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如悬河是什么意思_辩如悬河的拼音 解释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3-04-21
【辩如悬河】 拼音,意思解释
简体
辩如悬河繁体
辯如懸河拼音
biàn rú xuán hé 【辩如悬河】的意思和解释
【辩如悬河】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口若悬河」。见「口若悬河」条。典源此处所列为「口若悬河」之典源,提供参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1>云:「郭子玄2>语议如悬河3>写4>水,注而不竭。」 (1) 王太尉:王衍(公元246?311),字夷甫,晋临沂人。以清谈着称,累官至司徒。西晋亡,投降石勒,后为石勒所杀。(2) 郭子玄:郭象(公元252?312),晋河南人。少有才学,好老庄,能清言。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曾为《庄子》作注。(3) 悬河:倾泻不止的河水,可指瀑布。(4) 写:音ㄒ|ㄝˋ,通「泻」。〔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晋书、卷五零、郭象列传》、晋、裴启《语林》(据《北堂书钞、卷九八、谈讲》引)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口若悬河」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口若悬河」原作「悬河写水」。晋朝的郭象是玄学的集大成者,喜好《老》、《庄》,十分有才学,能言善辩,口齿伶俐,曾为《庄子》作注,流传于后世。在《世说新语、赏誉》中,记载一段太尉王衍对郭象的评语,他说:「郭象说话议论时,就像山上直泻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绝的灌注而下,好像永远不会枯竭的样子。」后来「口若悬河」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说话滔滔不绝,能言善辩。出现「口若悬河」的书证如宋、赵蕃〈赠耆英见过〉诗四首之一:「髯曾暇能过我,诵诗口若悬河。」书证01.唐、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