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我是谁读后感(精选6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3-11-13

第2篇1

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有感

看了刘云山同志关于“三谁”的文章、教育片《开天辟地》和《焦裕禄》后,我感触良多,让我想起了父亲,作为为建立新中国贡献了一生的老父亲,想起他在我上学时的叮咛:“新中国的诞生是许多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人民群众付出了生命换来的,你要好好读书,建设国家,回报人民”;想起他在我走入工作岗位的嘱咐:“你是一名老师,你要对得起这个称号,真正教育出能够成为国家;想起他在我走上领导岗位的教导:“如今你也走上领导岗位了,别忘了是谁成就了你,别忘了你是谁”如今他在99岁高龄还要求我写字要横平竖直,做人要堂堂正正。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是昨天,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我真切的感受到对我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我是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忘公仆之心。有人把我们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有人比喻成鱼和水,这些比喻都很好,风平浪静舟好行,恶浪滔天船也覆,没有水的鱼只能是灭亡。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有长期的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传统,也正是这造就了我们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但在现今纷繁芜杂的社会里,有些党员,有些领导干部迷失了自己,忘了“我是谁”他们不再接地气,不再听呼声,不在意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取而代之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站在顶端看到了更“美的风景,却忘了脚下没有了群众基础的他们,已经站在了万丈深渊之上,粉身碎骨在所难免。

为了谁——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只有真正领悟了群众立场的真谛,才会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因为没去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做事,出现了怕面对群众的现象,如果我们把群众的事做了,做好了,我们完全有信心把“怕”字换成“敢”字,就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我们如果更多地把“相信自己”換成“相信群众”也许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是更广阔的天地。

依靠谁——得民心者得天下。1921年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从50多名党员到446.6万党员,用“小米加步枪”和人民的“独轮车”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800万国民党军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古语有云: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昨天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打下了江山,今天我们还是得依靠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才能守好我们的江山,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党永葆活力的力量源泉,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赵本山的小品《三鞭子》里有一段话,这条路不修是车陷在里面,能抬出来,这人心要是陷在里面……,是啊,没有了群众,我们什么也不是,我们有的干部现在是隔离了群众,等到群众隔离了我们,我们的党还有明天吗?

总之,我是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儿子,是一名基层领导,为了谁,我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百姓,是为了我的全体员工,依靠谁,我的成绩取得,依靠上级组织,依靠我的员工兄弟,三谁的学习刚刚开始,学习还在继续,我想在局党委领导下,在全体人员的支持下,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明确目标,找准定位,一定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岗位,更好的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出新力,立新功。

第6篇2

“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大讨论活动心得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并回答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中共西安市碑林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委员会,积极响应大会精神,关于深入“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议题开展了大讨论活动。祭台社区两委会在这次讨论活动中有所领悟与体验,并结合本社区具体情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一切为了群众,贴近群众,向群众学。

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走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贴近群众实际需要学,在深入学习中央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等知识同时,学习内容设计上突出群众性和时效性,以“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项主题,解决一个问题”为目标,从群众的要求、发展的需求、干部群众的实际渴求中寻求结合点,推动广大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提升。努力使党员干部向群众学习,加强互动性,交叉运用学习,增强党的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一切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带群众学。

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向基层延伸、向普通党员干部延伸、向群众延伸,形成党员干部带动广大群众学习、党组织带动全社会学习的良好氛围。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多干点事、多成一些事。发展是大事,但发展这个大事中又蕴含着许许多多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事连着大事,小事连着群众的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增强服务意识,在群众“最盼”的地方赢民心,在群众“最急”的地方见真情,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改作风。

三、一切引导群众,惠及群众,为群众学。

着眼于群众,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党员干部特点,提出相应的任务和要求服务群众。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让国家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引导组织群众学习。深入开展以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带动群众学习,争创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学习活动,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提升了为群众办好事、办成事、解难题能力,更加坚定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的信念。

在讨论活动中,本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结合自身情况,自查自省,对自身的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整理出了一些还做得不足的工作,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落实。

1.“我是谁”

社区党支部、居民委员会是党在基层设立的群众工作自治组织,社区两委会的工作就是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解难,维护社区团结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为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而努力工作。

2.“依靠谁”

社区两委会的工作,是依靠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依靠党和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干好事、干成事。

3.“为了谁”

社区两委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推动党的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社区两委会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体现在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及专业知识尚不够成熟完整。这些问题都是可调控解决的,首先要从内部人员开始提高,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强化工作技能,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技巧;其次提高社区信息化管理,给社区增加信息设备,为社区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达到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使社区居委会的人员都能做到物尽其用,应用专业技能主持工作,锻炼强化专业知识,使社区、党支部的工作人员都能做到物尽其用,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坚持以群众的标准为标准,由群众来评判,坚决鼓励维护社会稳定措施,打击违纪乱政行为,解决人民矛盾,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秉承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事在人为的工作座右

铭,始终与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连心。

我是谁演讲稿

我是谁为了谁演讲稿

围魏救赵是谁

茶圣是谁

青莲居士是谁

第1篇3

《我是谁》读后感

《我是谁》是反思文学中的一部短篇小说,反思文学是对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大的环境背景中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的一种文学流派。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反思文学”的创作,主要焦点在于对“人”的反思上。

作家宗璞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创作这部小说。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我是谁》就是以一名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韦弥由自己的住宅经过小山、假山,最后走到池沼自杀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思想历程构成的作品。

“韦弥推开厨房门,忽然发出一声撕裂人心的尖叫。”“夕阳一片血红,照得天地都是血污的颜色。楼旁的栅栏参差不齐,投在墙上的黑影象是一个个浸染着鲜血的手印”,这里一连用了三处“血红”“血污”“鲜血”,令人想到了死亡,惊恐而绝望。作品的开篇就营造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让读者不禁猜测韦弥是谁?她为何要发出“撕裂人心的尖叫”?为什么到处都是血红?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一半头发”“牛鬼蛇神”之类的词点醒了我,一个个疑惑终于解开,原来是文革!

文章中韦弥——一个专心研究生物的女性知识分子,和丈夫孟文起冒着在战争中粉身碎骨的危险,带着建设祖国的无限神圣感从国外奔赴祖国怀抱。她是来投奔共产党、投奔人民的!她是在飞向祖国、飞向革命!她情愿跳进革命的熔炉,把自己炼成干将、莫邪那样两口斩金切玉的宝剑,以披斩科学道路上的荆棘,因为剑是献给祖**亲的。可是时代政治风云变幻不定,突如其来的文革——一场波及甚广的政治运动来临了。知识分子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各种质疑,赤裸裸的斗争让人们撕下了温情的面纱,不顾一切的揭发批斗让人胆战心惊。当韦弥跌倒在地上,一个人“上前去俯身问道:‘怎么了?’一面关心地扶起她的头。他吃惊地叫了:‘韦弥!’便连忙把她轻轻放回原处。”人与人之间本是充满温情的,见到有人跌到了立刻俯身扶起,而这个人认出她是被批斗的韦弥后连忙放回原处了,唯恐躲之不及,生怕与她沾上半点关联。宗璞的另一篇小说《蜗居》中写道“每人都像戴了一个假面具,除了翕张的嘴唇,别处的肌肉不会动一动,我进去了,也如同我不存在,没有一个人抬动一下眼皮。”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尽收眼底。

韦弥夫妇在路人的纷纷侧目之下,在血淋淋的咒骂声中,不仅遭受着所谓革命者们的批斗,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也要在自己的手中付之一炬。他们把这些成果视为他们的“儿女”,本想通过它们建设祖国,不料反被祖国所抛弃,视为敌人。在这种无情的大环境中,丈夫孟文起“在死亡里看见了希望”,既然活着要受人们的唾骂,白白遭着“牛鬼蛇神”“大毒草”的罪名,甚至即将失去死的自由,此刻“只有死,现在还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趁还没有丧失死的自由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韦弥遭受着丈夫自杀身亡的强烈刺激和被诬陷为特务的心灵损伤,她的精神受到刺激,陷入迷失自我的状态。韦弥不停地自问着“我是谁?”她陷入了寻找自己独立人格的深渊。这个似乎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在那个颠倒错乱的岁月,却成了最模糊和最没有答案的难题。韦弥爱国,却被打成“特务”;她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被斥为毒害青年的“毒虫”;她是人,却被剃着阴阳头,像虫一样任人恣意侮辱和践踏。政治斗争改变着人们,人性一点点的丧失。韦弥并非一开始就是疯癫的,因为她承受着不为“人民”所接受的困苦。靳凡的《公开的情书》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我是一个人,我应该有个人的尊严。”在文革中,所谓的“被革命者”并无尊严可言,在那些人眼中,他们几乎不为人。他们打着革命的旗号批斗那些真正拥护革命的知识青年,使他们怀疑自己:我是谁?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人还是毒虫?这也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痛苦困惑的问题。显现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压迫下知识分子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和扭曲。

“‘我现在是条大毒虫!’韦弥觉得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是六十年代末期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地位,没有比呆在自己应有的地位上更使人平静的了。韦弥看见,四面八方,爬来了不少虫子。它们大都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却一本正经地爬着。但是一种十分痛苦的、屈辱的气氛笼罩着这蠕动的一大堆。它只能嗫喘着,发出‘咝咝’的声音,这声音韦弥可以懂,它说的是:‘我——是——谁?’”韦弥在文革的压迫下迷失了自我,她开始产生一种幻觉:自己在许许多多的大毒虫中间长大,自己就是一条大毒虫。失落的形象和现在的状态构成鲜明的反差,更加深了韦弥“我是谁”问题的询问。

韦弥在极度痛苦中,看到了迷途的孤雁“天空中忽然响起一阵哀叫,几只大雁在完全黑下来的天空中飞着。他们迷了路,不知道应该飞向何方。韦弥一下子跳了起来,向前奔跑。她伸出两臂,想去捕捉那迷途的、飘零的鸿雁。她觉得自己也是一只迷途的孤雁,在黑暗的天空中哭泣。”。“大雁”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是十分常见的。大雁总是结队迁徙,在途中经常会由于受到猎人射击等原因而掉队,成为孤雁。在中国文人笔下,“孤雁”的意象很多,往往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作者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在韦弥心中祖**亲就是雁群,她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解放初的画面:她和丈夫从国外飞回祖国的怀抱,她觉得那时“自己飞翔在雁群中”。韦弥的意识里,是将自己和母亲一样的祖国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安然在于能够为祖国贡献力量。韦弥如今的失落,不知道自己是谁,皆因母亲消失了,自己才无所认同,无所归依。

后来“许多只飞雁集合在一起了,要离开这被玷污了的、浸染着鲜血和耻辱的土地。韦弥用尽力钻追赶,但它们把她也遗弃了。”韦弥如失群的孤雁般寻找同伴,寻找归宿,她拼命奔跑,天空中的飞雁合群了,可她还是被时代被社会抛弃了,依然是孤身一人。“忽然间,黑色的天空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人’字。人,是由集体排组成的,正在慢慢地飞向远方。”迷途的大雁找到了自己的同伴,并组合出了“人”,而真正的人呢?韦弥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同伴,能否被同伴所接纳?韦弥虽是人,可她不能得到人的自由和尊严,她生与死的自由都被人无情地剥夺了,在丧失了人该有的一切之后,她迷失了自己,已然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在苦苦追寻中,韦弥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我是人。正当她找回自我的时候,“不少的骷髅、蛇蝎、虫豸正在挖它、推它、咬它!它们想拆散、推翻这‘人’字,再在人的光辉上践踏、爬行——。”虽然“人”字饱受骷髅、蛇蝎、虫的恶劣摧残,但它依旧不屈不挠地“慢慢地飞向远方”。这象征着重生和光明的“人”字,使韦弥重拾了破碎不堪的信心。韦弥要苦苦追寻的就是“我是人”这个普普通通的答案,由此,韦弥在渐欲迷失自我的沼泽地中又回归了自我,回归了人性。虽然她在还没真正享有作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时,就用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她找到了自己。她没有丝毫怨言,而是充满了“觉醒和自信”地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她很快地向前冲进了湖水,投身到她和文起所终生执着的亲爱的祖国——母亲的怀抱,那并不澄清的秋水起了一圈圈泡沫涟漪,她那凄厉的、又充满了觉醒和信心的声音在漩涡中淹没了”韦弥为着人的信仰在死中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和灵魂的升华,她生时不能被当时社会当时人民所认可,不能投身于祖**亲的怀抱,死后她找到了“人”所应有的人格与尊重,她只有死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亲爱的祖**亲。在短暂的涟漪之后“剩下的是一片黑暗和沉寂。”,单个人的声音太薄弱了,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震惊这个布满黑暗死寂的吃人的社会。也许在当时,她的死轻于鸿毛,悄无声息,一颗星的陨落不足以照亮整个布满黑暗的夜空。但黑夜总会过去,春天终会到来:

“只要到了真正的春天,‘人’总还会回到自己的土地。或者说,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作者坚信,文革这个黑暗的时代终会过去,人们终将重拾自我,人间也会充满信任与温情。这是宗璞的信念,同样也使我们每个人的信念。

第3篇4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读后感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读后感

看了刘云山同志关于"三谁"的文章、教育片《开天辟地》和《焦裕禄》后,我感触良多,让我想起了父亲,作为为建立新中国贡献了一生的老父亲,想起他在我上学时的叮咛:"新中国的诞生是许多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人民群众付出了生命换来的,你要好好读书,建设国家,回报人民";想起他在我走入工作岗位的嘱咐:"你是一名老师,你要对得起这个称号,真正教育出能够成为国家栋梁的学生";想起他在我走上领导岗位的教导:"如今你也走上领导岗位了,别忘了是谁成就了你,别忘了你是谁"。如今他在99岁高龄还要求我写字要横平竖直,做人要堂堂正正。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是昨天,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我真切的感受到对我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我是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忘公仆之心。有人把我们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有人比喻成鱼和水,这些比喻都很好,风平浪静舟好行,恶浪滔天船也覆,没有水的鱼只能是灭亡。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有长期的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传统,也正是这造就了我们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但在现今纷繁芜杂的社会里,有些党员,有些领导干部迷失了自己,忘了"我是谁",他们不再接地气,不再听呼声,不在意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取而代之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站在顶端看到了更"美"的风景,却忘了脚下没有了群众基础的他们,已经站在了万丈深渊之上,粉身碎骨在所难免。

为了谁--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只有真正领悟了群众立场的真谛,才会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因为没去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做事,出现了怕面对群众的现象,如果我们把群众的事做了,做好了,()我们完全有信心把"怕"字换成"敢"字,就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我们如果更多地把"相信自己"换成"相信群众",也许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是更广阔的天地。

依靠谁--得民心者得天下。1921年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从50多名党员到446.6万党员,用"小米加步枪"和人民的"独轮车"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800万国民党军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古语有云: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昨天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打下了江山,今天我们还是得依靠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才能守好我们的江山,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党永葆活力的力量源泉,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赵本山的小品《三鞭子》里有一段话,这条路不修是车陷在里面,能抬出来,这人心要是陷在里面……,是啊,没有了群众,我们什么也不是,我们有的干部现在是隔离了群众,等到群众隔离了我们,我们的党还有明天吗?

总之,我是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儿子,是一名基层领导,为了谁,我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百姓,是为了我的全体员工,依靠谁,我的成绩取得,依靠上级组织,依靠我的员工兄弟,三谁的学习刚刚开始,学习还在继续,我想在局党委领导下,在全体人员的支持下,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明确目标,找准定位,一定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岗位,更好的为XX事业的发展出新力,立新功。

第5篇5

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有感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2011年时任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闭幕讲话。今天我们再次进行学习,有了更深刻的感想和体会。学习“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新形势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需要再次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端正角色认知。回答“为了谁”的问题就是端正目标认识,搞清楚我们干事业、做工作、创政绩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要给党员干部角色定位并使我们党像父母一样宠着群众,像情人一样爱着群众,像兄弟一样帮助群众。惟其如此,我党才能筑牢“人民群众”这座永远的靠山,才会在前进的征程中,无往不利,所向披靡;唯有如此,我党才能始终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消灭新时期潜在的不合理的“大山”,使13多亿人民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及时治等,从而使我们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永远成为群众最坚强的靠山。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它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提出了使中国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新任务,开始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它带领人民进行了“一化三改造”,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1978年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时期的新任务,那就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中国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的面貌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来,中共又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如提出树立人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正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为建设好我们的美好家园,美好乡村,美好城市、美好社会而奋斗。十七大报告也非常明确的提出,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就是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理想信念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成就伟大事业须有伟大力量。我们党能依靠的力量是什么?如果搞不清楚、弄不明白“依靠谁”这个问题,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执政之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蒋家王朝,重要秘诀就就在于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陈毅元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群众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之源,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力量之基。人民群众对党有着深厚感情。为什么我们党能够执政到现在,就在于我们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党90年的发展历程无数次证明:没有群众就没有党。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强的后盾,始终是我们奋进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共产党员原本是人民的普通一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受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人;是经党教育、培养、考验,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举过拳头、宣过誓的人;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名先进分子,宣誓“对党忠诚”的人;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名队员,宣誓"永不叛党"的人。在组织、宣过誓、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这四条,既是对共产党员本质的概括,也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同志这句简单、直白而饱含深情的话告诉我们,人民才是父母。笔者认为,国家干部至少具有三重身份。一是有着每一个正常的自然人都具有的特征的自然人。二是制定、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国家公职人员。三是人民公仆。国家干部除了具备以上两重身份之外,最特殊的身份就是更是人民公仆。国家干部手中掌握着权力,代表各级政府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牢固树立的是“权为民所赋”的观念,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只有树立了“权为民所赋”的权力观,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克难制胜的法宝。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末与根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这些都强调的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告诫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是群众的亲人、仆人和知心人。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作为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要经常深入村组、社区与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盼在何处、难在何处、急在何处,真正同他们打成一片,做他们的贴心人。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我们对群众应该有感情、必须有感情。我们对人民群众要深怀感激之情;人民群众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人民群众。任何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没有资格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思想,决不能搞特殊化,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真心拜人民为师,虚心向群众请教,掌握群众所思、所困、所恶、所盼,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动力和方案,和群众一起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为了谁?这个问题问到了根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掉这个根本。党员干部无论分工怎样,职务有何不同,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党的力量源泉就是人民群众。依靠谁?这是党90年以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一切依靠群众,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英雄。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就是群众工作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其实就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

群众路线是党的“法宝”。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弄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

靠谁”,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减少官僚主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公仆意识。只有我们少点私心、多点爱心、公心、小心、细心和关心,尽量让周围的人开心,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第4篇6

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有感

今天在求是理论网上拜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求是》上发表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文章,看了这篇文章,我感受颇丰,受益匪浅,感悟深厚。这篇文章,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政治宝库,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思想之源。它为我党今后工作传真经,我们每一个党员一定要好好学习,切实贯彻到实践中去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可谓金“三谁”。每一“谁”都意义非凡,构成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金“三角”(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端正角色认知。回答“为了谁”的问题就是端正目标认识,搞清楚我们干事业、做工作、创政绩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要给党员干部角色定位并使我们党像父母一样宠着群众,像情人一样爱着群众,像兄弟一样帮助群众。惟其如此,我党才能筑牢“人民群众”这座永远的靠山,才会在前进的征程中,无往不利,所向披靡;唯有如此,我党才能始终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消灭新时期潜在的不合理的“大山”,使13多亿人民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及时治等,从而使我们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永远成为群众最坚强的靠山。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它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提出了使中国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的新任务,开始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它带领人民进行了“一化三改造”,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1978年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时期的新任务,那就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中国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的面貌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来,中共又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如提出树立人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正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为建设好我们的美好家园,美好乡村,美好城市、美好社会而奋斗。十七大报告也非常明确的提出,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就是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理想信念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成就伟大事业须有伟大力量。我们党能依靠的力量是什么?如果搞不清楚、弄不明白“依靠谁”这个问题,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执政之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蒋家王朝,重要秘诀就就在于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陈毅元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群众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之源,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力量之基。人民群众对党有着深厚感情。为什么我们党能够执政到现在,就在于我们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党90年的发展历程无数次证明:没有群众就没有党。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强的后盾,始终是我们奋进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共产党员原本是人民的普通一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受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人;是经党教育、培养、考验,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举过拳头、宣过誓的人;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名先进分子,宣誓“对党忠诚”的人;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名队员,宣誓"永不叛党"的人。在组织、宣过誓、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这四条,既是对共产党员本质的概括,也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同志这句简单、直白而饱含深情的话告诉我们,人民才是父母。笔者认为,国家干部至少具有三重身份。一是有着每一个正常的自然人都具有的特征的自然人。二是制定、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国家公职人员。三是人民公仆。国家干部除了具备以上两重身份之外,最特殊的身份就是更是人民公仆。国家干部手中掌握着权力,代表各级政府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牢固树立的是“权为民所赋”的观念,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只有树立了“权为民所赋”的权力观,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克难制胜的法宝。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末与根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这些都强调的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告诫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是群众的亲人、仆人和知心人。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作为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要经常深入村组、社区与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盼在何处、难在何处、急在何处,真正同他们打成一片,做他们的贴心人。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我们对群众应该有感情、必须有感情。我们对人民群众要深怀感激之情;人民群众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人民群众。任何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没有资格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思想,决不能搞特殊化,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真心拜人民为师,虚心向群众请教,掌握群众所思、所困、所恶、所盼,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动力和方案,和群众一起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为了谁?这个问题问到了根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掉这个根本。党员干部无论分工怎样,职务有何不同,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党的力量源泉就是人民群众。依靠谁?这是党90年以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一切依靠群众,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英雄。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就是群众工作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其实就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

群众路线是党的“法宝”。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弄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主动性、自觉性,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减少官僚主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公仆意识。只有我们少点私心、多点爱心、公心、小心、细心和关心,尽量让周围的人开心,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