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例(3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6-20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色彩静物,色彩关系,体积感,空间感

色彩静物一直以来就是高考美术考生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如何使学生快速有效的画好色彩静物,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就至关重要。本人通过长期的高考色彩静物教学经历,谈谈对色彩静物教学的几点看法。

画好色彩静物主要抓住几点:1、构图合理2、色彩关系准确

一、构图合理

优秀的色彩静物作品其构图必定是非常合理的,画面主题分明、主次物体摆放合理、疏密关系明确。

通过多年色彩静物的教学经验,我把色彩静物的构图分为小空间构图和大空间构图两类。所谓小空间构图,是画面中或者静物摆放过程中,最前面的物体和最后面的物体空间距离较短,基本上在50cm以内,最左面的物体和最右面的物体之间的距离在60cm以内,这种画面的空间距离较短,因此叫小空间构图。所谓大空间构图,是画面中或者静物摆放过程中,最前面的物体和最后面的物体空间距离比较大,基本上大于50cm,左右物体的距离大于60cm,这样表现出来的画面空间距离较强,因此称为大空间构图。

小空间构图能够很好地突出主体物,因此在物体较少或者较小的时候运用小空间构图,这样既能表现一定的空间感,同时能够加强物体的细节刻画,使物体刻画更深入具体。

常见的小空间构图有一字型构图、三角形构图和四边形构图,一字型构图是将物体摆放称一字造型,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平视视角,比如将物体并排摆放在桌子上,视线和桌面平行,这种构图方法在美术高考试卷中不常见,因此有时会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中国美术高考网上公布的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艺术设计优秀色彩试卷中就有两张一字型构图的作品,其中的一张主体物为四个物体,一个西红柿、一头蒜、两个青椒(一个切开),整个画面采用一字型构图,四个物体放在一条平行线上,后面是蓝色的窗帘漏出一部分白色瓷砖的墙壁,桌面上铺着蓝色的衬布,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感。三角形构图和四边形构图在美术高考试卷中最为常见,因其安定、均衡又不失灵活的特点备受考生的喜爱。要发挥好三角形构图的优势,就要做好三角形的三个点的定位,把所见物体灵活的安排在三个点上。有些同学在横构图的作品中自认为他容易把握,所以总是随随便便安排物体。其实不然,三点定位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定不好位置,会出现画面一头重一头轻不稳定的效果。

常见的大空间构图又分为C形构图和S形构图两种。C形有三个点,主体物或者一般情况要放在中间的位置,前面放一些第一次要的物体,后面的物体摆放主要是用于加强画面的空间层次,加强画面的空间感。S形有四个点,主体物往往在S形从上到下第二个点的位置,第一次要物体摆放在从上到下第三个点的位置,最上和最下的点往往放次要物体,而且数量不要多,面积不要大。C形构图的特征是有活力、流畅优美、纵深感较强,适合表现物体较多的画面。S形构图的特征是具有曲线美、空间深远、纵深感强,适合表现物品较多、场面较大、大俯视的角度。

把握构图时还要注意画面的对比统一关系,对比是为了突出主体物,强化主体物。可以是单个的突出也可以是部分物体的突出。但一定要把握“度”,即画画的统一关系,讲究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对比与统一的巧妙他配,不仅能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还能是主题更鲜明、突出。如:大与小,高与矮,胖与瘦,长与短。

二、色彩关系

色彩静物最重要的是色彩关系,色彩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成败。在色彩静物中色彩关系主要有明度关系、色相关系、纯度关系和冷暖关系。色彩关系的塑造主要运用在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物体的体积感。

1、物体的体积感与色彩关系。明度关系与物体的体积感:明度关系是画面中的黑、白、灰关系,任何一个物体受光线的影响都会出现黑、白、灰的关系,会出现受光面、顺光面和背光面等几大面,受光面是亮面,顺光为灰面,背光则是暗面,要加强物体的体积感就要加强亮灰暗三大面的对比关系,从明度九调方面分析,1为最亮,9为最暗,那么要加强一个物体的体积感,就应该把亮面处理成1的明度,灰面为5的明度,暗面为9的明度,这就是最强的对比关系,最强的体积感。

在明度表现时,如需加强体积感,就要加强亮灰暗三个面的色阶对比。如一个苹果,本身的对比关系比较弱,亮灰暗的对比可能是3:5:7,如要加强体积感,则要把对比关系调整为2:5:8。色相关系与物体的体积:色相关系主要有补色关系、对比色关系、同类色关系和邻近色关系四种,在表现物体的体积感时,要合理运用这几种关系,既能增加物体的体积感,同时也能增加物体的色彩丰富程度。比如一个红色的苹果,很多初学者在表现红苹果时往往用红色加入不同的白色表现亮灰暗的变化,这样的苹果没有色彩关系。红苹果表现时可以在亮部加入一些红色的邻近色关系,如加入黄色,让亮部成为一种亮黄色,灰部用红色,暗部可以加入些红色的对比色或者补色,如加入些蓝紫色成分或者绿色成分。这样从色相关系上去加强物体的体积感。

纯度关系与物体的体积:表现物体时,物体离作者最近的部位也就是灰面最纯,相比之下其他地方较灰。很多同学有一种误区就是以为亮部是最纯的颜色,亮部的色彩受光线的影响会加入一定的光源色,亮度较高但纯度降低。

冷暖关系与物体的体积:表现物体冷暖关系时,亮灰面作为一个整体,暗部作为一个整体,亮灰面偏冷的话暗部就偏暖,反之亮灰面偏暖暗面就偏冷。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如太阳等暖光,一般都是受光面暖,背光冷。在室内受灯光影响,则受光冷背光暖。

2、画面空间感与色彩关系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85-01

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物后机体所出现的不期望的有害反应。它与药物质量事故和医疗事故有本质的区别。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达5.0%.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人数占总住院人数的5.0%.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2]。

1过敏反应(即变态反应)

由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过敏反应严重程度不一,可以很轻,也可以致死,从出现抗原至出现症状、时间差异很大,反应持续时间也不相同。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

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病理变化,可在各个器官和组织内发生。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其毒性的严重程度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可观察到眩晕和头痛的症状

2.2肾脏毒性肾功能受损而致血清肌酐浓度上升,偶尔可见短暂的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变形和坏死,尚有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动脉炎、过敏性休克等。

2.3肝脏毒性。对肝脏功能损害可以产生短暂性肝酶活性上升(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及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加。

2.4对血液系统毒性。主要有颗粒性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型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具有甲硫四唑和甲硫二唑硫醇的头孢菌素及青霉素会出现低凝血酶原性贫血和血液凝固障碍。

2.5免疫系统的毒性氯霉素或抗肿瘤药所致的骨髓抑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的耳毒性反应等。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还可观察到少数与抗生素有关的伪膜性的病例。

2.7心脏毒性。可见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胸骨下端压痛。

3特异性反应,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给予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3]。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生物与生物常见的关系范文

中班孩子对周围事物好奇,有必定的求知欲,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操作活动中能积极动手,能及时跟伙伴沟通探索实践过程及结果。喜欢倾听动植物故事,愿意亲近和关心动植物,大多数孩子能通过实物进行点数,认识基本图形,但是孩子年纪反差大,有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按老师要求进行操作活动,不能用完全和精确的语言沟通观看到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学期我们将重要进行幼儿操作习惯、沟通习惯的培养。

一、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及沙石、水等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帮助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5、帮助幼儿学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6、帮助幼儿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7、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8、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9、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10、培养幼儿关心、爱动物、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二、内容

1、能自动参加科学活动,喜欢探索周围世界,关心、爱护周围的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愿意进行探索、尝试。

2、懂得四季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获取简单的自然现象知识。

3、综合应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点,并进行物体的简单分类;学习应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能与他人沟通观看结果。

4、懂得生活中一些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观看、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并能尝试解决生活中的艰难,促进推理和迁移才能的发展。

6、能自动、专心地进行科学操作活动,并在老师指引下,关注周围生活中物体量、形状、地位的改变,能依据物体的特点分类。

三、具体方法

1、通过亲子活动让幼儿亲身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看、操作、发现问题、追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应用合适的指引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2、在指引幼儿认识五官时,首先让幼儿体会感官的作用,体验感官的协调才能。通过用眼睛观看事物,能应用视觉感受颜色的改变,提升幼儿的观看力,体会视觉暂留现象。并能应用视。

3、本学期,我们将指引幼儿认识空气、阳光、水等,通过看故事等懂得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通过观看社会环境、湘江水源等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觉以外的感到途径探索事物如:触觉、味觉、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