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 观后感

中学家的读后感600字(4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5-04

中学家的读后感600字篇1

当我看到巴金老先生的《家》的题目时,我便想起了我的家,想到了那个让我温暖幸福的家,于是很愉快的读起这本佳作。读过之后才发觉,《家》这部小说是巴金老先生为朋友而写的,我被它动人的情节深深感染了。

《家》这本书让我感到无奈的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却因为迷信而分隔两地。书中的觉新代表那些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他不知道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却由着父母来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主。他爱的是他的梅表妹,但却要遵循父母的主张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觉新的心里虽然很不乐意,但却只是唯命是从,与自己心爱的人分开了,娶了那个父母指定的女人。而觉慧却是一个与觉新不同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屈于封建的束缚,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反抗,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即使他的爷爷不允许他外出,他也没有中断在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读书看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用另一种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觉新、觉民、觉慧这三个兄弟中要数觉慧的思想最为先进。他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最终,他用离家出走来表明了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这个社会是一直进步的,它不会因为什么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像觉民、觉慧那样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永往直前。

中学家的读后感600字

中学家的读后感600字篇3

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在巴金的《家》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封建的绅士之家,新旧两代人的对立与矛盾,也看到了那个家庭由盛至衰的悲哀。

这本书用一个家庭表现了那个时的社会。觉慧是进步的新青年,他甘愿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而大哥这是新旧对立中选择向旧势力妥协的悲剧。高老太爷则是活生生的旧礼教的代表,这个家,注定破碎。

在这个封建的旧家庭大哥觉新是一个读来让我最遗憾和悲剧的角色,开始读他我觉得他太过软弱逆来顺受,他不能够为自己的爱情反抗一次,他不敢和爷爷说一句不可以,他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换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换了一段自己不爱的生活。可是这就只是他一个人错吗?

不过,读到后来我更觉得是觉新身在那个时代的生不由己,是父亲的离世,妹妹的离世,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约的落后,断送了他和梅的爱情,也是那个错误的时代又一次让他的妻子再一次离他而去。他年纪轻轻为了家庭,放弃了学业,放弃了一切的青春理想,可是他又换来了什么呢?是他在一次次痛苦的挣扎中的麻痹自己;是弟弟眼中没有自我的人;是在看着大家庭中的明争暗斗,自己默默承受着一切……可是这一切值吗?

觉新有太多的生不由己,可是为什么?他不能在为自己的青春再反抗一把呢?他是没有坚持的心,然而他的弟弟觉慧有,他受新思想的影响,他年轻有热血有冲劲!他选择用自己来对着家庭和社会反抗,他学着自我。

可是,觉新的青春似乎被埋藏起来了,可是他支持着觉慧,他让觉慧去追寻新的人生,离开那个破碎的家。或许那也是他心中所想吧,他送别觉慧时一直朝着他走的方向长久地站立招手。我想那一刻即便有不舍,更多的是一种祝福吧。终于有人不必像他那样活着,可以去追求新的自我,觉慧或许会是他内心的寄托,代表他去实现梦想,挣脱着封建的束缚。

在青春时的觉新应该和觉慧拥有一样的想法吧,可是他没法实现了。青春多好啊,可以去追求,可以热血,可以充满对新生活和人生的热爱。如今的我们有多好啊,没有封建的枷锁,我们可以自己书写明媚青春,用青春的热火去为人生轰轰轰烈烈的过一次,可以去追求自己想过的人生,我们享受着青春。然而,觉新的青春之火,早已熄灭了吗?我想答案否定。

虽然他的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他的心里终究燃烧着青春之火。

多年之后,我们会褪去青春,但是要让自己的青春之火燃烧在内心的原野上。

中学家的读后感600字篇4

经过一个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