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体育训练方法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8-08

体育训练方法范文

一、正步走动作要领

听到“正步走”的口令,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蹦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指轻轻握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第二节;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下沿摆到高于最下方衣扣约10厘米处,离身体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向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听到“立定”的口令,左脚再向前大半步着地(脚尖向外约30度),两腿挺直,右脚取捷径迅速靠拢左脚,成立正姿势。

二、口令学习

正步走的口令学习也很重要,并不是只有体育教师以及体育委员会喊,而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口令要领。正步走行进速度要求每分钟110-116步,这就要对口令的下达速度有一个严格的控制。学生在练习中,一个重要的错误点就是行进速度太快。针对这点,开始阶段,教师在下达口令时,适当的降低一下正常口令速度,适当的拉长口令的时长,让学生意识到行进的速度。随着练习程度的深化,恢复到正常的口令速度。

三、正步走踢腿动作练习

首先让学生明确“踢”与“摆”的概念,进行初步的讲解并示范。强调踢出去的要求:两绷直,一同时,一迅速。两绷直就是膝盖要绷直,脚尖下压,脚面绷直,脚尖的方向要正;一同时就是大小腿同时用力;一迅速就是要求踢腿的速度要快。练习方法:1、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双手背在身后,原地做踢腿练习,做到“两绷直,一同时,一迅速”,教师口令为“1-落”、“2-落”,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适当的提高口令的速度,进行反复练习;2、然后过渡到双手背在身后的行进间练习,针对出现的问题,反复强调,进行练习,口令的下达同原地练习一样。

四、正步走摆臂动作练习

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要求学生的胳膊肘端起,小臂略成水平,不要紧贴身体,离开一定的远度(约为10厘米),手心向内稍向下。

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小臂不平,紧贴自己的身体;小臂摆的过高或者过低;上体后仰或者肩部倾斜。针对以上几个常出现的问题具体练习方法为:1、立正姿势开始,做摆臂练习,反复强调动作要领;2、等到动作有了初步的定型,连续做摆臂练习,教师喊数字一个数字,学生连续摆三次或者五次,比如“1”,规范摆臂动作的同时,还要强调摆臂的速度,把动作定型;3、对于身体倾斜或后仰的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强调,进行个别指导。

五、正步走完整动作练习

根据学习的进度,摆臂练习和踢腿的动作熟练程度提升后,逐渐过渡到正步走完整动作的练习。结合口令练习,开始阶段还是要求降低一下口令下达速度,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正步走的节奏太快是在训练初期常见的一个错误,正步走不同于齐步走,它要求“快踢腿,慢节奏”,其实,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其中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多讲解,勤示范,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快踢腿,慢节奏”的内涵。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口令为“1-落;2-落;3-落……”。教师要做出强调,只有“落”字下达之后,才能落脚,摆动腿在空中停留等待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根据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1-落”所用的时间长度就是后面拉长的口令“1-”的时间长度。下面的口令同理。

口令与正步走技术兼顾练习的同时,教师还要及时的发现错误,不断地强调,进一步去规范。比如,排面、排与排之间的间距、排内学生踢脚的高度等。

六、训练氛围的调控

体育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芭蕾训练方法;训练

1、前言

体育舞蹈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尽管各高等院校均设立了体育舞蹈专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但是由于体育舞蹈在国内发展尚不足40年,所以没有像其他舞蹈艺术一样形成系统的专业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缺乏专业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的体育舞蹈在人才培养上出现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芭蕾舞历经上百年历史发展历程,其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并且体育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芭蕾舞,所以可以将芭蕾舞训练方法引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体育舞蹈在未来实现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

2、体育舞蹈与芭蕾舞的关系分析

专业芭蕾舞选手在表演过程中的身体形态、个人气质以及舞蹈魅力等,均是给观众带来美好感受的关键要素,就芭蕾舞来说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是塑造选手魅力的主要因素,就体育舞蹈来说其在形成中吸收了很多芭蕾舞艺术的要素,所以两者在表演和训练等方面存在一些十分紧密的关系。体育舞蹈于芭蕾舞在训练与表演过程中,对学生的重心与平衡等基本能力训练中的要求是相同的,所以很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开始将芭蕾舞训练方法应用其中,以便于实现对学生肢体动作上的训练,一些高校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体育舞蹈训练方法。再者,体育舞蹈教学与芭蕾舞训练中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舞蹈表现能力以及舞蹈感染力等方面的培养,由于体育舞蹈发展中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训练方法体系,所以需要使用芭蕾舞、古典舞等训练方法来实现对上述要素的训练,这足以说明芭蕾舞训练与体育舞蹈教学有着十分紧密联系。最后,芭蕾舞选手的身体技能训练方法体系要遵循“开、绷、直、立”的基本原则,在身体技能训练要求上与体育舞蹈竞技动作要求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运用芭蕾舞训练方法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体育舞蹈的基本技能与动作技巧训练效果,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总体水平和效果。

3、芭蕾舞训练体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体育舞蹈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很多芭蕾舞元素,并且芭蕾舞选手与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训练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甚至一些标准动作要求上也有着紧密联系,为了解决体育舞蹈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这一问题的弊端,笔者认为将芭蕾舞训练体系引入其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确保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将芭蕾舞训练体系引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

3.1、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的应用途径

世界著名的拉丁舞冠军东尼本指出基本动作是影响选手比赛成绩的关键要素,这句话不仅十分适用于芭蕾舞选手的培养中,同时也适用于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培养中,基本动作对体育舞蹈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很多体育舞蹈运动员虽然在竞技过程中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一些相对简单的舞步在竞技过程中经常会出错,这说明由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所以导致在体育舞蹈运动员基本功培养上出现了严重问题,基本功不扎实是很多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员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引入其中可以解决体育舞蹈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该基本功训练体系在应用中可以实现对运动员力量、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等方面的训练,确保体育舞蹈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基本功,这样可以彻底解决运动员在表演中普遍存在的简单舞步错误问题,对进一步提高运动在体育舞蹈竞技与表演中的动作表现力有着重要作用,避免观众因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而影响其观赏效果。

3.2、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的应用途径

体育舞蹈作为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其在竞技和表演过程中对运动员的技巧、技术应用有着紧密联系,就芭蕾舞来说由于其在表演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所以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便可以有效培养选手的高难度技巧,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选手在芭蕾舞表演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体育舞蹈与芭蕾舞在选手培养上都十分重视对其身体韧性的培养,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便可以实现对选手体态和动作上的培养,进而使选手通过训练具备良好的身体韧性,所以就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来说完全适用于体育舞蹈运动员基本技巧的培养,有助于确保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动作可以在最大长度上符合艺术美、状态美等方面的要求。为此,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将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应用其中,以便于实现对体育舞蹈运动员速度、力量以及身体柔韧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舞蹈运动员掌握更多的技巧和技术,确保运动员在竞技和表演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3、芭蕾舞乐感训练体系的应用途径

体育舞蹈艺术诞生之初便与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将体育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运动员的乐感也被作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优秀的芭蕾舞选手来说也要具备优秀的乐感,并且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力才能在表演中作出更加优美的动作。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的初级阶段是培养乐感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都忽略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在体育舞蹈训练中难以有效掌控正确的动作,难以确保体育舞蹈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协调性,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在体育舞蹈竞技和表演中的成绩。为此,将芭蕾舞十分健全、完善的芭蕾舞乐感训练体系应用其中,可以有效弥补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弊端,更好的实现对学生正再初级培养阶段的乐感培养,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不断借鉴芭蕾舞乐感训练体系的经验,结合体育舞蹈自身特色来形成更为科学、完善的乐感培养体系,这对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芭蕾舞形体训练体系的应用途径

形体训练会对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基本技能产生显著影响,但是由于形体训练一直被作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对体育舞蹈教学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就芭蕾舞来说十分重视选手舞姿的优雅、流畅,其形体训练体系在选手训练中也可以达成这一目的,为此,将芭蕾舞形体训练体系引入其中可以解决体育舞蹈运动员形体训练不足这一问题。芭蕾舞形体训练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体育舞蹈竞技对学生的年身体形态和基本技能要求来选择培训方法,确保整个形体训练内容都能紧紧围绕体育舞蹈教学,以便于达到训练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形态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对进一步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培养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语

体育舞蹈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很多芭蕾舞的元素,这对于芭蕾舞训练体系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同时很多高等院校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芭蕾舞训练体系引入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有效性,为此,建议各高等院校要讲芭蕾舞训练体系作为基础来构建出专门的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琴.论芭蕾技巧训练体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体育训练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训练大学生兴趣培养方法途径

体育训练兴趣是指学生对于体育训练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并对其表现出不厌烦、不讨厌、喜欢等情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社会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的体育课程已经与学生的未来联系了起来。虽然现在高校的体育教育越来越丰富,但仍有许多学生存在厌学的情绪,这也导致了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处于低水平现状的原因。怎样提高大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是每个高校都应该沉思的问题。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因素

(一)体育的教学条件较差,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

大学生的体育训练不光包括训练教学,更重要的是课外训练活动。因此,体育训练场馆的设施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生源也逐渐增多,大部分高校相对于体育,更加注重文化课相关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对于体育训练的场地、设施、器材等投入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原本对体育训练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方法、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并没有专门的教材和讲解,只是单纯依靠老师,通过老师的指导教学来完成。因此,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而众所周知,只有对该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它,学生才可能对该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再加上高校的教师都以传统的言传身教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性。这使得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欲望,更何况是学习的兴趣呢?

(三)体育训练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不足

在当前社会,我国高校的的体育训练形式单一,思想观念也较为单一,这就导致了老师与学生对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与认知不够。而事实并非如此,体育训练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很多的学生并不重视体育训练,他们多是注重学习,或是在学习空余时无聊的生活着,进行着不规律的作息,很少有人能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因此,学校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到体育训练的好处,让学生对体育项目有一定的理解,让他们从思维、意识上改变,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训练兴趣。

(四)体育训练的技术掌握力不够

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还有一个方面,即体育训练的技术。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中才能体验到该技术的乐趣和魅力,从而产生兴趣。体育训练的技术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训练态度的掌握程度和体育训练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当前高校体育训练的技术,设备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力不从心。

二、培养高校生体育训练兴趣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意义方面的教育

体育训练是大学生主要课程之一,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身体素质打上良好的基础,并且与学生的未来密切相关,但很多学生并们有重视体育训练,对它的意义与认知不够深入。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教育体育训练对学生的重要性,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身体才能行动起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当中,老师应当结合实际,重点说明体育训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改变课程中的单一性,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改善体育训练的场地、器材和设施。

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设施的完善对于体育的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设备齐全,设施完善,才能对学生的训练做出第一步的准备。器材的完善能为学生的体育训练打下基础,体现高校对学生体育项目的重视。因此,高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配置体育器材,不断改善和完善配套措施,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兴趣。

(三)丰富、创新、改善教学内容及方法。

体育训练的教学内容要从多方面考虑,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身体素质、爱好、技能掌握程度等都应该被考虑在内。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需要,对待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跨出的第一步进行帮助与保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多次采用竞争的形势增加练习次数,激起他们的好胜心与斗志,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的。

(四)融洽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来源于老师的教学,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老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需求并因此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而学生以可以由此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重视,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与信心。因此老师应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体育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就要求老师的思想观念,业务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管是思想还是业务素养。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就意味着教师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有重大。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事业心,以身作则,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并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引导和激励学生。在担任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时,要求教师必须有高知识水平和层面,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来传授给学生。增强自身知识素养不仅是适应时展,同时也是为了保持自己课堂的主导地位,更好地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信服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六)建立评价、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兴趣。

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定期的评价能让老师知道自身的问题,好的评价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坏的评价能让教师及时的改变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而激励则可以让师生产生自信心和动力。同时评价激励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加深双方的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师生的积极能动性,实现学校的最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小结

在现阶段,由于高校办学的各种条件限制,使得学校对于体育训练的关注点不够,设施、器材不完善,教师的意识、教学方法不够创新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缺乏兴趣,积极性较低,从而不符合国家对于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重新审视体育训练的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而教师也应该改变观念不断完善自己,构建和谐的师生环境,正确的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易晟江.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15期.

[2]孔洁.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途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2期.

[3]夏贵霞,舒宗礼,夏志.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