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3、翻译: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5、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6、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1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13、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1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8、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9、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1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1、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2、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3、¼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4、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5、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6、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7、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8、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
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1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5、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4、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1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2、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8、¼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9、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12、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3、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4、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6、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7、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8、¼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