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
夏天到了,暑假也相继而至。为了实现暑假功课,我与同学结伴去新华书店买书。《苏菲的世界》吸引了我的眼光,因此前未几,我刚看过一部电视剧《绿光森林》,其中的主人公也叫苏菲,她聪慧、仁慈,最后她还激动了嫉妒心很强的姐姐。这让我对《苏菲的世界》的内容充斥好奇。再加上同窗老师的推举,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初尝
哲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门十分干燥,深邃的学科。对于从未接触过哲学的我,懂得起来一定很费劲。我就像收中的苏菲一样,带着一大串的怀疑,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们的“哲学之旅”。
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两个简短而奇异的问题开始,随着这位神秘老师,我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文艺振兴到浪漫主义。从苏格拉底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巨匠思考的问题。慢慢地,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它少了几分单调,多了多少分活泼,大批的历史内容,加上苏菲的好奇心和她非凡的阅历,让这本书读着像侦察小说,亲自经历这惊险的进程,而心中对万物的好奇则匆匆被唤醒。
回味
从高兴中,我读完了这本书,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有一段比方让我印象深入。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诞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端对这场令人不同相信的戏法都觉得惊疑。然而当他们年事愈长,也就愈深刻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这段话像一击响的雷声,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生涯良久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痛。毫无疑难,这本书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让我再度像婴儿一样,用好像乍见的目光端详这个世界,对万物感到离奇。
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本人重很多倍的货色。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留神,谁能想它能在严寒的冬天开放?
性命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沿的人,回答必定是“食品”。如果问一个快要冻逝世的人,答复一定是“暖和”。因而我以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绝对的。假如咱们从未生病,就不会晓得健康的味道,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斗,我们就不会珍爱跟平。
人生短暂,领有的能有多少?
让我们好好珍惜当初占有的所有吧,别等到失去才懊悔莫及。
我在家读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所以读上去不免有些枯燥。但是,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坚持读下来,我读懂了许多人生道理。
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他简直是一个天才。以一本故事的形式,“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书中14岁的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吸引了她。从此,在一位神秘老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这门课程,开始思索大哲学家们思索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这位老师不断送来的信,让世界谜团般在她眼前展开。苏菲企图用自己的常识与悟性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比这更怪异……
读了这本书,我有了许多新理解,对现在的世界和原有的知识有了新认识和新看法。书中每一章提炼出来的观点都很经典,它们揭示了历代哲学大家们的言语或理论。其中有两句话我记忆很深。一句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另一句是:“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我喜欢这两句话的原因是它们不仅朴实而且耐人寻味。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童年那种对万物都有陌生感的纯真性格,才能学好哲学,做哲学家。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哲学家被人们认为成“世界上最可怕的人”的原因吧!书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还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一只白兔比作整个世界,我们则是一些在兔子顶端的微生物。一开始,我们对这世界都深感好奇,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就逐渐熟悉了这个世界,也就滑入兔子的毛皮深处,并在那里舒适地呆了下来。可是,哲学家为了探索全人类的问题,他们踏上了爬向兔毛顶端的危险旅程。我想:大人们也许就是因为平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这些芝麻琐事而烦恼,而对大千世界慢慢失去了好奇,最终在兔毛深处度过终生。怎样才是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好奇心呢?根据我对书的了解,也许是这样的:举个例子:假如在见到狗时,婴儿也许会激动地学狗叫:汪汪!汪汪!而我们则会漠然无比。但如果我此时去思考例如: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种动物?我们为什么把这种动物称作狗?狗为什么会这样吠?的问题,就应该称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了。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予以指教。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的生平简直难以猜测,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文一字。我们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的著作中去了解他,所以,就导致了意见的不统一。从《苏菲的世界》中,我了解到:苏格拉底从前大部分时间爱在广场上与别人谈话,话题一般都是哲学上的问题,在这方面,许多人最后都会与他争论,但结果总是苏格拉底胜利,这使得许多人讨厌他,尤其是那些在地方上有脸面的人。最后,他被判处死刑服毒而死。可是,我在平常的阅读积累中,有一篇文章是说苏格拉底临死前叫他的弟子找一个传人。最后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弟子自己,告诉人们要自信的道理。这两个故事对苏格拉底的死法有着不同的描述,究竟谁对谁错?
我现在对于《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理解还很浅显,还要继续研读,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
在漫漫书海中,有数不胜数的好书,但是我最爱的还是那本《苏菲的世界》。
14岁的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苏菲来展示生活的奥秘,用哲学的角度来向我们介绍一个不同的世界。他是梦的世界,是哲学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没有去思考,觉得我们生活在世界是必然的,每天做的事是必须的。但是这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勇于创新……
记得小时候,我有段时间对哥白尼、伽利略等哲学家很感兴趣,但也只是感兴趣而已,我从不会去思考世界从哪里来,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谁?我也只是新鲜几天就对哲学没有兴趣了,因为我觉得哲学又空又大,不切实际。但是《苏菲的世界》带我去了哲学的世界,梦的世界,从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爱上了哲学,也发现了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哲学不是科学,科学给我们的是一些我们认定是真切的知识,哲学则是不寻常的智慧。
《苏菲的世界》还有太多太多,因为知识我们都有,但是智慧的哲学我们不一定有,让我们用哲学了解自己,感知自己,发现自己吧!
《苏菲的世界》是唤醒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的关怀与好奇。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这些事好像我亲身体会。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高中范文5篇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60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00字左右范文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600字202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范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苏菲的世界》中学生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2024
★《苏菲的世界》中学生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
★中学生《苏菲的世界》关于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