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范文

菜根谭读后感(整理11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0

菜根谭读后感篇1

有句话叫:“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菜根谭》是我国古代学者洪应明所撰写的一部关于人生体验的奇书。

记得妈妈给我买得那一天晚上,由于缺乏亲身体会,我还以为《菜根谭》就像人们所说的天书一样难以理解。但在我认真阅读以后才知道,这真的是一本教育意义深刻的`书。上面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身边,它把我引入了一个新天地。从我阅读得第一天起,我就把它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而里面的故事更是让你如痴如醉,回味无穷。里面有名扬千古、无欲则钢的王安石;有两袖清风的于谦;有铁面无私的青天包拯。他们的清正廉明是我久久不能忘记的。里面还有人人皆知的磨杵成针、凿壁偷光、孟母三迁。它们都是鼓励我前进的航标灯。

看了这本书会让你感悟人生,拥有赤情侠心,还能让你返朴归真。作为一名小学生,你难道不应该阅读这本书吗

从《菜根谭》的开始,经历了几百年世事沧桑,但《菜根谭》将永远谱写着它那永垂不朽的文化。正如学者洪应明所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菜根谭读后感篇2

这天,当我们还在为欲望而挣扎,为欲望而勾心斗角,为欲望而忽视身边平淡的幸福,为欲望而抛弃自己纯真的信念,为欲望而苦恼的时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悟出来了

还是在这天,当我们还在烦闷于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时,当我们应对工作消极懒惰时,当我们还在为衣食住行劳心劳力时,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朴的年代里,在那个欲望还没有埋没灵魂的年代里,我们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这三十二个字就是《菜根谭》的开场白。作者洪应明先生在书里阐明“性定菜根香”的真义,因为万味皆由根处发,“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说到人的欲望,大到能够吞噬宇宙,没有几个人能满足于一碟菜根。还记得在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里,颜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扰,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箪食,一瓢饮”这些古老朴素的道理,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描绘了多么平淡的幸福画面。

菜根谭读后感篇3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含义解释: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菜根谭读后感:

我读这句话的时候,会想到工作中接触到的人,比我年龄小的刚踏入社会的、比我年龄大的饱经世故的。常听人们说年轻人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强;而有一定阅历的人,就很难调教,只能由着他去了。

曾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好像成熟了,脱去稚气了,其实现在想来不过是世故了、被社会染杂了。这有点像马哲,否定之否定,从职场新人、社会小白,变成白骨精、被社会大染缸染的花布,然后再启动自净功能,回归本性,成为一个既能在社会上立足,与众多人相处、周旋,又能不被名利所迷、保持初心的人。有点像外圆内方的意思。

而如何才能启动自净功能呢?从我的体会来看,自净功能来自对社会的诸多反省,简单点说就是来自我们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烦恼、挫折,与其与人争利、得失都烦恼、成天累心,不如放下,做好本分事,简单一点好。

菜根谭读后感篇4

乍一看这本书,感觉都是一些常见的经常听的提议,但经过仔细阅读,让我越来越着迷,这些道理往往被我们平时忽视的,就像菜根,一旦品尝就有它的独特。

这是古往今来前人成功与失败的总结。例如,秦始皇的统一无疑是由于他善于出谋划策,这最终使他成为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人,从而获得了千古一帝的称号。

楚怀王死在异乡也因为不听屈原的劝告,置屈原的劝告于不顾,最终陷入了秦国的悲惨境地。秦始皇与楚怀王成功与失败的比较,这无疑是对这句名言最好的诠释。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是劝我们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会轻易展示自我的智慧的,一旦露出锋芒,只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杨修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以为自我很聪明,三、四次猜中了曹操的心思,还把话说了出来,最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你说杨修聪明他很聪明,可是他为什么会死呢这是他的愚蠢,因为他能猜出曹操的心思,却猜不出他的性格。

曹操心里怎样想,大臣们几乎都明白,只是觉得自作聪明的杨修不明白,因为他不明白才招妒。所以,智慧似乎是愚蠢的,伟大的技能似乎是笨拙的,值得我们从生活的规则中吸取教训。

我喜欢《菜根谭》,因为它是一本流传千古的书。充满哲理的味道,充满变化的人生哲理,充满诗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人生准则。

菜根谭读后感篇5

佛家语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当风来竹子就知风因缘遇合,风过去之后,缘尽又一切皆空。所以说"风过竹不留声",假如竹声继续不停,那就是万世因缘永不散,一切诸法之相永不空,如此天地宇宙虽大也容不下。可见一切诸法全都是空象,也就是都会飘然而过毫不留痕迹;"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也是一个道理,这两件事情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大觉和澈悟。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所以应当抱有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应该尽心去做,事情过去后,心象要立刻恢复到原来的虚空平静,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

我从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在自己本职工作的`历程中我也时刻用这句话来鞭策和提醒着自己,也在自己岗位变换的过程中不断领悟这段话的含义。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流;工作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做好工作必须先做好人,做人的态度决定做事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被名利所左右,专心致力于一项事业,摆脱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远,一切随遇而安就好。

菜根谭读后感篇6

《菜根谭》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的哲理短文,共分十章,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陈述或论证利与害、得与失,充满哲理思辨意味。短文多用对偶,两句一组,对仗工整,含义深刻,细读之,觉得特中肯綮。作者定是一个饱经沧桑、老于世途的高人,既有出世的`逍遥达观,又有入世的淡泊宁静,言辞恳切,不冰不火,恰到分寸又能一语破的。

封建社会中人读此书,可以远避祸端,明哲保身,既享入世百味,又得出世闲逸。今天,时代的发展很迅速,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名利观都有了一些改变,读此书仍受一些启迪,如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开导自己,怎样看待人生百态和自然万物。天人一体,天人相应这点古今是相同的,我们既要读书,领会书中要旨,又不能拘泥于书,被书遮掩了耳目,要学用惟时,就像书中所说的:

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

涉世无段圆滑机趣,乃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人心虚,义理来居;人心实,物欲莫入。鸿蒙未辟便分了阴阳,人心事理莫不如此。做人经世有个一分为二的态度,有个瞻前顾后的眼光,有个大肚能容的雅量,有个得失互转的思想,心乐,便是个福地天堂。

菜根谭读后感篇7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写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集合了万古不变的教人之道,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我们正心修生,养性育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书名《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的菜根,则百事可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如能坚强的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

《菜根谭》这本书分为前集和后集,其中我最喜欢的的一则是: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功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这则告诉了我,如果自己对别人有所恩惠,切不可念念在心,计较回报,长此以往只会加重自己的名利之心。相反,对别人的恩情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对于自己犯的错,要时时刻刻以此为鉴,改过自新。别人犯错时,如果你不断指责并不能让他改正已犯的`错误,相反只能使他对你产生怨恨,而当你为他辩护,他则会反过来检讨自己,积极的修正错误。

阅读《菜根谭》,能让你从容的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时刻拥有一份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对人生有新的体味,对心智也有一个新的提升。

菜根谭读后感篇8

《菜根谭》是明代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它勉励人们在平淡乏味的菜根中体验人生的滋味,进而充实自己,发愤图强。

《菜根谭》提倡“抱朴”,即有一颗朴素的赤子之心。要经得起各种考验“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菜根谭特别提倡“家和万事兴”,没有“三纲五常”的死板说教,却可以处处感受到作者为保持家庭和谐而涌动的'爱心“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功德,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学问”

菜根谭劝告人要脚踏实地。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有一股傻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需要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任天机。”

在处世方面,菜根谭主张处世应该高立一步,有一种大局观。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要求大家不要刻薄。

菜根谭中每条的字数都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的最为真切的感悟,遨游其中,不单单是一种觉悟,心有那份无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里行间,藏着的是一双透视人间的慧眼,在他那份沉甸甸又带着暖意的鞭策下,必有新的体会。

一个人的思想不应该被欲望遮住眼睛,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饭中体会平淡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的到极大地满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菜根谭读后感篇9

读了《菜根谭》,你会明白,受到恩宠可能会带来灾难,所以当你骄傲的时候,回头看看。失败之后,后面你有可能会成功。

今天,我将由洪英明编辑的《蔡根谭》一书通读了一遍,书中说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使我深受启发。

当我读到“栖守道德,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我想,坚守道德的`人,也许只是暂时的寂寞。俗话说,小人不择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小人有成功的。但是小人只能欺骗群众一时,不能欺骗一辈子。

例如,宋高宗死后,秦桧终于受到了报应。乾隆死后,和珅被抄家。但是,岳飞和刘墉对人们的影响是永远的。因此,当人们坚持自己的道德时,如果感到孤独,也绝不能退缩,成为坏人。

当我读到“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我惭愧地想:是的。

受到恩宠可能会带来灾难,所以当你骄傲的时候,回头看看。失败之后,后面你有可能会成功。例如,在五年级的第一学期,我的成绩突飞猛进,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于是变得骄傲起来,没有及时回头,结果,后面成绩一落千丈,我感到非常后悔,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学习,把成绩赶上去。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你不妨也看看这本书,我想它会给你很多启发的!

菜根谭读后感篇10

读明人洪应明《菜根谭》,间有一语,道是“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良多感慨。亦而想起与此类似之说的那出于泰戈尔手笔的'早已脍炙人口的名句“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虽不一样之说,然生异曲同工之妙。可悲可叹的是,历览古往今昔,能知晓其间要理者,怕是少之又少;而能以此力行者,恐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岂不悲哉虽曰有范蠡、张良之徒,尚明激流勇退之术,明哲保身,得一世逍遥,千世瞻仰。然终凤毛麟角,不足为佐耳。

俗语有云∶世世熙熙,皆为利来,世世攘攘,皆为利往。此字当头,好不厉害!功名利禄,粟米钱财,红颜妙玉,金错琼瑶,怎不气魄!然终虚化迷幻耳,飘然之至,有甚图哉可惜众人何晓世里事外忙煞了腿,空携皮囊卜错了卦,枉抛心力走错了路!利令智阍,好生在理!可惜了,可惜了。一身枯骨转身休,不图实至,却求名归,错堪了这生计。有憾无憾笑看荣枯,静观生期,俯首思之,当如范张是耳。只恐学也不来,求也不得,怕只似那“蜀道之难”!老子有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生”。祸福相生,看似是福,却也指不定祸生其间,贪求一世荣华,徒劳而已矣,真明智之举恐多生祸端罢了。

故此,生还当如是∶来,就来得轰轰烈烈,走,就走得彻彻底底。不留下他一似的痕迹,无声也还无影。-

菜根谭读后感篇11

《菜根谭》第201篇说:“俭,美德也,过则为铿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谘性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上文的意思是说:勤俭本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过于节俭就会成为行为鄙下吝啬的守财奴。谦让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过于谦让,就会给人一种好用心机的感觉。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吝啬者比如葛朗台,吝啬之态,无人能及。影射出的'不是他高尚的品德,而是他鄙下的灵魂,为了钱财失去了妻子女儿乃至他做人的资格。假谦的就更多了,有时自己甚至就不知不觉

也成了个假谦者。过于谦让者看似谦虚,实则给人一种虚伪的觉,比如有人称赞我“你真能干”

“哪里哪里”

“不用谦虚”

“真的没什么啦”

“……”其实我的谦让是想让别人多称赞几句哦!^_^

我觉得在这方面西方人比较直率,当然,这也不是说中国人比外国人虚伪,只是因为在几千年的传统中中国人在这个方面已经习惯含蓄,不外漏,所谓的韬晦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有了一种坦诚事实,公平竞争的意识。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所以为人不要过于吝啬和谄媚,只要生活上处事妥当,不大手大脚,为人保持不亢不卑,就是最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