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随父母去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民间唢呐的传承。
无双镇民间艺人焦三爷是位吹唢呐的高手,方圆几百里只有他会吹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唢呐曲。但焦三爷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轻人将唢呐传承下去,而淳朴踏实的徒弟游天鸣在历经辛苦,努力学艺之后,继承了师傅衣钵。可好景不长,在西洋乐器的猛攻下,唢呐逐渐被取代,让人心中十分酸楚。游天鸣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艰难生活中仍然坚守着唢呐,强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让人心疼,也让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嘘和哽咽、憋屈。
在时代的变迁下,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洋音乐。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时代的年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可似焦三爷这样的匠人渐渐走远,这样朴素有傲骨的传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唢呐,也许现在已无人愿为它奉献了,那些死死守住这份艺术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或跟随他们心中的传统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渐渐冲远。
电影的最后,焦三爷临终前对游天鸣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我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是,最后,在焦三爷坟前吹唢呐的竟只有游天鸣一人了,百鸟朝凤凄婉的声音伴着呜咽的风声,飘飘渺渺,悲伤与凄凉,在唢呐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鸟朝凤,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让我理解一个老匠人的执拗,焦三爷将唢呐看得和命一样重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根,永远都不能丢!
看《百鸟朝凤》,自始至终,一种沉痛的感觉,出了影院,广场上的广场舞音乐更显得格外刺耳,有一种想马上逃离的感觉。片中的影像历历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获,我说:“天鸣不如蓝玉聪明,但割麦子很认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唢呐,他的师傅收他做徒弟是因为他爸爸头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顺。”
爸爸分享说:“我们爷爷也是唢呐匠那时候可是很高贵的职业,村里没有几个人会的,村里人很尊重,现在都被遗忘了。”
早上到学校,跟老师说:老师,你会不会吹唢呐?我想学。么非这小子想传承这门艺术?影片展现出一种传承,师道和孝道的传承,主人翁游天鸣开始不愿吹唢呐,为了爸爸的一个愿望,去学吹,为了师傅的,一句誓言,去传承唢呐。焦师傅,挑徒弟也是观人的根基,是否有孝道有担当,都是做人做事的方面去观察一个人,包括是否能耐的住。
父亲带天鸣去拜师的画面,父亲对师傅的尊重敬仰是百分百的,表拜师的决心。焦师傅一句:“磕什么头?这头不是谁都能磕的。”说明了传承的严谨。徒弟收七八个,其中有天资聪颖的蓝玉,却未曾教授唢呐的顶尖作品《百鸟朝凤》,要挑选什么样的人,是为中华文化的负责任。焦师傅的智慧是我们老师该具备的,识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人为了利益,或者生活所迫,曾经的信仰都移情别恋了,曾经的唢呐匠们都更改了行业,连天鸣的父亲也要求儿子改行,但是焦师傅在最后时刻想的是唢呐的传承,而游天鸣一直守着信念不改,《百鸟朝凤》只吹给德行高的人。焦师傅的德行受得住《百鸟朝凤》
沉重之余,也万分庆幸,庆幸我们伏羲教育正是从根本出发,教人伦,顺人性,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只有根本好才能做传承,将来会有千万个游天鸣来改变社会,那就是我们的伏羲娃。
面对西洋乐队的冲击,鞭炮炸响,天鸣的脑袋也炸了。这时,焦三爷出现在寿宴上。一句“沉住气”将天鸣的魂给拉回来。由此,产生了与西洋乐队的抗衡,双方示意一决高下。可笑的是,镜头前的特写,演奏西洋乐队并非洋人,唱歌的所谓美女露出细长的大腿,在台上有如风摆杨柳,一群痞子看得眼睛发亮,当几乎所有人被靡靡之音迷得神魂颠倒的时候,高高的唢呐声响起,焦三爷带领徒弟们誓死坚守阵地,而痞子不愿意了,将人推到,孤独的唢呐摔落一地。
西洋文化好比西方文化的入侵,老祖宗的东西受到很大冲击,在还没有被认清价值时,已被捣毁得体无完肤。导致今日众多节日、品牌不姓中。当冯骥才老师呼吁古村落的保护时,很多“快餐式楼房”拔地而起。试想,这些楼房有供后人研究的价值吗?而真正匠心独运的中式瓦房已消逝殆尽。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试问真正美丽的乡村是什么?仅仅是几堵新刷的文化墙么?走访长城沿线某村,明清留下的门楼屈指可数,现都已残败不堪。它们孤独的立在巷子的角落,无人关怀。村委中心的老瓦房,立在马路的尽头。村长说,“这还有啥价值,推倒得了呗。”听后,心情难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浮躁的社会?
领悟真谛方能打造精品,精品都是靠打磨而来。前不久《我在故宫修文物》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同样,影片中的唢呐匠,靠的也是一个“匠”字。记得小时候,乡里办丧事时,常能听到唢呐声,当时只觉聒噪难耐。今日一曲《百鸟朝凤》,却听得很是陶醉,我不知其中的原因何在?
这本书是死党送的,拖了很久才看。这一看就入迷了,有空一定得去看下电影!
故事都很朴实,语言虽然会有粗俗,却也真实提现中国农村的人文风气。除了百鸟朝凤外还有四个短篇故事,都让人震撼。
先说喊魂把,这个故事是我最没有办法发表感想的,因为我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最真的最实在的才是最快乐最自由的。
其次是天堂口。这个故事很短。但让人动容。一个火化师,从来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总是把最大的尊重给死者。令人欣慰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麻木的,故事的结局有人继承了范成大的意志,给了死者们还有的完整与尊重。社会让人绝望的不是人们的麻木不仁,而是从中看不到一点希望。
我们,这个故事我很喜欢。看的我也非常悲痛。哥哥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弟弟的重见天日。当职者对生命的亵渎和不作为让人心寒,都是有家庭的人,却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心向着钱,良心被狗吃了。哥哥绑架当职者之时,对小女孩表现出的那种关爱,打老母亲电话的那种心情,都让人眼闪泪光。可怜的老母亲今后就要一个人了。那种所谓的特警,因为想要展现自己的本领,不去调查事情的起因经过,把所谓的犯人义无反顾的枪毙,让人心痛。为人民服务,真心不是嘴上说说。
犯罪嫌疑人。因为一个村庄,一个女孩子的死,三个嫌疑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公安的做法让人痛斥,没脑子,屈打成招,从此毁了别人的未来。愚昧无知的村民,更是增添了故事的悲愤与心痛感。每一个嫌疑人都是峥峥汉子,不是自己犯得罪行死也不承认。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将死的他们不再考虑自身,一切罪行揽在自己身上,只为还他人自由。悲痛中终于迎来了一丝光亮。
最后说说这个同书名的故事吧,百鸟朝凤。如今的社会,多了很多不淡定,多了戾气与焦躁,人们不能很好的审视传统技艺,对于传统手艺的不重视使得那些手艺慢慢失传。这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不管对于传统民俗风俗还是珍惜动物,更或是传统文物,希望现代人可以保持一份爱护珍惜的心,将这些东西更好的诠释传承下去。
这真心是一本好书!
当唢呐声响起的时候,传承工匠精神的故事开始了......
父亲强迫不愿当唢呐匠的天鸣拜师焦三爷,而焦三爷也因一滴泪收下了天赋不足的小子天鸣当学徒。在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对他的怨恨变成深深的依恋时,
唢呐便在天鸣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父亲的期望也是传承的开始。
在天鸣和蓝玉的比较下,师傅放弃了聪敏活泼的蓝玉,而选择诚实稳重的天鸣。在望着蓝玉倔强离去时的背影,天鸣发现自己成为习得“百鸟朝凤”唯一的接班人,传承唢呐的重担就落在了自己的肩上,这是长大的责任也是传承的继续。
“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当师兄弟因时代的变化和生活的艰辛而放弃唢呐时,天鸣却坚持对师傅的誓言保持着对唢呐的执着。在师傅的墓前,他高声的吹着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为师傅送行,在云雾中他又看到师傅严肃的面孔和放心离去的背影,这是他技精而通灵的表现也是传承有序的肯定。
伴随着百鸟朝凤的唢呐声和师傅渐行渐远的背影,故事结束了,却给人无限的思考。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我看到了焦三爷技艺的高超以及对传承唢呐的执着,看到了天鸣骨子里对唢呐的喜爱和高尚的人格以及对初衷的坚持。天鸣高喊“我吸上来了,我吸上来了......”,这是他坚持不放弃的必然结果,也是努力有了回报后的喜悦,也是天鸣成为“百鸟朝凤”接班人的映照。焦三爷高呼“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对“中国不能没有工匠精神”的呼唤,也是我们血液传承的一种品质。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如焦三爷所言:“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像天鸣一样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加勒股份正是秉承着“不造假,不作恶”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工匠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与进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持之以恒的工匠传承,深入骨头缝里的工艺制造,加勒正绽放着迷人的芬芳。
突然发现每每需要推荐的都是国产片。它们其实并不差,但是缺乏关注度,尤其是这种非商业片性质的。
但我直接跟大家说,你们都去看吧!如果担心文艺片会闷,但《百鸟朝凤》作为一部笑点频出的文艺片,看点还会少吗——不仅全程无尿点,小时候的男主简直演技爆棚,极据表现力,真真是把角色演活了。他现在还不到16岁呢,不过俨然已经能当小男神了……
电影是大师绝唱,导演吴天明在完成拍摄后的一个月离世,恰好这也是一部关于逝去的电影,是对民间艺术的挽歌。电影兴许算不得完美,但一点都不妨碍它优秀,因为走心。
故事发生在农村,大片的田地与质朴建筑,画面充满着天然的美感。那就是七八十年代,即便没有关于那时的经历,也能感受到这份独属中国的味道。
片子的剧情张驰有度,是很舒服的节奏,没有什么造作,仿佛一切就这么自然,那就是生活。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唢呐这一倍受尊敬的艺术变成了如今的凋零,让人宛惜的同时,更多是匠人的匠心的敬佩。
吴天明导演是电影的匠人,焦三爷是唢呐的匠人。在这里也不得不说,陶泽如不愧是表演艺术家,演得实在太好,尤其是醉酒后吹唢呐那段,神了。
《百鸟朝凤》因为后续资金缺乏,拖了两年才上映。方励先生本不是电影的制片人,只是为电影奔走的志愿者,虽然半个电影圈的人都在为这部影片发声,最终方励先生还是下跪了求排期,这实属无奈,也莫名的悲哀。但这并不是电影的失败,早在《百鸟朝凤》公映之前,它已经获得了多个大奖和极高评价。
现在离电影下线大概还有不到两周时间,在微博看到一句话:今后的人生你还有很多的英雄大片可以看,但这样优秀的艺术电影过了就没有了。情怀也需要有人买单,否则一样会湮没在商业市场中。在这一场较量里,没有观众的支持,它很难胜利。同时我也希望,以后优秀的国产艺术电影,不要再靠下跪来求排期和票房。
陕西一个叫做无双镇的小村落里,吹唢呐这个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奏。但是焦三爷老了,他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而焦三爷看重游天鸣诚实、孝顺、肯吃苦的德行,选他做接班人,并传他百鸟朝凤这个每代只传一人的唢呐曲。然而,随着社会潮流变化,人们婚丧嫁娶不再请唢呐班子,吹唢呐这门技艺行将就木。焦三爷带病吹一曲百鸟朝凤,最终带着遗憾过世。
不得不说导演吴天明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看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风云变幻,极富文化传承使命感,用无声的镜头表达了最朴素的价值观。焦三爷的一生是唢呐这种民间艺术由盛到衰的缩影,人民们对唢呐艺术的态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态度变化的一种缩影。
长久以来就有像吴天明导演这样极富文化使命感的人,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种种努力。为了能够让《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排片,制片人更是不惜当众下跪。很庆幸现代中国还有这样一批人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让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传统文化也要有所发展,固守自封必然走向毁灭。我始终认为,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大多数现代人无法真正理解,发生了断层而已。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里逆流挣扎,最终能否实现突围的关键就在于创新。有人曾说:没落了的传统技艺,不是仅凭几个人的坚持就能坚持下去,缘起缘灭有定时,若是社会的潮流大势已去,勉强坚持也是枉然的,而社会是现实的,爱情与面包自古不变的抉择。我认为说的很对。
许多日渐式微的文化需要创新,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行列中,但还远远不够,《百鸟朝凤》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警告,让我们思考,处于文化断层一代的我们能够做什么?
出于好奇,想要去看看这部热议争议的影片,其实也会在心里小小的质疑,评分这么高?方励下跪?这些年看见多了文艺圈的策划推广招数。其实更害怕是那种抱着旧有的东西来说教的电影。
可是,百鸟朝凤就是这样,从开场的镜头就直击我的软肋,整个过程有两条线冲撞着内心,第一自然不用说是故事要表达的那份情怀;但其实对于一个生长于黄土地的孩子,更有另一份深情冲击着我。
电影讲了唢呐的传承和坚守,表达了吴导对艺术对电影的深情,却也意外地让我身心剧痛的感受到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缅怀,也许百鸟朝凤的盛大悼念也为我心中回不去的黄土地。故乡是什么?是回不去的地方叫做故乡吧,不是不能再回去,而是我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看完电影在影院的露台暗处泣不成声,不能自已……
走出黄土高原大概有十多年了,随着经历的事情,遇到的人,总觉得自己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一步一步朝着想要的方向前进、成熟。但是总是觉得这片土地给予了我说不出来的力量,每年总是要回去脚踏实地的走上一走,在外公门前的老槐树下远眺或想象些什么。每个人都会改变,但是不变的又会是什么?
我们到底要坚守什么,我想不应该是对老旧东西的死守不放,而是对心中的热爱不能放弃,就像焦师傅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一样。我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丰富,却也更应该保有心中的底线,应该越来越懂真正的爱是什么,就像焦师傅看中接班人的那一滴眼泪。
或许也能看出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的缩影吧,为什么有后来的摇滚,为什么西北人耿直和厚实,是什么给与了我们这份坚守的力量……
师兄们告诉焦三爷,天鸣病得厉害。焦三爷略加思索,说:“游家班班主病了,今日就由我代劳吧。”说完,他背朝人们,剧烈地咳嗽几下。片刻,他转回身,捧起唢呐,坚定而又大声地说:“《百鸟朝凤》,敬送亡人。”
唢呐声响起,抑扬顿挫,真好似百鸟朝见凤凰。天鸣的鸟叫也是惟妙惟肖。渐渐地,天鸣愣住了,他看见一股殷红的鲜血在锈迹斑驳的唢呐管上流着,是那么刺眼!一股,两股,天鸣毅然拿走师父的唢呐,三爷再也没忍住,“哇”的一声,一口鲜血吐在地上。但他顾不得擦去嘴角的血迹,大吼一声:“拿鼓来!天鸣,你继续吹!”说着,便“咚咚咚”地敲了起来。那一刻,他的眼神是那么坚决!那么无畏!
我的眼泪从眼角悄然滑落。这个坚毅的身影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头。
焦三爷是在用生命吹唢呐呀!他不顾自己老弱的身子骨,毅然决然地吹响《百鸟朝凤》,这不仅是对德高望重的死者的敬重,更是对唢呐艺术刻骨铭心的热爱啊!他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我的视线又一次模糊了。
为什么焦师傅能用生命吹唢呐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传承的力量!他用自己的鲜血告诉乡亲们,不要忘记唢呐;告诉天鸣,不要气馁,牢牢守护唢呐的技艺,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
现在,只要一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就听到或摇滚或悠扬的西洋乐曲,它们就像细菌一样无处不在,肆意侵占着民族乐器的世界。许多民俗艺术正在远离我们,濒临失传。
庆幸的是,又有人开始重视民族乐器,唢呐艺术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曾经拼了性命保全民俗技艺的民间艺人们,多少也能得到一些安慰了吧?
《百鸟朝凤》告诉我们,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瑰宝重新绽放光芒!
《百鸟朝凤》是一部讲述百年传承的唢呐帮从兴到衰的过程。电影用生动的故事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调动观众的思路与情绪:严厉但有情怀的焦师傅,勤奋好学并坚持不懈的游天鸣,天赋凛然的蓝玉,善良好心的焦师娘……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已经渐渐忘却了中国百年的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切,焦师傅不止一次说:"别让唢呐在这里绝种",我认为这句话就像是"别让中国文化在这里绝种"一样是不言而喻的。
游天鸣成年后,和妹妹、蓝玉一起走在西安的大街上这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烈日当头,街上的人纷纷打起伞来。这时,蓝玉说:"天鸣,你就别干这行了,赶紧在这里找个工作吧。"游天鸣却说:"不用了,我曾跟师父发誓过。"正走着,看到一名唢呐艺人吹着唢呐,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身前放着一个碗——这名唢呐艺人在乞讨。这时,有两个正在逛街的女人不屑地掏出钱扔在那名艺人的碗里,然后艺人连忙起身久久作揖——然而那两个人连看都没看他。那一刻,游天鸣漆黑的眸子里窜出了一丝愤怒的火苗。我从游天鸣的眸子里看出了悔恨、悲伤以及惊讶——为什么中国的唢呐艺术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沦落到当街乞讨的地步?游天鸣一直把"唢呐是给自己吹的,不是给别人吹的"当成吹唢呐的初心。那一刻,要不是碍于旁人,他一定会冲上去质问他:"难道唢呐是用来乞讨的吗?难道中国的文化只是用来在别人面前乞怜的吗?"
我知道,西洋的东西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却不能被它蒙蔽双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抛到脑后。我们应该自省一下,很多时候,很多人,很多想法,都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把眼前的新鲜事物放在第一位,而忘记了是什么在身后铺垫着他们如今的生活。他们总是有一个愚蠢的想法:保护非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所干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就过好每一天就行了。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是非曲直,其实并不重要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建设传统文化与时代共存的中国吧!
影片中打动人心的地方其实不仅仅是唢呐作为一种传统技艺消失的宿命感,和两代人的坚守和落寞之情,其实更是一种平静单纯的生活方式,和从前的师徒关系。(虽然作为女权主义者,我也可以在此放下对权力的诉求,而简单地被带入到情境当中)。
没有那么多欲望和嘈杂声响的年代里,人们才能够听得见清晨的鸟鸣声和溪水的潺潺声,也才能听得进一支小小唢呐表达的喜怒哀乐。
那时的师徒关系,虽然从我们当今的视角看来,难免会去抵触其家长制的一面,但那朝夕相处培养起的如父子般的情谊却让人唏嘘。师傅的教诲是如此来之不易,孩子们接过唢呐那渴望和欣喜的眼神更让人动容。
一整天憋着一股气,只为完成师傅布置的一个任务,就这么心无旁骛,跟随着自然的节奏一日一日地学下去,在我们如今是多么难以想象啊。然而努力是有结果的,天鸣的勤奋和执着让他成为了师傅的唯一接班人,终于学到了老辈人津津乐道的那曲《百鸟朝凤》。
急速变化的世界在影片的后半段慢慢地渗进来,先是一些让人不安的预兆,唢呐匠们的薪水越来越少,人们不也再行接师礼了,接着是刚成立不久的游家班已接不到活儿了,西洋乐队的热闹新鲜和扭动腰肢的女郎显然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师兄们也纷纷进城务工,焦师傅所珍视的那个世界和价值观正在分崩离析,新世界中,认真的天鸣对唢呐坚持和努力不再会有任何善意的回报。连从前拼了命想让儿子学唢呐的父亲也开始瞧不起这份职业。
影片的后段,文化局局长要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因病榻上师父的坚持,天鸣开始寻找离乡的师兄们共同演出,却发现在城里打工的短短时间里,两位师兄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们再拿起那些乐器了。而西安街头的那个乞丐,吹奏的是什么呢?是天鸣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百鸟朝凤》么?这曲子如今可以被一枚硬币的施舍随时打断。
剧终,《百鸟朝凤》的曲声在焦师傅的坟前响起,但再也没有它曾经的威望和排场,就只天鸣一个人孤单地吹奏,吹给自己听,给彼岸世界的师父听……
上周六去看了电影《百鸟朝凤》。
那天下着雨,看完电影之后觉得下雨的气氛很契合电影的主题。有些许失落,但无可奈何。关于电影讲的什么已经无须赘述了。我想说的是一个一百多年以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冲击后该何去何从?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内涵吧。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统治者中国大地,正如唢呐以前在无双镇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威。在各种仪式中,人们对唢呐匠毕恭毕敬,要行拜师礼,唢呐匠要坐在太师椅上,底下黑压压跪倒一片,我认为这象征了中国文化在传统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唢呐匠有四台,有八台,最高的就是百鸟朝凤。不同的人所享受的规格不同,根据的就是事主的德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核“礼”的反映。“礼”是准则,是秩序,是有等级的。中国文化重德行,德行不高的人,哪怕再有钱有势,不配享有“百鸟朝凤”。这两点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但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无双镇来了西洋音乐,裹挟着电子、娱乐、性感等耀眼因素,西洋音乐来势汹汹。人们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过去,感到新鲜,为之喝彩鼓掌。老祖宗的东西眼看着就要保不住了,唢呐匠报之以更猛烈的吹奏,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但无济于事,人们反而嫌其吵闹,引来了小镇青年的群殴。更可甚者,与之前崇高的地位相比,唢呐匠已经沦落成街头卖艺人,靠别人的接济过活。死守着唢呐还有什么用?能赚钱吗?能养家吗?现在谁还听这些东西?焦师傅临终遗言: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又说,自己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可悲的是,最后在自己坟前竟然连四个人都凑不齐了!只有徒弟一人在悲凉地吹着曲高和寡的百鸟朝凤......
西洋音乐对无双镇唢呐的冲击是毁灭性的,正如西方文化一来,中国文化节节败退,几乎不能自保。这真是“两千年一来未有之变局”。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国文化会复兴吗?电影《百鸟朝凤》没有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影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焦师傅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去,我想电影导演是有这个信心的,我们,做为中国人,也要有这个信心!
学期中,我听说有《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就一直想去看看,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这个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这部电影。这电影看得我都为此掉眼泪了,我还是写下如下观后感。
《百鸟朝凤》原来就有一个故事,我以前还做过绘本。我从小就喜欢这种神鸟凤凰。从前凤凰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但它却和别的鸟儿不一样,它总把别的鸟儿吃剩的果子捡起来藏起来。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都找不到食物,快饿死了了,凤凰就将自己储存多年的果子拿来与众鸟分享。众鸟为了感谢凤凰,将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摘下送给凤凰。从此,凤凰成了百鸟之王。
《百鸟朝凤》其实是一首经典民乐,而这影片是吴天明生前的作品,耽搁了整整两年才上映。它不是预言故事,而是讲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传承手艺的故事。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是心怀热血。他其实是寻找自己的接班人,他用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找到他合适的接班人。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片段是游家班在给窦家出活时,焦师父主动提出给窦老爷吹《百鸟朝凤》曲子——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听到的曲子。焦师父吹呀吹,吹得如同活泼可爱的布谷鸟;吹呀吹,犹如歌声优美的百灵鸟;吹呀吹,又像机灵鬼怪的鹦鹉……但是才吹到一半,天鸣发现师父的唢呐染着红红的鲜血,他和师兄弟们苦口婆心地劝师父不要再吹了。可焦师父却吩咐他们把鼓架起来,自己打鼓,让天鸣继续吹。他这样不要命的吹打,是想让他的曲子传下去,也把吹唢呐这门艺术传下去!焦师父最终还是承受不住,噴着鲜血倒了下去。
电影看完了,它带给我的是泪花吗?不,这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吧!我想它是想来告诉我们:社会在进步,但同时不要忘了老时代的东西,这些有意思的音乐和它的工具。它也告诉我们:学习一样东西,并不仅仅靠天分,更是靠勤奋的努力和汗水。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来看《百鸟朝凤》这部感动天下的电影。
很久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更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文艺片,在看之前,我虽然买过票了,但也总不想去看,我很害怕看到悲伤的部分,但我现在真的很庆幸,我去看了!
唢呐从一开始人人都尊重的东西变成了,人人都看不上的东西,焦师傅是唢呐的最后一代幸运儿,他是有眼光的,他挑选了天分一般但非常刻苦努力的游天明,因为他知道蓝玉性子野,对唢呐没有从一而终的坚持,事实最后也证明了,师傅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开头唢呐匠们的演出遇到的盛况到最后只有天明一个人孤零零的为师傅吹《百鸟朝凤》送行,反映出了传统匠活的落寞,从演出的跪下来谢恩;到只给每位唢呐匠一条烟一个红包,而不再行接师礼;最后唢呐班子都没了。焦师傅在喝多后即兴吹的唢呐发出的感想,可以想象焦师傅对这样的行为有多无奈,他一边告诉天明“不要只盯着手里的票子,要盯着手中的唢呐”到失望的表示“规矩没了,规矩没了”,在与人打完架后拾起损坏的唢呐,心中的悲愤。
焦师傅在自己弥留之际还把自己的牛卖了,不是为了给自己治病,而是想再给天明置办一套新装备,其实他明白,现在的人已经不爱听唢呐了,置不置办新装备已经没有用了,但他还是想为天明做些什么,为唢呐再做些什么。
天明的师兄们都出去打工,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唢呐了,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焦师傅把他师兄的行李全扔了,他师兄只是看着焦师傅,连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最后焦师傅亲自上阵吹唢呐,吹出了血,都还不停,最后他吐了一大口血,还不让停,让天明吹主调,他帮忙伴奏,因为唢呐已经没有人了,他必须自己挺起来。
德高望重的焦师傅,死后连四台大戏都没有,只有他最骄傲的徒弟天明独自为他吹唢呐送行,最后焦师傅放心的转身离去,因为他相信天明会继续吹唢呐的,哪怕天明是最后一个唢呐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午的一部电影震撼人心,既表现了学习唢呐的不容易,也表现出了唢呐匠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唢呐事业。这部电影就叫做《百鸟朝凤》。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天鸣的父亲强迫天鸣学习唢呐,因为天鸣的父亲想了一辈子的吹唢呐却没有实现,而要强加给自己的儿子学习吹唢呐。于是拜在的焦师傅的名下,每天练习用芦管吸水,刚通过不懈努力吸来的水,焦师傅又给了他一根更长的芦管。练习了不久后,焦师傅就给了蓝玉一支唢呐,而天鸣没有得到。伤心的他又一次回到家后,听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又回到了师傅家里。师傅给了天鸣一支唢呐,并说了一句话:“你可看他个小,调可高,唢呐,就是这样,调越高,个头越小。”
其中有许许多多使人感动的镜头:如用芦管吸水,下雨了也不回家。长大后,在传统乐器和洋乐器相撞时的无奈。游家班要解散时焦师傅的痛苦与生气……
但是最让我感受深的是这个片段:在村长死后,游家班开始出班,这个时候焦师傅也跟着他们去了,过程中,由于村长品德高尚,所以“百鸟朝凤”这首珍贵的曲子,就献给了村长,而天鸣,这时候身子不舒服,无奈之下,焦师傅只好亲自演出,本身患有气管炎的他身子就不好,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吹,吹了一阵子之后,一些鲜血就从唢呐里流了出来,几秒钟后,鲜血便喷了出来,不能吹唢呐的他,又忍着痛苦打起了鼓,口中流着鲜血,手里还打着鼓。经检查,焦师傅患上了肺癌,还是晚期,治疗已经无效了。
就这样,一位唢呐王去世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唢呐事业,其实我认为,焦师傅本来可以在一年之前,来到医院治疗,但是他怕没有人坚持吹唢呐和传承下去传统文化。我们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喜欢电子游戏,有什么红白喜事也是花大价钱去请洋乐队,花大价钱唱流行歌曲,而真正会传统文化的人,也只有七老八十的老爷爷,老奶奶,甚至现在有的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失传的原因,虽然现在都十分喜欢流行乐曲,洋乐器,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忘记自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可以接受新的外来文化,但传统文化也应该继承。
“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而不是吹给别人听的。”
以前曾看过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当现在老师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马上就想到了它。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陕西的无双镇里,吹唢呐已被运用到丧事中——道德平庸者只有独奏,中等的吹四台,上等的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给吹“百鸟朝凤”。年幼的游天鸣拜整个无双镇中唯一会吹“百鸟朝凤”的人——焦三爷为师,并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凭借肯吃苦的劲头与高尚的人格脱颖而出,习得了“百鸟朝凤”。但随着西洋文化的冲击,适逢大事,人们都选择新颖的西洋乐队;众多师兄也纷纷选择进城打工,只剩游天鸣在一个以卖艺为生的唢呐匠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但他没有放弃,在师傅的目前吹响了“百鸟朝凤”。
看完整部影片后,导演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感情线索的安排令我震惊。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格魅力强大的,例如,焦师傅为了不让唢呐没落,带着病也要吹响唢呐,只为让徒弟可以接过他的担子,将唢呐传承下去。
当今的世界文化多样化,我国也不例外:外国的文化在国内落根发芽,中国本土文化得以保留。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去关注国外文化,反而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各种外国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等越来越火,无论大街小巷都人山人海;国外的科幻片、动漫受到人人追捧,而国内的电影却被叫成“烂片”……
对此,我们应做好保护与传承,不让文化遗产流失。影片中,焦师傅身患肺痨却依然吹响唢呐,吐出一口鲜血,这是对艺术的坚守,也是对文化的坚守。正如焦师傅所说:“这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我们自己的文化,决不能让它毁在自己手上!“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方能拼了命地把这活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以热情与坚定地信念面对它,我们一定能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