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非是生老病死,但是,在读了《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父亲的病》中,我对“病”这个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中讲述了鲁迅的父亲生病时找名医来治,却被他治死的事。鲁迅在文中用了一句话来说明:“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是啊!这就是旧中国的命!这种命是来源于病,中国人心灵上那种封建、迷信和愚昧的病!这种病无从医治,只能靠自己,打破“建设,封闭社会”的铁笼,才能重获新生。
父亲的病,虽然不算特别严重,但在这些所谓的“名医”眼中,却是无所谓对待,终究是害死了父亲。其实,名医自身也有病,这病不会至人于死地,但会让人心慢慢坠落,变得狠毒、无人性。所以,只有正直人才是真正健康,其实心中有偏见,有不善的人,都是有疾病的。
医人先医己,无医治自己的心灵,再去医治他人。只有一个心灵健康,不持偏见,开放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幸福与成功。
鲁迅的时代是个迷信,狠毒与封闭的时代。衍太太在父亲即将逝世时还叫鲁迅叫喊,让父亲不得安生。陈莲河珍金奇贵,却毫无本领。在看到医治不得时,还说需查查有什么冤愆,说是前世的事。在这个纷乱而残忍的世界中,父亲在这些有“心病”的人中痛苦逝去,令鲁迅十分痛恨封建,痛恨心灵中的病,痛恨那些虚有其名的无能者。
病,心病,在封建中一一体现了出来,心灵的病,比一切更加残酷,更加地绝情。
医能医病,却医不了心病,只有自己,能让心灵之病去除……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先生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先生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先生。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刻,它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剪影,却值得回味与珍惜。《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看似轻薄、实则厚重的回忆录,它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至青年时期的往事。
鲁迅先生在书中所要表达的一种深层思想——改革。这十篇散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鲁迅先生昔日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栏杆,高大的皂莱树,紫红的桑葚,风景如画。正当他享受这一切时,却被送到了全城最严厉的书塾,正是这书塾的先生,让读者看到了旧时代的宿儒之影。当鲁迅去问他民间流传的一种叫“怪哉”的虫子时,他极其严厉地说:“不知道!”还脸色大变,面有怒色。
其实,先生不是不知道,这种儒生们认为做学生的只要埋头苦读就够了,这种事情不该多问。自己是渊博的儒生,怎么会理这些东西!这便是旧时代的'思想,它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想象,更磨灭了学生的兴趣。鲁迅先生编写《朝花夕拾》的目的除了怀旧之外,更重要的是倡导新时代的到来,努力做革命。他在文中多次提倡跳出旧时代,自己还去了日本留学。他讽刺和打击反对白话者,倡导着文化革命。
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勇往直前的革命家,我透过层层童年的琐事,看到了字里行间所隐藏的革命精神。国家的强盛,正需要这样奉献青春热血的革命家,需要这种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情怀,所以,改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童年的踪迹在我们和鲁迅的记忆中淡淡隐去,而今,我们却要继续追它那轻快而又沉重的步伐,走向光明的深处。
百草园,在鲁迅的笔下,仿佛充满了活力与快乐,可以想象鲁迅曾经是那么自由,那么快乐,脱离了尘世的喧嚣,不必再为生活发愁,不必再被那丁黑暗的时代所禁锢。然而,渐渐长大,时代渐渐变换,只有童年的欢乐慢慢消失在无穷无尽的书山学海中。我们也像鲁迅一样背上了沉重的书包,眼看着童年在风雨声中走远。
家长们!能否还给我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没有滚滚而来的学习和作业的童年。
鲁迅和我们一样憎恨的并不是家长,而是他们脑中的思想。曾听过一句话:没有兴趣,任何成功都显得苍白。他们逼迫孩子,急于让孩子成才的渴望这时反倒变成了“帮倒忙”,一厢情愿的自信的以为这样可以帮到孩子,这也正是人类的缺点:过度的自信。
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当时家庭的结构,倒真有点像社会的结构。颇似清朝末期的“文字狱与君主专治。这更是封建社会的缺点与漏洞。
千千万万的“小家”组成了社会了这个大家。我认为这也是当时社会腐败的原因。当今的社会这样的情况有所缓解,但这样的情况还仍在出现,不能因为学习上的关系而耽误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加快追寻童年的步伐,而不是在这儿唏嘘长叹,过去的时光如清风,从手中流去,应当珍惜它,珍惜自己来之不易,一生只有一次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