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杨家将》取材于宋朝时《杨家将》故事中最为惨烈的金沙滩-两狼山之战。虽然这个故事早已让人们传阅到烂,电影也翻拍过。但这样忠孝仁义题材的战争电影故事仍旧能震撼人心。
尽忠报国,在国家面对强敌进侵时,为国六十五岁仍披盔甲,当起先锋一职为宋军打头阵。虽两鬓已白,黑银发交错,但在战场上仍不减英姿,依然善战。却不料潘仁美小人的临阵退兵,不顾其先锋队的生死,在中箭后困于两狼山。
杨家七子知道身处险境时,主动请缨出兵救父。并且七子足智多谋,智勇两全。长兄得悉「七子去,六子还」的预言后,跪地承诺必会让老父及兄弟平安归来,令佘太君放行,终愿以一人之力为弟弟们拖延时间,却最终一人之力不敌对方数量众多,壮烈牺牲。杨二郎行军时,将倒在血泊中的杨家军旗撑起的一幕最让我震惊。那桀骜的眼神,大气的甩旗,势必重振杨家军威风的气势,是在让人印象深刻。并且最后他重返回救杨大郎时,喊得一声声“大哥”,真真体现了兄弟之间的那种手足之情。杨三郎为血刃弑父仇人,孤身面对躲在暗处的敌人,并以身中箭来博得一箭的机会得以射杀敌人。杨四郎与杨五郎更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将敌方士兵退下深渊,生死未卜。最终的结局只有六子,第六子归来并手刃真正的敌方仇人。因为曾答应母亲,必定会将父亲带回家,所以七子不顾自身性命都要保全父亲,即使最后只能带回父亲的尸首,也不忘诺言。杨六郎最终完成了各位哥哥的托付,并将各位哥哥的兵器带回。这是守信,体现了诺言之重。而杨家七子则以自身来告诉我一个“孝”字有多重。杨令公是因不想拖累自已儿子们,并又尽忠报国,在苏武与李陵之间选择,令自尽也不叛国。终撞死在李陵碑上。这就是忠。
精忠报国,多么深奥豪放的词语,可在他们的身上却展现的淋漓尽致;为国捐躯,多么悲伤、沉重的字眼,可在他们的身上却体现的那样从容。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杨家将以及薛家将、呼家将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
电影《忠烈杨家将》上映了,对于杨家将的故事我们是听过不少了,但似乎描写杨门女将的更多一些,我不是很清楚杨家将这段历史,但是电影的最后,当六郎面对杨母那句我们回家吧,轻轻的闭上了眼,像是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我的眼眶突然就湿了。
对于这段历史,我只知道杨家所有男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了杨六郎,但是具体怎么样,我根本就不知道。或许就是这样,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感受。
杨六郎杨六郎的个性有点优柔寡断,比较像文生,而非一个武将。此事在擂台之时有所描画,父亲要他为了宋国放弃爱情,他说好,但是又不拦着七郎,那是他心里在挣扎。
其实我觉得他内心其实是赞同七郎的,前面和郡主的爱情画面,是在说他内心的挣扎。他爱郡主,但是又不愿让宋国危难。这样的一个人,在片中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有到最后,他一开始被耶律原打得措手不及,很弱很弱,最后却杀了耶律原。
杨六郎不想让父亲失望,他要留下命,因为他身上背着比耶律原还重的承诺,以及母亲对父亲的等候,所以他开挂了。至于后面,没杀耶律原。他的性格加之前从没上过战场,让他还不习惯于杀戮。至于最后的情节,我对于耶律原为什么又起来这一点到现在都没搞明白,或许是因为战士的骨气和杀意,总之他起来,然后让六郎报了仇。
没有那么多的壮志凌云,但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好男儿,六郎,你是忠烈杨家将!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杨家将的故事更多是一部激荡人心的英雄传奇。这个传奇里所包含的忠、孝、仁、义等传统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以其极强的悲壮色彩在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几百年来以包括评书、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于仁泰执导的这一部《忠烈杨家将》,在发扬影视艺术视觉特征优势的基础上,基本上做到了尊重这段传奇。在朝中有奸臣、境外有敌兵的形势下,杨业率军出征,受伤被困,其七个儿子毅然投身战场,救父杀敌。鬼谷子的预言“七子,六子还”暗藏玄机,最终只有第六子得以生还,其余六子或战死沙场,或下落不明。从故事上来说,本片基本上忠于多年来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还原一个人们所熟悉的杨家将的传奇。
整部影片,“忠烈”依旧是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郑少秋饰演的杨业作为朝中大将,明知危机重重却毅然出征,讲究的就是一个“忠”字;李陵碑前,宁可触碑而死也不肯苟且偷生,讲究的也是一个“忠”字。而他的七个儿子则以极其壮烈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于老父的敬意与追随:老大独闯敌阵,以一己之力独挡千军,力竭战死;二子同样为救哥哥死于乱军之中;三子与敌方射手对战,杀掉对方后被袭身亡;四子五子与敌方共同掉落山崖;七子之死最为惨烈,被乱箭加身射死……也许有人质疑说,这一部《忠烈杨家将》更像是一部展示死亡的电影,但也恰恰是对于这些对于不畏惧死亡的人的死亡的展示,使得这部影片有了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一种为国家利益视死如归的'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也是支撑中华民族脊梁的一种重要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才使得这部影片有一种特殊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使得影片自始至终充满着一种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染力,也使人对于当年岳飞的名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重要的是,导演于仁泰在这部影片中基本上不是依靠简单的煽情来达到这种力量。整部影片很少有感情的直接描绘,更少有儿女私情的动人。整部影片,依靠的是就是画面的震撼于人物的行为来说话。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郑伊健饰演的老大颇具领袖风范,却又对弟弟们充满呵护与爱意,他毅然选择只身留下抵挡敌方数众,惨死沙场,令人唏嘘。这种行径本身就包含着强大的情感元素与震撼力量。整部影片台词量和文戏极少,所有的情感和故事,都靠动作戏推动,而最后又能达到文戏带给观众的情感共鸣。
上次,爸爸妈妈带我去观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做《忠烈杨家将》。自从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杨家精忠报国、勇敢、果断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北宋年间,杨家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槍,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居功至伟。可是,朝中奸臣挡道,潘仁美等人可谓是奸佞也,三番五次意欲陷害杨家,他放着旧仇不忘,通敌卖国,哪样事做不出来?辽皇假意约请太宗,赴金沙滩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是杨家,舍身救主!宋辽之战开始了,在一片战车飞驰、刀光血影中,杨家大郎、二郎、三郎相继战死,四郎、五郎个个失踪,八郎被辽兵所擒。杨继业和儿子六郎、七郎被困两狼山。潘仁美公报私仇,不发援兵,并乱箭射死突围求援的七郎。杨令公寡不敌众,他宁可自尽而死,也绝不甘心落入敌军之手。他便头撞李陵碑殉国。在战役中,杨家唯剩六郎突围,险遭潘仁美毒手,回京师汴梁告御状。
在这其中,杨家征战沙场的场面最让我感动。老令公效忠朝廷一生,他到死都是向着朝廷的!老令公死得是那么果断,毫不犹豫。杨继业一家个个都是武将,都是朝廷的忠臣。但为了朝廷,杨家许多子女都战死沙场,不禁上演了一幕幕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情景。尽管这是一件件很悲伤的事情,但是,杨家将并没有胆怯,也没有懦弱,他们还是那么的勇敢、果断、刚毅。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那份勇敢,学习他们的那份果断吗?
想到这,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我是那么的胆小,一点也不坚强。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天上的月儿是那么明亮,星星快活地眨着小眼睛,夜是那么的美。可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昏暗的,因为,妈妈在上夜班,回来会很迟,让我别去她办公室,一个人在家里呆着,过会早些睡觉。尽管妈妈走出门后我点亮了所有的灯,可我还是有些害怕,蜷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一直等到妈妈回来后,我才睡着。
我觉得,我缺少那份勇气和坚强,我会学习杨家将的勇气,学习他们的坚毅,不能再胆小如鼠了,我会把胆怯、懦弱全部抛开,做一个坚毅、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