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选8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3-11-1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1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有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个字,却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细致。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4.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难点)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题目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解析题目《答谢中书书》。

教师明确:答:回答,答复。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注意句子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颓(tuí):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解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展示图片。

向学生展示文中描写句子的图片,直观感受。

4.背诵课文。

全班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朗读、预习的情况,为接下来深入探究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感知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学生明确:

1.全篇文章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

3.全篇可以分为3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部分写景,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联系: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教师提问: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学生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无色交辉”。

色彩搭配之美:由“两岸石壁,无色交辉”到“青林翠竹”到“四时俱备”可以体现出来。

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以时间的角度,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

动静相衬之美:分别从形体、光色、声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心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发现无尽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得意之感。

教师补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全班再次齐读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会背诵并默写。

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该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设想是,参照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上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教学思路上,围绕课文中首句一个“美”字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朗读课文,品味字句,赏山川之美,品得意之情。

整个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太口语化。学生在齐读课文后个别字的读音没有及时纠正。文言文的学习,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多读,对于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我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字词的品味应多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或者“删词”等方式来体会表达效果,这样,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一些。在品析作者情感这一环节上,时间留得少了,学生难以充分意会到作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给予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他们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自身问题,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一、预

1、“书”的意思是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生字词写在下面

二、学

1、预检

2、通读课文,依注释自译课文(可小组商议)

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再俯瞰,再平视,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以感叹总括前文。

5、问题研究。

(1)、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们学的《三峡》中郦道元抓住了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练:

1.解释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奇

2、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四、作

1、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阅读下面《与朱元思书》与《答谢中书书》,完成8-11题。(11分)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风烟俱净()(2)任意东西()

(3)急湍甚箭()(4)横柯上蔽()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处。)(2分)

10、根据要求填空:(4分)

(1)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

听觉:

(2)作者描绘异水时,描绘出异水的特点是:

描绘奇山的特征是:

11、阅读下面短文《答谢中书书》,结合《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3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哪一句,请把它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请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2分)

五:默写《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背诵理解课文,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常识了解(5’)

1、题解:(大屏幕出示课题)

1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故人称“谢中书”。中书,一种官职。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大屏幕出示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读读背背(20’)

(一)、齐读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大屏幕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强调个别字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纠正强调个别字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出示译读要求)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2、作业: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其与本篇短文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6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观察不同的角度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其四:动静相衬美

2、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7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

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xxx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