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
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
(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实录:余存存同学看来是在课前已经很好的预习了课文,因此在谈到本文背景时显得很有条理,很自信,其余同学都流露出赞赏和钦佩的目光。之后多媒体显示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同学赶快记下笔记。
三、简介赋体
师: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赤壁赋》,从标题上看是属于赋体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都了解过哪些赋体文,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甲:《登楼赋》。
学生乙:《二京赋》,还有江淹的《别赋》。
师:二位同学说的很好,可见二位同学的阅读面很广,其他同学要向这二位同学学习呀。那么关于赋体谁能够给我们一个全面的概括?
学生乙: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点评:一篇文章的文体必须要明确,否则,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了解了本文的文体,也有助于下面的知识的学习,让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加深理解,这正体现了诱思探究理论中的三维教学理念,效果很好。)
四、听配音朗读、了解文意
实录:多媒体放本文配音朗读,优雅的音乐加上鲍国安洪亮的嗓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世界中,有些同学闭目享受,有些同学拿出笔在书上划出生字的读音,有些同学悄悄跟读。同学们都很认真。
师:那位同学给我们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实录: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由于时间关系叫一位同学谈,以下是简要内容:本文写景状物非常独特,采用灵活的形式行文,骈散结合,以散为主,抒发了作者的旷达的胸襟。
其他学生还想说,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再谈。
(点评:让学生自己谈对文章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全面的把握好文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
1、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2、熟读课文。
3、自主翻译,并写成书面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赤壁赋》的一些简单的文体,这一节课我们解读文章。
首先我们请三位同学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毛遂自荐。
实录: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位读苏子,一位读客,一位读旁白,由于学生课下认真的朗读,三位学生读的都很好。
二、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的把握方法:熟读课文)
1、学生读自己翻译的课文,其他学生找出翻译不准确的部分,相互探讨。
2、学生归纳本文闻言知识点。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点评:扫除文言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这事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可下复习中完成,不需要老师越俎代庖。)
实录:教师在学生自主翻译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合作交流,最后统一了意见,完成了文章的翻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很激烈,课堂气氛很活跃。
第二步工作,老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展示多媒体课件,补充了一些遗漏的知识,学生们认真的记下了这些知识点。
第三步工作,学生在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的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得出如下结论:
全文共五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的豁达心情。
第五自然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三、教师引导思考
1、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一是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艺术特色的鉴赏。一言以蔽之,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会领会一篇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借鉴,那么这一课到底写了什么?
(点评:虽然学生能够整体上把握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但是在概括能力上还是比较薄弱,语言罗嗦,不准确,概括不全面是最明显的表现。)
实录:学生再次读课文,提炼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2分钟后,学生交出结果,只是大部分学生回答了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旷达的胸怀,答不出消极情绪这一点。所以利用多媒体加以补充,如下: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2、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自然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那么请大家鉴赏一下。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一项即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大多数同学找到了一两点,但是有个别同学说的特点本文没有体现。大多数同学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有个别同学找不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加以补充,多媒体显示,如下: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教师解说1: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教师解说2: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教师解说3: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章中客人的悲和作者的乐?
(点评:苏轼的诗、词往往是表现一种豪迈的感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振奋,这篇文章也表现了这种感情,但是从文章的浅层次来看文章中的主客对于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主为乐,客为悲,结合文章背景,这种浅层次的感情是值得商榷的。)
实录:学生在经过重读课文,深思熟虑以后在随笔本上写了一段文字,时间:5分钟。然后教师找几名学生朗读,其余的由课代表收起教师课下批阅。
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摘录:
生甲:1080年的7月16日夜晚,苏轼确实在几位客人的陪同下游览了赤壁,文中的客确有其人,而客人的悲凉心情是在看到历史苍苍巨变,人生变幻无穷后产生的,我们知道古人大凡游历大山名川都会产生这种情怀,孔子逝者如斯,就是一个明证。那么面对如此美好的夜景,加上苏轼拥有一颗超出常人的博大心胸,于是乎便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快乐之中了,所以我认为,文中的悲和乐反映了苏轼和客人的不同的胸襟,是实实在在的两个人的感情。
生乙:我认为文中的主客的悲和乐是合为一体的,也许历史上就没有苏轼携友夜游赤壁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是苏轼杜撰的,理由如下:从文章的背景看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之后所写,当时苏轼的心情我们完全是可以揣摩到的,那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苏轼会因被贬而内心悲戚,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想排遣这种心情,于是想到寄情山水,那么作者杜撰此文就是要反映自己当时的这种心情。
五、课后作业
自读《后赤壁赋》,与本文进行对比。
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
课时:第一课时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
——讲授式教学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
——自主式探究
反思: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
学生:五只
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
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
学生:跳
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同学们都带书了吗?
学生:没有!
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特别是文言文。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反思:尽管没有教材,我还想力争做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因为教的进度要符合学的进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被“教学进度的快车”甩掉了,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
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反思:这篇文章最应该好好诵读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课本,所以第二个目标中“反复诵读”形同虚设。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能记起哪些?
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
学生:词。
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不过,先说词也可以。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
学生:《水调歌头》
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
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反思: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因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听、欣赏。
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
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鼓掌)
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若不满,择定**;君若量小,择念奴娇。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轼进行深入的了解。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反思: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甚至显得罗嗦,特别是“可能”一词说的很没有水平,因为他们眼下就正在学习必修四,学生从目录上应该早就知道了。其次,词的题目当时也没有想起《赤壁怀古》而说成了《大江东去》。第三,谈到苏轼词的影响,不能不提辛弃疾,以及他们并称“苏辛”,这也是个遗憾。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教师: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一首哲理诗、理趣诗。
教师: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
学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这首诗的题目是?
学生:《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反思:此处又犯了刚才的毛病。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退到幕后去倾听和欣赏,而我又总是不自觉地跑到前台抢学生的镜头。
教师: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
学生:《题西林壁》。
教师: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当学生回答出《题西林壁》时,我本应让那位同学顺势说下去,而我却打断了他,最不能原谅的是:我竟然说出了“后两句”,天知道,后两句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时也没能想起来。
教师: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一篇,名叫?
学生:《后赤壁赋》。
反思:此处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众所周知: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称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门四学士”“苏黄”并称等说法都凸显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很可惜,我没有进一步拓展。
教师:至于书法和绘画,咱们就不再多说了。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苏轼最喜爱哪一种植物?
反思:既然不再多说了,就不要说了。结果还是说了,这纯属废话。其实,谈到苏轼的书法,他的行书、楷书均有很大造诣,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应该特别点出来,结果我却略而不谈。
教师:在“岁寒三友”或“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
学生:竹子。
教师:有诗文为证吗?
教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
学生: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反思: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有“东坡肉”为证,但是苏轼又是个喜欢风雅的人,尤其喜欢竹子。因为这种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气节和骨气的象征,我们也常说它是正直与虚心的表现。因为喜欢,苏东坡在他家后花园种了不少花,还有许多竹子。总觉得自己问的不好,学生无从答起。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教师课堂艺术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现,锤炼语言、提升发问的质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教师:一个品位高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请填空。
(板书)
(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
(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
(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
学生:齐读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吟唱。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反思:此处读错,读成饮酒“作”甚后重复,可笑可叹,如此名篇,确属不该)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师:既然大家没有带课本,那我只好通过提问一些句子或关键词,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教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开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字?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朔
教师:“朔”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哪一天?
学生:初一
教师:那最后一天叫什么?
学生:……
教师:晦
反思:还是提问、引导不得法,如能例举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情况会好很多。
赤壁赋
课堂实录精选(范文5篇)
《赤壁赋》精选反思范文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读后感
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刻细致的分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旷达情怀。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
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
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结合课文,给同学们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图”,继续深入理解这种“美乐”之感(课件),有了这层理解之后,我们又应如何把课文描述的“乐”读出来呢?自己品读一下。
(学生品读)
老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苏子和客人各自做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自然段,自读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苏子在“饮酒”“扣舷而歌之”,客人在“吹洞箫”。
老师:很正确。找个同学读一下课文对洞箫声音的描述。
学生(有感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老师:箫声表现出客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伤感,悲伤,凄楚,哀怨。
老师:对,很正确。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在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客人会发出如此凄婉的箫声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第三自然段,来了解其中究竟。
首先,我给同学范读下第三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客人都诉说了哪些“悲”?
(老师范读)
老师:请同学回答下,你所看到的客人之悲有哪些?
学生1: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课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2:在历史人物和自己的对比中,感到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而悲。“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曹操与周瑜都已经功业盖世。
学生3: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现出了这个意思。
学生4: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课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明了生命短暂也是悲哀的。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把客人所描述的可悲之处都找到了。我们总结一下就这样几个方面的“悲”。(课件)
一是“英雄伟业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一是“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一是“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由此可见,客人原来有如许之悲情、如许之悲事、如许之悲理,难怪其箫声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了。理解了这层意思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把第三自然段的“悲”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
(学生自己品读)
老师:同学们推荐一位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让他(她)朗读第三段,让我们共同聆听这悲音。
(被推荐同学有感情朗读)
老师:读得非常好,请这位同学再读一遍第三段,但要求全体同学轻声的跟着这位同学一块读。读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心体会这悲情悲景悲理悲人,让我们共同通过读营造出这“悲”的氛围,“悲”的意境。
(一个同学领读,其余同学小声跟读)
老师:非常好。那么面对客人的如此悲情,苏子是否也受到了感染了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四段的“水月”部分,重点看一看苏子是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的。我们首先齐读这一部分,到“而又何羡乎?”
(学生齐读)
老师:(课件)同学们,这层文字中表述的从变与不变的观点看“水、月”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1: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学生2: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老师:此处,苏子用水月作比喻,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
学生: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羡长江之无穷”。
老师:分析的非常准确,这就体现了苏轼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乐观、旷达。(课件)
而苏轼的乐观超然,却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几近致死,之后又被贬黄州,以疲病之躯躬耕东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却怀有如此达然超脱的心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具体是这样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得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老师:对于第四段第二层次的“取舍”之议,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周老师布置大家就教师节、国庆节或中秋节任选一个题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选写一篇文章。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秋节,同学们源于生活,写得很真实但不少是“流水账”。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一位大师级的写作高手,看看他的写作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二、介绍作者
师: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注释①。
师:关于作者,除了书中所讲的这些,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生1:老师讲过的,苏东坡这个人很好玩,王安石变法他不同意,司马光守旧他也反对,所以仕途很不得意。
生2: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杰。
生3:初中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学学过他的《题西林壁》,另外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讲到他似乎与一个和尚佛印关系甚密。
师:我在网上读到一位老师的文章,深有同感。他说,我们在学习任何课文时,都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作者的信息,除了课本上那一丁点可怜的介绍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去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文坛掌故、人物传记、时代背景等等,这就是亚圣人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这样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能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学起来就显得轻松愉快。
老师再给大家补充几条作者信息:
(1)苏东坡考中进士,考官有大文豪欧阳修,但苏东坡在应试文中杜撰典故,欧未曾见过,事后仍不耻下问,苏子亦据实相告。宋人写文章非常讲求“有出处”,不可乱来,苏子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
(2)余秋雨在散文中讲到苏东坡是古今未遇之奇才,源于他有一颗童心,因乌台诗案下狱,披刑而彻夜呻吟不止。
(3)苏东坡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位通才。他的诗写得好,所以入选小学课本;他的文写得棒,荣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赋也是少而精,借用潘长江的话说,“浓缩的全是精华”,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笑傲文坛;他的词更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方可吟唱,乃宋词豪放派之脊骨;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为宋代四大家之一。
(4)他仕途不得意,但很达观,源于他的思想儒释道并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西湖“苏堤春晓”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亦使苏东坡闻名遐迩。据说就是在当年造苏堤之时,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如今成了杭州的特色菜。可见苏子爱吃肉,也很能吃,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对吃这种生理需要显然不是太计较,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是一个真正的文人雅士。
(5)他有一个才女妹妹苏小妹,极富戏剧性地、充满浪漫色彩地嫁给了江苏高邮才子秦少游,但不久即生病辞世,红颜薄命。苏小妹思想境界不亚于她哥哥: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参禅,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心有所悟,就与佛印相约:“我们互相看看对方有没有佛光闪现,说说看到对方有什么变化?”于是佛印看了苏东坡说:“我看到了一尊佛。”苏东坡憋住一口气说“我看到了一堆粪。”然后哗然而笑。回家后告诉小妹,小妹棒喝道:“你以为你赢了,其实这次你输得惨了。佛家言:心中有佛就会看到佛。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人家看到了佛,说明人家成佛了;你看到什么了,你成什么了?!”苏轼无言以对、自惭而退。
三、介绍课文写作背景
师: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丰富的人,才写出了《赤壁赋》这样的妙文。刚才跟同学们介绍的相当于苏轼的人物传记,是本文写作的一个较远的原因;较近的原因是写作本文的时间、事件等的现实触发点。——苏轼被贬到黄州,也就是今天的黄冈,黄冈我们并不陌生,黄冈中学出了“高考神话”,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的第二位林彪的故乡就是黄冈。苏轼当年被贬于此,以游遣心,怀古思今,写下了《赤壁赋》。赋是一种文体,他在赋中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来学习这篇赋?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子为我们所营造的艺术世界。
四、朗读课文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对照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将注音、注解标在生字词上,然后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看看本文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生先自读,再齐读课文,师点评,并范读第一段。
五、点评式串讲第一、二两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介绍时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交代人物、地点、事件。——两句点题。“壬戌”乃10天干与12地支的组合,“既”是已经的意思,“既望”即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赏月的好时光。“客”是何人,有几人,不得而知,但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钻研,可以上网查,也可以请教书本或老师。
“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此二者,苏子与客才能泛舟而游。“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倒,活画出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此与孙望先生所评《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之“绕”字一样,充分表现了江流对芳甸的眷恋之情。为什么会“徘徊”,羞涩啊,眷恋啊,矜持啊。不仅如此,还戴着一条巨大的面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银装素裹,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一样,平添了一层朦胧之美,也衬托出月光主人的娇美异常,更使苏子与客急不可耐。于是“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简直就是如醉如痴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期待的人儿终于来了,还等什么?拥抱她吧,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和她一起飞翔,“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浩浩乎”言心情迫切,动作之强,速度之快,视角之广;“飘飘乎”则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
师:此段文字写得极美,同学们在作文中是如何写月的,大家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水账”,作文一定要是经过心灵发酵的佳酿,献给我们的眼并打动我们的心的。写文章不能像照镜子一样,直来直去,只是一味地反射,而要像凸透镜成像一样,要折射、聚集。如果把自己不经意完成的次品献给老师,那就是污了老师的眼,脏了老师的心,折了老师的'命。同学们要学习此段文字寥寥数笔就勾勒、营造出令人心驰神往的人生境界,同学们能概括一下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吗?
生4:这段文字主要是写景的。
师:写的什么景?
生:写的是月景。
师:什么的月景?
生:赤壁月景。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段状赤壁月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七情,此段可以其中哪一字概括?
生5:乐。
师:为何是“乐”?
生:从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乐甚”可以看出。
师:很好!你读书很仔细。那么我们应该将景与情合起来归纳第一段中心意思:写赤壁月景,抒乐情。请同学们齐读一段,读出作者的“乐”。
下课铃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