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 观后感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4-21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1

除开宫崎峻的卡通片,我非常少看日本国的电影,对比它的慢节奏感,我更想要体会美国大片的起起伏伏和激动人心。但是,去年在奥斯卡奖中获得最优秀外语片的“入殓师”改变了我本来的意识!

它是一部有关怎样重视生命和身亡的影片。主人翁小泉大悟原是日本东京一家合唱团的大提琴演奏家,要想造就一番工作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弹奏后,获得的确是合唱团散伙的死讯与选购传统乐器的巨额负债。不得已,大悟与老婆美香返回了家乡,过起了清苦的生活。没多久,在一则拥有年纪不限,高薪职位保,按具体劳动者時间收费,旅游助手,NK地区代理等关键字的广告宣传的欺诈下,围观群众的他变成了专业把死者送到安宁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手册DV刚开始,到第一次近距触碰死者一个过世两个星期早已烂掉的独居生活老婆婆。他的日常生活从人生道路顶部坠入凄惨低潮期,每日带著疲倦的躯体返回家里的他,就算看到餐桌上老婆煮开的肉也会想吐;更由于对美香羞于启齿,最开始的他只有独自一人在痛楚中挣脱但慢慢地,在性格怪异、工作认真的院长佐佐木的下,他渐渐地喜爱到了这一份独特的工作中,懂了实际上每一个生命全是有其与众不同使用价值的。那样的身亡典礼,可以考虑死者死前的愿望,也缓存了生者对死者离开的哀痛,并为死者的亲人留有最后一眼的漂亮记忆力这,便是这一份工作中真实的实际意义所属。

它是一部拥有奋发向上实际意义的影片,虽然沒有提到宗教信仰,可一样令人觉得有宗教信仰一样的平静与崇高。看见入殓师带著严肃认真又平静的神色,严苛地依照特殊的程序流程,虔心给死者浴池,穿衣服,彩妆,令人觉得:身亡并不恐怖那不是归去,只是启航。或许,入殓工作中针对死者毫无价值,仅仅给生者将无法言出的感情释放出的唯一机遇。即然大家都感觉生如夏花一般绚丽,那死也理当像看秋叶一样静好。因此,入殓典礼便是生者向死者表述的最后又最大的尊敬,入殓师也更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一直能因其对死者的重视在最后一刻获得大家的尊重与对这一制造行业的'改变。

这部电影的色彩素雅,抑郁,恬静,沉稳淡黄的草,银灰色的山林,潺潺的流水,一望无际的大雪山,带著典型性的日本式的审美观将剧情和经典对白一会儿厚重、让人潸然泪下;一会儿又轻轻松松风趣、让人赞叹不已烘托地酣畅淋漓。在绝大部分电影中,身亡经常被主要表现为恐怖和暴力行为的結果,仅有这一部影片,才可以让人到认真地思索、体会身亡闲暇,还能从这当中获得日常生活的鼓励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它是来源于心灵深处的打动,而不仅是悲呛和痛楚。

最终,我觉得引入剧中的一句耐人寻味得话做为末尾:使早已冰凉的尸体复活,授于其永恒之美。那就是精确的,理智的,一种高于一切的爱。在最终的情况下送行故友,恬静地,那一举一动全是这般的幽美。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2

不久前我在电视里看到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宣传广告,短短几个画面就把我给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里惦记着。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网上找到《入殓师》,一个人沉浸在里面,体验了一次庄严而美丽的“死亡之旅”。

因乐团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在家,还欠下巨额债务。为缓解经济压力,他接受了“入殓师”这样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渐摆脱了最初的抵触和厌恶,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庄严美丽、感受到生命的尊贵、感受到亲情的深厚,于是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可是妻子、朋友、邻舍对入殓师这种职业依然不能放下偏见,在普世欢腾的圣诞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离开,留他孤身一人,他为两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诉的大提琴曲,——为了神圣的圣诞夜。不久以后,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怀有身孕,为使孩子能够健康自信地在阳光下成长,她请他放弃这份工作。这时候,突然传来邻家老太逝世的消息。老太的离世成为一个转折点,妻子和朋友在送别现场亲历了入殓师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庄严和美丽,他们为之洒泪,并且抛下曾经的偏见,完全接纳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节是以入殓师这位“生者”为线的主叙事脉络,此外还有一条以“死者”为线的次叙事脉络,两条脉络在邻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亲的死亡中合而为一。死者一线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画面。小林所经历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单老者,凄凉地死去,半月以后才被发现;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女儿读中学,丈夫似乎对她没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殓师的`庄严送别唤醒了他的爱情;还有渴望成为女人的男人,最后以女人的面目离去,那一刻,父亲认识到,他是自己的孩子;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后辈们忍住悲伤笑着送她离去;有缺乏关爱和家教、与男友出外飙车而在车祸中丧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为她的离去而归咎彼此;有邻家老太,为了邻居的缘故尽心尽力地经营一家并不盈利的浴池,儿子怪罪她并与她疏远,在临终送别那一刻,死亡的庄严美丽唤醒了他的儿子情分,他失声痛哭;最后是小林大悟的父亲。父亲在小林6岁时抛家弃子与情人远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虽然他并不承认。当他听到父亲逝世的消息,他拒绝为父亲办理丧葬,最后在同事和妻子的规劝之下,他去了,并且为他做了临终送行。起初看到父亲的面孔,他只觉陌生,等他发现父亲紧紧攥在手里的石头,那是小林儿时送给父亲的,他的心立即为之触动,那一刻,多年的积怨一扫而光,他看到了一张父亲的面孔。

死亡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难中,死亡站在顶点,仿佛王者一般。东方人对死亡的敬畏来自对死亡的未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谈死亡,只以繁杂的祭祀之礼纪念亡人,却从来说不清楚这些礼仪有何意义。日本人对死亡的认识也没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入殓师》说:“死亡不是终点,而像一道门,人从这道门进入另一个世界。”它把死亡看作从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殓师的工作是送死者启程,并且赋予他们最后的尊严。这样一种死亡观虽然包含了另一个世界的观念,但这“另一个世界”仅仅存在于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对它其实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有确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启示的圣经为死亡做了确切定义。死亡是“分离”而不是“消灭”,始祖亚当夏娃犯罪之时,死便临到,那一刻人与上帝分离;之后人的肉身还要经历一次死亡,是肉体与灵魂分离,人的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狱”,“天堂”和“地狱”是确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殓师》中也是一个神秘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极度郁闷之时来到河边,凝神望着两条嬉戏的鱼儿,感叹说:“多奇怪呀,明知总要死去,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命呢?”后来,他在父亲房间看到父亲的遗物,说了一句:“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呢?最后只留下一只箱子。”《入殓师》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解答。或许他们认为,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无论如何,总要活着,有尊严地活着。我想,拥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里其实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们是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没有任何明确的永恒的盼望,只是悲壮地活着。

所以,《入殓师》对于生死的解说并不高明,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以敬畏赋予死亡以尊贵,以美丽恢复死者以尊严。它所给予观众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唤醒沉睡的亲情,再有就是作为一部完美的艺术品呈现给观众。总的来说,《入殓师》还是配得奥斯卡奖美誉的。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3

观看了日本电影《入殓师》,尽管感到内心深处有些压抑,有些无奈,联想到早逝的母亲更是感到无比痛心绝望,但是,内心深处也很震撼。刚看到电影名字时我有些不想看,总预想可能是悲悲切切的。可是看完后,我除了抑制不住留下眼泪外,更多的是对人生与死的态度更加清晰了。

人生就是单程车票,看完了今生的风景,通过一扇门,进入死亡,又开始另一程旅行,又有另一番风景。电影中把去世的人称为往生者,是曾经生活过的人的意思吗?这部电影曾获得2009年最佳外语片奖,电影所诠释的对生死的理解震撼活着的人。人活着应该有尊严,死时也应该有尊严。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或早或晚进入另一扇门,所以我们对往生者也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因为我们也希望这样被对待。每个人都会有“送人”与“被送”的时候,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最普通不过的主题,可是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友情、亲情、爱情、工作尊严,让我们感动。

我又联想到3月12日发生在日本的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中,日本国民的民族素质充分彰显,让我敬佩。这是否和这部电影中诠释出的生死观高度一致呢?他们面对大灾大难的镇定淡然,促我反思。人之生命的意义、人生该如何度过、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与死?可能瞬间我们就会在地球上消失,就如此次日本大地震时发生的海啸把几座城市瞬间变成泽国一样。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个国家地震频仍。从板块构造来看,日本正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这种地质剧烈变动的地区极易发生地震。

出生在这个国家的人意志应该很坚强,因为随时面临死亡。消极的人们,每天都是生活在恐惧、无奈、无助中;坚强的人们,每天坦然面对,从容过好每一时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历经人生的春夏秋冬最终化为尘埃。我们生活在许多可能的.意外中,我们需要以勇敢、智慧、超然的态度去对待。有位作家说:人的一生,总体而言是很悲观的,因为终归一死,这是不可控的;所以,我们应该过好每一个细节,这是可控的,所以人生又是乐观的。哪些细节是重要的、哪些细节是可以忽略的,靠我们自己把握。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4

现在一吃肉,就想起《入殓师》里的镜头:主人公一边大块朵颐地吃着鸡腿,一边不停地说着:鸡腿也是动物的尸体,罪过啊,罪过。吃过之后,拉起优美的小提琴,又沉浸在哀婉的忧伤里。

尸体、鸡腿、小提琴、沉默、喧嚣、忧伤。这样一组镜头似乎只有在这样一群特殊职业的人群中才能建立起联结。日本的影片也好、文学也好,太多这种表达边缘诡异、又要同生死联结的主题。诡异,令人好奇,生死,让人产生至高无上的对人生的俯视。

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惊怵的面孔,经过入殓师的手,变得安详平和。亲朋好友在送走他们的最后一程里,仔细地端详着,似乎那不是一具尸体,只是亲人安详的睡着了,他们送他到另一个世界里,充满不舍,忍不住哭出来。

入殓师的手抚触过太多的尸体,他们为社会上的人所避讳,他们也曾对自己的双手产生厌恶。但是,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令他们欲罢不能的继续这个职业,直至离不开这个行业。

前几日,老朋友突然的心情低落,缘于身边的朋友得了癌症,每次看到她化疗产生的痛苦,对生的渴望以及对病痛的无奈。他都要揪心的想到了死的问题,他去研究“来世”的思想,如果对自己的来世已坦然,那面对当下也一定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不安和烦躁。

女娲抟土造人,如果真的有来世,入殓师在往生者再生的路上,是不是扮演了女娲的角色呢?入殓师每次工作结束之后,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将他们呈现给往生者的家属,他给家属带来安慰,看着亲人告别的场面,入殓师安静的退到幕后。

死,在入殓师的眼里,也许是一种美好!

入殓师也喜欢吃肉,只是,当他们将肉也看成尸体的时候,会产生纠结,然而亦是欲罢不能的喜欢吃肉,也许这也是人生的无奈,所谓大雅与大俗,距离是如此的接近。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5

我预感到大悟会为在澡堂遇到的老奶奶送行,也算是弥补母亲去世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的遗憾。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也是出于对婚姻的珍惜,大悟对妻子隐瞒了工作的真相。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我们会失落、孤独、寂寞、无助、纠结、迷茫、忐忑。

有些时候无声的体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悟通过为澡堂老奶奶送行,也了却了为母亲送行的心愿。

大悟的朋友通过大悟为妈妈入殓得以化解。朋友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大爱,从而对他的工作理解和尊重了。

大悟的太太也去给澡堂老奶奶送别,她看到了大悟工作的神圣,从而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大悟在得到妻子和朋友的理解后,他会面对更大的考验。

我预感大悟会在父亲离世前与父亲和解,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他会满怀着爱送走父亲。原谅父母的不完美的功课越早完成越好,因为我们也不完美。后来才知道大悟还是错过了父亲的和解。

让爱的人漂漂亮亮地离开,是社长从事这份工作的动力。

大悟像儿子一样尊重、敬重社会,是缘于社长的大爱和人格魅力。

冬去春来,生命在孕育。作为他无私为人的回报,一个新生命来到他们的家庭。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6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7

人生没有脚本,不知在哪里改变。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结局注定是孤独的,即便是最爱的那个人也不会陪伴我们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会一个人离开,没有人陪伴,我们也不愿有人陪伴。夫妻也只是陪你走一程的人,夫妻总要分别的,被留下是痛苦的。

我曾经和先生说我要先离开,他说为什么是我留下?我是想让先生比我多活一段时间,我以为这是爱。其实我是自私的,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面对以后的人生。我可以为先生送行,不让他一个人留在这个世界上孤苦无依。我们要做的是活在当下,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不要在纠结什么对与错、多与少。

我们可以选择离别的方式,分别可以在脸上印满口红,用爱去告别。

亲人并没有离去,我们不会分开,他们只是换个形式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会比他们多活一段日子,然后我们会团聚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且超越,走向下一程。

看淡生死,那是我们人生必经旅程。死亡是下一个开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那道门。有父母在,我们不用也没有想到去直面死亡。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我爸爸是个有着大智慧的人,他说他离开的那一天不喜欢哭哭闹闹的,爸爸喜欢简单隆重的仪式。

父母离开的那一天,我会平静地送走他们。然后说:“亲爱的爸爸或妈妈,我还会继续活一段,最终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的。”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8

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其实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几人可以豁达,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未知的恐惧。虽然我心里清楚,每个人都有送人和被送这一天,这是人不变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叫“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大悟最终是“大悟”了,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亲情。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也许那段过去让他没办法去面对,但很多时候已经走了的路已经不能回头了……也许他们会后悔,也许他们会彻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谅和宽恕,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看电影时,没想到会哭。事实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节,当他坐在草地上,轻轻的拉响大提琴,当音乐响起,我看着他,满脸泪水,守着此刻的宁静,忽然感受到了白日无法寻找的宁静。喜与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无法自拔。但在此时,所有都可以静得沉淀下来,一切消散了……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9

父母离异,年轻的你靠一把破旧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换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乐团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丧的离去。

你又去了下一个工作地点面试,在了解是做入殓师之后你犹豫了,但因为优厚的报酬理解了这份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具已经腐烂一些的尸体,你的脸色发白,双手颤抖,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惧。那天回到家饭也没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生锈的提琴,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包裹着的石头,石头很大,光滑。突然唤起了你从来都不愿回想的记忆,你拉着提琴,闭着眼睛回忆,在河边的沙地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给你,却记不起父亲的.样貌。母亲在你还在国外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你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犯了错离开的父亲。

你怀着对母亲的歉疚为一个个死者入殓,温柔地对待每一个遗体,把他们打扮的干净美丽。渐渐地你爱上了这个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恳求你放下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下。

最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那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此刻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10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抒发一下心情总感觉有点不舒服啊,因为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慨良多。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死是一扇门,它并不是终止,而是超越,是踏上新的旅途。”这种说法有点像我们所说的轮回吧!这部电影深刻地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尊重。“入殓师”并不是一个让人崇拜的职业,在日本甚至让人看不起。片中的男主角作为一名入殓师,他一开始并没有获得妻子的支持,因为妻子认为他的职业是让人羞耻的`。他的朋友也抱着同样的心态。但是,当他们亲眼看到他的工作过程之后,他们的思想转变啦。对男主角由衷的尊敬。

给遗体化妆这个职业对于很多人来讲应该是想都不会想的工作吧!因为对着逝者,就会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尽管很多人都说世界上并没有鬼,但是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当看完这出电影之后,我更加敬佩那些入殓师啦。他们给逝者化妆,让他们以最美的一面离开人世,也给逝者的亲属们留下了最好的印象。

故事是以男主角为30年未见的父亲化妆,男主一直很恨父亲,因为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和别的女人离开了他和母亲。因此每次当他回忆时,他只记得母亲的样子,而父亲却是模糊的。父亲和他曾经交换过一颗石头,在父亲逝世时,手里还紧紧的握住那颗小石头,由此他才知道,父亲其实一直都想着他。

故事除了写出对生命的崇敬外,还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妻子死后丈夫的伤痛,母亲死后,儿子的悔恨。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出色的地方——音乐。背景音乐是由日本音乐家久石让所作的大提琴区,旋律优美动人,让人听后非常感动。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