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读后感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4-08-10
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读后感
我的诗词之行是从李太白的一首《静夜思》开始的,当我伊伊呀呀、摇头晃脑、似懂非懂地随着妈妈读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立刻就被这种平仄有致、言简意远、朗朗上口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从此便蹒跚走上了诗词诵读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入了小学后,我更是如鱼得水,时不时驾一叶轻巧的扁舟,自在地徜徉在诗林词海中,体会诗词那令人齿颊留香、或铿锵或婉约的优美声韵,也是在这期间,我在老是的引导下接触了《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
这套书几乎囊括了课本中所有古诗词,作者用精巧的笔触给了这些诗文不一样的解读。它以创新的方式串讲、趣解文章创作时代背景及其背后的故事,让我轻松漫步上下五千年,让我自如读懂大中华,让我与历代的文人墨客一起吟诗作赋,赏月观菊。在书中我看到了贺知章金龟换酒的豁达,闻到了幽静的山谷中那一声清脆的鸟鸣,闻到农家腊酒朴素的香醇,尝到惠州荔枝的甘甜可口,聆听了汉高祖的激昂高歌和无奈叹息。我与杜甫咀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苦涩,我与毛主席感叹红军“五岭透施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勇,我与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看“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大好春光,同时向泗水滨的孔老夫子致敬。在这些前辈们赐予后人的宝库中,我上下求索着,快乐着,悠闲着,惬意着,更成长着!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几年的诗词积累让我受益良多,尝到不少甜头,平日与小伙伴玩飞花令,我常常一马当先;平日写作中偶尔融入些许诗句,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至平时和老妈打嘴仗我也用诗句频频反击,让对方堂目结舌。除却这些,诗文更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烦恼不如意时,苏轼的《定风波》给我洒脱的安慰;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时,李白的《行路难》给我张起勇气的风帆。
季羡林老先生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诗词无疑是东方传统文化重要的构成,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永恒的珍贵馈赠。当我们身处物质极大丰盛的年代,让我们的精神也在这个璀璨诗园中丰盈起来吧!
那与诗文为伴的年华啊,多么闪亮又耀眼!
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读后感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数千年来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带我们更深地探索这颗美丽的明珠。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清新淡雅。他的《春晓》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春花烂漫、鸟语花香的春季早晨。在这里,清新的空气,春天的美景,怡然的心情,陶冶着我们的心灵。春天多么美好,生活多么美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这大好时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在寒冷萧瑟的冬季,他让我们眼前一亮:“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原来这寒冷的冬天里,不仅只有严寒,还有明霜傲雪的梅花,更有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而这洁白如雪,暗送清香,不卑不亢的精神,不正是王安石坚强高洁人格的写照吗?一首小诗,语言精炼,却意味深远……
伟大爱国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不论是描写山水田园的无限秀美风光,还是关心时政家国抒发内心的感慨,我们都无比热爱。他的《静夜思》,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游子在寂静深夜里的孤独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他也是一位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他在送别好友时写下《赠汪伦》,使我们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他的《关山月》、《塞下曲》等诸多作品,无不深切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读诗是一种美的体验,读诗需要是心要宁静,读每一句诗都要慢慢咀嚼体会,这样才能从古诗词寥寥几十个字中感悟出万千的意境。
古诗词真的是博大精深,陶冶情操,又魅力无穷,吸引着我们去不懈探索。
《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读后感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推荐了《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三年级)》这本书。起初,我是不乐意看的,因为我觉得古诗文生涩难懂,远远没有童话故事好看,可是。当我看完了以后,却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不仅跟我们介绍了三年级课本中的古诗文内容,还顺带让我了解了古人的生活方式,见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中,让我觉得新鲜有趣的,就是古人避暑的方式。要知道,今年的暑假太热了,电视里总是有各种高温预警,没有空调的古人,是怎样度过炎炎夏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和妈妈一起再次读起这本书,细细研究起来,发现了以下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唐朝的“空调”
毫无疑问,就算是中国繁华的唐朝,也是没有空调的。那古人怎么对抗炎炎夏日的呢?原来,古人会在冬天的时候在河上取冰块,好生放在地窖里,等夏天的时候拿出来放在房间里,可不就是简易的空调了吗?真为古人的智慧点一个大大的赞。
后来,到了宋朝,人们利用硝石制冰,在南宋的杨万里的《荔枝歌》里,就有“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从这首诗里,我了解到了原来制冰可以成为一家人的生活来源,想必那时候,制冰的人夏天应该还是穿着棉袄工作的吧!可真是辛苦啊!
宋朝的冷饮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这首杨万里的《荔枝歌》中的四句,仿佛就让我回到宋朝,看到盛夏时的临安街上,大家热得不行,一声“卖荔枝冰喽”的叫卖声传过来,大家都看向了卖冰的人。多生动有趣呀!
妈妈告诉我,她们小时候,夏天也是有这样的小贩沿街叫卖冰棍,一般都是几分、一角的糖水冰棍,热热的夏天来上一根冷饮,可不就是人间天堂嘛!想来,夏天对冷饮的渴盼,古人和我们现代人没什么不同嘛!
李白乘凉
整本书里,让我笑出声的,就是这首描写诗仙李白的《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原来,大热的天里,李白也会光着身子躺在青翠的树林中,也会脱掉帽子,享受自然的凉风。这样的李白,可真是潇洒。这种避暑方式,不也是直接、接地气么?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收获了知识,知道了古代人的避暑方式,还让我改变了对古诗文的看法。原来,一首首看似简短的古诗背后,竟然有那么多历史、文化、人物和知识。每次翻开,就像穿越回了古代,真有趣!我真是太喜欢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