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享受体育的节日。从这几天的比赛情况来看,残疾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了,参与范围拓宽了,残疾人体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赛场上,选手们争金夺银,精彩异常;赛场外,运动员们的故事让无数残疾人朋友深受鼓舞。北京残奥会不仅仅是残疾人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舞台,更是扩大残疾人体育影响的绝好时机。
9月13日女子200米T36级别比赛中,德国姑娘尼科莱齐克夺得了一枚银牌。年仅19岁的她跑出了个人本赛季的最好成绩。她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体育有助于我身体的康复,提升了我对未来的自信心。”
9月11日男子铁饼F35/36级别比赛结束后,铜牌获得者雷金纳德·贝内德讲述了他对体育的感情:“很小的时候,当医生告诉我,我的腿将慢慢萎缩并无法站立时,我很绝望。是体育救了我的腿,救了我的命。”类似的感受还能听到许多许多。
在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有人在受伤后通过锻炼帮助恢复的事例,其实对于残疾人来说也是如此。尼科莱齐克和贝内德都是先天性残疾,他们说:“家人和朋友总是鼓励我们接触体育,他们把我们‘赶’出家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动作协调多了,心情也愉快多了。”
有专家研究表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获得乐趣等。在对一些残疾人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有90%左右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93.1%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93.4%的人认为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北京残奥会,体育运动将会在残疾人中间进一步得到普及,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运动,残奥会比赛将会越来越精彩。
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盛况再现:圣火刚在“鸟巢”点燃,由衷的赞美之声就响彻环球。世人不仅为这场“视觉盛宴”的“宏伟绚丽”、“梦幻诗意”所倾倒,更为其张扬的坚毅顽强、折射的人性光辉所震撼。如此精彩的开场,无疑将使残奥会史上规模空前的这次盛会,得到空前的关注;无疑将激励残奥健儿们创造出空前的佳绩,在今后的十几天里写下辉煌的篇章。同时,也无疑会像北京奥运会那样,给中国、给世界留下丰厚的遗产。
其实,不须待北京残奥会的大幕落下,这笔巨大的“遗产”已然铺陈在我们面前,已然在造福千家万户。
残奥会已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近50年,在残奥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像身体健全的运动员一样,品味竞争之烈,欣赏体育之美,点亮理想之光,分享运动之乐,用摄人心魄的勇气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平等精神。但由于对比赛设施要求不同等原因,同年同城举办的两个奥运会,一直采用各自筹办的方式。北京是第一个执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协议的举办城市,不仅开一个组委会同时筹办两个奥运会之先河,而且响亮地提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口号,从而在“奥运会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语)上镌刻了令人振奋的内容。
7年来,正是“两个奥运”的同时筹办,极大地推进了北京乃至全中国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使残疾人出行更加便利。这期间,北京市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新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普遍配套建设了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重点改造项目达6000多项,投入资金6亿多元。据统计,2001年以来,北京市共实施了1.4万多项无障碍改造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总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两个奥运”的同时筹办,不仅让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也让全北京乃至全国人民对残疾人的生活和保障关注度持续“升温”。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字,2007年,全国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535.9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顺利完成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19万贫困残疾人受益;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共计2125个,在建项目共计285个,筹建项目共计318个。在鼓励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去年7月起又对政策作出调整,大幅度扩展了享受税收优惠的单位,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当年,全国城镇新安排39.2万残疾人就业,农村残疾人就业达到1696.5万人。
由此可见,中国倾力奉献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就是要以生命的名义,创造出真正平等、完整的人类盛会,让高贵的人性在世界畅行无阻。
而这一举措,在过去的7年里,已经带动中国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升了中国社会人文关怀的整体水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今,北京残奥会比赛已全面展开,可以肯定地说,4000余残奥选手的奋勇拼搏,将带来一场自强不息、引发人们深化对生命思考的“精神盛会”,必将对更多的残疾人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文明新风产生更强劲的促进作用。
2008年北京的秋天格外斑斓。当人们还在收获着奥运盛典的丰厚馈赠时,彰显人性光辉与生命尊严的08年北京残奥会又如约而至。
相聚在北京残奥会的体育健儿,以出色的竞技水平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演绎着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共求美好梦想”的深刻主题,传扬着“超越·融合·共享”的鲜明理念。中国相继奉献给世界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也带来别样的启迪和感奋。
顾拜旦歌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所培养高尚情操和纯洁心灵的学校。在残奥会赛场上,将被世人永远铭记的那一幕幕特殊的“超越”,让所有参与者、观看者更强烈地感受到陶冶情操、荡涤心灵的震撼和力量。肢残运动员艰难地搏击水浪冲向终点时的欢呼,脑瘫运动员躺在推床上双臂奋力擎起杠铃时的呐喊,昭告着他们不畏身体缺憾、付出比常人更多艰辛挑战极限的生理超越。“我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悲剧不在于没有实现目标,而在于没有目标”,残疾人运动员的这些人生箴言,宣示着他们冲决歧视偏见、渴望平等参与社会的心理超越。他们的人生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而焕发异彩,比金牌更闪光的精神境界的超越,更动人心魄、更催人奋进。
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当今全球残疾人总数约6.5亿。以空前规模笑迎五大洲朋友的残奥会,确切地说,是更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体育庆典。“融合”,不仅标志着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灿烂文明的又一次雄伟交汇,而且凸显着残疾人与健全人和谐共融、携手同行的厚重人文蕴涵。赛场内外,志愿者手腕上的“微笑圈”无声地传递着理解和友善,铿锵的中国语汇“加油”成为通用的“国际语言”。加拿大记者评述:“中国正拥抱整个世界,每个人再次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赢得真诚的微笑和尊重。”“融合”理念的传播,将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更深体认和倍加珍视,汇聚起推动世界和平进步、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强大力量。
残奥会为残疾人实现梦想、放飞希望提供了广阔天地。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追求瑰丽梦想,追求生命价值。北京残奥会倡导的“共享”理念,响亮地传达了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心声。残疾人在体育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以及在其他领域的骄人业绩,无可辩驳地证明,他们同样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这个最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社会的崇高职责。国外网站载文说:“北京残奥会显示出中国以集体主义寻求和谐与共享理想的巨大而有效的努力。”“联合国人权奖”、“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联合国和平使者奖”,记录着中国推进残疾人事业、践行“共享”理念的强劲足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丰收的最大喜悦永远属于播种者。
熊猫“冰墩墩”和灯笼“雪容融”是一对好朋友,为了准备参加迎新年的滑雪比赛,他们相约去皇后滑雪场训练。
这次,他们要一起完成团体滑雪越野赛!他们信心十足,在训练的时候铆足了劲儿,把一同训练的其他选手甩得远远的。“冰墩墩”沾沾自喜地说道:“就凭我们的实力,冠军就是小菜一碟!”话音刚落只听扑通一声,刚才还美滋滋的“冰墩墩”现在已经人仰马翻地摔在雪堆里。原来“冰墩墩”根本没有注意到小伙伴“雪容融”发出的雪道变化提醒,因为突然出现的冰棱路段而失去了平衡,卷起一簇雪雾直接冲到了赛道边上的护网和雪堆上。已经滑出一段的“雪容融”赶紧运用平行式急刹车停下来,掉头赶回来帮助“冰墩墩”,“雪容融”说:“加油,墩儿,没关系!”,稍作检查后,两个小伙伴又飞快地滑起来了。
有了这个教训,“冰墩墩”再也不轻敌骄傲了,反而更加刻苦地训练,每天都是第一个开始训练,最后一个收队离场。正式比赛的日子到了,“冰墩墩”和“雪容融”以出色的成绩如愿取得了新年滑雪赛的冠军!两个小伙伴高兴地拥抱在一起,相约在奥运赛场上继续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