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农业种植发展趋势(6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6

农业种植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82-01

0、引言

马铃薯作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特点,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贵州山区,它成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贵州全省已有85个县市种植马铃薯,截止2012年贵州省已有约8.5万hm2的面积用来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占马铃薯生产总面积的12.8%。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资源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气候自然环境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一般的收获期在4月份左右,而此时,北方的马铃薯已经进入了销售尾期,供小于需,且价格上涨,使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某些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盲目、跟风式的选择品种,而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合品种的马铃薯种植,这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无形中延长了马铃薯的生育期,造成了产量下降等负面影响。在种植技术中,缺乏系统的对于马铃薯栽培方式的研究,使得单产水平并未发展到最佳状态。

2、马铃薯产业适用品种与生产技术

贵州地区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主要的适用品种有: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是由贵州省扶贫办公室于1998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并于2002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的马铃薯品种,适宜在贵州省海拔1000m以下热量条件较好的低热河谷地区冬季种植和全省春季种植。中薯2号是中国农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1984年~1986年春、秋两季无性繁殖、鉴定而得的优良品种,单株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出苗后50天可收获商品薯,块茎休眠期短,适合二季作栽培,较抗瘠薄和干旱。中薯3号是2004年9月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2~2003年贵州省区试中,全生育期85天左右,适宜在贵州中低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种植。中薯5号是从中薯3号的后代中选育而成,2001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北京市以及国家审定,该品种早熟丰产,耐水肥,生长势较强,但分枝少,宜密植增收,既适合平播又可以间套种。

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的主要生产技术有:露地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芯栽培、覆膜栽培、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以及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是贵州冬作马铃薯最为广泛的栽培方式,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左右播种,次年2月下旬左右出苗,采取单垄单行栽培、单垄双行栽培、单垄多行栽培以及平作等栽培方式。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是在水稻收获后,稻田未经翻耕犁耙,直接开沟成畦,将薯种摆放在土面上,并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施肥与管理措施,直至收获的一项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包芯栽培是对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改进,能减少稻草使用量的同时降低绿薯率。覆膜栽培是采用黑膜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土温、保瘢促进提早发芽出苗,抑制杂草、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盖小拱棚的一种早熟、高效栽培方式,可克服前期低温的不利影响,缓解晚霜冻害。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是一种人为调控马铃薯生产条件的重要农艺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温度和湿度。

3、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1产业区域持续布局调整,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事态,由规模扩大的趋势带来产量的增加,需要与消费总量保持平衡,同时对马铃薯产业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此来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在未来的发展优势。参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2年》计划的推进进度,预计在未来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产业,西南地区将比东北部地区地位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西南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受到全国市场的刺激和农业技术的水平的促进,使得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突破,所以,从全国马铃薯产业布局来看,未来马铃薯产业生产量主要来自西南地区。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用途产业链较为广泛,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的其他产业,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的加深。

3.2产业品种结构丰富优化,产业效益不断增加

马铃薯制品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这为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弥补了市场的短板,促进消费,从而提升了马铃薯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品种结构的优化能针对适合的地区种植相适应的马铃薯品种,为市场中多样化的马铃薯品种提供需求选择,实现优胜劣汰的品种抉择,提高马铃薯作物品质。除了产业和品种的优化,对种植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西南地区对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延展,能有效的对春季市场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3.3产业营销模式拓展创新,产业标准规模形成

结合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创新深化拓展,马铃薯产业销售阶段的发展将会取得巨大的变革,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引入新的营销概念,使订单增加,完善市场销售渠道。从而使马铃薯产业标准化的成产规模得以形成,不断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4、小结

马铃薯作物作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品种和空间三种结构的优化调整的角度对马铃薯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需要从马铃薯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并辅助现代化营销模式,才能使马铃薯产业在未来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我国马铃薯产业如何应对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J].农业产业化.2013,9:20-21.

农业种植发展趋势篇2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2016年中国零售药店数量、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分析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预测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2011~2022)2013年中国电商未来发展趋势解读2012年中国化纤行业运行分析及2013年预测2013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预测分析2014年中国家纺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分析2017年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分析2013年中考作文命题分析及2014年命题趋势预测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二)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一)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三)2013―2014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06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分析及2007年预测2010年中国热点趋势连锁发展预测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科技>2013年中国农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2013年中国农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粮食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加之今年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密度大等因素,将稳定增大农药市场需求。

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去年冬小麦面积比前年增加100多万亩,冬油菜面积增加180万亩左右,秋冬种蔬菜面积增加3.4%。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对农药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根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预计2013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重发态势,发生总面积约为55亿亩次,其中水稻"两迁"害虫、小麦蚜虫、玉米螟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6.8亿亩次、2.5亿亩次、3.5亿亩次;粘虫、小麦赤霉病重发风险较高,发生面积分别为1亿亩次、8000万亩;二点委夜蛾、小麦条锈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的可能,防治压力增加有望拉动国内市场需求。预计全国农药需求总量为33.43万吨(折百量),比上年增长4.68%。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013年,农药产品的价格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外贸形势将更加严峻,外贸可能会返销内贸市场,内贸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价格难于预估。预计农药价格大部分将维持2012年水平,部分产品会随着病虫害的发生上下浮动,但整体价格不会提升。预计2013年多菌灵、丁草胺、毒死蜱、草甘膦、阿维菌素、甲维盐、吡虫啉、烯啶虫胺、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乙草胺、百草枯等会有较好的市场表现。

农业种植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植物保护技术;生态农业;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7

1生态农业与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和理念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2.2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3总结

综上所述,植物保护技术适应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也对提高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根据各地生态农业开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植物保护技术,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农业种植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设施蔬菜;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河北黄骅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0-0239-02

ResearchonCharacteristicofMainMeteorologicalDisasterandItsDefensiveMeasuresinFacilitiesVegetablesProductionofHuanghua

LIUJin-yu1,2SUNAi-liang3DONGHang-yu4

(1TheDepartment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44;2CangzhouMunicipalMeteorologicalBureauofHebeiProvince;3HuanghuaMunicipalMeteorologicalBureauofHebeiProvince;4MeteorologicalScienceInsitituteofHebeiProvince)

AbstrctAccordingtothephenophaseandmanagementfeaturesoffacilityvegetableinHuanghuaofHebeiProvince,onthebasisofextensiveinvestigation,themeteorologicaldataofwind,temptratureandfogfrom1990to2012wereanalyzed,andthechangingtrendsandcharacteristicsofstrongwind,cool,fogandcontinuousrainwerefoundout,whichwerethemainmeteorologicaldisastersinfacilitiesvegetablesproductionofHuanghua.Onthisbasis,themeteorologicaldisasterdefencemeasureswereputforwardinthispaper.

Keywordsfacilityvegetable;meteorologicaldisaster;defensivemeasure;HuanghuaHebei

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部,濒临渤海,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黄骅市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很快,目前已拥有蔬菜(含瓜果类)播种面积5254hm2[1],其中设施类达1100hm2,共有各类温室、拱棚超过1.8万座,年产各类瓜果、蔬菜12万t,是京津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地,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种植制度方面,春秋棚占85%以上,其他则相对较少,占15%左右。但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风、强降温、寡照、雪灾等各类气象灾害发生较多,每年都给设施蔬菜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很多农业气象专家对当地的气象灾害特点进行了研究探索,杨再强[2]、陈永川[3]、魏瑞江[4]等对影响当地设施蔬菜生产的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黎贞发[5]等对当地设施种植业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分析,这些都对发展当地设施农业做出了贡献。该文针对黄骅市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进行研究,找出了防御这些灾害的具体措施,对促进黄骅市设施蔬菜乃至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1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所用黄骅市1990—2012年大风、温度、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来源于河北省黄骅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其他资料来源于黄骅市统计局。采用对比分析法,对黄骅市设施蔬菜生长的主要季节(10月至翌年3月)内的多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这些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2主要气象灾害

2.1大风

大风灾害是冬季、春季对设施蔬菜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如果防御不当,轻者刮飞、刮破棚膜和草苫,重者将整个设施彻底毁坏,使棚内蔬菜突然遭受冷害和冻害,造成巨大损失,严重者造成绝产。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10月至翌年3月)大风次数(图1)发现,大风次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出现次数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和2001年,分别为8次和9次,2004—2008年则连续5年大风次数为0。在月度分布表中,23年间以3月出现次数为最多(共34次),其次是2月和11月,分别为17次和11次,其余月份均在10次以内(表1)。

2.2强降温

大幅度的降温,会使设施内的温度降到适宜温度以下,造成发育缓慢,生长期延长,发生冷害和冻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按照强降温的统计标准[6],以日最低气温≤5℃,且该日最低气温24h内下降≥8℃或者48h内下降≥10℃作为一次强降温过程进行统计(表2),发现1990—2012年共发生强降温14次,平均每年发生0.6次,从年际分布来看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14次强降温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共发生9次,2000—2012年则仅发生5次,从年内分布来看1月发生较多,其次为12月,此时黄骅市主打设施蔬菜品种正好处于开花结果期,短期内强烈降温,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及时根据天气预警信息采取增温措施,加强管理,对丰产丰收、趋利避害十分重要。

2.3极端最低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是决定设施整体布局[7]、结构及种植品种的重要参考指标,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设施内蔬菜生产及管理措施影响极大[8]。管理不及时,措施跟不上,将造成严重冷害和冻害,造成减产绝产。

由图2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黄骅市年最低气温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有利。其中,23年间极端最低温度值为-18.2℃,出现在1990年2月1日,其余大部分年份在-16.0~-10.0℃变动,占78%,-10℃的年份占9%。根据年极端最低温度变化情况,及时改善设施的管理措施。

2.4寡照

连续的寡照天气过程,一方面使植株得不到光照,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养分消耗得不到补偿[9],长势缓慢,同时由于较长时间得不到太阳辐射也会使棚室内的温度不能回升,持续下降,当低于蔬菜所需温度下限时,就会产生冷害或冻害;另一方面,除直接造成危害外,还会因通风换气不良,有毒气体不断积聚,相对湿度大而产生气害,促进灰霉病、菌核病等一些低温病害发生流行[10],加重损害。造成寡照农业气象灾害的天气过程主要有大雾和连阴(雨、雪)天。

2.4.1大雾。按照有效能见度小于1000m的标准[11],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历年(10月至翌年3月)大雾天气过程出现日数(图3),可以看出,大雾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斜率较高(达-0.4457),这种变化趋势,对设施蔬菜的生产也是很有利的。另外,通过对年内出现时间进行统计发现(表2),在设施蔬菜生长季节内,以12月出现次数最多为93次,月内平均每年出现4~5次,其次为11月和1月,分别为66次和52次。

2.4.2连阴天。按照魏瑞江[12]对寡照天气的确定标准,以连续3d无日照,或4d中有3d无日照,且另外1d日照时数≤3h为轻度寡照灾害;以连续4~7d无日照或连续7d日照时数≤3h为中度的寡照灾害;以>7d无日照,或连续10d以上日照时数≤3h为重度的寡照灾害。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寡照灾害的发生情况(表4)可以看出,除10月和翌年3月相对较少外,其余月份均出现次数较多,重度寡照灾害以12月较多,平均每年0.2次,轻度灾害除3月较少外,其余月份出现次数相差不大,平均每年发生2~3次。从年度分布来看,进入2000年以后,各种程度的寡照灾害发生次数有增多的趋势,这与近年来黄骅境内大量引进化工企业有关。正常情况下,连续阴天寡照天气都伴随着强降温天气过程,对设施蔬菜的生长影响极大。

2.5大雪

大雪对设施蔬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3]:一是对大棚的破坏作用,积雪堆积在大棚上面,将棚室压塌压坏;二是遮挡作用,使进入棚室的光照严重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使发育期推迟,易诱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由表5可以看出,黄骅市降雪主要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占92.4%,其余月份占7.6%,这其中又以12月至翌年2月为多。以降水量>1mm的统计标准,对1990—2012年降雪次数进行统计(图4),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降雪次数有增加趋势。

3结论与防御措施

3.1结论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黄骅市冬季平均气温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影响黄骅市设施蔬菜主要生长季的气象灾害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极端最低气温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对发展设施蔬菜有利,但每年的波动性较大,多数在-18.0~-10.0℃波动;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减少的趋势,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由于黄骅市现有设施加温设备相对落后,每次强降温过程都会对黄骅市设施蔬菜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大风、大雾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寡照天气现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大雪天气过程有增加的趋势。

3.2防御措施

3.2.1建立预警措施。这是进行预防和规避各类气象灾害的前提条件,只有预警措施建立的好,在各种气象灾害将要到来之前,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到设施蔬菜管理者手中,才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类防御措施[14]。近年来,黄骅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投入力度很大,气象预警大喇叭、显示屏、手机短信等都广泛应用,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各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2.2增加设施投入,提高设施抵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目前,黄骅市各种设施蔬菜生产的硬件投入还相对较低[15],以春秋棚居多,因此抵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也普遍较低,补光措施、加温设施等还相对落后,遇到寡照、强降温天气到来时,防御措施非常有限,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2.3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对设施管理知识的学习,定期召开针对各类不利气象条件的管理措施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灾后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可以明显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加强与植保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各乡镇蔬菜管理部门的联系,发挥部门联合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

3.2.4调整种植结构与品种。使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合黄骅市的气候特点,主动规避各类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例如,针对寡照天气增多的趋势,可以增加短日照蔬菜品种或绿叶蔬菜的种植面积,或者增加各类食用菌的种植等。

4参考文献

[1]黄骅市统计局.2012年黄骅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M].黄骅:黄骅市统计局,2013:1-10.

[2]杨再强,黄玉娟,朱静.江苏省设施农业寡照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2):64-69.

[3]陈永川,曹艳,朱冰雨,等.吐鲁番市设施农业的气象灾害特征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052-8053.

[4]魏瑞江,李春强,康西言.河北省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风险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3):56-62.

[5]黎贞发,李春.天津市设施种植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2(4):32-33.

[6]河北省气象局.河北省天气预报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40.

[7]白青,张亚红,傅理.极端低温条件下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1):154-160.

[8]徐凤霞,王琪珍.低温寡照对温室大棚蔬菜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讨论[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5-16.

[9]夏卫国.温室大棚蔬菜气候灾害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52.

[10]赵培宝,任爱芝,秦永红.灾害性天气对日光温室蔬菜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农村科技开发,2003,26(3):17.

[1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8.

[12]魏瑞江.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指标[J].气象科技,2003,31(1):50-53.

[13]王步兴,李英梅,陈志杰,等.冬春日光温室蔬菜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策略[J].西北园艺,2011(3):6-7.

农业种植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农业;新形势;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广东东莞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6-0335-01

1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趋势

1.1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为城市营造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和生态屏障,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耕文化提供场所[1-2]。东莞目前计划建设连片面积20hm2以上的农业园区,发展水产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建立集科普教育、观光娱乐、休闲垂钓、新品种试种推广等功能的综合示范点。引导农民种养意愿较高、投资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2推进农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结合东莞市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将全市所有蔬菜、水果种植户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包括建立种植户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建立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消费者投诉情况和质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企业榜”和黑名单等制度。督促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诺、依法经营[3]。

1.3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示范村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在辖区内选取一些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监管工作较完善的村和社区,在指导其落实种养户质量安全生产协议书、规范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以及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的签订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从投入品使用到农产品产出的全程监管,引导农户进行清洁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1.4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规模,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种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农户滥用农兽药现象[4]。市一级农业部门继续挑选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管理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些条件具备的镇街可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辖区内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1.5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三品”认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活动。充分发挥“三品”品牌优势,将其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三品”农产品生产规模[5]。市镇2级继续通过开展“三品”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专项执法抽检工作,不断规范“三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6推进农产品产销联建建设

加大供莞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的认定力度,推进供莞蔬菜产销对接,加强供莞蔬菜标识管理,提高供莞蔬菜的溯源能力。强化供莞生猪基地的动态监管,进一步推进供莞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不合格生猪情况快速通报机制,确保供莞生猪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2.1抓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亮点项目

以一种当地主要水果为种植基地,例如东莞岭南水果荔枝,在基地园区内配以其他季节性水果为辅,使果期覆盖全年,逐步建成种植、观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内可以设休闲品茗区、农业教育展览区、种植体现区、产品销售区等功能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另外,根据各镇的实际,也可以设置集生产、生态、饮食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农庄内设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饮食区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具有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旅游饮食等配套的综合型旅游点。

2.2抓源头保障,净化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供依据[6]。扩展农业环境监测点和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放心农资进村入户工程,配合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3抓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推广轮作改种、蕉园低压微喷灌技术和抗(耐)病品种,有效减轻香蕉黄叶病造成的损失。加大退化蕉园改种项目帮扶力度,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提高改种效益。建立健全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体系,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进适地适种作物,应用生物技术应对环境污染,为全市科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4抓检疫检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完善有害生物监控预警网络,设立疫情调查点与监测区,建设疫情数据库,健全突发性植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加大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虎门港、松山湖园区、五大森林公园为重点,督促全市公共绿化地带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确保“不漏发生点、不漏施药”[7]。分步建设植物检疫实验场,把好引种和产品调运检疫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做好软件更新,扩充病虫测报信息化功能。

2.5抓平台建设,保障安全产品供给

建好安全农产品配送区,创新农产品物流方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切实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发挥供莞生猪生产基地资源优势,确保东莞优质猪肉供给。全面升级东莞农业信息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农业网络。优化“农信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编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和办公自动化。

2.6抓农业人才培育,优化管理效能

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村“乡土人才”跨镇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人才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依托网络资源开发远程教育。抓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上岗培训机制。

3参考文献

[1]沈万红.创新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大竹县农业发展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1):48-51.

[2]汪凤桂,欧晓明,肖鑫.论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广东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启示[C]//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ChinaAssociationofAgriculturalScienceSocieties),2009:3.

[3]周玉国,施江滨.论新时期云南农业教育应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C]//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5.

[4]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陆世明,黄元宁,高正宝,等.加入WTO对滁州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1(6):797-799.

农业种植发展趋势篇6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种植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种植的辅助设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运用现代农业机械,有助于提升农业种植生产效率,适应当前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趋势,助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发展[1]。

1农业机械在农业种植中的价值分析

在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中,农业机械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农业种植效能等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机械具有高效性、科技性等特点,对于解放劳动力,提升农业种植效能具有关键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机械不断研发、进步,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智能性,是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利用农业机械开展种植,能够极大提升种植效率,同时有助于实现规范化种植,对于提升农业产品的品质也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绿色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农业种植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种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与农业种植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对于提高综合种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实践中,大数据、物联网等科学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种植实践中,有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目标。但是,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仍然比较低,依然有着较高的提升空间。通过构建现代信息化种植体系,可以实现对传统种植产业的有效变革,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将传统农业种植与信息技术真正结合起来,助力现代农业种植发展[2]。

3当前农作物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机械化程度不高

在开展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种植效率不高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够高。很多地区在开展农业种植过程中,仍然采取分散的模式,没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所以机械利用率普遍不高,进而导致种植效率也不高。在实践中,如何探索规模化种植,进而有效利用相关机械设备提升种植效能,是种植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3.2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不高

很多地区在开展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科技提高生产效能,对于整体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需要积极探索,将传统种植产业与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信息技术发展作用,助力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发展[3]。

3.3种植户对机械化操作缺乏认知

很多种植户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地域条件的限制,处于信息较为封闭的状态之下,对于现代机械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理念上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种植生产效率的问题,如何加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种植户接受现代种植技术,利用现代机械设备提升种植效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要从理念入手,提升种植户对于现代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适应当前农业生产改革发展趋势,切实提升综合生产效率。

4在现代农业种植中推广农业机械的策略

4.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机械种植技术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离不开政府层面的促进和督导,政府也应该更多的承担推广方面的责任,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能帮助机械种植技术快速推广。首先是以政府为主导牵头建立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农民更愿意相信政府的牵头能力,可以划拨一块土地作为示范区域,让农民亲眼见证现代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实验过程中和种植完成后邀请农民过来参观,并适时的进行种植技术的推广服务。另外政府可以开辟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并邀请农民自愿参加实验,让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达到科技创新的示范作用,促成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局面。

4.2注重现代机械种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机械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服务离不开“人为因素”,人才是现代机械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大人才的培育力度才能让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全面开花。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当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很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推广任务的需求。基于这点我们要注重培养当地的推广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地区选拔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本地人比较熟悉当地的环境,所以在推广和服务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重视所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有长期性的计划,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只有经常性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跟得上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