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地的话》教学设计
《大地的话》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抒写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诗歌语言通俗,学习难度低,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更好地体味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语言情趣,也能够继续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称向所有她想与之对话的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就是能够做到仿照文本,继续文本内容。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多学生能够在自学中掌握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词。我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能够针对课文中的某段话、某个词发表自己有个性的感受,并随手写在书上以备与他人讨论交流。我班学生特别喜欢诗歌,因此在教学中不必给学生做过多琐碎的讲解,学生就能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完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然后组织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蕊”的写法。
2、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够仿照诗歌续写,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教师直接板书“大地”,激活学生思维,思考: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接着板书完课题,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将课文读通
2、生字出示生字、词
吐蕊一嘟噜枝丫筑巢驱赶嫌宝藏
学生“开火车”领读生字。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说说大地在和谁说话?
三、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读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自己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内容,配乐范读。
2、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3、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你自己就是大地,你想对你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其他同学你们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用心去感受,看看能否听懂大地对你说了些什么?
4、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大地想说的话。阅读时可以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在书上与同位交流。
5、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适时设疑对最后一句的省略号你是怎么理解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即: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
借助文本,换位抒情
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听了大地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四、激发情感,以写续情
1、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话语,想来说说吧?对你想说的人、物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来吧。
2、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仿照课文的前四段,来抒发你自己的感情吧。
3、学生仿照课文的前四段,将自己想说的话,也来写一篇简短的小诗。
4、组内交流,推荐一篇优秀诗歌。
5、全班交流推荐的诗歌,不满意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
7、大地巨人
韩家墩小学吴兆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望”等lO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蔼”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2、通过诗中重点句子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习惯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学重点]1.学会1O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感受“大地”和“巨人”之间的联系,体会大地巨人的宽厚、和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初步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习生字。
3、学习第1节、第5节。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分别出示两个词“大地”、“巨人”,让学生分别用词语来概括对这两样事物的印象。
2、将“大地”和“巨人”连起来,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疑问?
3、导入课题——
7、大地巨人。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产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望着、想象、和蔼„„”等词语,相机提示“蔼”字的音节,渗透隔音符号知识。
(2)出示词组“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起伏的胸肌、茂密的森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把词组读连贯。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读后反馈: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3、教师梳理归纳:原来这首诗歌是将我们的大地,比作了一位和蔼的巨人。那么,诗歌中,几次提到了大地是一位和蔼的巨人呢?(2次,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三、学习第一、五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
抓住“连绵的山群”这个词组,课件出示图片(连绵起伏的山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和诗人一样,坐在碧绿广阔的草地上,眼望着远方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这连绵起伏的群山,你想象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第一小节,读出这无限的遐想。
过渡:还有哪一小节提到了大地是一位和蔼的巨人?
2、学习第五小节。
说说你对这位巨人的印象。(和蔼、宽厚、温柔„„)相机指导理解“和蔼”这个词的意思。感情朗读第五小节。
3、师生合作朗读第一和第五小节。
4、从这首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大地在作者心目中,真的像一位和蔼的巨人!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
A、为什么作者一定要把大地比作一位和蔼的巨人呢?B、大地和巨人到底有什么联系?
C、这位巨人为什么这么宽厚地对待我们?„„
5、教师梳理过渡:看来大家对这位大地巨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下节课我们就从2—4小节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说明:在学习了诗歌的开头与结尾这两小节以后,再次引导学生围绕诗歌内容质疑,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四、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2、学生自由交流,会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生字?
3、重点指导“象、茂、宽“这三个生字,指导观察字形,笔顺。
4、教师范写。
5、学生在练字本上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第一和第五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2、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3、课后仿写,拓展延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CAI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全班一起背诵第一和第五小节。
过渡:上节课大家学完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以后,提出了几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寻找答案吧!2.齐读课题。
二、自主阅读2—4小节
1、提出学习要求:
(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2、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1.交流反馈。(1)第2、3小节。
句①:“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巨人的健壮。
B、句②:“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做手巾。”指导朗读。
抓住“盖满”、“绒衣”、“高兴”、“手巾”等词语,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地像一位爱美又可爱的巨人。指导朗读。
C、句③:他的头发和胡须,是那茂密的森林。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点多名同学赛读。
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D、配乐朗读第2、3节。(2)第4小节
A、过渡语:丘陵、盆地、草地、云彩、森林、风儿„„都是这位巨人身体的一部分,难怪作者说——“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还从哪里感受到大地像一位巨人呢?
B、“天空的太阳,是他手上的红气球,早晨,让它缓缓地升起,黄昏,又让它缓缓地下沉。”
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2、这不仅是一位健壮的巨人,还是一位调皮、可爱的巨人呢!喜欢他吗?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喜爱之情。
3、观察
2、3、4小节前两行,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的比喻句都用的“„„是„„”,相机引导学生感知“暗喻”这一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说明: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各种丘陵、盆地、森林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同时渗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大地巨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l.自主选择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仿写诗句,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大地其它的风光图片。
2、你也来做一做小诗人,将大地巨人的风姿展现在大家面前。他流动的热血,是。他打的每一个喷嚏,是。
他,是。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对暗喻这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和运用,读写结合。】
3、这位巨人为我们服务了整整几千万年,现在,他已经老了,而且已经千疮百孔了。
出示大地部分受毁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我们要爱护地球妈妈,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七、作业设计
1、听写第七课的词语。
2、仿写诗歌。板书设计:
7、大地巨人大地——巨人丘陵和盆地——起伏的胸肌
草地——绒衣云彩——手巾茂密的森林——头发和胡须
风声——呼吸太阳——红气球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大地的话》教学设计
《话》教学设计
写话教学设计
《加了话》教学设计
二年级看图写话教学设计
《大地的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蕊”的写法。
2、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够仿照诗歌续写,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练习配乐朗读投影:生字学生准备:课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教师直接板书“大地”,激活学生思维,思考: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将课文读通
2、生字出示生字、词
吐蕊一嘟噜枝丫筑巢驱赶嫌宝藏
学生“开火车”领读生字。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说说大地在和谁说话?
三、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内容,配乐范读。
2、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3、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你自己就是大地,你想对你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其他同学你们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用心去感受,看看能否听懂大地对你说了些什么?
4、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同位听听,看看你的同位能否明白大地想说的话。阅读时可以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在书上与同位交流。
5、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适时设疑对最后一句的省略号你是怎么理解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即: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
(二)借助文本,换位抒情
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听了大地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四、激发情感,以写续情
1、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话语,想来说说吧?对你想说的人、物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来吧。
2、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仿照课文的前四段,来抒发你自己的感情吧。
3、学生仿照课文的前四段,将自己想说的话,也来写一篇简短的小诗。
4、组内交流,推荐一篇优秀诗歌。
5、全班交流推荐的诗歌,不满意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教学反思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1)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2)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①我什么也看不见。②春天到了,可是„„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教学反思: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语文天地开卷有益难忘的一句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4个生字。
2.读通、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残疾人,你注意过他们吗?你了解他们吗?你帮助过他们吗?(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后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残疾人,来感受一下她的内心世界,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气恼、裂唇、畸形、倾斜、温馨、抚慰等。
2.解决下列问题:
(1)“难忘的一句话”是哪八个字?
(2)为什么这八个字让“我”难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练读生字。
2.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重点引导理解
描写“我”和“伦纳德”夫人相貌的语句。
五、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初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怎样看待“我”对同学撒谎和耳语测试时作弊?
明确:我撒谎并非品质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尊。
2.找出课文中体现“我”自卑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气恼,我„„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觉得这样说„„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可我先天失聪„„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
3.讨论: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是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
4.引导学生体会出我的感受强烈的原因:即老师的爱的强大力量。
5.弄懂为什么“我”觉得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改变“我”人生的看法。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
2.再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八、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句话
相貌丑自卑-——“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