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55年提出“星云说”。他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资料,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原始的分散的物质微粒,这些物质微粒产生围绕中心的旋转运动,并逐渐向一个平面集中,最后中心物质形成太阳,赤道平面上的物质则形成地球等行星和其他小天体。这个“星云说”后来渐渐形成了太阳系起源学说的一种流派。
地球的形成,根据星云理论,地球原星体大约比现在重500倍,直径大约是现在的2000倍,由于重国的差异,重元素沉入物质,形成厚而重的核心,周围是轻的物质。当太阳收缩到内部产生反应时,太阳发热、发光、辐射出大量粒子,这些粒子扫射到地球表面时,把地球表面轻物质“赶跑”。于是地球就剩下那些密度大的,基本上都是固态的物质了。
还有一些假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有人认为地球是是太阳中甩出来的;有人认为是太阳一颗孪生伴星变成碎块后,其中有一块成为地球。这些假说,不像星云说为大家所接受。
在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雅丹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是西北内陆的一片“雅丹”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形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云按照高度分类通常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高云的云层高度在六千米以上,通常又分为卷云、卷层云、卷积云;中云云底高度在二千五百米至六千米之间,一般分为高层云和高积云;低云云底高度低于二千五百米,又分为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直展云云底高度低于二千五百米,有积云和积雨之分。积雨云: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如耸立高山,顶部开始冻结,轮廓模糊,有的有毛丝般纤维结构,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碎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