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清光绪年间,有一种画在民间渐渐流传开来。此画做工精致,在过年时张贴,被称为年画。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的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今天,我就在市场上看见了一幅做工精致的年画。
那是一个穿天蓝色衣服的小男孩抱着一条红色的大鲤鱼。你看!小男孩眉头绽开,酒窝绽放,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唇笑成了一个弯钩,红彤彤的脸蛋,红润的嘴唇,多么惹人喜爱!天蓝色的衣服配上火焰般红色的.鞋子,多么靓丽!多么可爱!
你看!那条金鱼的尾巴多么漂亮!多么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尾巴一扭一扭的,仿佛是被风儿吹得东倒西歪的火焰。它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闪一闪的,仿佛是天边的小星星,又仿佛是一件银光闪闪的铠甲,又仿佛是一件崭新的衣裳。
在旁轻轻摇曳的是什么?哦!原来是一朵粉嫩嫩的荷花呀!荷叶哥哥托着她,想让她成为天下最美、最漂亮的一朵荷花。
瞧!露珠弟弟在荷花姐姐的怀里玩得多开心呀!一会比赛赛跑,一会儿比赛跳水,玩得不亦乐乎。
我看得入迷了,致使老板娘以为我要买下这幅年画,我听了一溜烟儿地逃跑了,因为,我身无分文呀!
我体会到了民间艺术——年画的魅力与魄力,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糖画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既是糖又是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是我国的糖画艺术。
我走在老街上,一阵甜蜜清香扑鼻而来,我循着香气一路走过去。在路边,一位老爷爷正在卖糖人,他身上穿着一件素净的棉衣,手拿着工具,正在专注的`做麦芽糖。
他把麦芽与糯米滤出汁水,放入搅拌机中搅拌,直到粘稠状再放在锅中炖煮。这样,糖画的原材料就算完成了。
糖画爷爷不用印铸模具,而是直接拿小铜勺,舀糖液绘出图案。用小圆勺舀起糖液,随意挥洒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一提,一挥,一点,一捺。速度飞快,一气呵成。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副糖画。桌上放着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尤其是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姿的凤凰,让人拍案叫绝。
我向爷爷要了游龙的糖画,只见他手拿汤勺,用手腕带起勺子,糖液在勺中点点洒下,飘过美丽的弧线,糖液在爷爷的手中飘洒,挥舞,仿佛被赐予了生命。在大理石板上,刷刷留下了不少痕迹。那些线条曲折,柔美,十分美丽动人。刷刷,爷爷一点,一提,做了个完美的收尾。瞬间一只活灵活现的游龙映入我们的眼帘,大家无不被这工艺所惊叹,周围的人都啧啧称奇。
在我们的民间,还有许多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7月13日星期三晴
中午1点的高温,挡不住寻缘团的成员们前行的脚步。成员们乘坐52路前往马岙街道文化教育中心进行教学,并邀请到黄素芬老师一行进行现场表演教学。
此次活动分两个部分:“寻缘”团成员介绍、黄素芬老师现场表演教学。寻缘团成员通过ppt展示向小朋友们介绍了舟山非遗的基本概况,并播放了东科学子的锣鼓表演视频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非遗小知识问答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踊跃举手,热情高涨。
黄素芬老师首先表演了一段走书。虽然由于语言的问题,有一大半故事我没有听懂,但是我被黄素芬老师那圆润的唱腔,笔挺的身姿,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的铿锵有力,传神韵味所折服。随后,几名孩子们和成员们现场拜师学艺。黄素芬老师分别从翁洲走书的'基本常识、唱腔以及走书表演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现场传授。老师教的仔细,学生学的认真。
这一次的活动我收获良多。其一便是现场欣赏了黄素芬老师精彩的走书表演。其二则是感受到了小孩子们的活力与热情。那种天真烂漫,打打闹闹都是存于我记忆中的。今日被小孩子们所触发,回忆起自己少时与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这样,真好。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可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这类作品看起来生动形象。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明《苏州府志》
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今天,我学完琴出来,在门口看到一位不起眼的中年妇女坐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前忙活着。说不起眼,是因为那个摊位只有我们的一张课桌那么大,可是她旁边的草垛却有一头大象那么大,而且草垛上插满了用糖做成的各种动物。
我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
“我们请她做一个吧。”妈妈问了价钱,只要三元,我选了一条跳跃的鲤鱼。只见她麻利地在桌前的白色大理石板上抹上一层油,然后从右手边的锅子里舀了一勺化好了的糖汁,用一把平铲轻快地抹在大理石板上,顷刻间一条鲤鱼的鱼身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就像中国画的
“大写意”。她又舀起一勺,朝鱼身慢慢倾倒。随着糖汁的'缓缓流下和她手不断地舞动,鱼身上的鳞片出现了。随后是鱼鳍和鱼尾,片刻间,一条鲤鱼已呼之欲出。她拿起一根竹签子放在鱼身上,可鱼眼呢?却见她用那铲尾的尖蘸了点糖在鱼眼处一按,
“真的是画龙点睛啊!”我忍不住叫了出来。当那位妇女将那条活灵活现、晶莹剔透的糖画鱼递到我手里时,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用舌头舔了一下,呵,真甜啊!可我不舍得吃,我还要好好欣赏。
不知什么时候,原本空空的摊位前一下子围了很多人,成了一道最抢眼的风景。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还告诉我,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手艺,它在我们勤劳的民间艺人中传承……听着妈妈的话,我心里想: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可真神奇呀!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古诗是高鼎的《村居》,这两名话讲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亲爱的小朋友,你还想知道关于风筝更多的知识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风筝吧!
风筝起源于我们这庞大的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闻名世界的哲学家墨瞿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作为军事需要用来信息。唐宋时期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中国的风筝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淮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风筝都淮坊举行,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还记得我第一次放风筝是个春风拂面、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爸爸、妈妈在镇江阁放风筝。我牵着线,爸爸托着风筝,站在远远的地方大声说:“使劲跑!”于是,我飞快地跑了起来,风筝越飞越高,我高兴地笑了,爸爸妈妈为我开心地拍手。当我累了停下脚步的`时候,风筝慢慢下降,我又加速地跑了起来,风筝又在宝蓝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我们快乐的笑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风筝在天空中随风习舞,江边传来了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在生活中,大家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吧!我先向大家介绍我喜欢的艺术品——兵马俑吧!
兵马俑从整体上看几乎是淡黑色,它的形状非常小,他称站立姿势。头上扎的是盘头,脖子下边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围巾,他的衣着上面是类似战服的衣裳,下面是像裙子的战袍。这是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搏杀的情景!他的手很自然的放在两边,看着很英勇的样子!他好像就是一个整装待发的士兵一样!
如果你听了以上的介绍觉得还不过瘾?觉得他没有士兵的气势,那么我就在为你介绍的'详细一些吧!
当我看到这个兵马俑的脸部表情时,我就认为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士兵!因为他的眼神是充满杀气和忧愁的,让人难以捉摸。有时他的眼神让人觉得他好像对敌人有着很深的愁恨;有时让人觉得他好像为国家大事感到劳累;有时让人觉得他好像因为打仗的胜利感到高兴。从而可以看出做这个工艺品的人的技艺高超。他的眉毛和皱纹更加衬托出他的潇洒和英俊!在他那刻画细腻的鼻子下面有这两撮胡子。这可见他为国家大事费劲了心思!他的嘴角微微向下,看来他的心情不是很好!
“兵马俑”的英勇的气概和他那极富个性的眼神,让每一个人记忆尤心!我虽然没有真正到西安去看兵马俑,但是看见他的雕刻就已经在我的心底里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在中国的民间有一种古老,又受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剪纸。许许多多的剪纸艺人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和几张纸片,剪出了五彩斑斓的精彩人生。
我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当时人们在金箔、皮革、绵帛,甚至在树上剪刻纹样。《史记》中就有剪桐封弟的故事。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
剪纸,是旧时女孩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剪着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奶奶的资料。她1897年出生于浙江桐庐一个书香门第,七八岁时就喜欢上了剪纸。溪流清澈、远山凝翠,秀丽的'乡间景色为她的艺术人生注入了更深厚的生活源泉。我看到了她剪的一幅精美的作品——新婚大喜。作品上有身着盛装的新郎、新娘,还有龙凤戏珠,狮子滚绣球,连年有“鱼”……真是精美绝伦!
有一次,我照着胡家芝奶奶的样子,剪着剪着,就剪出了一个“喜”,我拿起“喜”给妈妈看。“我剪得好吗?”我说。妈妈一看就兴奋地说:“你是先画再剪的吗?”“是的。”“哇!你好厉害,连我都要先画好,才能剪出来。”我把“喜”字贴在窗户上,看起来整个房间喜气洋洋的。
我喜欢剪纸,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