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往年的粽子总是妈妈在市场或超市买现成的。今年,我缠着妈妈,硬是要学包粽子。妈妈拗不过我,只好答应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妈妈学包粽子。妈妈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把它卷成圆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妈妈见了,就在旁边指点:左手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
接着,妈妈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调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紧紧的。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摇动筷子时,不是把粽叶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紧。妈妈说:摇动筷子时要轻一些,把粽叶包紧些。你看妈妈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
然后是捆绳。只见妈妈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个粽子。随之,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我一连包了好几个。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绑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cm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啊!真好吃。
通过这次包粽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粽子,又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就必须诚心,细心,还要有恒心,这样才能把本领学好。
我很爱吃粽子,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家里的粽子都是成堆成堆的。
一天,奶奶要包粽子,妈妈叫奶奶顺便教教:我。我不满地说:为什么要学包粽子?包粽子有什么用?反正我想吃粽子了可以去买。”妈妈生气了:“不学的话,奶奶包好粽子你别吃!”面对粽子的“威胁”,我只好乖乖地妥协了。
到了奶奶家,我看见桌上摆着一盆又一盆的粽子馅,高兴地大喊大叫:“奶奶,多放点五香干!”“不不不,多放点肉!”“不是,多放点香菇!”“不……”奶奶在一旁笑眯眯地说:“都放都放,要不然我准备这么多粽子馅干嘛?”
开始包粽子了,奶奶叫我看着她做。奶奶先把洗好的粽叶做成像簸箕一样的斗,再放进半勺米。奶奶做得那么熟练,好像不费一点儿力气。而我呢,要不是斗做得破破的,让米漏出来了,就是斗做得太小了,放了米就不能放馅了。好不容易,做了个勉勉强强能用来做粽子的斗,不过,还是没有奶奶做得好看。奶奶说:“多做就会做得好看起来的。奶奶以前也做得不好看,做熟练了就会好看起来的。”
接着,奶奶在米上面放了馅,又放了一勺米。我觉得这步很简单,所以没太在意,没想到手摆的位置没摆正确,把米撒了一地。我正哭丧着脸,奶奶安慰我说:“没关系,再来跟奶奶做一次。”奶奶用大拇指把斗多出来的叶片一按,一弯,做好一个粽子,和我重新做粽子。
这之后,我做得顺手多了,一口气包了好几个粽子,这可能就是“熟能生巧”吧。
吃着自己包的粽子,我真开心。
包粽子作文
包粽子作文【推荐】
【推荐】包粽子作文
包粽子作文
包粽子比赛作文
端午节固然少不了包粽子,这回我也体验了一把包粽子的乐趣。
桌上放着一筐刚洗好的粽叶,叶子摆放的整齐有序,上面还沾着几颗水珠,在那有些粗糙的页面上,水珠显得更加晶莹,像是清晨刚刚摘回来的一样;另一个盆中放着泡好的糯米,米堆得像雪山一样高;还有几碗馅料错落有序地摆在那里。
只见妈妈拿起一片粽叶,两手抓住两端,从中间一卷,形成一个尖尖的竹篓,她左手抓好竹篓,右手依次将糯米、馅料、糯米加入篓中,随后将竹篓上方多出来的一截粽叶折下去,再把左右2个角向下压平。最后,取一截棉线将粽子五花大绑,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我学了个大概,觉得并不难,便取来粽叶一试,先不必说后面的工序,单是把粽叶卷成一个竹篓,就把我折腾了半天,不管我怎么卷,底部总有个小孔,光透过那小孔照在我的脸上,好像在嘲讽我。不知试了多少次,我终于成功了,我赶紧抓紧它,生怕它散开了,可祸不单行,不知何时,那粽叶竟破了一道口子,哎,可惜了那粽叶,我不停地叹气。母亲看了一眼那粽叶,将它拿起又进行了几番加工,竟把它改造成了一个筒形粽子,缝隙被遮盖的无影无踪。接着母亲又教了我几种简单的包法,很快,我就学的得心应手。一个小时后,我们就大功告成了。
我迫不及待的将它们放入锅中煮了,锅中的佛水以最温暖的方式拥抱着粽子。2个小时后,我打开锅盖,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真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粽子了。
昨天老师说:“明天要让我们学习包粽子,请各位同学带好湿巾、手帕。”自从老师说过明天要包粽子的事,我一直兴奋的睡不着觉。
今天早上,我洗漱完吃完了早饭,我就带好了湿巾和手帕。就开开心心地来到了学校,我走到班级里。同学们都很兴奋,我们先读早晨的晨读。
下课了,语文老师走过来对我们说:“前三排的桌子并在一起,后四排的桌子并在一起。”我们每个人拿了一张湿巾,把桌子擦干净了。
然后,语文老师就开始给我们讲一些端午节的来历。比如赛龙舟,老师说:“南方人端午节的时候,喜欢赛龙舟。”而我们北方人却不能赛龙舟。因为我们北方人没有河可以赛龙舟。南方人的河流很多,也很适合赛龙舟。老师讲完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很多家长来到了我们的班里。老师说:“每一组有两位家长负责教同学包粽子。”
一位家长给我们做了一次示范。然后我们也跟着做了起来,开始我有点不会包,那位家长又细心教我怎么包粽子,我自己包了两个粽子。老师让同学们去食堂要一些粽子给家长。
家长走了之后,我们正常上课了。到了最后一节课下课的时候,我们开开心心地跑去食堂吃粽子喽!每个人都有两个粽子和一个鸡蛋。
吃完两个粽子,还可以随便拿几个粽子。下午上完了课我们就开开心心的回家了。这就是包粽子。
这天,就是一个值得纪念又值得回味的日子。在“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我们的教室里回荡着一阵阵爽朗而经久不息的笑声,教室里回荡着一股清新的粽子香。我们包粽子了。
这天我们都按照老师的安排,带来了各自需要带的东西:米、芦叶、馅、勺子、线、盆子……
我也不例外,拿起搭好的芦叶,小手轻轻一扣,一个粽子的“馅地”就出来了,我心想“嘿!这点小活对我而言就是小菜一碟。”之后,开始放馅了,我拿出勺子勺了米,放入馅地,就在我得意之时,一个疏忽,米都逃了出来。哎!只好重来了!
这次,我谨言慎行,征服重重“关卡”,来到最后阶段——绑线,绑线就是包粽子中最难的,它讲究方法,技巧。一开始,我也乱了手脚,心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我极力让自我冷静下来。开始试验,找出技巧,透过多次试验,我最后明白,绑线时要扎紧,还要把一些口扎紧,才能保证粽子在煮时不会变成芦叶粥。
老师把我们包的粽子送到食堂去煮。傍晚,我吃着自我包的粽子,真开心呀!与此同时,我最后体会到了包粽子的麻烦,也明白了外婆平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光包粽子给我吃有多么不易,我以后必须也包粽子给外婆吃。
到了傍晚,老师端来了一盆粽子,粽子的香味飘满了教室,也飘进了我们的心里……
透过包粽子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冷静,要去试验,要去发现。
今天是周六,我们去姥姥家玩,正赶上姥姥包粽子,我便自告奋勇报名跟着姥姥学包粽子。
姥姥包粽子可真有套本领、手艺,只见她用手把粽叶卷好。用汤匙在盆子里挖了些糯米倒进粽叶桐里,然后用桑皮、线将粽子缠紧,让后放进锅里,姥姥抱的粽子可真好看;有三角形的、菱形的,还有用簸箩叶包成的椭圆形的……各式各样,有趣极了。
我看着姥姥那熟练而轻松的样子,禁不住诱惑,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依样画葫芦。哎呀!只顾看姥姥怎样包,自己一不留神,糯米稀粒啪嗒落到了地上,我又小心的重新挖了一勺糯米,小心翼翼的放进粽叶里,模仿者姥姥的样子用线绳将它缠紧……姥姥一边包粽子一边问我:“小杰,你知道为什么要包粽子吗?”“嗨!不就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吗?”姥姥又提醒我说:“屈原跳江自杀后,江边人们就拿些馒头、窝头之类的东西扔进江里让鱼儿、虾儿吃饭吃米,别咬屈原。”姥姥又问:“那屈原是几月几日投江的?”我不加思索的回答:“当然是五月初五,又叫端午节。”姥姥满意的点点头说:“小杰长大了,还真学了不少知识来”。我听了姥姥的话,信心十足,又大胆的学着包了几个,尽管没姥姥包的精致,可总算会包了。
吃晚饭的时候我抢先坐下,一口气吃了三四个粽子,我觉得这次的粽子比哪一次也好吃。以前只知道每年的端午节前后,经常从姥姥家带回粽子来吃,可从没亲子学过、实践过、尝试过,今天我即学到了手艺又显露了才能。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来临了,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我高兴极了,因为很快就可以吃外婆包的粽子,外婆包的粽子非常好吃。甘香可口,放到嘴里马上就融化了。每年端午节,外婆都要包好几大锅粽子给我们吃,虽然外婆包粽子很辛苦,但是看到我们吃粽子时开心的样子,辛苦也就抵销了。
今天,是端午节。我和妈妈还有爸爸,一起回到外婆家。我来到外婆家第一件事,问:“外婆,粽子包好了吗?”外婆回答道∶“还没有,才刚刚开始包,要等到今天晚上才有粽子吃?我说:“外婆,我来帮你吧?”外婆说:“好,反正多一个人多一个帮手,你也来包吧!”
开始看外婆包粽子的時候,我就发现粽子的形状很与众不同,也不是方方的,也不是圆圆的.。我又发现,粽子的形状有点象圆锥,我就问外婆:“外婆,为什么粽子要包成这样子?”外婆说:“这样包的好处是能够不让材料“露馅”。
我一开始包的粽子,全部都是“露馅”的。接着,包的全都是“丑小鸭”。最后,我包的粽子终于变成了“白天鹅”。从“露馅”进化成“丑小鸭”,再从“丑小鸭”进化成“白天鹅”。这可真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幸好一开始我没有放弃,要不然,我也不会有“白天鹅”这么好的成果。
外婆把粽子放入锅里,煮了大概十个小时,终于把香喷喷的粽子端到桌上。晚上,我们大家团聚在一条小溪旁,一边吃粽子一边谈论人生。
通过这次包粽子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付出会有收获,我还总结出一条公式:收获=坚持+努力+付出。
我特别喜欢吃香喷喷的芦兜咸肉粽子,可我从没自己包过,今年,我想亲手包一包。
妈妈是包粽子的能手,包出来的粽子能和商店里卖的媲美,我缠着妈妈,硬是要学包粽子。妈妈把包粽子要用的材料:芦兜、咸肉、糯米、红豆、咸蛋黄都准备好了。开始包粽子了,我站在妈妈身旁,看妈妈给我示范包一个,只见她娴熟地把芦兜卷成圆筒状,封底,先拿调勺舀一些红豆糯米放在里面,放入咸猪肉,再放一些红豆糯米,用筷子均匀摇好,然后放入咸蛋黄,再放入红豆糯米至全部装满为止,最后摇均匀封顶,用绳子在粽子的四个尖角附近缠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看着简单,可真正包起来就难了。我拿起芦兜七手八脚地卷成圆筒状,封好底,装模作样地学着,可能因为我的手不够大,底封不好,我下的材料总是从底部漏下去,我很不耐烦地将粽子一丢,说:“我不学啦!”妈妈苦口婆心地对我说:“学东西,就要学彻底,不要遇到小小挫折就撤手不干,这样半途而废是学不到任何知识的。”在妈妈的鼓励下,我重新选了一条比较细的芦兜包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包好了我的第一个粽子,继着我又包了几个。最后一个工序是煮粽子,我们将包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厘米左右,点火煮上8小时即可。
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啊!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