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也是最直接的,因为疫情原因,亲戚来往也不方便,自然而然就与亲戚很少接触交往,关系也逐渐疏远,见面也是简单的问候,然后不知所措。即使现在疫情已经放开,人们的交往也会逐渐变多,但是最初的那份亲情已经消失,是很难挽回的。
第二种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淡了,亲情也不浓了。大多数年轻人因为学业和工作的原因很少与亲戚来往,即使见面也不知道说什么,场面十分尴尬,家长还会说孩子不懂事,没礼貌,只知道傻傻地呆在一旁,也不和亲戚聊聊天,等亲戚走了,免不了被家长叨叨几句。孩子也很无奈,面对眼前的“陌生人”也不知说啥好。
第三种讲客套话和做表面工作让00后们很厌烦。只要亲戚一到家来,家长就要吩咐孩子端茶倒水,对亲戚一个一个问好,要是亲戚都认识还好,如果,来了个半生不熟的亲戚,那只好两眼相对,场面着实焦灼。如果哪里做不到位,还免不了被家长数落。与亲戚交往让00后感到心累与无奈。
第四种就是攀比型,情报员型的亲戚让00后们感到厌烦。这类亲戚并非完全因“亲情”来访,一些亲戚是利益型的,有事需要帮忙就来往,表面十分热情,实际就是求你办事,说着违心讨好的话,让人一点也不想搭理你。有些亲戚一上来就问东问西,问你结没结婚?问你有没有车?有没有房?问你成绩好不好?考了什么大学?问完之后,还拿来攀比,唠唠叨叨的让人烦人。
第五种是压根没话题,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张口说话还容易被家长批评,一些亲戚仗着自己是长辈,起来丝毫不给孩子面子,伤人自尊心,孩子下不了台。俗话说: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嘛。自然就不愿意走亲戚了,逐渐加入了“断亲族”。
其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走亲访友实际上也是在锻炼孩子的临场处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必要的礼节还是要有的,见到亲戚问候一声,回应聊天是礼节。拜访亲戚不要停留太久,否则会让自己的孩子很不自在,难免对亲戚也有打扰,这样大家都轻松。遇到蛮不讲理,伤人自尊心的亲戚,家长也要为孩子撑腰,否则,00后的“断亲族”就会越来越多。
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大
顾大妈认为孩子们不讲亲情,孩子们却深感冤枉。实际上,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两代人的思想差距很大。顾大妈固守传nyPgvHJvPzVu46AlJZs8iQ==统,重视亲情。她的儿女则重视个人隐私和自由,认为规则至上,坚持个人意志,注重个人目标和感受,不太看重群体性的想法和活动。因此,在“走亲戚”的问题上,两代人产生了思想鸿沟。
年轻人压力大
孩子们小的时候都抢着跟长辈去“走亲戚”,其目的很明确: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放烟花和吃零食,过得比在自家开心。但长大成人以后,有些年轻人的生活在长辈、亲戚眼中并不那么“稳定”,婚育、买房、工作等几件人生大事没有达到一般人想法中的“到位”。现实生活的无力感已让人感觉心累,而父母还在不断催促参加聚会。年轻人想要在春节期间好好休息一下的心愿虽然简单,却无法实现。在聚会上,不少年长的亲友会不断对自己进行說教,有时还会炫耀自己子女的“成就”,这会令一颗颗本就疲惫的心,感到更加难熬。
社会交往
内卷化、流动化、自主化、原子化
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奥数班、艺术体育素质课程班等,他们的世界被学校及各类辅导班所“窄化”为一个个“学习机器”。这种内卷化社会生长环境,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亲缘唤醒,延绵不绝
青年群体“断亲”之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将会走向何处?事实上,每一代人都形塑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所有青年都会经历懵懂的少年时期,也会体味百态的中年时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对亲缘关系的理解和认知也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