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 观后感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精选11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3-02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1

这部电影评分好高,听说特别适合艺术者们看,不管是演员还是做音乐的、跳舞的,前期其实付出的确很多,特别是成名之前的黑暗期,很多坚持不下去半路转行的比比皆是,而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也是很写实,最后他们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但并没有在一起。电影看了还是有感触的,但并没有很多影评写的那么好,或许也是应了那句话吧:仅献给追梦的`人。

我自己本身也是舞蹈行业,也经历过无数个想转行、或者路上跑偏的时期。身边感触最深的是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是吉他手、女生是主唱,看起来金童玉女,实际上因为两个人性格不羁,年轻也不懂得如何谦让、包容,五年分分合合,最终分道扬镳。

说到爱情挺羡慕西方人的爱情观,在一起和分手,从来都是只关乎爱与不爱。当然这样说有点以偏概全,但是国内而言,如果男人功成名就,大部分女人会选择退隐成为其背后的精神支撑。然而女主还是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去排练、演出,如果这事儿真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动摇?毕竟成全也是爱情啊,但我个人更喜欢这种双方人格独立的爱情关系。

当有一天事业和爱情摆在你面前让你二选一的时候,你选哪个?

其实导演在最后小塞的小酒吧里也给出过答案,另一种结果,一首钢琴曲的时间就是另一种人生。然而这也仅仅是南柯一梦,曲终女主跟她的丈夫离开了。

电影里面致敬了很多经典电影,不管是背景或是人物打扮色彩很浓郁,还有采用蒙太奇和倒叙插播,有时会让人觉得不知道哪个才是现实哪个才是梦境,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南柯一梦般的艺术快闪。

记得片中男主说过一句大概这样的话:LA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同时它也很残忍,不努力就意味着淘汰。相比起来,我觉得纽约更加纸醉金迷,它现实、但只要你能抓紧机会,你一样也可以功成名就。这种感觉跟国内的北漂、海漂、广漂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但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老家你能轻松供起首付、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做一份轻松工作足够开支就行,然而你还是拼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每个月交完房租还完卡数所剩无几,但这里有步履不停的电影和音乐会,有迅速抓住行业最新资讯,每天能够离梦想接近一点点。

谨以此片,和那些心怀梦想不放弃的可爱人儿,共勉。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2

有幸看了电影的超前点映,满座的影厅除了偶尔因为片中的幽默桥段发出笑声外,几乎所有人都安安静静地沉浸在这个美丽又有点伤感的追梦故事中。

《爱乐之城》收获的赞誉已足够多,金球奖7提7中,奥斯卡惊人的14提,这些重磅奖项的加持几乎把它捧上神坛。但回归到电影本身,这确实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好片之一,它复古、怀旧,却又精致、美丽;带有淡淡的伤感,却又让人沉浸不已。所以放下那些过多的期待,也不要以神作的标尺去衡量它,就买张票,安静地坐在电影前,感受一场来自“爱乐之城”的追梦之旅,足矣。

印象中最喜欢的歌舞片还有一部《芝加哥》,同样是奥斯卡经典,《芝加哥》把现实场景和歌舞桥段分开,却又能无缝对接,流畅有新意。回到《爱乐之城》,片中的歌舞都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基本是故事为主,形式为辅,歌舞更像是一种精致点缀,或是推动剧情的一种轻松调剂,或是帮助人物表达内心,适可而止,颇有味道。

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爱情歌舞片,除了用动听的`音乐抓住你的耳朵外,华丽丽的舞蹈也是一种很舒服的视觉享受。而电影的画面和布景、灯光运用,完完全全就是视觉上的冲击了。

上一部画面如此干净又色彩斑斓的电影可能就是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了。

《爱乐之城》画面构图独具匠心,元素丰富而不繁杂,色彩搭配干净但不纷乱,因此每一帧画面都达到了壁纸般的水准。电影中的灯光运用也让人惊叹,或柔和、或强烈,既能够勾勒出洛城的自然美景,又能分分钟把主角推到焦点前,真正做到让光影讲述故事,混淆梦想和现实的质感!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3

看完爱乐之城的首映,时隔一天后,头脑里不断回味,还是很享受那在影院中的愉悦感,不仅有感官上的刺激,也有由衷的赞叹,同时也想借着片子,谈谈一些关于电影的个人理解。

在影迷这个圈子,很多电影都被戏称为“豆瓣神片”,打上文青最爱之类的标签,言外之意,这些片子只是受到了某个固定群体的认可,“豆瓣神片”简单来说,一般都是偏重情节的作品,它们或者剧情有神走向,结局出人意料,或者所谓有极深刻内涵,再或者就是情感,台词等元素有些极强的共鸣。这些,似乎都是通过影片的一个结果,来评判的。我想说的是,其实享受电影,更应该的是享受过程,而爱乐之城,就是这个过程最完美的体验。

这么说并非贬低爱乐的剧本,但假设把导演换成另外之人,很可能影片就仅仅成为了所谓的“豆瓣神片”,享受电影的乐趣。不仅仅体现在剧情带来的情绪中,演员的一个微妙动作,一帧巧妙的构图,一次有趣的运镜,都会带来惊喜,当影片中处处都有这种惊喜时,佳作就诞生了。

而且是在一部歌舞电影中,电影同音乐剧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丰富的电影语言,这也成了很多音乐剧,话剧改编成电影最尴尬的'地方,镜头怎么参与,怎么更立体的布景,剪辑的取舍等等都是蛮有难度的工程,如最近一版的悲惨世界,就显得有些模棱两可,lalaland好在作为原创,可以自由的设计这些,同时考验了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而达米安做到的近乎完美

虽然没有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来拍一段完整的歌舞,但是摄影机的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音乐响起的时候,摄影机毫不吝啬的推进,拉回,摇动,可能在一次运动后,背景已经变得天马行空,配合着演员们曼妙的舞姿,你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感情的充沛,替他们由衷的快乐与伤心。歌舞,舞蹈,都是情绪,心情的宣泄,本片对这一点把握的恰到好处,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同时作为电影,没有泛滥到无聊的曲目数量,适可而止,歌曲旋律也很耐听。

达米安真的是太会拍高潮了,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场面调度能力,几场歌舞戏,无论是男女主单独还是群戏,都把音乐节奏和摄影机运动,人的运动轨迹,剪辑的节奏。心里活动和背景结合的满分!完全就是一种享受,视听效果非常出色,再加上本片从头到尾的复古感,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歌舞片盛行的年代,和那些经典的作品,自然又多了几分情怀加持。

所以说,过程完美大抵如此,当有人做到了,再抛去一切只说剧情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实还是要说下剧情,其实这个剧情也很认真,有几处前后呼应很赞,但就像开头说的,很可能换个导演拍就俗套的很了,但话虽如此,个人还是非常喜欢那个结尾的,可以说,这是最坏的结尾,也是最聪明的结尾,作为好看到爆的本片,也是最完美的结局。

如果电影是场梦,我愿梦到爱乐之城。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4

又是忙碌的一天,下班前以为又要加班了,还好,准时下班开心度周末喽,突然好想看电影,跟亲爱的商量了下,说干就干,开始网上找有没有好看的,咦,《爱乐之城》,这几天总看到它,豆瓣评论不错,于是定了IMAX厅,时间稍有点晚,但能接受,吃了饭就等着看了,跟亲爱的一起很开心。

好莱坞制作,刚开头,没想到跟印度电影一样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跳,基调很开心的,音乐做的很好,IMAX厅的视觉和音效也是一流的,只是看着看着就觉得情节很慢,用亲爱的话说:没看懂什么意思,老实说看过评论说前半部有点无聊,越看越觉得说的有道理,亲爱的都睡着了,不过这类电影不是他的'菜,睡就睡吧,前半部分确实有点拖沓,情节不突出,不知道放那么多想表达什么,不过看到后半部,从男女主角出现矛盾开始,情节的节奏就很合理了,各自为梦想奋斗-长期不见面-见面就吵架-短暂和好-不可调和的矛盾:梦想or爱情-分开,因为我知道结局是两人没在一起,尽管知道,尽管有心理准备,可当他们再见的那一刻我依然觉得心痛,男女主角想了无数个whatif,可是事实就是事实,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你怎么想:如果当初没有分开会多么幸福,可是回到那一刻也许你的选择依然是梦想和奋斗,这就是年轻需要经历的,看完电影,我就一直叹气,亲爱的问我为什么叹气,我说不知道,其实我知道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心痛,叹气会好受一点,为什么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放弃这个选择那个,我在想如果我和亲爱的在早几年刚毕业的时候认识,可能也会经历这种分离吧,几年后觉得当初好幼稚,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的,可是在那一刻就是只有一种解,我们何其有幸!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5

爱乐之城,开场便是在高架桥上的堵车秀,一下子让人身处于轻快的节奏里,浑身细胞都复活了。类似于歌舞剧的电影,以前还看过《红磨坊》。相比较下,《红磨坊》过于夸张、无论妆容还是歌舞,而《爱乐之城》,色彩鲜艳而不媚俗,歌舞明快且流畅,让人耳目一新。特别爱米娅的服饰,那一身白色的衬衣搭配黄色的.包,脖上系以蓝色为主色调的丝巾,整个人显得活力四射,从没想过,丝巾还有如此魅力。还有那身黄色连衣裙搭配桔色包,又显得女主高雅而含蓄。还有绿色晚礼服,还有……都喜欢不得了。

爱乐之城,故事情节虽老套但不狗血,所以结局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分手。男追女,之后,各自为最初的梦想而努力。男主迫于残酷的现实,不是不放弃梦想,强迫自己迎合听众,到外参加各类商演,以为现在的生活是女孩想要的。结果,与女主一番唇枪战之后,找回了方向。女主,在一次次试镜失败后,转为写话剧,又是失败,面对无法改变的结局,她彷徨、失落,不自信,想要逃避,被男主牵回了起跑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相互鼓励。在面对机会时,相互成全,最终,都梦想成真了,但,却再也回不去了。

那又怎样,剧中,男方最爱说的一句话。回不去,那又怎样,我们都成为了最后的自己。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6

“人生没有一桩幸福不要付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些。”

这电影给了我一些“意料之中的触动”,它所描写的只不过是生活本身,其中大多是艰难的选择,和长久的无奈。

生活迫使我们做出选择,做选择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选择会指向何种结果,而我们贪婪的天性又注定让我们在日后对当初作为代价牺牲了的,长久的怀念。

就这样某些人和事便成为了人生中的.执念,whatif这个问题会在数个酒醉寂寞的午夜被重复提出。如果当时是另一种选择,如果对的人没有出现在错的时间,如果当时冲动一些,如果当时不顾一切,那人生是不是就没有遗憾,那这样的午夜是不是就不会伤感。

把这样的选择和执念抽象成一个二选一的简单选择题,就是电影里表达的生活。两个选项是理想和爱情,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理想,于是未尽的爱情便成为了执念,这执念在多年后尚可令两人在一首曲子的时间里伤感而流泪。

如果他没有成名那么早,如果她的舞台剧大获成功,如果他追随她去巴黎,如果她为他留下,是不是就会获得想象的录影带里播出的大团圆而没有遗憾的生活?我对这答案并不乐观-这仿佛在问当年选择的红玫瑰是否会变成胸口的朱砂痣,亦或是选择的白玫瑰是否会变成床前明月光。

我挺喜欢电影的结尾,在短暂的伤感过后,两人平静地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坚决而头也不回地走回各自需要面对的现实,没有拉扯,没有犹豫-这是成年人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多年前在理想与爱情间选择了前者,最后的结果也是求仁得仁,生活已经对其善意相待。最终的结局虽然感人流泪,但这并不是一个伤感的结局-甚至连无奈的结局都算不上-至多是个稍有遗憾的结局。而这种不能两全其美的遗憾,不过是生活本身罢了。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7

《爱乐之城》,最近依然大火,从美国一直火到中国。甚至在未映的情况下,评分早已被刷至九点几的高分。按理说,针对这样一部作品,应该是去电影准备欣赏,甚至膜拜的。但结果下来,尽管不否认其实优秀佳作,总感觉差了一口气。那么,差的一口气你在哪里呢?

纵观整部电影,影片的画面、配乐都算得上是一流,即便是些许老掉牙的故事,依然完成度较高,至于男女主角的表演也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作为一部音乐片,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本该成为佳作乃至经典的作品,却始终给人感觉差了一口气。细细想来,细节,便是其欠缺的这样一口气。欠缺的细节,表现有二:其一是画面;其二是故事。

毫不夸张的说,影片画面可以用精美绝伦来形容。这一方面得益于技术,一方面摄影师水平,镜头调度和谐。美轮美奂的画面感觉给人不切实际感觉,画面的.精美加剧了影片的梦幻气质。凌晨日出时分的双人舞蹈,梦幻星空舞蹈……这些无不展现其梦幻气质。延续至生活中,小到物品摆动,大到房屋颜色风格。这样做,可以使影片整体一致,但也完全割裂生活,将生活摒除,最终更加像是一个童话故事。

故事,音乐片故事,一般而言都是理想和爱情结合的产物。理想能够激发矛盾冲突;爱情则诠释美好希望。爵士乐爱好者和女演员,理想失意,穷困潦倒以致走到一起,惺惺相惜;各自对理想的执着和坚持,又使得双方劳燕分飞。老掉牙的故事,《爱乐之城》却未能带来新意。不论是讲述主角的失意,还是双方浅尝辄止的激励,都如同太过轻描淡写,以致最后的大结局稍显牵强附会,虽然我喜欢最后一段“人生匆匆”。

《爱乐之城》,华丽的电影,华丽的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在细节上,差了那么一口气。《爱乐之城》挺好,但没传说中的那么好。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8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上,岁月无边遐想的空谷里,那里埋藏着数如家珍的文化、故事、制度……还有无数人的青春。从间隙传出的呐喊,无奈声声,些许是散藏深埋的爱情,在不为人知的时刻,表现出惊人的生机。我们总在伺机寻找、创造一些永恒的现实,来供我们揣摩,孰知仍旧常常失落。那种永恒,在瓜熟蒂落的一天,我坐在银河的梦里冥思苦想,或许是爱情,因为唯有爱情,在无边落叶的深秋,也能散发格外的深沉,蹦出摄人心魄的音符。

在这部电影里,查泽雷导演一直游离在真与假、梦想与现实之间,这不仅体现在歌舞片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导演对主题的拮取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现代科技超然的运用和对过去时代执着的追悼。使电影在音乐和镜头双重作用下,完成了一场甚至好莱坞的新时代的蜕变,男女主角的恋变,也仿佛象征歌舞片在如今社会的生存状态。影片更深层次讨论爱情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理想与现实得到实现时,那么爱情将何去何从。

影片的开始,两个人都在为为梦想努力,斯通饰演的米娅、高斯林的塞巴斯汀都把角色的苦钝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是在不懈的追逐爵士乐的道路上,一个是在奔赴演员的途中,就这样,两个人在一家咖啡馆相遇,徐志摩曾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现实总不是常常让人满意,两个人擦肩而过。此处通过下文我们知道,亦是导演有意为之,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既借用了好莱坞经典故事开头,又不落于俗套,与整部影片的结构相得益彰,实为大家手笔。

在接下来的影片发展中,仍旧遵循一贯的好莱坞叙事风格,两人的爱情得到升华,导演刻意凸显两人原生爱情的狭隙,在冲破旧爱情的基础上引起观众对剧情的认可和趋同。这让人很自然的想起来此前高斯林饰演的《恋恋笔记本》以及电影史上许许多多的经典爱情片,这当然也是致敬的法则一种。有一句话是“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影片在此处将主题止住,是在为下文编织一个更大的局。

音乐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海景,是跌宕起伏的浪涛,是无限的诗意,电影中,音乐是一条透明的线,串联整个影片的发展,它又像一块无形的幕,覆盖在影片的情节之上。在暗处引导着影片的发展,也同样引导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对情节的把握。

歌舞片当中音乐是电影的中心。因此,音乐的好坏决定着电影的胜败。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当中,音乐的的确确是成功了。他要人物在其中得到了饱满的形象,也让故事更加生动而立体,哥,更让观众随着人物的变化而拥有了喜怒哀乐。

举影片当中的一例,当高斯林演奏完爵士乐时,背景音乐缓缓响起,那种音乐是落寞的、是凄凉的!是寂寞的、是孤独的…恰恰表明了人物内心不可言喻的活动。这种表现是无声无息、是一种浅浅淡淡的转身式的自然。他不像镜头一样刻意而为之,也不像蒙太奇的组接一样,稍有用力就显得格格不入。当斯通听完他的爵士乐时,这时候的音乐显得欢快而明亮,这种节奏又恰恰是斯通内心的感受,是准确无误的表达。

电影因为音乐而增色增彩。它像中国的戏曲一般,诚实地将一切都呈现在舞台上,表现在荧屏上,不加造作、毫不夸张,不加掩饰、更加美丽。

除音乐之外,电影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歌舞片在漫长的时代发展当中。已经与现在的观众产生莫大的距离。也可以说,是欣赏歌舞片的观众越来越少。因为现实带给大家的更多是剧情生动的'剧情片、甜蜜击人的偶像片、生杀掠夺的枪战片、侠肠义胆的武侠片…在这种现象当中,推出一部歌舞片而成功几率是相当渺小的,导演反时代潮流而行,其勇气可嘉。

但脱开勇气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是影片对新技术的运用。还有就是影片对情怀的把握。在这部电影当中,导演大量的运用过往歌舞片当中经典的情节,比如影片的最后,舞台的实景打造,实际上就是《雨中曲》当中经典的一处镜头运用,再比如从电影当中出现的雨伞,更是导演对《瑟堡的雨伞》的致敬……因为这一系列的致敬,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镜头和画面,更是产生了多种的联想,浮现了往昔一个辉煌的电影时代。

好莱坞的电影发展是需要突破的,从上个世纪的独立制片人到现在,无一不是都在实践创新和改革。《爱乐之城》可以说是重新巩固了好莱坞在影坛上的地位,为好莱坞的发展和导演送上了一颗定心丸。仅仅对往昔的追忆也是不够的,影片之所以成功,另一个重大的方面就是对新技术的运用,这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是唯有在现代才能完成的,电影当中有许多唯美的镜头,每一个镜头都可以在电影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比如石头姐从餐厅跑出来与高斯林见面一段,一直到两个人执手相舞,在深蓝色的背景构图之下,演绎了一出如梦如幻的镜像,这在以前的人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他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年轻人的心。也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新技术。导演并不拘泥于讲故事。他在讲故事的同时在对过去进行追忆,又在追忆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大量的科技。正是如此种。种的结合。促成了《爱乐之城》影片惊人的成功。相信歌舞片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时代在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升,歌舞片会迎来新的辉煌。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9

影片中有三个片段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第一个场景便是女主与男主在一起后男主听到女主与妈妈的电话交谈,为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决定去加入朋友的乐队,然后弹奏着他并不喜欢的音乐,妥协于最后认为爵士乐已经落后没有人再会去听,在他们巡演时女主在台下看到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呐喊声一片的时候,她却深感困惑与不安,也许所有人都觉得,哇,那个人太棒了,但世界上唯独只有最懂你的人知道你真正要的是什么。在临时惊喜的餐桌上,她问到男主梦想时,他的回答让她失望,他为了她放弃梦想,寻求安定,也许她当时不提,他们最后会像片尾的结局,但她是懂他的,亦是爱他的,也爱他的梦想与音乐,欣赏并认可他的一切。也许这就是我认为结局不完美的完美吧。

第二个片段是,他鼓励她去面试,在等待通知时他们的对话,我们以后怎么办?去完成你的`梦想,我会永远爱你。多庆幸对方都非常的理智。第三个片段,就是片尾五年后的她来到了他开的俱乐部,他为她演奏了那一曲,五年前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我们共同经历过得一切好像还是昨天,若那天晚上结局改变,故事的结局也随之改变,但我们都深知这不会发生,而所有内心的波澜与情节只能通过这一首曲的时间,曲终,生活依旧继续,最后他们相视而笑。我愿你好,我会永远爱你,你亦永远在我心中。即使后来你与我全无关系。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10

看过了歌舞片电影《爱乐之城》后,我深深的被剧中的女主角米娅和男主角塞巴斯汀的舞蹈所感染,他们舞跳得是潇洒自如,美轮美奂,堪称完美。

尤其是电影开头部分的一段开场舞,运用了一段长镜头,把气势磅礴的集体舞表现得恰到好处,烘托出整部电影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而后又运用冬、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和事业线串联起来,有高潮,有低谷,有顺境,有逆境,情节是跌宕起伏,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展开,心情也是时好时坏,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

看过电影后,感觉导演拍这部戏很走心,把男主人公设置成为了一位理想主义型的落魄的钢琴演奏家,而把女主人公设计成了白天在咖啡馆打工,利用空闲时间去应聘临时演员的一位不出名的小演员。他们都可以算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不懈奋斗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你要是只认为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片,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里头还穿插着另一条主线,那就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他们通过偶然的机会互相认识,又彼此互生好感,但是后来由于他们都不肯放弃各自追求的事业,在爱情和理想的冲突下,他们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二人为了事业各奔东西,不欢而散,让人看后感觉很无奈,也很可惜。

我觉得这是导演留给我们观众的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爱情重要,还是事业重要,还是二者可以兼得呢。

电影结尾导演处理得也很含蓄,很聪明,不是人们想象的大团圆的俗气结局,而是留给观众们想象的空间,让人们在回忆和留恋中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编织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局,留给观众们思考的余地。这样的处理太让人出乎意料了,想法太大胆了。

希望以后我们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歌舞片,让我们可以再次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

艺术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篇11

很开心这部电影是我自己一个人去看的,也很开心这是部真正的电影,也是一部艺术品,看完后久久不能平息。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爱情电影没有之一,他满足了我对爱情电影最好的向往,一起坚持梦想奋斗,一起诗词歌赋,一起谈一场也许不轰轰烈烈但却刻骨铭心的恋爱。

女主角是在洛杉矶中万千追梦者的一员,她的愿望是当一名演员,于是她扎根在此,参加各种试镜,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小角色。

男主角是在洛杉矶中万千追梦者的一员,他的愿望是开一间爵士俱乐部,用钢琴弹自己喜欢的曲子。

但现实是残酷的,女主角总是试镜失败,只能偶尔在咖啡店打工养活自己,而男主角所喜欢的音乐受众太小,只能违心加入乐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音乐。

两个追梦人在此相遇,彼此相爱,互相鼓励。

导演对长镜头和灯光的运用堪称完美,人美画美,我甚至舍不得眨眼。像好莱坞老电影致敬的情怀配上爵士音乐,让这部唯美的现代电影多了一丝复古的味道。

那一眼望穿秋水,星河中的漫步,夜光下两人翩翩起舞,困难中的互相扶持,在现实和梦想的抉择,我当然知道现实中的`爱情绝不能像电影中这么美好,但这部电影好看就好看在它让所有人都相信这份爱。

看完后回味无穷想起自己的过去,最爱的人现在和自己不在一起,不爱了但也不恨了,相爱最深的两个人不一定是能走到最后的,可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还想在音乐的旋律里再吻你一次,因为我把我美好的幻想都放在你身上的那份情是忘不掉的。

不必言谈,一个眼神足矣。而眼神里的不再是爱,是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