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复杂、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深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__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xx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重点)
2.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难点)
3.理解某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重点)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A、B、C、D、E。
2.整体性含义: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误判断: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教材整理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阅读教材P71~P7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岩石风化作用气候与生物作用土壤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风化壳最厚的地区是—————。
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因素。土壤——————的产生与生物密切相关。
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课堂探究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案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如下图: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探讨1:图中显示出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探讨2:土壤的组成物质分别来自哪个圈层?
探讨3:绿色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
1.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分析如下: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材料某区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讨1: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哪些资源?
探讨2: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1)~(3)题。
(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
(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地域性B.整体性
C.地带性D.非地带性
(3)“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课后练习
对点训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下图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D.围湖造田
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
二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三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白处。
①水土流失②鸟类、兽类减少③生态失调④生物多样性增加⑤风速减小、温度增大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⑧土地沙化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一、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
3.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六、教学准备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学情分析
教材在此部分第一次呈现人地关系的本质,然而此时学生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尚未建立,要求学生以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人—水”关系,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水资源数量、质量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实现知识向观念的升华,此任务实在艰巨。为此,我们可以依据生动而寓意深刻的实例,从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的变化入手,归纳这些变化对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从而实现从地理角度诠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建立和谐人-水关系的要求,学生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重要性有较多的了解,能够举出相应的例子予以说明。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分析不同地域水资源的基本状况,这就具备了让学生探讨这些问题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丰歉的主要指标;
(2)、运用图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分析课本图3.11,归纳得出生产力水平提高一方面使得自然(水)资源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又降低自然(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程度。
(4)、分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思考合理利用自然(水)资源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思考题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2)、增强学生自然(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资源质量、数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2、合理利用自然(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难点
生产力发展,自然(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提升与限制程度降低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授课过程
新课导入:运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水资源玉人来社会关系如何?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这节课我们来讨论这些问题。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设疑引入第一部分: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请同学们浏览课本61页第一段回答: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
(2)、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哪些?(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再问:河水补给主要是什么?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又是什么?(都是大气降水)
承转:由此看出大气降水量影响水资源的多少,由于降水量有时空的差异,导致水资源也有时空分布差异。
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地区
水资源缺乏: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地区
承接:由于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径流,而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因此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标志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读P61图3-10“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回答:
(1)降水量多是哪个大洲?最少是哪个大洲?(亚洲、欧洲)
(2)径流量大是哪些大洲?最少是哪个大洲?(亚洲、大洋洲)
(3)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区水资源不同?(降水量时空差异)
(4)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东南多,西北少;夏季多,冬季少;总量多,人均少)
承转:由于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因此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很大。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出示“中国地形图”,分析对比南方、北方气候、河流、地形、农产品、交通方式的差异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例如:农夫山泉矿泉水厂位于水源充足,取自浙江千岛湖得优质水源,不仅开采成本低,而且产品质量好,每瓶价格1.5元,因此经济效益高
讨论:除水资源外,其它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是否也有这样的影响?(有。比如说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山西的煤炭等等)
承转: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是不同的。
读P62图3-11“水资源利用的进步”这三幅图同学们有什么启发?
(1)、人水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
(2)、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3)、科学技术在解决人水矛盾中起了重要作用;
小结: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课堂讨论:P63活动题我国西北地区与以色列比较,有哪些要借鉴的经验?
两地自然景观非常相似,我们借鉴学习人家的滴灌和喷灌等先进技术
承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现状
(1)从数量来看: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
案例2咸海的忧虑
(2)从质量来看:浪费与水污染严重
投影:工业水污染,城市水污染的图片
承接:面对水资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只有科学用水,合理用水,才能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才能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为此人们主要采取了开源和节流两方面:
2、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1)开源:
(2)节流:
(四)、课堂练习
集思广益,如何解决宁南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1)、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2)、开挖水窖,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
(3)、国家出资,打机井合理开采地下水;
(4)、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水意识;
(5)、生态移民,减少水的需求量;
(五)、课堂小结:
从本节课可知,自然资源主要从数量、质量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经济活动从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向远离自然资源的地区发展,也使自然资源数量由“少”变“多”,从而大大拓展人类生成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促进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社会持续发展。
(六)、板书设计: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
狭义:
2、衡量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标志:多年平均径流量
3、我国水资源特点:“三多三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利用现状:
(1)需求量过大
(2)浪费和污染严重
2、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1)开源:
(2)节流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篇幅较长,案例较多,但问题思路框架清晰,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是学生已接触、了解过的,但却是较零碎的,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并发现问题,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对知识加以应用,从而解决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强化对人水关系、人地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