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常用范文

《清晨》说课稿(整理2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5-03

《清晨》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当我们打开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会看到这样一个主题--《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这一主题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等内容标准。主题又分为走在上学路上,看不见的手,小棉袄找妈妈三部分。

"走在上学路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关于劳动者的话题,图文并茂,充满生活的气息。以清晨为时间的切入点,向我们呈现了一定时间劳动者忙碌的身影。教材的画面是以城市的生活为素材而呈现的,然而,我的学生是在农村小镇长大的,课文中提到的交警、公共汽车司机、清洁工人等,确实是非常可爱的劳动者,可这些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因此,我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劳动节快乐》这一活动内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身边的劳动者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三、教学手段

本课注重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向学生呈现一幅幅来源于他们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课内课外结合,通过组织街头采访,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升华情感。

四、教法学法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用谈话法、提问法敲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认识、探索、体验和发现生活,感悟道德。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人,他们在整堂课中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

五、过程分析

一)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本活动将通过调查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活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生活化--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气氛轻松自然。

二)教学流程图

教法情境导入--调查了解--呈现问题--引导释疑--总结升华

学法感受--汇报--交流--反思感受--合作探究

目的调动情感--激活经验--促进体验--深入体验--内化情感

三)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看(出示鲜花),漂亮吗?今天清晨,我特地到花店买了几朵花,因为五月一日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五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我想把这些鲜花送给那些劳动着的人,送给谁呢?学完这节课,大家就帮老师拿个主意,好吗?

帮老师拿主意,学生马上会兴致盎然,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送鲜花给劳动者的创意,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同时,也为后面活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2、交流体验

多媒体呈现交流内容:1)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

2)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到学校的?

3)一路上,你都看见了哪些在忙碌的人们呢?(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这些内容是学生每天上学是会经历的,学生能很快顺利地完成,老师从中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自然地引出本活动的主角--身边的劳动者。

3、借助多媒体,深入体验

怎样引导学生从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的体验呢?调查之后,我做了如下引导:

1)师:同学们,当你们吃着香喷喷的早餐,坐着车准时的来到学校安心地学习时,当我们的周围一天天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时,你可曾想过,是谁在为我们服务,你可曾观察过这些劳动者呢?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吧!

2)观看课件(播放课件)

师:让我们和娜娜同学一起走近身边的这些可爱的劳动者吧!

这是一段录象,以学生娜娜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等鲜活内容为线索。同时,通过娜娜引导学生思考、体验。

情境1忙碌的母亲

天蒙蒙亮时,娜娜的妈妈已经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妈妈的脸,接着妈妈给娜娜做早餐、梳头,临走时,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头,然后,娜娜在妈妈的叮咛中上学去。

这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定会唤起学生的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妈妈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有这样的好妈妈,我真幸福啊!

情境2喂鸡的老奶奶

经过邻居家,她看到了喂鸡的老奶奶。

老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盼着鸡多下蛋,好留着给孙子们吃。

从老奶奶的身上,学生最能感受到劳动者的质朴与勤劳,也会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鸡蛋都是奶奶给的呢!

情境3田间劳动者

接着,她看到了田间一身水一身泥的农民。

通过娜娜和犁田人的对话及镜头里劳动者裹满泥巴的裤腿,还有打秧、插田、施肥等一个个生动的劳动场面,来告诉学生,粮食要经过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得来,真是来之不易呀!

情境4开拖拉机的叔叔

娜娜来到公路上,见到了一位开着拖拉机在路上颠簸的叔叔。

娜娜引导学生思考:这么早,去运什么呢?帮人运砖头建房子还是到供销社运农药化肥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便会发现,这些平凡的开着拖拉机的叔叔,还真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呢!

情境5中巴车司机等

娜娜还看到了还有起早贪黑的中巴车司机。

学生从中知道,是这些平凡的叔叔,为农村小镇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情境6学校里的老师

这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些场面了,有了老师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源于学生的生活,又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学生会感觉亲切自然,这些经过锤炼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去感受,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反思、体验

接着,多媒体显示问题:

①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

②设想:如果没有这些劳动者,会怎样?(以一个具体的职业说说)

用课件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进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由此,我设计了以上问题,并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为第二个问题设计了没有清洁工,垃圾堆积成山的画面(放映课件),形象地告诉学生,清洁工人的劳动多么重要呀,使学生的体验更深。

5、总结升华

①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在默默为我们服务的辛勤的劳动者呢?

②看一看

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多媒体显示各行各业劳动者劳动的镜头,如:医生、警察、清洁工、建筑工、修理工等,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劳动者的给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

5)走向生活,结束新课

①师:现在大家认为这些花该送给谁呢?为什么?(学生谈体会和感想,放背景和音乐)

②那现在就让我们走向街头,去寻找采访这些劳动者,好吗?送上鲜花的同时,别忘了送上一句"劳动节快乐"(课件显示"劳动节快乐"字样,老师发采访表格)

采访对象

采访时间、地点

采访感受

道德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学习,在激起学生对劳动者的感激与尊重后,让学生谈感受,谈体会,这时,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掀起波澜,在调查采访中,相信学生会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体验,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6、课后延伸

课后,与学校广播站联系,开办一期"五一"特别节目,把本次活动再次推向课外!

采访调查后,以广播的形式把他们的成果向学校,同学展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认同感,教育就真正深入人心了!

六、评价分析

这是一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活动课,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了学生的需要,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型。课堂在看似平淡的儿童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这些生活事件的选取,在我校学生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典范性,整堂课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真实的生活,并把课堂开放到社会,以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

《清晨》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湘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课,教材选择“清晨”为主题,在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利用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时人物的行为活动,利用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及立体表现能力,这也是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材展示了油画作品〈都市早安〉及泥塑作品〈庄头〉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这一幅副给人希望憧憬的画面,启发引导学生想象并发现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幅幅让学生有所感悟的画面,更能提醒学生是短暂的,时间和青春更是转瞬即逝。

2、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材的处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教材观点的处理。在学习基础知识方面,教材的观点认为学生用泥一种材料来表现清晨是人物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立体表现能力。我认为一种媒材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创造及表现能力,很多学生不喜欢泥塑这种表现形式。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这一方面,我鼓励学生可以利用泥,金属,线材,纸材等多种材料,多种表现语言来表现这以主题思想。以此提高学生立体及平面的表现能力。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第二方面,对教材内容在教学程序上的处理。教材第二部分以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涵的美为主。我在这个环节中增添了一个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人对清晨有不同的感悟,而表达这种感受的方式也有很多,你能说说所知道的表现清晨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句)或音乐作品(如歌曲或者乐曲),以此加深学生对”清晨“这一主题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理解,同时达到学科整和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目标:”清晨“这一话题是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各种事情,却又容易被忽视,而清晨是朝阳的”代言词“,又容易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时光的珍贵“,”闪烁的青春“等,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及美好事物的情感。能力目标: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由于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使用艺术表现语言多样性,因此我制定的知识目标为:知识目标:提高学生的平面,立体造型及平面,立体表现能力;在泥塑活动中,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

4、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多种表现形式表现一种主题思想。难点:泥塑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启发---引导的方法,以欣赏图片为线索,利用教具,进行欣赏,启发,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导入环节采用欣赏---启发-----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新知环节中,采用启发讨论----欣赏---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制作过程中采用启发--演示--欣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制作环节采用指导---启发--欣赏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

依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利用大量作品图片及作品范例的欣赏,引导学生开启想象力,进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自主学习。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会基本技能技法。

四、教学手段

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实物展台及作品范例展示教学手段。在导入环节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在讲授新知环节中,以多媒体,实物展台及作品范例手段为主。在作业评价及展示作品环节中,主要以事物展台为主。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

1、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欣赏校园歌曲〈清晨〉导入。其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讲授新知环节:

情感与体验:

问题一,引导学生讨论“清晨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同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一段以清晨活动为主的人文色彩浓厚的公益广告。其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理解清晨所蕴涵的意义作铺垫。

问题二:引导学生讨论,人们对清晨的感悟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于清晨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句,音乐作品如歌曲或乐曲有哪些?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进行情感教育,学科整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发展阶段:

一、出示表现清晨活动的泥塑作品,并引导学生欣赏讨论,美术作品在表现这一题材上与其他形式有什么不同。(视觉效果强)

二、教师展示多幅泥塑作品,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并介绍泥塑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三、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除了泥塑这种表现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哪些艺术表现形式表现这一主题。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如绘画,粘贴剪纸摄影等)设计意图在与让学生懂得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也可以表现同一种主题。

练习环节:以“清晨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选一种或两种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其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作业展评:这一还节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师评为辅,其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信心,表达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我说课的内容就到这里,由于时间关系书写比较仓促,其中有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和领导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