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午后,阳光透过徐徐摇摆的白色纱帘渗进房间,音箱里,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大提琴声比往常更好听。书桌上有点凌乱,凌乱之中比较显眼的几样东西包括:几十粒未洗的红色水果,一壶透明玻璃壶泡出的茶,还有今天早上刚刚看过的碟片,名字叫《菊次郎的夏天》。
很久没有在一部影片中这样放肆笑过了,不由地想起另一个人,王家卫。看过《东邪西毒》再看《东成西就》,想着原来他也能监制这样无厘头的影片。看《菊次郎的夏天》,崇尚暴力美学的北野武却也让我们在菊次郎的身上看到完全不同的一些。爆笑的同时却被感动着。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剧情的开头或稍显荒诞,但不可否认《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展现童年的成长,记录生活的脚印的佳作,面对正男找寻母亲的脚步,菊次郎在电影中反而更像个小孩,输掉了所有钱的他,被迫只能徒步和正南一起找寻他的母亲,令一颗夏日本浮躁的心,沉静并被这个平凡的故事所感动。
这是一部关于童年的电影,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关于夏天的电影。”“一个不快乐的中年人,不希望看到一个不快乐的小孩子。是因为想起自己不快乐的童年,还是因为什么?”很多人起先都以为那个木讷内向又孤独的小男孩是菊次郎,后来到结尾处北野大叔笑着说出“是菊次郎啊!走啦!”大家才恍然大悟,明白为什么片名叫“菊次郎的夏天”。
很多人对菊次郎的定位是不准确的,称他为不择手段的老流氓、不论是非的老恶棍、睚眦必报的小市侩、见人就横的混世魔王,等等。其实,他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二愣子:智力稍低于一般人,行动稍拙于一般人,懵里懵懂的,老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菊次郎,北野武扮演的那个游手好闲的大叔,在帮正南找妈妈的过程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反正这个夏天即是正南的,也是菊次郎的。
在不断成长中破灭。而此刻他们小心呵护的,也许是正郎,又或者是曾经同样年少的自己。如果每个如正郎的孩子在那样夏天的旅程中,都能遇上这样的人们,失望的同时却收获其他更为宝贵的,也许菊次郎会是另外一个菊次郎,其他三人亦如此。
《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创作历程中最具自传性质、最富温情的一部作品,相对于从前的寡言和血腥,这次的多话和搞笑将使人在开心欢乐中默默体会一份发自内心的感动,影片情节设置、细节呈现、色调处理、镜头运用和配乐均别具匠心,彰显了影片与欧美公路电影不一样的美学魅力
不管怎么样。那年所有一般大小的菊次郎们都已经长大了。他们2004年了。成功了,失败了。上了大学之后骂娘,跺脚,泡网吧,诅咒一切考试,恋爱了,失恋了,然后伸长脖子等待2008年。不仅仅因为2008年很奥运,最重要的是他们就要了。
幸福,有时候不在目的地,而在去目的地的路上,正如同,我们不应该因为赶路而错过欣赏沿途的风景。影片带给观众的感动,不仅仅是路上的点滴,更多的是,我们会在影片中看到那些自己曾经逝去的岁月,自己曾经错过的风景。
《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1999年的名作,也是首次在中国公映的北野武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本片成为中国影迷心目中的经典。北野武被电影大师黑泽明称为“和卓别林一样的奇才”。他用自己“天马行空”的一生,践行了那句——“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菊次郎的夏天》中,一个小男孩和一个怪蜀黍在暑假里结伴,共同踏上寻找男孩妈妈的旅途。小男孩不叫菊次郎,菊次郎是怪蜀黍的名字,也是北野武父亲的名字。东京浅草,9岁小男孩正男的暑假开始了。小伙伴们都跟着家人去海边度假去了,从小跟婆婆相依为命的正男感到无聊。正男因车祸失去父亲,母亲又在远方打工,于是今年他决定循着母亲来信的地址,前往爱知县看望她。居阿姨是强势的酒吧女老板,她安排自己游手好闲的丈夫菊次郎(北野武饰)陪伴正男一起去寻母。
菊次郎第一天就输光了老婆给的所有钱,于是只能想出各种歪招带正男前往爱知县。一路“招摇撞骗”,一路惹麻烦。两人时而搭顺风车,时而徒步前行,在经历了一系列有趣甚至魔幻的事件后,正男找到了母亲,夏天也要过去了……
《菊次郎的夏天》就像是夏天里一段短暂的“出走”,离开生活的压力和烦恼,在影院里躲一躲,感受没被成年人的世界吞噬的一份真。世界纷乱,社会浮躁,夏末炎热一转身夏天已然成为故事。
父亲世,被妈妈抛弃的正男便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从来没有见过妈妈的正男在一个暑假里突然离家出走,拿着相片和地址要寻找从未蒙面的妈妈。菊次郎的老婆担心小孩一路上会遇到危险,便让菊次郎陪同孩子,于是一个不一样的旅程开始了。
在这次旅程当中发生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外表看起来呆呆傻傻的菊次郎和沉郁憨厚的正男碰在一起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笑话。菊次郎带着正男玩赌赛车,把车费连同正男的钱全输光了,以至于只能靠走路和搭便车目的地。在路上他们碰到了很多人,坏的好的,有无辜热心的酒店服务员,也有收取保护费的街头小混混;有开着面包车立志游遍全国(虽然日本很小)的文艺青年,也有不愿搭载他们的路人甲乙丙丁;有善良爱助人的小情侣,也有把菊次郎打个臭头的货车司机(当然,这完全是菊次郎自找的)。有好人先生,章鱼先生,肥佬等等一群人聚在一起,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剧目,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群无聊的人聚在一起,以孩子的名义游戏。
影片最终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终点亦是起点,在这个夏天的旅程里,他们出发,经历,然后他们各自成长,最后回家。在最初的地方,有爱也有梦。这是一部关于夏天,关于成长与童年,关于人与人之间毫无杂质的情谊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游手好闲,欺善怕恶,斤斤计较,浑身痞子样的中年大叔带着一个木讷内向又极尽孤独的小男孩一起踏上了去找妈妈的旅途。
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找到妈妈看着妈妈并得知妈妈改嫁后又有了新家庭后,小男孩非常落寞,那个孤独无助的背影让人非常辛酸。大叔为了安慰小男孩,用威胁的方法骗来了一个天使之铃,说这是妈妈搬走以前留给他的,只要摇摇铃铛,天使就会出现保护他。小男孩摇了铃铛,天使却没有出现,但他没有放弃,他不停的摇着,因为天使之铃象征着希望。
在结束寻母之旅后,这小男孩和大叔又开始了新的旅途。他们两个在庙会上玩的不亦乐乎,但大叔却为了占小便宜而耍赖最后遭人暴打,可他骗小男孩说是从楼梯上摔下来的。当他熟睡后,小男孩就拼命的跑去药房里买药。这一幕事实上非常动人,两个生活本没有交集的人,却阴差阳错的一起结伴而行,两颗孤独的心在路上互相慰藉,但却温暖人心,世界本是如此美丽。人心本是如此纯洁。
可能因为与小男孩有着相似的童年历程,大叔在旅途中突然跑去敬老院找自己的妈妈,但找到后却只隔着玻璃窗远远看了一眼就离开了,但那个眼神饱含深情,眼眶里也泛滥着泪水。之后可能是出于内心深处希望补偿小男孩还有自己的不快乐童年,大叔与好人先生,肥佬还有光头佬一起陪小男孩肆无忌惮的玩耍。
陪着男孩,不想在男孩的童年里有黑色的记忆存在。他们让夏天美丽风情充满感染力,
小正太遇上怪蜀黍,当久石让遇上北野武,一切化学反应都美妙得无以言喻。就像是给心放了个最轻松的假,简单而温暖——什么都不用去想,没有沉重的学业和生活的负担,只有最淳朴善良的人们,和你一同找回最单纯的快乐。
未来某天当他说,小子,我带你去找妈妈。即使知道赌自行车输掉会被骂,可能两天两夜等不来一辆车,也许还要被庙会的混混揍,但还是会立刻背上天使翅膀的小包,心甘情愿地跟他走。
我们一起去海边,去流浪。
《菊次郎的夏天》是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一部好电影,是日本当代最有活力的导演北野武的电影作品。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放完,我个人对这部电影很感兴趣,于是就在课下看完了,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小男孩正男从小没有爸爸,妈妈在远离他的地方,他与外婆孤独地生活于一起。假期到来,他不多的朋友都去度假,正男倍感孤单。正好此时,他收到一封信件,有妈妈的地址。正男踏上了寻找母亲的道路。菊次郎是一个“大孩子”,粗野暴躁,而他的妻子很有正义感。在妻子的喝令下,菊次郎陪同正男去寻找他的母亲。在这个夏天的旅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些极其平常的人事。两个孩子的心灵渐渐走近。当正男找到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重组家庭,正男感到悲伤。在返回的路上,菊次郎与遇到的一些朋友为了让正男高兴起来,做出了种种回归儿童时代的努力。而菊次郎在与正男的走近中,也体现了他的温暖,他也去看了自己的母亲,心灵得到释放。正男终于抬起了他一直低垂的头,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这个旅程结束了,路上遇到的那些有趣的朋友,卖西瓜的、光头、肥佬一一告别,而菊次郎也与正男在最后回到各自的生活。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电影,它的幽默感与生活的气息克服了电影技巧上的平淡,北野武没有在这部电影中运用戏剧化的情节冲突来控制观众,而是在一种宁静的旅途式心灵放逐中让情感回归。当最后,正男流泪,背着那个有一双翅膀的包奔向城市的时候,我们有了更深切的感动。那确实是一种高潮到来的情感升华,从而使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心里竟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远远离开了城市,而将所有故事的情节放在了远离城市的天空与大海。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辽阔的乡野表达了一种远离城市的平静。电影中很大部分的镜头仅仅是两个孩子走在路上的背影,并无过多的戏剧性情节的冲突,但是毫不令人产生视觉的厌倦。北野武在贩乎是平移的写实的境头中以简洁的手法,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平缓的节奏中穿插的简洁漂亮的对白,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的结局,控制了观众的情感。在这种一切如水般缓缓流动的欢乐与悲伤中,写出了生活的真实与情感的温暖。而北野武所独爱的表现时代小人物的生活的高超艺术,在那种平实的风格中渐渐明晰并确定下来。这个故事的情节打破了我以为的大团圆的格局。做为一个美丽的女人的正男的母亲,仅在两次情景中出现,第一次是正男思念母亲的时候,她出现在照片上,年轻美丽。第二次是正男远远望着她与小孩子和另一个男人温情地走在一起,然后返身关门的情景中出现。正男与母亲从始至终都没有目光的接触。这让我以为的高潮又退将回去,而在此时,我似乎明白了北野武试图向观众说明的:此片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寻找之路上的那些情感历程。北野武在这一个关键性的地方的处理超出了我所推测的想象而显得令人信服。也一直将略带忧伤的基调一直延续至片终。而正是这种当代人内心的日渐隔膜,表现了一种最本真的现实。而这种隔膜感,于菊次郎在窗外有点表情不安地凝视着母亲,与最后正男放声大哭地转身跑向城市,在这两个情景中完全消解。这几乎就是一个渴望情感却又不得不孤独的主题。而影评界称之为“北野武式蓝调”可谓非常贴切,带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内向,孤独。在最后看到了这种主题之后,回过头去看北野武对整个电影的发展所放置的空间上的处理就显得匠心独具。北野武的这部片子以所以没有令人在平淡的故事情节中引起视觉疲劳,是因为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有一种吟风而唱的诗意。菊次郎与正男走在烈日下,头上插着一片荷叶,在平静的广阔大海边,那个天使之铃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气氛,仿佛天空大海的声音与风铃的声音织成了一首低徊的曲子。轻轻随着浪花涌动,敲击着主人公和你的内心柔软之地。通过环境的渲染哄托气氛在这部片子中达到了最大程度的成功,而这一切,做为观者,又更多只能以自己内心去感受。所有的语言表达都显得词轻意微。
这部电影据说是北野武对童年的一个回归,北野武从小叛逆,与父亲很少对话。而他在此片中完全脱离了过去那种所谓的“突发性暴力”特色的爱好,转而以这种一反自我常规的手段来创作了这样一部电影,在我看来其动人之处最核心的仍然是具有深深的情感而并电影的技巧上的引人注目。看来情感这个一切艺术表现的核心,会给一部电影带来长久的力量。而做为两个主角的正男与菊次郎,在片中的演出也是令人喝采,北野武那半边脸瘫痪的表情特写,大腹便便的不断摇晃的形体动作,仅是这些细节性的出彩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在很大程度上与语言的幽默形成交相呼应,使这部没有剧烈情节的电影并不显得单调。而饰演正男的小演员,也将一个内心孤独,深受伤害,然而最后终于开放笑靥的儿童,刻化得活灵活现。这部被称为从“突发性暴力”到“温柔回归”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北野武敢于打破自身框架的勇气。也表现了他对电影语言的游刃有余地把握与不落俗套。如他所说,他选择的这个演正男的演员,“是一个最不像现今的小朋友。如果他在片中渐渐令人觉得可爱的话,也就满足了。”而这,已经完全做到了。
令人赞叹的《菊次郎的夏天》,期待着北野武创造更多的精彩作品!
这是一个下着小雨淅沥沥的秋季夜晚,本该带着些许惆怅,却因为看完这部日本旧片《菊次郎的夏天》,而使一切变得十分欢快,似乎连台面上的蝴蝶兰也跟着久石让那欢快动人的音乐旋律跳起舞来了。
这是一部关于夏天,关于成长与童年,关于人与人之间毫无杂质的情谊的电影。
一个游手好闲,欺善怕恶,斤斤计较,装腔作势,浑身痞子样的中年大叔带着一个木讷内向又极尽孤独的小男孩一起踏上了去看妈妈的旅途。
在这部影片中,除了主角,那些各色各样的路人所刻画的形象也深入我心,好心的宾馆服务员,热情的情侣,周游各地的诗人,面恶心善的飞车党,他们与这“一大一小”也都是萍水相逢,或者让他们搭顺风车,给予帮助;或者一起结伴玩耍,欢声笑语。
在得知妈妈改嫁并且有了新家庭后,小男孩非常落寞,那个孤独无助的背影让人非常辛酸。大叔为了安慰小男孩,几乎用威胁的方法骗来了一个天使之铃,说这是妈妈搬走以前留给他的,只要摇摇铃铛,天使就会出现保护他。小男孩摇了铃铛,天使却没有出现,但他没有放弃,他不停的摇着,因为天使之铃象征着希望。
在结束寻母之旅后,这“一大一小”又开始了新的旅途。他们两个在庙会上玩的不亦乐乎,但大叔却为了占小便宜而耍赖最后遭人暴打,可他骗小男孩说是从楼梯上摔下来的。当他熟睡后,小男孩就拼命的跑去药房里买药。这一幕事实上非常动人,两个生活本没有交集的人,却阴差阳错的一起结伴而行,两颗孤独的心在路上互相慰藉,简单纯粹,但却温暖人心,世界本是如此美丽。人心本是如此纯洁。如果说我们的社会让你觉得黑暗并且冷漠,那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性善良的一面被埋没,人与人之间的情义荡然无存。这部片子或许能让我们重燃希望。
可能因为与小男孩有着相似的童年历程,大叔在旅途中突然跑去敬老院找自己的妈妈,但找到后却只隔着玻璃窗远远看了一眼就离开了,但那个眼神饱含深情,让人深思。之后可能是出于内心深处希望补偿小男孩还有自己的不快乐童年,大叔与好人先生,肥佬还有光头佬一起陪小男孩肆无忌惮的玩耍。他们让夏天美丽风情充满感染力,欢快得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
在芦苇从中的青蛙,吃着菜叶的毛毛虫,带着阳光味道的向日葵和牛蒡叶,还有那整片的玉米地。蜿蜒的公路,两旁是使人心旷神怡的草绿。宽广无边的大海,是充满欢乐的蔚蓝色。闪烁的星空,是让人遥想未来的馨香温暖。影片中的夏日景色,无可挑剔,让我们亲近自然,亲近人心。伴着这些美景,在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人与人之间真诚纯粹的情感,无不打动着我,让我感觉生活中随处充满希望。
他们在夏天里相伴,笑得很开心。小男孩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菊次郎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
影片最终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终点亦是起点,在这个夏天的旅程里,他们出发,经历,然后他们各自成长,最后回家。在最初的地方,有爱也有梦。
这是在炎热夏季的某一天,我无端的想起了《菊次郎的夏天》这个电影。北野武一改往日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温情的北野武。
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故事,如果让一句话概括那可以是:一个中年痞子带小男孩去找妈妈的故事。
电影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基佬,暴走族,小学生,农民,出租车司机……各自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出现在菊次郎去看妈妈的旅途上。而菊次郎那憨憨不多言的形象,在体现出童真的同时更带着伤感。
相对于社会的现实,我更愿意说人性还是美好的。北野武饰演的中年痞子可以为了男孩一个小小的梦想而奔走,暴走族为了让他开心而表演各种各样的节目。夏日之下人情人性都变的如阳光般透彻。
最后,当菊次郎站在妈妈新家前看到妈妈带着另一个孩子的时候,显得出奇的平静,而他童真忧郁的表情,把我们的心都演碎了。
不得不谈的是音乐。summer--大师久石让的音乐。配在这部电影上,适时的响起。嗯,这个夏天就是菊次郎的夏天,我们正和他一起走在乡间一条小路上。
伴着那美好的音乐,
你我将会永远记住那个动人的夏天。
这是一部公路电影,
这也是关于旅程,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电影。
在一大一小两个人走在去往目的地的路上,
每一次摩擦都促进了双方对彼此的了解,
每一次融合都进一步加深了两个人的关系,
正如人生。
这是一个男人为一个孩子带来的童话。
就算全世界都认为他游手好闲邋遢猥琐,至少在小男孩心中,那个有菊次郎陪伴的夏天永远是最美好的。
摇摇天使之铃,就会有天使来到身边。谁会想到这个终日骗吃骗喝满嘴粗口的中年男人,也会说出这么美好的谎言呢。白色的沙滩,菊次郎坐在正男身边,正男低声抽泣着,小手里攥着淡蓝色透明玻璃的天使之铃。风吹铃声响起,小男孩没有看见天使,我看见了。他穿着白色衬衣,脏兮兮的裤子,还有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在一旁小心翼翼的守护着男孩小小的心。没有找到妈妈也没有关系,正男会坚强起来的。多年后,正男会忘了那个住在海边小屋里的美丽女人的面孔,但清爽的海风和白色的沙滩永远留了下来。
一路上正男做了无数噩梦,饶舌的女人们,穿红衣的变态男人,乱舞的妖怪。梦里的妈妈没有来救他,醒来后见到的都是菊次郎。做个有八爪鱼和玉米地的梦吧。感谢菊次郎和路上邂逅的三个男人。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这世界里没有我们的妈妈,却有北斗星的童话和裸体红绿灯的游戏。
不得不提的是,久石让的summer出现在影片的多处,且多是伴随着主人公的路途的奔走,爱死了这些画面,看着都觉得励志,而这些无需言语。久石让的配乐推动剧情发展,酝酿情绪,在情节感伤处攫取力量,在欢乐处画龙点睛。听着听着任何愁绪溜走了,有的只是柔情似水,融了化了。
小正太遇上怪蜀黍,当久石让遇上北野武,一切化学反应都美妙得无以言喻。就像是给心放了个最轻松的假,简单而温暖~什么都不用去想,没有沉重的学业和生活的负担,只有最淳朴善良的人们,和你一同找回最单纯的快乐。
未来某天当他说,小子,我带你去找妈妈。即使知道赌自行车输掉会被骂,可能两天两夜等不来一辆车,也许还要被庙会的混混揍,但还是会立刻背上天使翅膀的小包,心甘情愿地跟他走。
我们一起去海边,去流浪。
周末饭后,跟家属看了部电影。她和我一样,还没看过《菊次郎的夏天》,“那就它吧”,于是达成了一致。认真进入观影前,两人固执地想体验蓝光画质。由于来回不服输地测试了好几次,导致最开始的几个镜头反复播放,记忆尤其深刻。
跟随那支旋律,圆脸寸头的男孩沿着花坛以奔跑出场,天真烂漫,手脚有些不协调。单眼皮,条纹衫,背包上面的一对翅膀,好像是天使的象征。男孩想去爱知县找妈妈,在无亲人陪同的情况下,邻里一个没有正经职业的老混混陪他去了。第一天…第二天…老混混在赌场把旅费挥霍一空。晚上,男孩沮丧地站在焼き鳥屋外,而在里边,混混正面无表情地吃着廉价烤串。…这时,如果不是一个面相猥琐的光头男子试图诱拐男孩,剧情也许就推动不了了。几分钟后,林间深处,西装革履的光头被混混教训了一番。混混顺走了光头男的钱包,带着男孩去了一家度假宾馆消遣。(总之,绝不会坐火车!)
几个温馨诙谐的活动后,钱又用完了。没有了旅费,两位主角只能依靠好心人的顺风车,一点点向爱知县靠近。然而当男孩终于站在了向往多日的屋前,却发现妈妈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背过身,男孩奔跑离去。老混混若有所思,原来他曾经也是被家庭“抛弃”的孩子。为了安慰男孩,他不改粗鲁语气地,向一位机车壮汉要来了冰蓝色的天使吊坠。在海边,混混把天使交给了男孩,男孩牵住混混的手,他们回家去了。
整部电影中的几个奔跑镜头是引人注目的。一是开篇,二是见到妈妈,三是两位主角造成交通事故之后。在这几个场景中,男孩对老男人的熟悉与信任是在不断增加的。同样,尽管老男人总是表现出一副昂首天外的无赖形象,包括在‘全心全意’对待男孩的过程中,也始终摆脱不掉他不负责任的品质,但他用自己认为是关切的方式,耐心地关切男孩,循环往复,悄悄让彼此的联结萌芽。即使是粗野蛮横,毫无章法,观众却不能对这个老男人的形象完全地讨厌起来,也许还有人感觉到他性格当中的诙谐之处。
人物描写的重心,似乎也是倾向老混混一侧。我们逐渐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经光阴洗炼的社会边缘人,也(曾)是一个受过伤的男孩。他代表着现在的他,也代表着童年的自己。男孩的经历,是他的经历。男孩的沉默,也是他为保护自己,而不愿表露出的一部分。相比较下,主角男孩的神情总是无辜的,单纯得没有太多起伏。他的主动性,总是以沉默的方式展现。除了提出想借暑假的空隙去爱知县找亲生母亲,男孩更像是一个旁观者,默默赞同,不直接表明立场。像接纳自己那样,接纳老男人的决定,跟在他身后。男孩眼里是平凡的乡间风景,同时也是他施展想象力的乐园。他的想象力,在老男人的言行中,神态中,扮演中具象。两个在主流社会中不占据显要位置的人,在几个流浪人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夏天。
看完电影,有些疲倦。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总觉得这里那里,是不是表现得过于理想。电影中对成为“弃子”的社会成因未作任何交代,大概因为它的主题就是流亡,就是逃离社会,在流亡中,体验亲情和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