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张先生感觉自己动作迟缓,肢体僵硬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由于张先生家离医院比较远,每次坐公交车到医院还要转一次车,比较麻烦。张先生认为自己买药服用也一样,就不去医院,在附近药房买美多芭,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时吃药。时间长了,张先生感觉药物的疗效控制不了症状,就自行增加药物剂量。每天服用几次药物很麻烦,且偶尔漏服一两次药物感觉症状也没什么变化,就干脆自己改为早晨一次顿服。这样自己调药一段时间后,张先生感觉四肢总是有不能控制的动作,再增加美多芭的药物剂量也不能改善。在家人的督促下,他再次来到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
医生仔细为张先生做了检查,并详细询问了用药情况及用药剂量,判断张先生是由于自行增加美多芭药物剂量、改变服药次数,导致的异动症。对张先生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对他进行了帕金森病知识的解释和宣传。
医生告诉张先生,帕金森病是发生于脑内黑质-纹状体系统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其中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开始,手指呈节律性伸展和拇指对拿运动,如“搓丸样”动作。频率为每秒4~6次,静止时出现,精神紧张时加重,可扩展到同侧及对侧上下肢。少数患者,尤其是70岁以上发病,可不出现震颤。
目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护理等。药物治疗作为首选,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按照药理作用可分为以下6类:①多巴制剂:指左旋多巴和复方左旋多巴,如多巴丝肼、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等。②抗胆碱能制剂:盐酸苯海索等。③金刚烷胺。④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罗匹尼罗、卡麦角林等。⑤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雷沙吉兰。⑥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托卡朋、恩托卡朋。其中左旋多巴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基本药物。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指出,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是: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剂量滴定”、“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不能一味为了改善症状随意增加药物剂量和改变服药次数。由于美多芭药物半衰期较短,随着病程的进展药物半衰期会越来越短,而且服药后会出现身体内血药浓度的波动,因此为达到持续性效果,该类药物需尽量持续给药,或同时添加COMT抑制剂、MAOB抑制剂。随着左旋多巴药物应用渡过“蜜月期”,药物的副作用,如症状波动、异动症等就会逐渐出现,治疗上需要请医生调整左旋多巴的剂量、剂型和给药方法,或调整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应用。
[关键词]药物性日光性皮炎;治疗;回顾分析
[中图分类号]R75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038-02
Drugsexdermatitis30cases,arereviewed
CHENYaomin
DepartmentofDermatology,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ZhuhaiCity,GuangdongProvince,Zhuhai5190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drugsexdermatitismethodsandcurativeeffect.Methods:Toreviewdifferenttreatmenteffectof30patientswithdrugsexdermatitisinourhospitalfromAugust2009toAugust2010.Results:TCMtreatmentgrouptenpatientsthroughtreatsymptomsaremitigated,7patientssymptomsdisappearedaftertreatment,westernmedicinetherapygroupoftenpatientsthroughtreatmentsymptomsweremitigated,7patientssymptomsdisappearedaftertreatment,naturaltreatmentgrouptenpatientsthroughtreatmenthave8casesofsymptomsmitigated,5patientsaftertreatmentforsymptomsdisappeared,2casesofnoeffect.Conclusi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methodfordrugsexdermatitistreatmenthasgoodeffect,naturaltherapyfordrugsexdermatitisalsohavecertaincurativeeffect,buttheeffectisnotverygood.
[Keywords]Drugsexdermatitis;Treatment;Review
药物性日光性皮炎是指由于一些药物的原因引起的患者出现的日光性皮炎,其一般表现为使用一定的药物之后,患者经过日光暴晒,暴露部位出现皮肤红肿,也有可能是出现水疱或大疱[1-2]。一般容易引起药物性日光性皮炎的药物有四环素、灰黄霉素、氯丙嗪、四环素软膏、煤焦油类制剂、补骨脂素、白芷素、双氢克尿噻、呋塞米、佛手柑香油、柠檬油、檀香油、利眠宁及阿司匹林等。药物性日光性皮炎近年来有多发的趋势,但是对于该种皮肤病却一直没有根治的方法。只能够做保守的治疗[3],但是不同的保守治疗方式也有不同的疗效。现将本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接诊的30例药物性日光性皮炎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接诊的30例药物性日光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9~55岁,平均(35.2±2.5)岁;临床表现方面,以小丘疹以及丘疱疹最为多见,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30例患者均为服用药物或者外用药物引起的日光性皮炎,其中由于内服药物引起者7例,由于外擦药物引起者14例,由于医用香料引起者9例。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本次选取的30例患者是按照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选取的,每种治疗方法选取了10名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以及天然治疗组。
1.2.2治疗方法①中医治疗方法:内服药引起的日光性皮炎由用中药来治疗,本组一般从“清热解毒”、“凉血祛暑”着手,按照患者的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②西医治疗法:本组涂擦由纯乙烯醇、丙二醇、二甲基乙酰胺,按照19∶19∶12的比例配置的浓度为2.5%消炎痛溶液。内服药方面服用双氢克尿噻等利尿剂、维生素C以及泼尼松等。③天然治疗法:采用芦荟凝胶内服外用,并且用牛奶+0.9%NaCl溶液湿敷,每次15~20min,每日2~3次[4]。
1.2.3治疗效果标准以患者出现的小丘疹、丘疱疹红斑水肿或斑块症状减轻为有疗效;以症状完全消失为疗效显著;以症状不见好转为无疗效。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0例患者经过治疗,中医治疗组的10例患者均有疗效,其中7例疗效显著,0例无疗效;西医治疗组的10例患者均有疗效,其中7例疗效显著,0例无疗效;天然治疗组的10例患者中8例有疗效,其中5例疗效显著,2例无效。P值为0.03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概述
日光性皮炎又称“紫外线过敏”,是指在阳光照射后局部皮肤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典型的症状是被照射的外露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严重的还可有水疱、大疱和糜烂,自觉瘙痒和烧灼痛。如果日晒面积广泛,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无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日光性皮炎的发生,与个人体质、肤色深浅有关。体质弱、肤色浅的人症状会更重,老人、小儿易发病,更要注意防护。日光性皮炎还与照射时间长短、范围大小有关,如高原地区更易发病。还有的人服用了某些药物,如磺胺、氯丙嗪、灰黄霉素等,或吃了某种蔬菜、野菜如苋菜、灰菜、紫云英、槐花等后再晒太阳,也会引起一种严重的日光性皮炎[5]。其炎症主要分布在颜面、颈部和手背等曝光部位,尤以额部、面颊为多。常在表皮呈现红斑、丘疹、风团或水疱等,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有类似于烫伤的感觉,日晒后症状明显加重,痛痒难忍,夜间尤甚,适当避光后会有好转。一般患处皮肤色素增加,可持续多年复发。
3.2中医治疗
中医的清热解毒方法很多,针对轻重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治疗方法。症状较轻者可以使用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等中药熬水进行清洗;稍重者可以在使用上述药物外洗的同时内服茯苓皮、泽泻、车前子等。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药物性日光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症状,甚至使症状完全消失,但是目前尚无方法根治。
3.3西医治疗
西医从消炎、消肿等方面着手,对于症状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法不同。通过外敷内服,用消炎药、利尿药达到消炎、消肿的目的,通过补充维生素C阻抑或减弱光敏作用。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西医治疗药物性日光性皮炎效果显著。但是也没有办法完全根治。
3.4天然疗法
天然疗法和中医西医疗法的区别在于采用无刺激的方式进行,多采用芦荟和牛奶等无刺激天然材料。由于芦荟和牛奶对于皮肤的保护作用都很强,所以对于轻度的药物性日光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小。但是,这种疗法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疗效不明显,甚至没有疗效[6]。
总之,药物性日光性皮炎的治疗,从目前来看,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的治疗效果都较好,但是都没有办法根治,而天然疗法对于轻度的药物性日光性皮炎疗效较好,对于重度的患者效果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吴梦平,吴晓慧,刘学正.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和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6,3(9):39-40.
[2]杨爱琴.45例剥脱性皮炎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239.
[3]张玉芳,陈全胜,王鹏,等.升清降浊饮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6):85-86.
[4]成蓓蓓.爱宁达治疗面部激素皮炎40例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149
[5]原凡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07
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74-03
1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田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传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采,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40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小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2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是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3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何增强西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西药中药化――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于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准。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4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关键词】
在院药师;工作现状;职能转变;医院药学
医院药房作为医院的服务性窗口,肩负着就诊患者处方的调配及各病房药品的供应。在院药师每天要面临大量的调配任务,其药学专业及临床知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与提高,药师真正的专业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了部分行业职能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大量在院药师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当今社会对该行业的职能需求进行探讨,发现我国在院药师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笔者通过对所在地区15家不同规模医院的在院药师工作现状和临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在院药师有75人,除此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有106人,药师职称的165人。其他在职但无相关职称者不予以考察。
1.2方法对在院药师的工作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在被调查的346人中,有240人从事药房处方调配工作;其中分别有6人兼职临床药学,4人兼职药学信息收集与,10人兼职用药咨询;其他共有76人负责药库药品验收与发放;15人从事院内制剂与加工;另有15人从事与药有关的其他工作。
2结果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医院药师队伍的绝大多数力量集中在药房,而当今社会迫切需求的能为医、护、患三方更近距离服务的临床药学、药学信息收集与及专业用药咨询等重要岗位,在这儿却严重缺员。真正的医院药学内涵被空置,临床医护和群众用药存在盲区,这充分体现出了眼下在院药师职能亟需转变的紧迫性。
3讨论
3.1医药科技的发展与新型患者的需求呼唤药师职能的转变
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分科更加精细的医师们在用药方面迫切需要专业药学人员的用药指导,同时,保健意识逐渐加强的新型患者也越来越关心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这便要求药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更要有一定的临床医学、药学基础,才能全面指导临床医师和广大患者合理选择、正确使用药物。因此,改变传统的药房工作模式,重视药师工作的技术内涵,使其从简单繁重的操作方式中抽身出来,加强业务学习,真正成为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技术服务主体。
3.2药师职能转变是当前医改的要求
自2002年以来,卫生部相继颁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多部规范性文件,其宗旨即加强医院药事工作和临床用药管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要求药师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所以,医院药师的职能应该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药学服务的内涵以及门诊药房工作内容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药师走向临床,走向患者,走向社区,必为大势所趋。
3.3转变药师工作职能是医药事业发展和药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据资料报道,在全球意外死亡人数中,1/7的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同时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天然药物、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何合理的选用药物才能确保安全、有效、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医师诊断权、药师处方权的国家,中国加入WTO后医疗制度将逐渐与国际接轨,进行药师职能转型已是必然[3]。因此,药师应结合实际工作,系统学习医学基础、临床医学、药物治疗学和临床药理学等综合知识,拓展知识面;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了解国内外医药学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促进知识的更新,提高业务水平,使自身职能转变成为可能,使便捷优质的药学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院药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要求药师尽快转变职能,不仅要参与临床治疗,促合理用药,还要能开展经学咨询、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循证药学研究等,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真正成为医生的助手,患者的朋友!
参考文献
[1]刘军,吴仲寅.对医院药师职能转变的思考.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0).
【关键词】用药不合理;医师指导;改善
我国的医院用药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伴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药学的理念也逐渐明朗化。对患者应开展药学的服务,让更多的人了解医院及用药的合理化。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患者的适应证不符,用法不当,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应对上述的现象,挺高医师的用药水平,确保用法用量的准确,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师的用药传播模式一定要合理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合理化是至关重要的。
1不合理用药现状形式多样
1.1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仅体现在医师方面,一部分也体现在患者方面。我们医疗资源短缺,临床用药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伴随着进口药物的增加,不合理的用药问题不仅仅在于院内的责任。患者中大部分人存在错误的观点,很多人认为“久病成医”,对于一些医师的医嘱不遵循。导致一方面的用药不合理,本院应该对患者进行这方面的关注。另一方面医师应该正确的掌握药物的信息,不能根据对以前药物本身的的经验去对患者用药。
1.2临床中也存在此类现象,一方面是医生开方时没有对症下药,尤其是对于一些抗生素的应用。患者也出现了久病成医的情况。一些医生对于特殊人群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如发育期的儿童,孕妇和存在特殊病史的人群。医生在对药物的配比上,往往选择昂贵的药物,没有考虑患者本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患者因为药品的压力从而放弃治疗。护士对于医师的医嘱没有认真地了解,对于用药的时间间隔,和用法用量不严格,药物的注意事项等出错。应该加强医师和护士的联系,对药品有很好的认知。
1.3特殊人群应该特别的对待。如老年人,这部分人群机体组成都逐步减少,神经细胞和脑重量减少,经冲动传递速度缓慢。呼吸和循环系统的退化,医师也该对老年人的用药用量有明确的认识和认知。抗生素类药物用量比较大,对于特殊的人群应该重视,用量要严格。医师和医护人员应给予良好的服务态度。
2不合理用药现状问题
2.1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存在对用药的误区。对适应证不符,由此造成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医师的医疗水平和缺乏药物学的知识,对于有些知识,存在模糊感。应加大培养和考察的力度。医师和护士对于药品的责任心不强,对于掌控药品的监督不及时,会导致不合理的用药。医师在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医师的行为关系到患者的权益和对合理用药的安全。
2.2患者的态度。患者应该谨遵医嘱,合理用药。本院应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应对所有患者提出的要求并解决要求。这样就会减少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护士是最直接,最接近患者的一方,护士应该有良好的素养。严格的执行医嘱,按时发给患者药品和进行治疗,严禁使用不适当的或过期药品。患者自身的原因也会导致不合理用药,正如文中提到的“久病成医”的观念。大多数的患者没有去医院就诊,更多的是自己买药,换药和停药。或者是听信周围的人推荐或广告类的宣传,对自身就造成了危害。这些都是患者的自身因素问题。
2.3针对不合理的用药没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这是不合理用药现象存在的一个条件。无论是社会还是其他方面,都应该对这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监管。从根本上杜绝假药,乱用药和伪劣的药品的存在。从根本上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这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应引起医院内部和患者之间的重视。该机制不仅仅用来监管药品的违规,还可以规范和约束医师的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和举措。当医师违规,进行了不合理的用药,应追究其责任,更重要还是加强和规范其行为,加强道德上的学习这样更加合理化。
3针对不合理用药的改善对策
3.1从医院内部入手。加强对合理用药的培养,提高医师和护士的职业能力,格遵守医院的有关规定。对于医师和护士应该给予管理力度及监督措施,保证患者的权益。对于医生的专业知识给予提升的空间,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知识讲座。加强医师和护士的责任心,应该听取患者的意见并改善。
3.2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入手。患者应该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现在医疗类的纠纷层出不穷。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应该依法行事,在用药时应详细的询问药品的注意事项和遵医嘱。在用药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因药品的用法不当,而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及时的听取医师的意见。积极的配合工作人员的治疗措施。
4总结
对于不合理用药,应加强医院的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师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保证患者早日康复。转变患者“久病成医”的观念,使患者很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仅出现在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导致的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锋.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2,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