们手上的时候,我知道,我们是幸福的,亦是幸运的,因为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勤劳,教会了我们要有爱心,教会了我们家和才能万事兴。
我明了,我深深懂得我们会继续继承下去。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他们祖辈的光荣故事,会骄傲的告诉他,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一种品质叫勤劳,有一种温暖叫爱;有一种幸福叫做家庭和睦;有一种精神叫继承发扬。
生活如花般绚丽多姿,有一朵永开不败,一直盛开在我们心中。
过年了,我们一大家子聚在爷爷奶奶家,大家伙一起帮忙做了桌丰盛的年夜饭。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叙家常,欢声笑语,年味十足。
妈妈提出让爷爷给我们讲讲家风家训,刚好也是这次寒假德育教育要写的作文。爷爷语重心长地又说道了一遍,他经常在家里和我们提起的三点关系到做人品德的家训:一、处好邻里关系。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处好了,你可以在危难的时候得到最近的人的帮助,邻居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和最频繁的人。相处时间较长,有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好的邻居,生活上也会觉得很轻松、很开心。记得我小时候,就住在妈妈学校的公寓楼里,周围的邻居都相处得很融洽。邻里之间经常串门,他们都对我很照顾。到年底爸爸妈妈都很忙,邻居们还会帮忙照顾我。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搬家了,但我还是很怀念,那时的'“小院子”,邻里一家亲的场面。二、亲戚之间以吃亏为福。亲戚相处不能想着去沾对方的便宜,如果条件允许,能帮助到亲戚,吃点小亏也行。对于不如自己、比自己条件差的亲戚,千万不能瞧不起人家,即使帮助了他也要给他留点面子。因为血浓于水,他们都是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三、同事朋友之间不打小报告,不要背后议论别人。对谁有意见可以婉转的当面说清楚,真正有思想有立场的朋友或上司都不会重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这类人不但有违道德,还会影响团结,不利于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而且“损人不利己。”
我们一家人都认真地听爷爷讲完。今年爷爷八十岁了,他退休之前在我们镇上是一名清正廉洁的行政工作者。他的为人和思想品德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家都非常尊敬他。爷爷很喜欢看书,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他很是欣赏,也是他的行事作风。
爷爷用他的言传和身教和几十年的经历和见闻,总结出的家风与家训,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财富,引导着我们子子孙孙前行的脚步,并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讲家史,学家训,传家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此可见,规矩在一个家族中是何其重要。那么今天,我就来谈谈我们家的家史、家训以及家风。
家中的老人现已年过七旬,仍执着于务农。曾祖父是一名乐于助人的老实人,二爷爷也参过军。因此,我们家也有良好家史与家风。懵懂的我常以此为傲,立志要向家族的长辈学习,长大后为社会服务,报效祖国,成为有用之才。父母亲正值壮年,安心从事稳当职业,为人坦实,社交良好,关系和谐,尊老爱幼,在我们面前常常表现着理智的长辈形象。他们的道德品质值得我去传颂以及发扬。
家中还有许多老一辈定下来的祖训,直到现在,家中的人仍是用行动来传承着。其中有一条,是最简单也是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条:给长辈递东西一定要双手奉上。记得有一次吃饭,我为爷爷奶奶端饭,目光却被电视节目吸引了去,以至于为爷爷递饭时仅仅是侧着身子一手端上。爷爷没有接过去,而是耐心地教育我:“为长辈端饭要两只手,一只手的话显得太不礼貌。”听了爷爷的教导,我连忙纠正。直到现在,我仍是忘不了这个规矩,仍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时代不同了,家里的规矩也自然而然地多了几条。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每天晚上,我们都要与爸爸进行通话,通话结束时必然要道声晚安与再见,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按时进行,我便睡不着觉,为自己没有为远在他乡的父亲送去祝福,寝食难安。同样的,在家中,睡觉前,也必然要与母亲相互道晚安,日复一日,夜夜如此。
我的家风同样也很良好,全家也就系着一个字——和,只有家和,万事才能兴。家中的学习风气也很浓重,爷爷上了年纪,不便看书,于是常常看新闻听广播,时刻了解国家大事。奶奶喜欢唱戏,便坚持学习这方面内容。妈妈则时常看书,并将其中的道理或优秀片段读给我听,受着这种家风的熏陶,我也在日日成长。
家族的未来需要我,人类的发展需要我,相信在这种家庭中,我一定能学习有用家训,传承文明家风!
家,给人以温暖,是我居住的定所,是我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而我就生活在一个很好的家风中。
我从上学开始就跟着爷爷、奶奶、姑姑一起生活,他们总是严格的要求我,特别是我的奶奶,她是一位人民教师,在学校她严格要求学生,在家中她更是严格要求我的一言一行。
平时在家中奶奶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给我听,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的出现这几句话,奶奶是我人生的第一导师。
姑姑是我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她总是说: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任何事都要谦让别人,要做个正直的人。
在我家里有些小规定:吃饭不能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吃饭不允许边吃饭边大声说话,不能翘腿,不能抖腿等等。虽然还有很多条条框框的规矩,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约束着我、鞭策着我,让我更好地快乐成长。
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也是我家的家训。诚实守信是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勤劳节俭是热爱劳动,节约,不浪费。
我家的家风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孝”。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奶奶一直谆谆告诫我:百善孝为先。每次家里人聚在一起,奶奶总是告诉我,有好吃的要让给曾祖父和曾祖母先吃,其次要让给奶奶爷爷吃,然后再让给叔叔家的弟弟和妹妹吃,最后我再自己吃,要懂得分享给大家。
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是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指引着我向着正确的地方前行,纠正我的错误,改正我的缺点。
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的幸福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规。我们的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五千年文化的累积,点点滴滴都是靠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只有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才能让祖国更和谐、强大。
午后,雁雁淋着一袋葡萄来我家,“大奶奶,大奶奶,我给你送葡萄来了”。母亲一边应着,一边高兴的说,雁雁真强,还想着给大奶奶送葡萄啊!“雁雁!去姥姥家好几天,想大奶奶没有?”雁雁说:“想了,可想可想你们了。”母亲问:“都想谁啊?”雁雁答道:“想大奶奶,想大伯,想四爷爷,想荣姑姑……”雁雁掰着指头在那说着,看着他那可爱的样子,母亲,使劲的搂了搂雁雁,亲了一下。
雁雁是三叔家的孙子,今年六岁。雁雁说的大奶奶是我母亲,雁雁说的大伯是我弟弟,四爷爷是我四叔,荣姑姑是四叔家的闺女。咋一听,一个小屁孩,离开家几天就知道想这么多人,这关系是不是有点乱?似乎确实有点乱?
那就再说点更乱的。三叔去年生病住院了,第一天一男一女去侍候他,同病房的人问男的:“这是你父亲?”“不是,他是我三叔。”又问女的:“这是你父亲?”“不是,他是我三伯。”同病房的人问,“他没有儿子?”回答:“有。”第二天,俩女的去侍候三叔,同病房的人问:“你俩是他闺女?”回答:“不是,是侄女。”同病房的一脸的迷惑。第三天俩男的去侍候三叔,同病房的人还问:“谁是他儿子?”这次其中一个才回答“我是。”同病房的人一脸的`羡慕,说你家的人真多啊!
这个事后来在医院病房都传开了。大家都在说,看看人家那一大家子,一个老辈病了,孩子们争相侍候,一个叔叔大伯,跟亲爹一样的侍候。
其实,我家的关系说乱也乱,说不乱也不乱。只是我们一家人不分彼此我们懂得爱必须分享而已。
我有一个家,一个很大的家,父亲一共姊妹六个,父亲是家中的老大哥,所以,我有四个叔叔,一个姑姑,她们兄妹六人,从来没有分过家。所以,小时候,孩子们是老太太的心尖尖,是爷爷奶奶的小肉肉,是叔叔们的小宝贝,是姑姑的跟屁虫,一家人老老少少十几口子人,把我们这几个孩子捧在手心里。目前我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可是回到家,叔叔婶子依旧把我们当孩子,不管到了谁家,我们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跟在自己家一样,一点也不客气。当然,谁家有了活,我们也一样照干,那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我们常说,我们是散养的孩子,不是一家的,是大家的孩子。正是这样,我们也牢牢的记住了祖辈父辈对我们的好。
所以,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一家有事,全家出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齐动手共同面对每一次困难。同时,有了快乐有了幸福我们也一起分享。
所以,我们这个家,就有了“乱”的序曲,就有了“乱”的传说。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六岁的小雁雁已经懂得了爱的分享。我们会把这种爱无形的传递,传递,一代又一代!
每一个孩子的安康成长都如同一棵棵小树苗健壮成长的历程。不同的只是树苗需要人工制作的木架来扶持它,匡正它的成长轨迹,而孩子们则是需要家长的细心教育与帮忙来安康成长。对于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们,我不敢...
每一个孩子的安康成长都如同一棵棵小树苗健壮成长的历程。不同的只是树苗需要人工制作的木架来扶持它,匡正它的成长轨迹,而孩子们则是需要家长的细心教育与帮忙来安康成长。对于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们,我不敢断定全部都是由于家庭的影响因素对他们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产生了恶果,但我确信,对于他们的错误,家庭环境自己家长都有着不行推卸的责任。这时候,家风,家训以及家教的好坏都被最有力地证明!
在我看来,首先,家风是一种教育方式的传承,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是一种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换言之,家风即家庭的一种风气,是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准则。它需要先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日常的行为中。因此,对于孩子的家风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行为教育上,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精神教育。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指不仅仅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进展简洁的判定正误,更重要的是要告知其所以然,进而引向教育的核心。如此反复,使家风的存在渐渐进入孩子的内心,形成一种行事的内在准则。再者,家训作为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家庭传统,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旧有着剧烈的影响。相对于家风来说,家训则显得更为详细易懂。它就是对家庭成员的一种要求或者说是一种警示,明确地指出行为方式中的禁区。古人有每日诵其家训并将其熟记于心之礼,细细想来,这种传统也不是全无道理的。熟记于心之后,每当你行事之前便会不自觉地以家训为准,符合则为之,不符则拒为之。事实上,家训的存在是对家风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以到达内外共同要求的目的。最终,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项——家教。它主要是以父母双方为主导的对孩子的亲身教育。这种教育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可以说,家风与家训的教育都是家教内容的一局部。家教内容表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固然,家教的胜利与否也能直接反映出你是否是一名合格的负责人的家长。尤其是在孩子的认知阶段,他们全部的认知标准都来自于父母对他们的引导,所以这段时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一旦形成,是很难再转变的。因此孩子的一生与家庭教育的质量真的是密不行分的。要想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将来,首先作为家长的我们就应当从现在做起,给他们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好的家庭教育。
家风不是说说而已,家训也不是背熟就作罢,家教更不是简洁粗暴的打骂。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我们必需首先自己要重视这三者的存在,而后才能将其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风正不正,家训严不严,家教好不好,不是别人说了算,自己孩子的将来才是最好的证明。不要等到无可挽救的地步再懊悔自己当时教育的懒散与放纵,要从现在开头担负起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百分百地投入自己的爱给孩子,给自己以严格的要求,以高标准的家庭教育助孩子成就美妙的将来。
每个家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家规、家训,要说起我家的家风、家规、家训,那可就要跟我小时候的几件事有关了。
五岁时,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但是吃饭特别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还经常剩饭。并且我洗手时,每次洗一次,就要铺张半盆水,洗完后水龙头也不关,白白铺张了特别多水。妈妈知道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以后,对我说:“勤俭节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饭了,并且要节省水资源。”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俭节省”。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向爷爷说了声“新年欢乐”。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我要告知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敬重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敬重长辈;其次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哺育了你。长大你肯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独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靠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盼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又过了一年,我要上小学了。我们坐下来准备开个家庭会议。爸爸说:“今日的内容就是争论家风、家规、家训。目的就是想让你上学后能约束自己管好自己。”我们争论了特别久,才确定下来。
家风就是勤学、上进、诚恳、和善。
家规是勤俭节省。
家训则是敬重长辈、孝顺父母、自强独立。
上学以后,我感觉自从有了家风、家规、家训,无时无刻不在谨记着,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