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称大年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在那天,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呼,什么耍龙灯。扭秧歌。放炮竹等等等等,好不热闹。
节前
春节这股暖风即将吹来,这时家家户户都搞起了“装修运动”。所谓“装修运动”不过是把家里打扮一下,好迎接春节。啊!还听不懂?“装修运动”就是贴春联。福字。门神等。看着邻居家“装修”得花花绿绿,我们家不甘示弱,也开始了“装修”。可是老天却非要和我们作对,他派“风老大”来到乱。一会儿他来“偷”对联;一会儿“拿”尘土“攻击”我们;一会儿她又来“捉”横披······几经周折,“装修运动”走算是结束了。走进我家一看,大脑里的词语都净化了,只剩下一个字:红。
节时
“噼哩啪啦,噼哩啪啦。”我被一阵阵莫名奇妙的声音惊醒了,开始我还以为是闹钟,心想:“今天怎么试这铃!”睁眼才反应过来,今天是春节,那声音是烟花爆竹声。
吃完早饭,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的起程了。去干什么?当然是去拜年了!说一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还会有不小的“收获”呢!“我长大了,压岁钱不要了!”见一位Aunt要给我钱,我连忙表示不要了。哪知他却说:“长大啦?好呀!再来10元!”春节这天,家家户户披红挂绿;“噼哩啪啦,噼哩啪啦”烟花爆竹声不断;节目也开始啦!今天的空气中除了节味儿,就是年味儿!
节后
春节这股暖风来得快,走得也快。春节虽然已过,但余波仍然存在。节时的那股年味还未散尽,但新的太阳已经升起,面对我们的是新的一天。
春节,它让我知道了自己又长了一岁,责任又多了一成。新年新气象;新年新挑战;希望在牛年里我会“更牛”。
这个春节我和往常一样来到了家乡,这里可热闹了,特别是过年这几天,天天都很有趣。大家经常一起走亲访友,互相窜门。经常在深夜才睡觉。
就拿堆雪人来说吧!上海不常下雪,而我老家却经常下雪,常常厚厚铺满一地。我叫来了哥哥姐姐和爸爸,决定一起堆雪人。
我们开始各自准备起来,我怕冷,所以带上了厚厚的手套。爸爸拿来了一个铲子准备运雪。迫不及待我们开始了堆雪人。姐姐拿来了一个盆子把雪往上堆,我用厚手套把雪球抹圆。大家忙的不亦乐乎,有时还互相丢丢雪球,欢快的气氛洋溢在我们上空。不一会儿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就做好了,可是它看起来太单调了,我一股脑跑进了房间,东翻西找之后我胜利归来。我拿来了妹妹的小帽子和小围巾,妈妈的墨镜,厨房里的胡萝卜,还有奶奶的旧纽扣。我高兴的为我的小雪人戴上妹妹的小帽子和小围巾,用厨房里的胡萝卜做鼻子,再戴上妈妈的墨镜,在雪人的身上镶上奶奶的旧纽扣做衣服和眼睛。这时爸爸不知从哪捡来一把坏雨伞,拆了雨伞,用它的金属架做手,用伞身做了一件裙子。一个美丽的雪人公主出现了。
我们站在雪人旁边,爸爸帮我们拍了个照做纪念。当时我们都非常开心,可是……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来看望小雪人,一出门我们都大吃一惊,面前出现的是一个削弱,可怜,快要倒下的小雪人。调皮的小表弟打破了僵局,说:——我们用它来打雪仗吧。‘’——不行,我对它可花了很大心思。‘’我坚决反对。话刚落音,雪人倒了下来。最后我还是无奈的同意了。决定让雪人牺牲掉,变成我们的采雪点。
最后虽然雪人牺牲了,但它换给我们的却是无比的快乐。让我们在快乐中忘了它,让快乐和欢声笑语代替它,再见了,小雪人!
在我国绚烂的文化中,节日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俗,饮食文化最为突出,比如春节要吃饺子;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但在这么多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当然古老的风俗也非常多。在春节的前七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扫去一年的灰尘,迎接新年的到来。腊月二十九,每户人家都要贴春联,又叫门对,还有窗花、年画、福字。福字一般都要倒着贴,代表新年的福气到了。还要全家人一起包饺子。
每当春节午夜的钟声敲响时,我的心情就无比激动,因为这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这时,我们全家就开始围坐一起吃饺子,大人开始放鞭炮和焰火了。提到放鞭炮,我不禁想起了宋代的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对春节最真实全面的写照。
每年春节,不管老老少少,都要在12点以后睡觉,这叫守岁。第二天大年初一,我们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一家人到其他亲戚家拜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相互说着祝福的话语!拜年的时候,长辈还会给晚辈压岁钱呢!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的节日,它会永远流传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