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俄罗斯;市场经济;高等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胡延新(1970-),女,山东茌平人,山东交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房庆平(1958-),男,山东齐河人,山东交通学院学科与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山东济南2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201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招生考试科学研究专设课题“中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历史沿革的对比研究”(课题编号:ZK1101311C0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23-03
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模式的改革变迁,俄政府和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围绕高等教育体系、联邦教育标准、资金划拨机制、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条令。俄罗斯高等教育至今仍处于全方位深层次改革进程中,其目的是为俄罗斯创新经济体制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现状述评
1.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简述
目前俄罗斯高校分为联邦大学、大学、专业大学和学院。2003年俄罗斯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开始转向欧洲双级学位制:学士和硕士学位制过渡。2010年12月31日的1657号总统令中宣布过渡阶段彻底结束,意味着俄罗斯高等教育正式全面实施双级学位制。[1]
社会转型期的俄高等教育体系表现出强大的复苏和适应能力,俄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经受住了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变迁所带来各种困难、挑战,其办学规模非但没有减少。相反,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有了显著提升。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俄高校数量增长的原因是,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自1993年起私立高校数量的激增,1993~2011年其数量几乎增加了6倍。同时期,国立高校的数量增加了约16%。从2010年开始,俄高校数量和大学生数量都开始呈现减少趋势。2009年俄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量超过了520人,俄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
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国家建设人才水平。为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俄联邦财政划拨给高等教育的经费逐年增长。从2007年到2011年5年来增长了1.76倍。
在俄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的资金扶持下,私立高校大量涌现,数据显示出俄高等教育改革成绩斐然,不断向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现代化迈进。但就在耀眼的数字背后存在着诸多制约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教育改革应始终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要求。由于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以及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应对社会对高等教育新的需求时的定位偏差导致了俄目前教育体系中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俄高等教育体系管理职能和权利过渡集中化,地方和市级政府参与度低,而俄中等教育管理权限基本属于地方和市级政府,这种情况导致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管理脱节,不利于俄整体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高校发展缺乏地方特色,人才培养不能有机地与地方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
(2)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经费使用缺乏明确的监管机制,针对高校自费生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收费政策,从而造成了以下负面后果:联邦财政拨款无法保证用于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优先培养;针对高校公费大学生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大量资金投入到个人表现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身上,造成资源浪费;国立高校中存在着财政拨款和招收自费生收入的交叉混乱使用情况;不同私立高校的收费标准和教学质量差异悬殊,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
(3)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由于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不完善,执行教育部学生学业水平质量监管指标不到位,造成了部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下降,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
(4)俄高等教育体系缺乏国家宏观调控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谋取发展而根据市场规律招收自费生,不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其结果是毕业生专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学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缺乏所需人才。
(5)俄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步伐落后于经济转型速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理念仍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教学大纲缺乏灵活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个性化严重不足,高校和教师本身不断自我完善和开拓教育教学内容的自和主动性受制约,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现实工作需求脱节。
(6)虽然俄政府已经几次为高校教师提高薪酬,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校年轻教师和学者的劳动报酬仍处于较低水平,高校教师并不是年轻人心目中理想的职业,俄高校科研教学人员呈现老龄化,已加入教师队伍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和高校支持教师从事科研的政策不明确,存在人才外流现象。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俄高校国际排名的提升,高校难以实现科研服务创新型经济的职能。
以上问题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俄高等教育体系、管理运作模式、教育过程组织形式仍待继续改革和完善,需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组织原则,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最新改革举措
俄高等教育问题和改革方向在俄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近年来上至俄总统、政府部门、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其他专业学者和普通市民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围绕高等教育,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重新跻身于教育强国行列。
1.高等教育联邦资金拨款机制的改革
(1)俄政府改变了高校经费划拨方式。2010年5月8日俄政府通过了第83号《关于修订俄罗斯联邦某些立法条例以完善国立(市立)机构法律地位的》的联邦法律。[4]该法律从2011年1月1日开始执行,过渡期到2012年7月1日结束,2012年的高校资金划拨按照该法律执行。该法律规定高校资金划拨方式不再根据预算,而是以津贴方式拨款。高校的教学、科研、财产维护、出版等各项工作给予专项津贴,法律条文中含有津贴项目列表。这种划拨方式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拨款使用的透明度,专款专用,便于高校国家拨款经费和创收经费使用去向的监管。
(2)高校教育经费划拨更加科学,重点扶持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专业。2011年6月27日俄教育部№2070命令确定了2012/2013学年高校一年级公费生的年拨款定额为62000卢布。[5]这是划拨给高校公费生学习费用的定额基数。具体数额确定根据高校类型、所在地区、学习形式(全日制、全日制和函授结合、函授、走读)、学位、专业以及教学过程中实验设备使用,甚至专业的师生比。
2012年俄政府并未削减高校公费生名额,而进行了重新分配,本科生和专家的公费名额减少了2%,硕士生公费名额增加了16.5%,博士研究生的公费名额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约10%。[6]缩减高校专业,把更多财政经费投入到重点专业。2012年俄425所私立高校的其中40所高校获得了4500个公费生名额,旨在激励有市场竞争力的私立高校发展。[7]
这些细化的拨款规定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为俄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3)俄政府将继续加大高等教育资金扶持力度。2012年10月11日俄罗斯政府批准了2013~2022年《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预算支出将从2012年的4460亿卢布上升到2022年的6310亿卢布。此外,计划提高重点高校学生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教学安排的灵活性,增加学生国外学习和实习实训的机会。计划提高外国留学生数量。提出到2018年之前高校教师工资达到地区平均工资的200%。同时争取5所高校进入世界名校前100强。[8]
2012年9月1日时任俄总理的梅德韦杰夫参观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在与大学生见面会上时曾说到:“我们需要整体上重组高校,但不是通过取消公费名额的方式……在决定削减公费名额前,我们必须清楚,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人们能否支付学费。”[9]从中可以看出俄政府近期不会减少高等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措施
政府的直接财政投入是俄高等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基础。政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2009年全俄范围内实行统一国家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唯一方式,体现了公民享有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原则,虽然围绕该制度的争议至今没有停止,但不可否认它在高校选拔人才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此外,高等教育中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制定“联邦国家教育标准”。2007年12月1日俄政府第309号联邦法律确定了新的国家教育标准。该标准能够保证俄联邦统一的教育空间、各级教学阶段主要教学大纲的连续性。到目前为止,俄教育部制订高校各专业的教育标准工作尚未结束。已制定的教学标准对高校应保证学生参与和制定个人教学大纲的可能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本教学大纲内所有课时的30%应以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包括对话形式的讨论课、计算机模拟、辩论、学生科研小组活动、校内和高校间视频研讨会等形式。每个学科课堂教学中讲座形式的学时不能超过该学科总学时的50%。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并为高校教学全过程的监管和评估提供了依据。
(2)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2003年俄罗斯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教育部做了大量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现代化的工作。比如,采取欧洲体系的学分计算方法,执行学科成绩的学期积分制等。高校积极地融入欧洲教育和科学空间,是政府在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选择。加入该进程后俄高校有了更多参加欧盟资助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学生获得更大的选择高校和专业的灵活性,能够争取在博洛尼亚进程参与国的大学里学习的机会。俄罗斯高等教育按照欧洲标准重组将有助于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3)推行应用学士学位试点。2009年8月9日俄政府出台了第667号《关于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进行创建应用学士学位的试验》法令。2010年俄教育部确定了参加试点的学校。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大纲,密切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协作关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在第二届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高等经济学院院长雅罗斯拉夫·库兹明指出,目前据俄罗斯用人单位统计,用于新员工最初的培训费一年大约为5000亿卢布,几乎相当于俄职业教育年财政拨款总额。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工作之初需要培训,而在20世纪80~90年代这个比例是30%~40%。[10]应用学士生学位培养的是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并具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俄应用学士教学大纲的实践学时包括实验室和实践操作、教学和生产实习等,不少于整个学习过程总学时的一半。中学11年级毕业就可以报考,获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报考。获得应用学士学位后,根据毕业生的愿望可以报考硕士。目前,俄罗斯高校共有49个教育机构进行应用学士试点。试点结果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2014年应用学士学位试验评估结果将在2014年公布。
(4)重组俄高校网络,削减高校数量。2010年5月俄政府通过的第83号联邦法律包含了削减高校与教师数量,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条款。2012年7月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部长利瓦诺夫宣布,最近三年计划高校数量削减20%,高校分校数量削减30%。[11]为了给高校削减提供依据,2012年10月31日俄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俄高校评估结果,541所公立高校和994所分校参加了本次评估,136所高校进入“低效率”高校名单。11月初“低效率”高校被划分为三种类型:“由于学校特色,具有低效率特征型”、“需要优化型”和“低效率高校,需要重组”。评估参数和标准基本与国际上高校排名评价标准相似。本次高校评估中学生入学国家统一考试的平均分数也作为参数。
俄罗斯削减高校数量首先与俄人口危机有直接关系,2006年11年级的毕业生为130万人,2012年参加统一考试的考试约85万人。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经历了高等教育数量剧增时期,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达不到社会需求人才质量,只是文凭的“贩卖者”。俄政府准备通过高校体系的重新洗牌,利用关闭、合并等方式去粗取精,以集中经费和人才支持重点高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俄罗斯大规模削减高校数量之路才刚刚开始,合并高校是否会衍生其他社会问题、不同学校的领导层和教师合并到一起后的融合问题、高校缩减中的基础设施是否会被私有化等问题将是俄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结束语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后,高等教育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从未停止过改革步伐。虽然在其改革发展道路上曾遇到办学经费紧张、教育法律法规滞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困扰和束缚、缺乏教育市场化运作经验等困难,但俄政府为努力保持教育强国地位,走上民族复兴道路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从未改变。社会制度变迁后20余年的俄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当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决定了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仍将充满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目前同样致力于高等教育改革,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研究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对我国改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Указ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от31декабря2010годаN1657"Обоптимизациичисленностифедеральных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гражданскихслужащихиработниковфедеральных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органов"[EB/OL].http://graph.document.kremlin.ru.
[2]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Россиявцифрах?//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учреждениявысшего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образования//[M].изд.Росстат,2011.
[3]КоокуеваВ.В.Оценкасоставаиструктурырасходовфедеральногобюджетанасоциальнуюполитику[J].Молодойученый,2012,(8):109-112.
[4]Федеральныйзакон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от8мая2010г.N83-ФЗ"Овнесенииизмененийвотдельные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ыеакты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всвязис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мправовогоположения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муниципальныхучреждений",12мая2010г.в"РГ"[G].Федеральныйвыпуск№5179.
[5]ПриказМинистерстваобразованияинауки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МинобрнаукиРоссииот27июня2011г.N2070г.Москва,"ОбутвержденииПорядкаопределениянормативныхзатратнаоказани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услугинормативныхзатратнасодержаниеимуществафедеральных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учреждений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образования[EB/OL].http://rg.ru.
[6]НатальяЗиганшина,Бюджетныеместапоступятвмагистратуру[EB/OL].http://gazeta.ru.
[7]Проект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программы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Развитиеобразования?на2013-2022годы[EB/OL].http://минобрнауки.рф.
[8]Медведевпобывалнакафедре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гоинститута,Российское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АгентствоРИАНовости[Z].
[9]ЯрославКузьминов,Бюджетныеместапотехническимспециальностямзанимаюттроечники[EB/OL].http://eduhelp.info.
关键词:通风;实训;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超过了70%,而且这种能源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仍将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煤矿采掘机械设备也朝着大型化现代化方向不断更新和发展,开采速度的加快使得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逐年攀升,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各种矿难事故中瓦斯爆炸及煤与瓦斯突出在这些事故中占到三分之二,是世界上煤矿瓦斯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煤矿技工学校是为煤矿企业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人才的学校,是煤矿储备和培养各类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此期间加强学生对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就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我在学校一直从事通风实训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我结合实际摸索出一些关于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安全管理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引用实例深化安全教育
现代教育早已不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而学生也早已不再满足老师站在黑板前喋喋不休的说教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引用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
比如,瓦斯燃烧事故、瓦斯爆炸事故,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生产情况和事故发生前的各种预兆以及事后的事故分析,最后让学生总结瓦斯爆炸的原因,得出煤矿瓦斯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发生:(1)空气中瓦斯浓度必须在爆炸范围内;(2)必须有高温热源;(3)瓦斯-空气混合气体中的氧浓度大于12%。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安全防护知识,要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和瓦检员操作规程,防止瓦斯积聚与超限(瓦斯浓度超过规定限值),防止引燃火源,防止瓦斯爆炸事故扩大。通过身边案例的教育,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对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注重实训操作的规范性
1.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实训教师应熟悉我校有关实习工作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训工作中严格执行。
(2)指导实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能力,能组织全程实习活动。
(3)认真做好实训准备工作,熟悉实训大纲和了解实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按照实训大纲的要求,做好实训教材、教学资料、参考资料等的准备工作;在实训前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实训大纲,明确实训目的和要求,向学生布置写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
(4)实训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
(5)全面负责,教书育人,安排好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包括形势教育、热爱劳动教育、热爱专业教育等),要随时了解学生在实训中的思想表现,严格要求,科学管理。
(6)实训结束后,让学生提交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并认真批阅,对学生实习成绩给出实事求是评定。
(7)实习结束后,及时向教务部门提交学生实训成绩单。
2.对实训学生的要求
(1)明确实训任务,认真了解实训大纲,做好实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进入实训场地必须按实训要求着装,操作前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防护用品。禁止穿裙子、短裤、背心等上岗操作。
(3)服从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的安排,实训过程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严格按要求实训,努力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4)爱护实训设备及工器具,保持工作场地整洁,用过的工、夹、量具要摆放整齐,丢失及非正常损坏的物品要按有关规定主动赔偿。
(5)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注意设备操作及安全用电,不得擅自操作。未经允许,严禁操作电气开关。
(6)实训结束后,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习笔记、实习报告。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通风实训过程中,要了解和掌握便携式瓦检仪和风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为了能让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我尽可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搜寻一些关于瓦检仪和风表结构的三维动画,自己构思并让学生参与制作一些反应矿井安全的简单动漫。
在实训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模拟矿工上班工作的所有环节,如何正确佩戴仪器,如何交接班,如何测量风速、检查瓦斯填写记录等,教学方法采用分组比赛,或集体讨论、分组比赛,不仅能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
总之,我们在通风实训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条件尽量创设适合、方便学生训练的环境,为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而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爱因斯坦;教育思想;认识;启示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他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也热忱地关注着人类的命运。爱因斯坦一生著述丰富,而且涉及领域广泛,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总结出许多极富哲理的独特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思想中得到许多对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本文主要总结对爱因斯坦教育思想的一些认识以及通过这些认识对当今中国教育模式的几点反思。
一、主张学校教育应当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一直关注和探讨的一个主题,爱因斯坦也格外关注这个问题,他从满足现代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着眼,主张学校应当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毕生都在宣传和谐教育理念,直到晚年仍然念念不忘。他认为,只有和谐发展的人,才算是完整的人,否则只能称为“有用的机器”。
二、强调教育过程中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是爱因斯坦伦理思想的基础。爱因斯坦说:“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他对学校教育中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伦理教育的方法非常不满,认为它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他说:“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把伦理道德放在教育的首位,他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创性
爱因斯坦认为,个人应当为社会服务,但不能因此而抹杀人的个性。他认为社会发展需要有创造才能的人。要培养出愿意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让他们独立行动,否则,“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本人也具有超群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很小的时候就自己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独立证明了现在人们所说的勾股定理。他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社会,必须有大量的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以及独创性的人,否则必将是一个停滞落后的可悲社会。爱因斯坦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在他看来,“有创造才能的人对人的教育的作用,归根结底总是远远超过政治领袖”。他还十分赞赏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法拉第的创新精神,认为法拉第就是因为没有受过因循守旧的“正规的大学教育”,“没有背上传统的思想包袱”才能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四、培养学生以追求知识为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爱因斯坦早就意识到了兴趣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和谐教育思想要求培养学生以追求知识为乐的兴趣。爱因斯坦指出:“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爱因斯坦曾形象地比喻说,即使是一头健康的野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习性,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尊重学生自身的兴趣,这样才会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另外,爱因斯坦主张教师应当成为教育工作中的艺术家。爱因斯坦也非常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他看来,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如同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一样具有魅力,他主张“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教师作为艺术家,就是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提高生存境界。
爱因斯坦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在科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芒,而且也以他自身的经验和行动对教育理论的探索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为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理论。爱因斯坦的和谐教育思想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素质并重,科技与人文并重,做人与求知并重,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与思考。我们要通过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摸索来完善素质教育机制,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许良英,等.爱因斯坦文集(第一、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
[3]方建文,等.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上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4]余立.现代思想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